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們不設立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呢?
張哲遠的建議,讓李毅安的眉頭微微一挑。
其實,李毅安還真有過這方麵的考慮,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但是這個念頭也就是一閃而過。
“我們可以這麽做,但是這麽做的意義何在呢?諾貝爾獎的評選或許在歐洲學術界的手中,但是那又怎麽樣?他們可以壟斷學術嗎?”
看著張哲遠,李毅安反問道:
“設立一個獎項容易,但要把一個獎項打造成世界名牌,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時間,需要方方麵麵的努力。”
即便是一門心思想要爭奪各種話語權的蘇聯,也從來沒想過弄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因為完全沒有必要。
就像奧運會一樣,蘇聯動不動說西方裁判吹“黑哨”不公平,那不意味著他就要自己弄一個“奧運會”玩。一個獎項而已,或許會牽涉到一些話語權,如果大國去辦,反而涉及到很多問題,由瑞典這樣的小國去辦,或許更另加合適一些。
“其實,我從來不在乎諾貝爾獎。”
閣下的話,讓張哲遠一愣,不在乎,那為什麽要提出三十個諾貝爾獎?
“或者我在乎的並並不是諾貝爾獎本身,而是在乎的另一個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問題——能否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世界科學中心?”
站起身來李毅安朝著窗邊走了過去,凝視著星空,緩緩的說起了世界範圍內的五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在這個時代,這一理論是極其新奇,但在另一個世界,卻是眾所周知。
“……德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這一時期的科學進步得益於德國的大學改革和科研體製的創新,如創立“導師製”和國家支持的科研機構。而隨後,美國大概在20年代,開始承接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並在戰後確立這一地位,並一直保持至今。這一時期的科學進步得益於美國的經濟和工業基礎,以及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支持。”
並不僅僅隻是至今,而是在未來的六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裏,美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可以說在三個“世界科學中心”中,美國保持的時間最長,即便是在李毅安穿越之前,仍然沒看到科學領域的衰退跡象。而這甚至違背了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的周期理論。
“這個轉移可以通過諾貝爾獎來二戰之前,美國隻有8人獲得諾貝爾獎科學獎,英國有10人,德國有11人。而在二戰之後,美國獲獎人數突然大幅增加,這就是一種風向標。”
解釋著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作用的同時,李毅安又繼續說道。
“從五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領先地位,隻能維持80年左右。科學力量的前4次轉移都被驗證了。不難揣測,周期為80年,這與科學家本人的壽命,有著很大的對係應關。這一個現象在目前來說是是適用的。”
到20世紀,一切都變了。首先,這一現象失效了。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始於1920年,根據規律,它應該在20世紀末喪失領先地位。再不濟,將美國的科技興盛的起點定在二戰結束,那麽,此時的它毫無疑問理應後繼乏力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截至李毅安穿越前,美國籍科學家仍然是諾貝爾獎科學獎上的常客;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每年都有美國籍的科學家獲此殊榮。這一現象不但沒有衰落的跡象,甚至在創立新學科、發明新技術方麵,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
盡管這個時代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未來,但是李毅安卻很清楚,他接著說道。
“人類進入到20世紀後,學術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現在,交通工具更加發達,噴氣式飛機等發明讓人類甚至進入了地球村的時代,學術交流會更加的頻繁,尤其是資訊的發達,會讓優秀的學者,因為學術上的原因去向知名的學者求教,那麽有比諾貝爾獎獲得者更優秀的學者嗎?”
聽著閣下反問,張哲遠說道:
“我明白了,閣下的意思是築巢引鳳是嗎?”
搖了搖頭,李毅安道:
“當年我們是築巢引鳳,利用更好的環境吸引歐洲科學家,而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用一係列的諾貝爾獎得主,去吸引全世界範圍內的年青學者,讓他們主動的來到南洋,他們會在諾貝爾獎得主的指導下學習,研究,而這勢必也將會打破“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80年周期”。”
提到這一現狀時,李毅安的眉頭皺成一團,因為這正是他所要麵對的挑戰。並不僅僅隻是挑戰,事實上,這是一場空前激烈的,甚至決定國家命運與未來的人才爭奪戰!
“而這也正將是美國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一直保持科學領域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戰後,他憑借更好的學術環境,吸引了大量的歐洲科學家,而他們獲得諾貝爾獎後,又成為各國年青學者學習的風向標,這些學者之中,會有相當一部分為美國的學術環境所吸引,最終留在美國,然後呢?”
