回想起2008年,那一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有國人驕傲的08北京奧運會,也有讓世界刻骨銘心的金融危機;但對向我這樣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天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宅男來說,那一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永世難忘的事莫過於央視的《戰網魔》和網絡上轟轟烈烈的討伐楊永信了。網鬧終歸是網鬧而已,對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的抗議也隻是廉價的喊口號而已。
不知不覺中8年過去了,就當我即將把這一切塵封在記憶的最深處時,有一位大神在各大網站上發表一篇長篇大論,對楊永信口誅筆伐,我這才拍腦門,猛得想起來:已經8年了啊!網戒中心還在,非法且慘無人道的酷刑還在實施,楊永信依舊在行騙,無知愚昧的家長們還心甘情願的把孩子托付給惡魔……讓楊叔將自己的孩子改造成極品!
那些整天沉浸在二次元世界中的孩子是不是真有病?我不知道,也說不準,但他們的確與一般人有所不同,包括我在內。可這並不代表他們需要接受“電擊治療”。
我不是什麽醫學專家,也不是什麽科學家,但我敢各位看官打賭,每天上網玩遊戲超過4小時的人沒有病,也不需要什麽所謂的“電擊治療”!可惜主流輿論與一部分人並不認同這點,更有甚者,一些磚家(他們隻配用這個字:磚)稱:網絡和電子遊戲是一種毒品,是電子******,精神鴉片,遊戲廠商是製毒販毒者!
真是這樣嗎?電子遊戲和沉迷遊戲的人真有那些磚家說的那麽不堪嗎?
我不是什麽專家,也不是什麽學者,隻是一個愛上網,愛電腦,愛電腦遊戲的宅男,我就以我目前所能上網收集到的材料說說談談,如有不當之處也請諸位多多包涵並指正。
首先,我們來討論電子遊戲和沉迷遊戲的人真有那些磚家說的那麽不堪這個問題。那麽要求證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電子遊戲是什麽?
家長們視電子遊戲為洪水猛獸;磚家認為電子遊戲是電子******,精神鴉片;學校老師們認為電子遊戲是使人墮落,不務正業的罪魁禍首;而我則認為電子遊戲是使人身心愉悅,精神放鬆,讓人癡迷不已的東西,而且在2011年5月9日,國際上已將電子遊戲界定為世界第九大藝術,與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曲、電影並列……說到這也許有許多平時不怎麽接觸電子遊戲的人可能已經暈了,電子遊戲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會有這樣極端的反差呢?(已經知道並經常接觸遊戲的朋友們可直接無視這一段。)
好吧,那我就引用一條書麵且權威的說明:電子遊戲又稱視頻遊戲,是指所有依托電子設備平台而運行的交互遊戲。又可稱為電子遊戲軟件。“啊!我更暈了!”看著到這段說明一定會有人這樣抱頭大叫。
哈哈!不如我來一段通俗解釋:當你們看到一個人,正聚精會神的盯著手機、平板,捧著手柄用手指一通猛搓或某個“小血僧”在網吧裏發狂似得大吼大叫,並用雙手猛砸鼠標鍵盤,發出刺耳的啪啪聲……這就是玩遊戲,他們玩的就是電子遊戲!
其實電子遊戲並沒有那麽神秘,也沒那麽高大上,不過是一類十分普及的計算機軟件。可它為什麽會被磚家、老師、家長們如此痛恨,厭惡呢?它作為第九藝術,有媲美文學小說的劇本,有可以獲得音樂獎的bgm,有如同精美畫作的場景刻畫,玩耍時就能感覺在藝術中徜徉,各種情緒也應運而生,會讓你思考,會讓你懂得知識;也許正因為如此它占據了青少年大量的精力,耗費了大量時間,讓人感覺是在不務正業。然而代溝又讓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老人們對電子遊戲又驚又怕;他們沒有接觸過這項新興事物,他們不了解,而對其產生了誤解和恐懼。
我還記得當年央視戰網魔係列記錄片《誰把天才變成了魔獸》這一節目把wow噴了個狗血淋頭。其中有這樣一幕場景(我又回頭去翻了下那部係列視頻):
幾位盟友家長這樣描述wow:“一種恐怖,一種刺激……”【有光明就有黑暗,你不能摸到個大象腿就說大象原來根跟柱子……】
“到處都是血光飛濺……”【國服都被河蟹成石油了,你真看過人家玩wow?】
“這個音樂就好像我進了鬼迷宮一樣……來到這我吃了點心髒病藥……”【首先懷疑你的藝術欣賞能力,其次那隻是你的心髒問題吧?別陪孩子到這地方來了,先去正規醫院治治。】
要知道,遊戲是世界第九大藝術,而wow又是電子遊戲中的上乘之作,它的音樂都是出自世界頂級音樂大師之手,不亞於好萊塢一線大片的製作。這裏隨便給出兩位大師的名字hanszimmer、jeremysoul。相信能上網看我這片文的人應該都知道用搜索引擎搜索吧?
另外配樂到底好不好隻有聽過才知道,各位空閑的時候也可以搜來聽聽,相信你們一定會拍手稱讚的!
