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晚一愣,繼而長歎一聲:“你這又是何苦呢……”
簫景元垂頭不語。
他不想說話,鍾晚也不能拖著他去風月之地不醉不歸……不知道怎麽勸是好,於是鍾晚亦是不語。
殿內出現了異常的沉默,許久之後,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二人之間的靜謐。
來人一襲明黃色龍袍,上麵的九龍騰雲圖案昭示著來人身份的尊貴。
彰桓帝輕咳一聲。
簫景元和鍾晚齊齊抬頭,看到是他,立刻下拜:“兒臣\鍾晚見過父皇\陛下!”
彰桓帝擺了擺手:“都起身吧。”
鍾晚看彰桓帝的臉色,就知道他是為何而來,識趣地退下了。
鍾晚離開後,彰桓帝走到簫景元身邊,看了一眼他身邊一地的狼藉,亦是歎氣:“你母後方才來找過我了。”
簫景元並不抬頭,聲音淡淡:“是麽。”
彰桓帝一甩袍子,在殿內的白玉台階上坐下,拍拍身側的地方:“來。”
簫景元抬頭看了一眼,走到彰桓帝身邊,緩緩坐了下來:“父皇,我……”
彰桓帝卻好似知道他要說什麽一般,徐徐開口,似乎還帶了點笑意:“你小的時候,就很喜歡陸家的那個小姑娘。我還記得在阿歡性子還很跳脫的時候,她有一次爬上禦花園中的一株無花果樹,可把你嚇壞了。”
簫景元也微微笑了:“我還記得她小時候活潑的樣子,可是她越長大越孤傲了。”
東宮殿內的雙龍吐珠四腳香爐,冉冉地吐著繚繞的香氣,籠在二人的周圍。彰桓帝聲音清晰:“你母後為人嚴謹,平素對你要求甚高,父皇就不想把你拘的太狠。可是元兒,為君者,將良將,友蒼黎,任忠賢,歸興國……一旦登上那個位置,會有許多繁文縟節束縛你,舉國上下的無數雙眼睛都盯著你,你不得不打起全部精神,做一個人人敬仰的君主。你母後現在做的,就是讓你知道,一旦為君,便再也不能隨意所欲。”
簫景元低下頭去,額前白玉冠未束的碎發垂了下來,遮住了他微微發紅的雙眼:“可是……我真的不甘心。”
彰桓帝反問道:“你是在國子監讀過書的,算得上是顧清遠的同窗,你覺得此人如何?”
簫景元深吸一口氣,道:“雖然年紀不大,可是常有大度,書通二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雖係出名門,卻沒有驕嬌二氣,的確是可塑之才。”
彰桓帝聽他說出這一番話,目光中露出為不可查的讚賞,可還是試探了一句:“吾兒竟然對他心無芥蒂麽?”
簫景元搖了搖頭,苦笑道:“心存芥蒂又有何用?”他抬起頭看著彰桓帝,“父皇,兒臣已經力求做到最好,可是為何母後還是一直逼我?”
“那你就做得更好。”彰桓帝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你是一國儲君,能在未及弱冠的年紀,就做到不被私心所擾已然難得。可是你要登上的位置,是天下人都望塵莫及的,那麽你要做的事情,也是與普通人不盡相同的。你可以迷茫、可以不知所措,可是你不能沉淪、不能停滯不前。”他起身立於簫景元身前,像他小時候那樣,衝著他遙遙伸出手,“因為你是朕的兒子。”
簫景元抬起頭,彰桓帝高大的身形逆著光,他看不清他的臉,可是在自己麵前的那隻大手十分有力,他拉住那隻手,就像小時候一樣,借力起身,立在彰桓帝身前,眼睛直視著他:“好。”
·
顧瑀的回京,無疑令顧清遠身上擔子一輕。再加上同陸歡歌的事情也算告一段落,他現在也不去國子監了,全身心都在為來年的春闈準備。
顧家在永安的本家,近日也有兩位過了秋闈的學子上京備考春闈。並不是旁係的人,是顧瑀的嫡親侄子。於是這兩個名為顧清遲和顧清逸的學子,就順理成章地住進了顧府。
顧清遲的年紀比顧清遠大上些許,而顧清逸比二人都小,三人以兄弟相稱,一同讀書談論,生活得倒也很是充實。
二人生活在顧家本家,所讀之書自然與接受國子監正統教育的顧清遠不盡相同。可是偶然得知顧清遠不日就將成親,這個親事還是他自己求聖旨賜婚得來的這件事後,二人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顧清遲:“清遠此事太過草率。”
顧清逸:“二哥太棒了!”