“然後美國會一直保持“世界科學中心”地位。”
張哲遠在回答之餘,恍然大悟似的說道:
“所以,閣下您才提到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我們需要的不是並不是諾貝爾獎本身,而是借助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去吸引世界各國的年青人才,從而確保南洋在這場人才爭取戰之中,能夠不至於落後於美國。”
“不是落後!”
李毅安搖頭說道:
“而是關係於南洋的未來,一旦我們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之中落後於美國,那麽也注定我們將會成為未來競爭的失敗者,二十一世紀……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是人才!而諾貝爾獎的作用就在於此——它是風向標,決定這場爭奪戰勝負的風向標!”
隨後,李毅安陷入了沉默之中,片刻之後,他才說道:
“現在,我們可以創辦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但是當我們把精力用在這個虛無飄渺的所謂的“學術壟斷權”上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已經輸掉了這場爭奪戰,因為最重要的是人才本身,而不是虛名。”
虛名,在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無法擺脫對虛名的追求,設置一個超越諾貝爾獎的獎項,能夠打破諾貝爾獎對學術話語權的壟斷?
不能,因為所謂的“學術話語權”,本身就是偽命題!所謂的因為他們有獎,所以就有了“學術壟斷”,這本身就是某些人的想象罷了。
尤其是國與國之間。
就像蘇聯科學家在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一樣,蘇聯官方會因為他們沒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認為那些物理學家是廢物嗎?認為他們的發明沒有任何價值嗎?
當然不可能!
壟斷學術的從來都是本國科學大咖,至於諾貝爾獎,不過隻是一個獎項而已。
“我明白了!”
張哲遠連忙垂首說道:
“我的想法實在是太過膚淺了!”
終於明白了閣下用意的張哲遠,這才明白自己先前的建議,何止是膚淺,簡直就是鼠目寸光。
“但是現在諾貝爾獎的評選,是由瑞典人掌握的,他們對我們的打壓,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在世界範圍內吸引人才的舉措呢?”
對於張哲遠的擔心,李毅安隻是哈哈一笑。
“諾貝爾獎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學術話語權”,他可以在授獎時間上打壓一二,但是卻無法阻擋這些開創性的研究,在學術界引起的轟動,如果一個學者,甚至連這種基本常識都分辨不清楚,一些學術理論的重要性,那麽他又怎麽可能會是人才呢?”
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如果一個學者連自己感興趣的學術範圍內的問題都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那樣的人才,也就是談不上人才了。
而是蠢貨!
南洋需要那樣的人嗎?
“諾貝爾獎在更多的時候,所起到的作用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他不過隻是我們用來吸引人才的一個工具而已,既然現在那些歐美的學者把諾貝爾獎視為最高獎項,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他們認同的範圍內,用他們所以為的最高標準去吸引他們的人才,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其他的東西,一丁點兒都不重要。
“最核心的問題是贏得這場人才爭奪戰,為下一步“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奠定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他的下一次轉移是在什麽時候?
可能是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刻,而也這是李毅安當初提出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
這30個諾貝爾獎就是一個世界人才招攬戰略的招牌,有了這些頂尖的學者,才能吸引更多的年青學者來南洋。
畢竟,沒有任何年輕的學生者選擇到非洲,阿拉伯,印度那樣的國家進行學習和學術研究!
諾貝爾獎重要嗎?
諾貝爾獎本身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諾貝爾獎把那些年輕的學者吸引到南洋,從而確保在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科技競爭之中,讓南洋一直處於不敗之地。
至少,南洋在人才吸納上不至於落後於美國,畢竟,僅隻有南陽自身培養的人才並不一定能夠讓南陽在未來的競爭之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所以,南洋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智力資源作為本土的補充,最終匯集天下英才。這才是南洋需要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
張哲遠的建議,讓李毅安的眉頭微微一挑。
其實,李毅安還真有過這方麵的考慮,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但是這個念頭也就是一閃而過。
“我們可以這麽做,但是這麽做的意義何在呢?諾貝爾獎的評選或許在歐洲學術界的手中,但是那又怎麽樣?他們可以壟斷學術嗎?”
看著張哲遠,李毅安反問道:
“設立一個獎項容易,但要把一個獎項打造成世界名牌,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時間,需要方方麵麵的努力。”
即便是一門心思想要爭奪各種話語權的蘇聯,也從來沒想過弄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因為完全沒有必要。
就像奧運會一樣,蘇聯動不動說西方裁判吹“黑哨”不公平,那不意味著他就要自己弄一個“奧運會”玩。一個獎項而已,或許會牽涉到一些話語權,如果大國去辦,反而涉及到很多問題,由瑞典這樣的小國去辦,或許更另加合適一些。
“其實,我從來不在乎諾貝爾獎。”
閣下的話,讓張哲遠一愣,不在乎,那為什麽要提出三十個諾貝爾獎?