如果說以上是處於對陌生事物的無知和畏懼,那麽接下來可都是胡編亂造了:
一位盟友說:“這個遊戲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在遊戲裏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一切……沒有秩序,沒有規則,隻有無盡的殺戮……”【喂喂喂……這誰寫的稿子?趕緊回去重寫,還想不想要5毛啦?】
“在裏麵打打殺殺,想怎麽罵就怎麽罵……”【抱歉,不同陣營,不同種族語言不通,對方看不到你在罵什麽……而且服務器會河蟹一些詞語。】
我認為這一出出讓人啼笑皆非的言論很可能是那家網戒機構利用家長與孩子們的代溝,利用上代人對新生事物的無知與恐懼進行欺騙和洗腦的結果。他們妖魔化電子遊戲,提出一個沒有經過論證的網癮概念,以此達到全權控製,搜刮金錢的目的。
再來讓我們看看楊永信的神論:長時間的玩wow會讓人失去人性,讓人產生獸性……
為此節目提到一個嚐試自殺的人,是大學生,聲稱是在遊戲中多次看到遊戲角色死而複生,因此想嚐試自殺,而且想過30多種自殺方式,最終選擇自刎,差點喪命……【這尼瑪跟遊戲有毛關係!自刎不是古裝片,武俠片裏的動作嗎?你們不調查他為什麽想自殺的原因,不給他找心理醫生,送他去楊叔那幹毛啊!如果他真想試試能不能像遊戲裏一樣死而複生……那就是智商或精神問題了!應該送去特校或精神病院,而不是楊叔那裏。】
接著,片子11分40-11分50秒,楊永信表示電子遊戲與毒品成癮表現十分相似。【我嚴重懷疑你是否真正做過研究,調查。】
之後他又表示這些症狀很難區分……【你是在承認你沒有做學術研究與調查嗎?】
一位專家,一位學者,在沒有經過詳細的調查、實驗、研究、考證的情況下就在國家媒體麵前發表某一結論,接著下一秒又說很難區分……這是多麽大的勇氣和不要臉精神!
中國社會情況似乎對電子遊戲很不利,那麽外國的情況又如何呢?我看過一篇韓國的有關探討電子遊戲沉迷的紀錄片,紀錄片以韓國前星際2職業選手槍兵王,遊戲idmarineking為對象,探討這一現象。
節目開篇首先給出幾名正在打電子遊戲的少年的自述,其中有一名16歲的遊戲玩家,他表示自己每天玩遊戲的時間高達19小時,基本等於除了吃飯睡覺外都是玩遊戲。
隨後鏡頭一轉,進入畫麵的是一位33歲的遊戲玩家,他表示自己找不到活著的理由,什麽都做不了,有時候會哭,有時候想自殺……
在韓國,9-39歲的遊戲沉迷者高達8%(該統計截止2011年)。已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了,就此一位專家現身說法:“大約在15年前,韓國最嚴重的青少年問題是吸毒,但現在我認為網癮已成為韓國最嚴重的的問題。”哎,這位磚家,你就直說網絡和電子遊戲就是毒品好了嘛!何必那麽委婉呢?看來中國和韓國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過,這部紀錄片比過國內拍攝的紀錄片顯得要客觀不少。節目組采訪了一個持有不同意見的專家,他表示目前還有沒有確切的研究表明遊戲沉迷到底是什麽,也沒有一則準確的定義。
總所周知,韓國是電子競技的天堂,也是電子競技的地獄。這裏有目前最職業化的電競運作體係和市場,有擁有全國第六高年薪的職業遊戲玩家;這裏,有多個戰隊世界第一,有全球最強的職業選手,同樣也擁有最殘酷的競爭壓力。前星際2職業選手槍兵王曾是這裏的佼佼者。
當年,年僅17歲的槍兵王距離高中畢業還有一年。雖然他已是一名星際2高手,職業玩家,但他的父母並沒有分享到他對星際的熱情,且對他學業前景十分擔憂。
他的父親曾提到槍兵王中學校長決定關閉學校的互聯網服務,直到槍兵王從學校畢業,因為許多學生在午飯後會逃課去看他打星際。
很顯然,不管電子競技如何迅猛發展,社會與上代人都無法認同這項新興事物。
槍兵王就提到以前因為玩遊戲而同父母爭吵,甚至深夜等父母睡著後才起來偷偷玩遊戲。他母親想起那段時光不由得偷偷流淚。
槍兵王玩遊戲是職業,像他這樣的職業選手,幾乎每天都玩遊戲十多個小時,那麽這個是職業還是沉迷?對此節目組采訪了知名遊戲節目主持人nickplott,他提到:遊戲運動與遊戲沉迷有著清晰的界限。如有人每天玩wow15個小時不出門,不參加社交活動,那隻是不能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然而有的人則是像訓練實時象棋這樣的策略遊戲,盡他們最大努力來征服這個項目。對,這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是電競與單純為遊戲而遊戲的區別。
影片中nickplott話音剛落,鏡頭一轉,放出槍兵王在全球級電子競技大賽獲勝,捧起獎杯,並獲得大量獎金……台下,他的父母為他鼓掌,開始變得支持兒子玩遊戲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畢竟世界上隻有一個槍兵王,隻有一個marineking……這難道是功利主義?比如我喜歡畫畫,可惜我沒有天賦,無法成為像畢加索、莫奈、齊白石、張大千那樣的名家,但我依然整天畫畫,那我是不是有畫畫癮,要電擊,要治療?
我喜歡踢足球,而且我努力踢足球,整天踢球,為此耽誤了學習;可我怎麽踢也無法成為梅西,內馬爾,那我是不是也有踢球癮?要電擊,要治療?
我很喜歡下圍棋,勵誌要成為像李世石、柯潔那樣的高手,立誌要成為像聶衛平、吳清源那樣的棋壇巨匠。於是,我整天下棋,隻下棋,耽誤了學習與工作,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那我算不算不務正業?算不算是有棋癮?是不是需要電擊和治療?
不,這一切不過是成王敗寇下極端的功利主義罷了!