顧清逸雖然聰*黠,可是他現在不過堪堪十三歲,還是家中幼子,還是滿臉孩子氣。於是顧清遠果斷無視了顧清逸:“大哥此話怎麽說?”
顧清遲是那種書香世家出來的標準公子,為人謹慎自持,如果不是與顧清遠同室讀書了數天,再加上本就是一家人,是絕對不會隨意說出這樣的話的。
可是即便如此,他在開口之前還是猶豫了片刻,然後道:“此事你不對之處有三。”
“哪三點?”
“一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你因陸家姑娘之時忤逆堂嬸,是為不孝。
“二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你拿聖旨逼迫堂嬸低頭,但是並不能讓她做到心服口服,日後即使陸姑娘進門,那樣也是家宅不寧的大患。
“三則,‘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縱然堂嬸有過,你也不能采取過激的行為,而是要耐心勸說,心無怨懟才是。”
顧清遲這三點說下來之後,顧清遠沉默片刻,然後點點頭道:“大哥才高八鬥,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小弟佩服。”他說完這句話之後,就不著痕跡地把話題岔開了,轉而同對方聊起了不同州府的秋闈試題的差別。
其實顧清遲說的不是不對,隻是顧清遠並不能完全苟同。他所說的那三則,大抵離不開一個孝字。孝悌忠信,孝道之重是無可厚非,可是如果是一味愚孝,不論長輩所言何事都一力讚成,即便能做到好言好語的相勸,能改變長輩想法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這件事情,顧清遠捫心自問,覺得自己並未做錯。
可是……顧清遠心中也是清楚的,顧清遲的想法,一定代表了本家大多數長輩的想法。此舉雖然是自己做出的,可是難保他們不遷怒與陸歡歌。
而她同自己成親之後,一定是要回永安顧氏本家去上族譜的,如果在永安的時候,族中那些耄耋之年的頑固長老刁難她,自己又該站在哪一邊?
顧清遠長長地歎氣,之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今真的是識盡愁滋味啊!
簫景元垂頭不語。
他不想說話,鍾晚也不能拖著他去風月之地不醉不歸……不知道怎麽勸是好,於是鍾晚亦是不語。
殿內出現了異常的沉默,許久之後,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二人之間的靜謐。
來人一襲明黃色龍袍,上麵的九龍騰雲圖案昭示著來人身份的尊貴。
彰桓帝輕咳一聲。
簫景元和鍾晚齊齊抬頭,看到是他,立刻下拜:“兒臣\鍾晚見過父皇\陛下!”
彰桓帝擺了擺手:“都起身吧。”
鍾晚看彰桓帝的臉色,就知道他是為何而來,識趣地退下了。
鍾晚離開後,彰桓帝走到簫景元身邊,看了一眼他身邊一地的狼藉,亦是歎氣:“你母後方才來找過我了。”
簫景元並不抬頭,聲音淡淡:“是麽。”
彰桓帝一甩袍子,在殿內的白玉台階上坐下,拍拍身側的地方:“來。”
簫景元抬頭看了一眼,走到彰桓帝身邊,緩緩坐了下來:“父皇,我……”
彰桓帝卻好似知道他要說什麽一般,徐徐開口,似乎還帶了點笑意:“你小的時候,就很喜歡陸家的那個小姑娘。我還記得在阿歡性子還很跳脫的時候,她有一次爬上禦花園中的一株無花果樹,可把你嚇壞了。”
簫景元也微微笑了:“我還記得她小時候活潑的樣子,可是她越長大越孤傲了。”
東宮殿內的雙龍吐珠四腳香爐,冉冉地吐著繚繞的香氣,籠在二人的周圍。彰桓帝聲音清晰:“你母後為人嚴謹,平素對你要求甚高,父皇就不想把你拘的太狠。可是元兒,為君者,將良將,友蒼黎,任忠賢,歸興國……一旦登上那個位置,會有許多繁文縟節束縛你,舉國上下的無數雙眼睛都盯著你,你不得不打起全部精神,做一個人人敬仰的君主。你母後現在做的,就是讓你知道,一旦為君,便再也不能隨意所欲。”
簫景元低下頭去,額前白玉冠未束的碎發垂了下來,遮住了他微微發紅的雙眼:“可是……我真的不甘心。”
彰桓帝反問道:“你是在國子監讀過書的,算得上是顧清遠的同窗,你覺得此人如何?”