不能因為繪畫、足球、圍棋耽誤了學習與工作,就忽略藝術陶冶情操的作用;忽略足球強身健體的功能;忽略圍棋開發和鍛煉智力的效果;接著給它們扣上一頂精神鴉片的帽子。
關鍵在於人,他是如何對待繪畫、足球、圍棋與正常工作生活學習的。
這一切就好比刀,我能用刀方便生活,也能用刀殺人。那麽用刀殺了人是刀的錯還是我的錯?還是那句話:關鍵在於人,而不是繪畫、足球、圍棋。同理,互聯網與電子遊戲也是如此。
道理很簡單,隻可惜,很少有上一代人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所謂的網戒中心去,去進行所謂的治療!那麽,我們由央視的戰網魔係列節目看看那些所謂的網癮“治療”又是怎麽回事?
《黃河保衛戰》這一集中有大量楊永信違背個人意願,強行拘留盟友的鏡頭。
節目00:55秒赫然展現一個孩子的雙手雙腳都被捆綁在床上,她奮力掙紮,哭喊,但沒有人來幫她。那個孩子他不是精神病,是個正常人,隻是喜歡上網玩遊戲而已。
節目01:04,央視記者旁白居然這樣說:“一個盟友入院了,他來自安徽省……父母給他服了12片安眠藥才把他弄來……”【12片安眠藥,這孩子是你親生的嗎?我不是醫生,我不懂得安眠藥的劑量,但是12片!!!你丫的就不怕出人命嗎?】
節目01:53秒開始,一位18歲的孩子被父母騙到網戒中心,孩子情緒很激動,但周圍的人惡狠狠的說:“你走不出去的,你不用試!”然後一群彪形大漢圍了上來,拽他、拉他,還說:“你聽他的,他叫你坐你就坐!”那個他就指的是楊永信。
盟友很倔強,不願意,彪形大漢直接給他來了個“過肩摔”。
接著就是13號室和中國早已禁止使用的dx-iia電休克治療儀。(節目上映後因為影響太大,該網戒中心已不再使用dx-iia,而換了另一種所謂的低頻脈衝治療儀。其機理如何,我不知道,而且該院也沒有公布具體詳情。)
我隻想問楊永信你了解赫爾辛基宣言嗎?憲法懂嗎?這裏還有法律嗎?
方舟子也就此事發表過文章:通過對腦部施加電擊誘發抽搐並改變大腦功能,其機理至今不明,但損害記憶和認知功能是已知的;楊永信的治療手段已經違反了國際慣例和世界衛生組織要求。
看到這裏,我想大家已經都明白那家網戒中心到底是個什麽地方了吧?最關鍵問題是他至今還在收盟友……
也許有人會說我看事物隻看表麵,為什麽楊永信的機構至今仍舊存在,是因為他確確實實治好不少人,所以家長們都願意送孩子過去。這是真的嗎?
ok,讓我們看看柴靜的新聞調查《網癮之戒》的2分51秒:
柴靜問:“你在這接受過電擊治療嗎?”
某盟友答:“接受過”(接下來就簡單問答代替)
問:“疼痛嗎?”
答:“有一點疼……但不是很疼”盟友頻繁眨眼
問:“能接受嗎?”
答:“能接受。”
問:“為什麽需要這樣的疼呢?”
答:“它能讓大腦清醒,然後能在內心深處思考問題……”【多麽虛偽的回答,就三個字來形容:假、大、空!】
問:“為什麽疼痛的時候你就能夠清醒呢?”【柴靜姐姐,能別那麽直接嗎?我都替盟友心疼了?這種單刀直入的問題還是留給楊叫獸吧!】
答:“隻是一點點疼,就是那種微痛……”盟友又頻繁眨眼睛。【哎,演技終究不夠啊!】
問:“你覺得你是真清醒了?還是說因為害怕而服從?”
答:“真正的清醒了……”
問:“真的嗎?”
答:“真的……”
問:“為什麽哭呢?”
……
雖然節目沒有直接給真相,但也不用多說了吧?
對家長的采訪,節目4分15秒開始:
柴靜問:“他為什麽不相信你?”(他就指盟友,家長的孩子)
某家長答:“他覺得是我硬把他拉到這裏來做治療。如果他有逐漸轉好,做好事,3個月,5個月,也許就變好了。”【我不知道這位家長口中的做好事是什麽事?】
問:“如果他們僅僅是出於對這個儀器的恐懼,而表現的順從,您覺得這是真正的改變嗎?”
答:“他能恐懼一輩子,也許未必是壞事……”【這tm什麽人呢?這價值觀,道德觀已經徹底扭曲了……也許就是這樣的愚昧無知,才養出這樣的熊孩子吧?】
也許隻有這樣無知愚昧的家長才會送孩子過去吧?
可能還有人會挑刺說我舉出的或許隻是個例,不能代表大多數人。這個我的確無法反駁,而且網上能搜到的可靠資料就這些……那麽能不能治好,究竟治療效果如何,我們不妨直接問問楊永信本人好了!
對楊永信的采訪,節目6分12秒開始:
柴靜問:“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的說法,他們說他們是在偽裝。”
楊永信答:“我說如果你的這種行為,能夠偽裝一輩子的話,是不是也很好?”【楊叫獸暴露真麵目,柴靜姐您太偉大了!】
問:“那麽這還是一種科學的治療方法嗎?”【柴靜姐哭笑不得】
答:“你說的非常好……你認為……還是剛才那個話題,你認為所有的都是裝的嗎?你認為所有人都是裝的,那就是個偽科學。”【楊叫獸絞盡腦汁ing】
答:“我非常清楚的記得,我在06年,我們市裏一個領導……”【楊叫獸開始轉移話題】
在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喬治?奧威爾,你真是太偉大了!你早就看穿了一切!同樣也得佩服柴靜姐的勇氣,深入虎狼之穴挖掘真相;感謝她曝光這些醜陋騙子的嘴臉!
當前國內網戒中心魚龍混雜,特別是出了像楊、陶之流就將就網癮治療市場搞得烏煙瘴氣,那麽國外的網癮治療又如何呢?
就以離我們較近,又是電競大國的韓國參考對象:當前韓國網癮治療機構正在嚐試一種vr治療方式,首先放一段他們所玩遊戲的視頻、音樂、聲音,讓他們冷靜下來,然後播放一段令他們感到不適的視頻畫麵和聲音來降低他們的遊戲欲望,如此重複十多次。
那麽,這種網癮治療手段真的科學合理嗎?我不是專家,無法做研究,下定論。不過這一段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發條橙》。
電影講述一位無惡不作的少年阿曆克斯,在入獄之後為了提前重獲自由自願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療。
這個治療被稱為“厭惡療法”,醫生一邊播放他最喜歡的貝多芬交響樂,一邊強迫他目不轉睛的觀看大量的色情、暴力影片,還有令人發指的納粹暴行影片。這麽做的目的很簡單,讓試驗者“目不轉睛”的觀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期達到對色情與暴力的厭惡條件反射,讓試驗者遠離色情與暴力。【咦!這一幕何其相似?】
“厭惡療法”的實驗結束了,阿曆克斯在這種方法的治療下變成了一個打不還口,罵不還手的人,被釋放出獄。出獄後,他卻發現家裏已經沒有他的位置,不得已淪落到街頭流浪,沒想到碰到了曾被自己毆打的流浪漢,就在流浪漢對他實施報複時,兩個曾經是他手下的警察替他解了圍。結果,這兩個手下又跟他有前仇,又對他大打出手……
so……到底科學不科學,合理不合理相比各位看官有自己的結論了吧?
說了那麽多,都是亞洲的,也許一些夥伴可能想了解歐美國家又如何治療網癮(電子遊戲沉迷)的呢?很簡單,無非夏令營模式,心理輔導兼興趣轉移模式等等。
其實並非所有國內網戒中心都是楊永信之流,有一部分也都跟歐美差不多,不過還是略微還有些區別。老外顯得相對更科學,更人性化,而且不會像國內大多數機構那麽排斥互聯網與電子遊戲。這些機構在幫助遊戲沉迷者戒除沉迷的同時還會正確引導他們認識互聯網與電子遊戲。
比如猶他州有個叫outback的網戒中心,他們會先提供一些問卷調查表,來讓家長評估孩子網癮的嚴重性,並確定是哪些心理健康問題誘發了孩子的網癮。像飲食和睡眠模式出現變化,試圖減少孩子的上網時間但卻失敗的經曆,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現象。
outback還會組織戶外探險的活動。參加者需要在猶他州西部的沙漠裏學會生火、結繩、修建棚子;還經常組織遠足;每一周都有注冊心理健康谘詢師提供個人和團體治療課程,鼓勵大家去思考究竟可能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他們過度使用科技產品。
再比如美國西雅圖郊外有個“數字科技可持續性重啟中心”(restartcenterfordigitaltechnologysustainability)康複班。這個中心占地五英畝,看起來更像是度假屋,參與者(這裏不使用“病人”一詞)在這裏靜修8到12周的時間。這裏有注冊谘詢師提供治療課程,還有一些動物可以用來提供寵物療法,比如飼養一隻小型澳大利亞牧羊犬。
參與者需要學習把自己對上網的熱衷看成是一種癮,他們需要製定一個計劃來限製自己上網,避免觸發潛在的導火線,並且列出應對策略。住在這裏的時候,他們自己洗衣做飯,而且每天都有人查房。
但是這就一定能有效嗎?這就一定正確嗎?國際上有不少專業人士對當前的網癮治療持反對意見。一些精神衛生專家警告人們不要輕信網癮康複中心的說法。
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癮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兼主管查爾斯?奧布萊恩(charleso’brien)說:“我們擁有治療方案,這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那是一種真正的成癮現象。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你可以開設你想開設的任何治療班,就連給魔鬼附體的人開設驅魔班都可以。”
杜克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次修訂工作組的主席艾倫?弗朗西斯(allenfrance)說:“當你把人們對某種東西的激情和興趣稱為精神障礙的時候,你就開始定義什麽叫正常,什麽叫不正常了。”
遊戲沉迷,網癮,是一個全新的現象,目前還無法準確的定義這一現象,也沒有找到切實的、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來被證實現在的網癮治療是有效的。我個人到比較認同韓國首爾,延世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黃升民的觀點,他就韓國當前的社會形態出發,給出一種解釋:“韓國是最為傳統的社會,所以人們不覺得自己擁有自由以及改變自己社會角色、身份的力量。”
黃教授還提到:“如果你是個中等以下的學生,人們就不會正確的看待你,但在虛擬空間,人們就不會在意學校分數,社會財富、地位,因此很多年輕人他們很容易拋棄自己的真實世界,選擇逃避。”
對,沒錯!沉迷電子遊戲是一種逃避,網癮就是一種從現實世界逃離到網絡虛擬現實世界中的過程。
還記得韓國電子遊戲沉迷紀錄片中一位33歲的遊戲玩家時候的那段話嗎?找不到活著的理由,什麽都做不了……我雖然沒有他那麽極端,但也差不多。我為什麽玩遊戲?因為我找不到可以做的事情,或不想做某些事情,把心靈寄托在遊戲中每一次勝利和成就中……
ok,碼了那麽多字,並不是為那些除了整天坐在電腦玩遊戲什麽事都不做的人辯解,也並非鼓吹電子遊戲與電子競技的好!隻是不希望同樣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自己變得過於麻木。
各位看官看了這篇文能夠有所思有所想,能看清一些打著網癮治療行騙的機構,能正確的認識互聯網和電子遊戲這就夠了!