簫景元深吸一口氣,道:“雖然年紀不大,可是常有大度,書通二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雖係出名門,卻沒有驕嬌二氣,的確是可塑之才。”
彰桓帝聽他說出這一番話,目光中露出為不可查的讚賞,可還是試探了一句:“吾兒竟然對他心無芥蒂麽?”
簫景元搖了搖頭,苦笑道:“心存芥蒂又有何用?”他抬起頭看著彰桓帝,“父皇,兒臣已經力求做到最好,可是為何母後還是一直逼我?”
“那你就做得更好。”彰桓帝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你是一國儲君,能在未及弱冠的年紀,就做到不被私心所擾已然難得。可是你要登上的位置,是天下人都望塵莫及的,那麽你要做的事情,也是與普通人不盡相同的。你可以迷茫、可以不知所措,可是你不能沉淪、不能停滯不前。”他起身立於簫景元身前,像他小時候那樣,衝著他遙遙伸出手,“因為你是朕的兒子。”
簫景元抬起頭,彰桓帝高大的身形逆著光,他看不清他的臉,可是在自己麵前的那隻大手十分有力,他拉住那隻手,就像小時候一樣,借力起身,立在彰桓帝身前,眼睛直視著他:“好。”
·
顧瑀的回京,無疑令顧清遠身上擔子一輕。再加上同陸歡歌的事情也算告一段落,他現在也不去國子監了,全身心都在為來年的春闈準備。
顧家在永安的本家,近日也有兩位過了秋闈的學子上京備考春闈。並不是旁係的人,是顧瑀的嫡親侄子。於是這兩個名為顧清遲和顧清逸的學子,就順理成章地住進了顧府。
顧清遲的年紀比顧清遠大上些許,而顧清逸比二人都小,三人以兄弟相稱,一同讀書談論,生活得倒也很是充實。
二人生活在顧家本家,所讀之書自然與接受國子監正統教育的顧清遠不盡相同。可是偶然得知顧清遠不日就將成親,這個親事還是他自己求聖旨賜婚得來的這件事後,二人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顧清遲:“清遠此事太過草率。”
顧清逸:“二哥太棒了!”
顧清逸雖然聰*黠,可是他現在不過堪堪十三歲,還是家中幼子,還是滿臉孩子氣。於是顧清遠果斷無視了顧清逸:“大哥此話怎麽說?”
顧清遲是那種書香世家出來的標準公子,為人謹慎自持,如果不是與顧清遠同室讀書了數天,再加上本就是一家人,是絕對不會隨意說出這樣的話的。
可是即便如此,他在開口之前還是猶豫了片刻,然後道:“此事你不對之處有三。”
“哪三點?”
“一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你因陸家姑娘之時忤逆堂嬸,是為不孝。
“二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你拿聖旨逼迫堂嬸低頭,但是並不能讓她做到心服口服,日後即使陸姑娘進門,那樣也是家宅不寧的大患。
“三則,‘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縱然堂嬸有過,你也不能采取過激的行為,而是要耐心勸說,心無怨懟才是。”
顧清遲這三點說下來之後,顧清遠沉默片刻,然後點點頭道:“大哥才高八鬥,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小弟佩服。”他說完這句話之後,就不著痕跡地把話題岔開了,轉而同對方聊起了不同州府的秋闈試題的差別。
其實顧清遲說的不是不對,隻是顧清遠並不能完全苟同。他所說的那三則,大抵離不開一個孝字。孝悌忠信,孝道之重是無可厚非,可是如果是一味愚孝,不論長輩所言何事都一力讚成,即便能做到好言好語的相勸,能改變長輩想法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這件事情,顧清遠捫心自問,覺得自己並未做錯。
可是……顧清遠心中也是清楚的,顧清遲的想法,一定代表了本家大多數長輩的想法。此舉雖然是自己做出的,可是難保他們不遷怒與陸歡歌。
而她同自己成親之後,一定是要回永安顧氏本家去上族譜的,如果在永安的時候,族中那些耄耋之年的頑固長老刁難她,自己又該站在哪一邊?
顧清遠長長地歎氣,之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今真的是識盡愁滋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