寫於2016.11.5
修改於2016.11.8
不知不覺中8年過去了,就當我即將把這一切塵封在記憶的最深處時,有一位大神在各大網站上發表一篇長篇大論,對楊永信口誅筆伐,我這才拍腦門,猛得想起來:已經8年了啊!網戒中心還在,非法且慘無人道的酷刑還在實施,楊永信依舊在行騙,無知愚昧的家長們還心甘情願的把孩子托付給惡魔……讓楊叔將自己的孩子改造成極品!
那些整天沉浸在二次元世界中的孩子是不是真有病?我不知道,也說不準,但他們的確與一般人有所不同,包括我在內。可這並不代表他們需要接受“電擊治療”。
我不是什麽醫學專家,也不是什麽科學家,但我敢各位看官打賭,每天上網玩遊戲超過4小時的人沒有病,也不需要什麽所謂的“電擊治療”!可惜主流輿論與一部分人並不認同這點,更有甚者,一些磚家(他們隻配用這個字:磚)稱:網絡和電子遊戲是一種毒品,是電子******,精神鴉片,遊戲廠商是製毒販毒者!
真是這樣嗎?電子遊戲和沉迷遊戲的人真有那些磚家說的那麽不堪嗎?
我不是什麽專家,也不是什麽學者,隻是一個愛上網,愛電腦,愛電腦遊戲的宅男,我就以我目前所能上網收集到的材料說說談談,如有不當之處也請諸位多多包涵並指正。
首先,我們來討論電子遊戲和沉迷遊戲的人真有那些磚家說的那麽不堪這個問題。那麽要求證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電子遊戲是什麽?
家長們視電子遊戲為洪水猛獸;磚家認為電子遊戲是電子******,精神鴉片;學校老師們認為電子遊戲是使人墮落,不務正業的罪魁禍首;而我則認為電子遊戲是使人身心愉悅,精神放鬆,讓人癡迷不已的東西,而且在2011年5月9日,國際上已將電子遊戲界定為世界第九大藝術,與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曲、電影並列……說到這也許有許多平時不怎麽接觸電子遊戲的人可能已經暈了,電子遊戲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會有這樣極端的反差呢?(已經知道並經常接觸遊戲的朋友們可直接無視這一段。)
好吧,那我就引用一條書麵且權威的說明:電子遊戲又稱視頻遊戲,是指所有依托電子設備平台而運行的交互遊戲。又可稱為電子遊戲軟件。“啊!我更暈了!”看著到這段說明一定會有人這樣抱頭大叫。
哈哈!不如我來一段通俗解釋:當你們看到一個人,正聚精會神的盯著手機、平板,捧著手柄用手指一通猛搓或某個“小血僧”在網吧裏發狂似得大吼大叫,並用雙手猛砸鼠標鍵盤,發出刺耳的啪啪聲……這就是玩遊戲,他們玩的就是電子遊戲!
其實電子遊戲並沒有那麽神秘,也沒那麽高大上,不過是一類十分普及的計算機軟件。可它為什麽會被磚家、老師、家長們如此痛恨,厭惡呢?它作為第九藝術,有媲美文學小說的劇本,有可以獲得音樂獎的bgm,有如同精美畫作的場景刻畫,玩耍時就能感覺在藝術中徜徉,各種情緒也應運而生,會讓你思考,會讓你懂得知識;也許正因為如此它占據了青少年大量的精力,耗費了大量時間,讓人感覺是在不務正業。然而代溝又讓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老人們對電子遊戲又驚又怕;他們沒有接觸過這項新興事物,他們不了解,而對其產生了誤解和恐懼。
我還記得當年央視戰網魔係列記錄片《誰把天才變成了魔獸》這一節目把wow噴了個狗血淋頭。其中有這樣一幕場景(我又回頭去翻了下那部係列視頻):
幾位盟友家長這樣描述wow:“一種恐怖,一種刺激……”【有光明就有黑暗,你不能摸到個大象腿就說大象原來根跟柱子……】
“到處都是血光飛濺……”【國服都被河蟹成石油了,你真看過人家玩wow?】
“這個音樂就好像我進了鬼迷宮一樣……來到這我吃了點心髒病藥……”【首先懷疑你的藝術欣賞能力,其次那隻是你的心髒問題吧?別陪孩子到這地方來了,先去正規醫院治治。】
要知道,遊戲是世界第九大藝術,而wow又是電子遊戲中的上乘之作,它的音樂都是出自世界頂級音樂大師之手,不亞於好萊塢一線大片的製作。這裏隨便給出兩位大師的名字hanszimmer、jeremysoul。相信能上網看我這片文的人應該都知道用搜索引擎搜索吧?
另外配樂到底好不好隻有聽過才知道,各位空閑的時候也可以搜來聽聽,相信你們一定會拍手稱讚的!
如果說以上是處於對陌生事物的無知和畏懼,那麽接下來可都是胡編亂造了:
一位盟友說:“這個遊戲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在遊戲裏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一切……沒有秩序,沒有規則,隻有無盡的殺戮……”【喂喂喂……這誰寫的稿子?趕緊回去重寫,還想不想要5毛啦?】
“在裏麵打打殺殺,想怎麽罵就怎麽罵……”【抱歉,不同陣營,不同種族語言不通,對方看不到你在罵什麽……而且服務器會河蟹一些詞語。】
我認為這一出出讓人啼笑皆非的言論很可能是那家網戒機構利用家長與孩子們的代溝,利用上代人對新生事物的無知與恐懼進行欺騙和洗腦的結果。他們妖魔化電子遊戲,提出一個沒有經過論證的網癮概念,以此達到全權控製,搜刮金錢的目的。
再來讓我們看看楊永信的神論:長時間的玩wow會讓人失去人性,讓人產生獸性……
為此節目提到一個嚐試自殺的人,是大學生,聲稱是在遊戲中多次看到遊戲角色死而複生,因此想嚐試自殺,而且想過30多種自殺方式,最終選擇自刎,差點喪命……【這尼瑪跟遊戲有毛關係!自刎不是古裝片,武俠片裏的動作嗎?你們不調查他為什麽想自殺的原因,不給他找心理醫生,送他去楊叔那幹毛啊!如果他真想試試能不能像遊戲裏一樣死而複生……那就是智商或精神問題了!應該送去特校或精神病院,而不是楊叔那裏。】
接著,片子11分40-11分50秒,楊永信表示電子遊戲與毒品成癮表現十分相似。【我嚴重懷疑你是否真正做過研究,調查。】
之後他又表示這些症狀很難區分……【你是在承認你沒有做學術研究與調查嗎?】
一位專家,一位學者,在沒有經過詳細的調查、實驗、研究、考證的情況下就在國家媒體麵前發表某一結論,接著下一秒又說很難區分……這是多麽大的勇氣和不要臉精神!
中國社會情況似乎對電子遊戲很不利,那麽外國的情況又如何呢?我看過一篇韓國的有關探討電子遊戲沉迷的紀錄片,紀錄片以韓國前星際2職業選手槍兵王,遊戲idmarineking為對象,探討這一現象。
節目開篇首先給出幾名正在打電子遊戲的少年的自述,其中有一名16歲的遊戲玩家,他表示自己每天玩遊戲的時間高達19小時,基本等於除了吃飯睡覺外都是玩遊戲。
隨後鏡頭一轉,進入畫麵的是一位33歲的遊戲玩家,他表示自己找不到活著的理由,什麽都做不了,有時候會哭,有時候想自殺……
在韓國,9-39歲的遊戲沉迷者高達8%(該統計截止2011年)。已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了,就此一位專家現身說法:“大約在15年前,韓國最嚴重的青少年問題是吸毒,但現在我認為網癮已成為韓國最嚴重的的問題。”哎,這位磚家,你就直說網絡和電子遊戲就是毒品好了嘛!何必那麽委婉呢?看來中國和韓國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過,這部紀錄片比過國內拍攝的紀錄片顯得要客觀不少。節目組采訪了一個持有不同意見的專家,他表示目前還有沒有確切的研究表明遊戲沉迷到底是什麽,也沒有一則準確的定義。
總所周知,韓國是電子競技的天堂,也是電子競技的地獄。這裏有目前最職業化的電競運作體係和市場,有擁有全國第六高年薪的職業遊戲玩家;這裏,有多個戰隊世界第一,有全球最強的職業選手,同樣也擁有最殘酷的競爭壓力。前星際2職業選手槍兵王曾是這裏的佼佼者。
當年,年僅17歲的槍兵王距離高中畢業還有一年。雖然他已是一名星際2高手,職業玩家,但他的父母並沒有分享到他對星際的熱情,且對他學業前景十分擔憂。
他的父親曾提到槍兵王中學校長決定關閉學校的互聯網服務,直到槍兵王從學校畢業,因為許多學生在午飯後會逃課去看他打星際。
很顯然,不管電子競技如何迅猛發展,社會與上代人都無法認同這項新興事物。
槍兵王就提到以前因為玩遊戲而同父母爭吵,甚至深夜等父母睡著後才起來偷偷玩遊戲。他母親想起那段時光不由得偷偷流淚。
槍兵王玩遊戲是職業,像他這樣的職業選手,幾乎每天都玩遊戲十多個小時,那麽這個是職業還是沉迷?對此節目組采訪了知名遊戲節目主持人nickplott,他提到:遊戲運動與遊戲沉迷有著清晰的界限。如有人每天玩wow15個小時不出門,不參加社交活動,那隻是不能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然而有的人則是像訓練實時象棋這樣的策略遊戲,盡他們最大努力來征服這個項目。對,這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是電競與單純為遊戲而遊戲的區別。
影片中nickplott話音剛落,鏡頭一轉,放出槍兵王在全球級電子競技大賽獲勝,捧起獎杯,並獲得大量獎金……台下,他的父母為他鼓掌,開始變得支持兒子玩遊戲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畢竟世界上隻有一個槍兵王,隻有一個marineking……這難道是功利主義?比如我喜歡畫畫,可惜我沒有天賦,無法成為像畢加索、莫奈、齊白石、張大千那樣的名家,但我依然整天畫畫,那我是不是有畫畫癮,要電擊,要治療?
我喜歡踢足球,而且我努力踢足球,整天踢球,為此耽誤了學習;可我怎麽踢也無法成為梅西,內馬爾,那我是不是也有踢球癮?要電擊,要治療?
我很喜歡下圍棋,勵誌要成為像李世石、柯潔那樣的高手,立誌要成為像聶衛平、吳清源那樣的棋壇巨匠。於是,我整天下棋,隻下棋,耽誤了學習與工作,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那我算不算不務正業?算不算是有棋癮?是不是需要電擊和治療?
不,這一切不過是成王敗寇下極端的功利主義罷了!
不能因為繪畫、足球、圍棋耽誤了學習與工作,就忽略藝術陶冶情操的作用;忽略足球強身健體的功能;忽略圍棋開發和鍛煉智力的效果;接著給它們扣上一頂精神鴉片的帽子。
關鍵在於人,他是如何對待繪畫、足球、圍棋與正常工作生活學習的。
這一切就好比刀,我能用刀方便生活,也能用刀殺人。那麽用刀殺了人是刀的錯還是我的錯?還是那句話:關鍵在於人,而不是繪畫、足球、圍棋。同理,互聯網與電子遊戲也是如此。
道理很簡單,隻可惜,很少有上一代人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所謂的網戒中心去,去進行所謂的治療!那麽,我們由央視的戰網魔係列節目看看那些所謂的網癮“治療”又是怎麽回事?
《黃河保衛戰》這一集中有大量楊永信違背個人意願,強行拘留盟友的鏡頭。
節目00:55秒赫然展現一個孩子的雙手雙腳都被捆綁在床上,她奮力掙紮,哭喊,但沒有人來幫她。那個孩子他不是精神病,是個正常人,隻是喜歡上網玩遊戲而已。
節目01:04,央視記者旁白居然這樣說:“一個盟友入院了,他來自安徽省……父母給他服了12片安眠藥才把他弄來……”【12片安眠藥,這孩子是你親生的嗎?我不是醫生,我不懂得安眠藥的劑量,但是12片!!!你丫的就不怕出人命嗎?】
節目01:53秒開始,一位18歲的孩子被父母騙到網戒中心,孩子情緒很激動,但周圍的人惡狠狠的說:“你走不出去的,你不用試!”然後一群彪形大漢圍了上來,拽他、拉他,還說:“你聽他的,他叫你坐你就坐!”那個他就指的是楊永信。
盟友很倔強,不願意,彪形大漢直接給他來了個“過肩摔”。
接著就是13號室和中國早已禁止使用的dx-iia電休克治療儀。(節目上映後因為影響太大,該網戒中心已不再使用dx-iia,而換了另一種所謂的低頻脈衝治療儀。其機理如何,我不知道,而且該院也沒有公布具體詳情。)
我隻想問楊永信你了解赫爾辛基宣言嗎?憲法懂嗎?這裏還有法律嗎?
方舟子也就此事發表過文章:通過對腦部施加電擊誘發抽搐並改變大腦功能,其機理至今不明,但損害記憶和認知功能是已知的;楊永信的治療手段已經違反了國際慣例和世界衛生組織要求。
看到這裏,我想大家已經都明白那家網戒中心到底是個什麽地方了吧?最關鍵問題是他至今還在收盟友……
也許有人會說我看事物隻看表麵,為什麽楊永信的機構至今仍舊存在,是因為他確確實實治好不少人,所以家長們都願意送孩子過去。這是真的嗎?
ok,讓我們看看柴靜的新聞調查《網癮之戒》的2分51秒:
柴靜問:“你在這接受過電擊治療嗎?”
某盟友答:“接受過”(接下來就簡單問答代替)
問:“疼痛嗎?”
答:“有一點疼……但不是很疼”盟友頻繁眨眼
問:“能接受嗎?”
答:“能接受。”
問:“為什麽需要這樣的疼呢?”
答:“它能讓大腦清醒,然後能在內心深處思考問題……”【多麽虛偽的回答,就三個字來形容:假、大、空!】
問:“為什麽疼痛的時候你就能夠清醒呢?”【柴靜姐姐,能別那麽直接嗎?我都替盟友心疼了?這種單刀直入的問題還是留給楊叫獸吧!】
答:“隻是一點點疼,就是那種微痛……”盟友又頻繁眨眼睛。【哎,演技終究不夠啊!】
問:“你覺得你是真清醒了?還是說因為害怕而服從?”
答:“真正的清醒了……”
問:“真的嗎?”
答:“真的……”
問:“為什麽哭呢?”
……
雖然節目沒有直接給真相,但也不用多說了吧?
對家長的采訪,節目4分15秒開始:
柴靜問:“他為什麽不相信你?”(他就指盟友,家長的孩子)
某家長答:“他覺得是我硬把他拉到這裏來做治療。如果他有逐漸轉好,做好事,3個月,5個月,也許就變好了。”【我不知道這位家長口中的做好事是什麽事?】
問:“如果他們僅僅是出於對這個儀器的恐懼,而表現的順從,您覺得這是真正的改變嗎?”
答:“他能恐懼一輩子,也許未必是壞事……”【這tm什麽人呢?這價值觀,道德觀已經徹底扭曲了……也許就是這樣的愚昧無知,才養出這樣的熊孩子吧?】
也許隻有這樣無知愚昧的家長才會送孩子過去吧?
可能還有人會挑刺說我舉出的或許隻是個例,不能代表大多數人。這個我的確無法反駁,而且網上能搜到的可靠資料就這些……那麽能不能治好,究竟治療效果如何,我們不妨直接問問楊永信本人好了!
對楊永信的采訪,節目6分12秒開始:
柴靜問:“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的說法,他們說他們是在偽裝。”
楊永信答:“我說如果你的這種行為,能夠偽裝一輩子的話,是不是也很好?”【楊叫獸暴露真麵目,柴靜姐您太偉大了!】
問:“那麽這還是一種科學的治療方法嗎?”【柴靜姐哭笑不得】
答:“你說的非常好……你認為……還是剛才那個話題,你認為所有的都是裝的嗎?你認為所有人都是裝的,那就是個偽科學。”【楊叫獸絞盡腦汁ing】
答:“我非常清楚的記得,我在06年,我們市裏一個領導……”【楊叫獸開始轉移話題】
在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喬治?奧威爾,你真是太偉大了!你早就看穿了一切!同樣也得佩服柴靜姐的勇氣,深入虎狼之穴挖掘真相;感謝她曝光這些醜陋騙子的嘴臉!
當前國內網戒中心魚龍混雜,特別是出了像楊、陶之流就將就網癮治療市場搞得烏煙瘴氣,那麽國外的網癮治療又如何呢?
就以離我們較近,又是電競大國的韓國參考對象:當前韓國網癮治療機構正在嚐試一種vr治療方式,首先放一段他們所玩遊戲的視頻、音樂、聲音,讓他們冷靜下來,然後播放一段令他們感到不適的視頻畫麵和聲音來降低他們的遊戲欲望,如此重複十多次。
那麽,這種網癮治療手段真的科學合理嗎?我不是專家,無法做研究,下定論。不過這一段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發條橙》。
電影講述一位無惡不作的少年阿曆克斯,在入獄之後為了提前重獲自由自願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療。
這個治療被稱為“厭惡療法”,醫生一邊播放他最喜歡的貝多芬交響樂,一邊強迫他目不轉睛的觀看大量的色情、暴力影片,還有令人發指的納粹暴行影片。這麽做的目的很簡單,讓試驗者“目不轉睛”的觀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期達到對色情與暴力的厭惡條件反射,讓試驗者遠離色情與暴力。【咦!這一幕何其相似?】
“厭惡療法”的實驗結束了,阿曆克斯在這種方法的治療下變成了一個打不還口,罵不還手的人,被釋放出獄。出獄後,他卻發現家裏已經沒有他的位置,不得已淪落到街頭流浪,沒想到碰到了曾被自己毆打的流浪漢,就在流浪漢對他實施報複時,兩個曾經是他手下的警察替他解了圍。結果,這兩個手下又跟他有前仇,又對他大打出手……
so……到底科學不科學,合理不合理相比各位看官有自己的結論了吧?
說了那麽多,都是亞洲的,也許一些夥伴可能想了解歐美國家又如何治療網癮(電子遊戲沉迷)的呢?很簡單,無非夏令營模式,心理輔導兼興趣轉移模式等等。
其實並非所有國內網戒中心都是楊永信之流,有一部分也都跟歐美差不多,不過還是略微還有些區別。老外顯得相對更科學,更人性化,而且不會像國內大多數機構那麽排斥互聯網與電子遊戲。這些機構在幫助遊戲沉迷者戒除沉迷的同時還會正確引導他們認識互聯網與電子遊戲。
比如猶他州有個叫outback的網戒中心,他們會先提供一些問卷調查表,來讓家長評估孩子網癮的嚴重性,並確定是哪些心理健康問題誘發了孩子的網癮。像飲食和睡眠模式出現變化,試圖減少孩子的上網時間但卻失敗的經曆,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現象。
outback還會組織戶外探險的活動。參加者需要在猶他州西部的沙漠裏學會生火、結繩、修建棚子;還經常組織遠足;每一周都有注冊心理健康谘詢師提供個人和團體治療課程,鼓勵大家去思考究竟可能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他們過度使用科技產品。
再比如美國西雅圖郊外有個“數字科技可持續性重啟中心”(restartcenterfordigitaltechnologysustainability)康複班。這個中心占地五英畝,看起來更像是度假屋,參與者(這裏不使用“病人”一詞)在這裏靜修8到12周的時間。這裏有注冊谘詢師提供治療課程,還有一些動物可以用來提供寵物療法,比如飼養一隻小型澳大利亞牧羊犬。
參與者需要學習把自己對上網的熱衷看成是一種癮,他們需要製定一個計劃來限製自己上網,避免觸發潛在的導火線,並且列出應對策略。住在這裏的時候,他們自己洗衣做飯,而且每天都有人查房。
但是這就一定能有效嗎?這就一定正確嗎?國際上有不少專業人士對當前的網癮治療持反對意見。一些精神衛生專家警告人們不要輕信網癮康複中心的說法。
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癮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兼主管查爾斯?奧布萊恩(charleso’brien)說:“我們擁有治療方案,這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那是一種真正的成癮現象。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你可以開設你想開設的任何治療班,就連給魔鬼附體的人開設驅魔班都可以。”
杜克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次修訂工作組的主席艾倫?弗朗西斯(allenfrance)說:“當你把人們對某種東西的激情和興趣稱為精神障礙的時候,你就開始定義什麽叫正常,什麽叫不正常了。”
遊戲沉迷,網癮,是一個全新的現象,目前還無法準確的定義這一現象,也沒有找到切實的、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來被證實現在的網癮治療是有效的。我個人到比較認同韓國首爾,延世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黃升民的觀點,他就韓國當前的社會形態出發,給出一種解釋:“韓國是最為傳統的社會,所以人們不覺得自己擁有自由以及改變自己社會角色、身份的力量。”
黃教授還提到:“如果你是個中等以下的學生,人們就不會正確的看待你,但在虛擬空間,人們就不會在意學校分數,社會財富、地位,因此很多年輕人他們很容易拋棄自己的真實世界,選擇逃避。”
對,沒錯!沉迷電子遊戲是一種逃避,網癮就是一種從現實世界逃離到網絡虛擬現實世界中的過程。
還記得韓國電子遊戲沉迷紀錄片中一位33歲的遊戲玩家時候的那段話嗎?找不到活著的理由,什麽都做不了……我雖然沒有他那麽極端,但也差不多。我為什麽玩遊戲?因為我找不到可以做的事情,或不想做某些事情,把心靈寄托在遊戲中每一次勝利和成就中……
ok,碼了那麽多字,並不是為那些除了整天坐在電腦玩遊戲什麽事都不做的人辯解,也並非鼓吹電子遊戲與電子競技的好!隻是不希望同樣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自己變得過於麻木。
各位看官看了這篇文能夠有所思有所想,能看清一些打著網癮治療行騙的機構,能正確的認識互聯網和電子遊戲這就夠了!
寫於2016.11.5
修改於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