“或者我在乎的並並不是諾貝爾獎本身,而是在乎的另一個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問題——能否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世界科學中心?”
站起身來李毅安朝著窗邊走了過去,凝視著星空,緩緩的說起了世界範圍內的五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在這個時代,這一理論是極其新奇,但在另一個世界,卻是眾所周知。
“……德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這一時期的科學進步得益於德國的大學改革和科研體製的創新,如創立“導師製”和國家支持的科研機構。而隨後,美國大概在20年代,開始承接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並在戰後確立這一地位,並一直保持至今。這一時期的科學進步得益於美國的經濟和工業基礎,以及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支持。”
並不僅僅隻是至今,而是在未來的六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裏,美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可以說在三個“世界科學中心”中,美國保持的時間最長,即便是在李毅安穿越之前,仍然沒看到科學領域的衰退跡象。而這甚至違背了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的周期理論。
“這個轉移可以通過諾貝爾獎來二戰之前,美國隻有8人獲得諾貝爾獎科學獎,英國有10人,德國有11人。而在二戰之後,美國獲獎人數突然大幅增加,這就是一種風向標。”
解釋著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作用的同時,李毅安又繼續說道。
“從五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領先地位,隻能維持80年左右。科學力量的前4次轉移都被驗證了。不難揣測,周期為80年,這與科學家本人的壽命,有著很大的對係應關。這一個現象在目前來說是是適用的。”
到20世紀,一切都變了。首先,這一現象失效了。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始於1920年,根據規律,它應該在20世紀末喪失領先地位。再不濟,將美國的科技興盛的起點定在二戰結束,那麽,此時的它毫無疑問理應後繼乏力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截至李毅安穿越前,美國籍科學家仍然是諾貝爾獎科學獎上的常客;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每年都有美國籍的科學家獲此殊榮。這一現象不但沒有衰落的跡象,甚至在創立新學科、發明新技術方麵,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
盡管這個時代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未來,但是李毅安卻很清楚,他接著說道。
“人類進入到20世紀後,學術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現在,交通工具更加發達,噴氣式飛機等發明讓人類甚至進入了地球村的時代,學術交流會更加的頻繁,尤其是資訊的發達,會讓優秀的學者,因為學術上的原因去向知名的學者求教,那麽有比諾貝爾獎獲得者更優秀的學者嗎?”
聽著閣下反問,張哲遠說道:
“我明白了,閣下的意思是築巢引鳳是嗎?”
搖了搖頭,李毅安道:
“當年我們是築巢引鳳,利用更好的環境吸引歐洲科學家,而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用一係列的諾貝爾獎得主,去吸引全世界範圍內的年青學者,讓他們主動的來到南洋,他們會在諾貝爾獎得主的指導下學習,研究,而這勢必也將會打破“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80年周期”。”
提到這一現狀時,李毅安的眉頭皺成一團,因為這正是他所要麵對的挑戰。並不僅僅隻是挑戰,事實上,這是一場空前激烈的,甚至決定國家命運與未來的人才爭奪戰!
“而這也正將是美國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一直保持科學領域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戰後,他憑借更好的學術環境,吸引了大量的歐洲科學家,而他們獲得諾貝爾獎後,又成為各國年青學者學習的風向標,這些學者之中,會有相當一部分為美國的學術環境所吸引,最終留在美國,然後呢?”
“然後美國會一直保持“世界科學中心”地位。”
張哲遠在回答之餘,恍然大悟似的說道:
“所以,閣下您才提到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我們需要的不是並不是諾貝爾獎本身,而是借助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去吸引世界各國的年青人才,從而確保南洋在這場人才爭取戰之中,能夠不至於落後於美國。”
“不是落後!”
李毅安搖頭說道:
“而是關係於南洋的未來,一旦我們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之中落後於美國,那麽也注定我們將會成為未來競爭的失敗者,二十一世紀……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是人才!而諾貝爾獎的作用就在於此——它是風向標,決定這場爭奪戰勝負的風向標!”
隨後,李毅安陷入了沉默之中,片刻之後,他才說道:
“現在,我們可以創辦一個我們的諾貝爾獎,但是當我們把精力用在這個虛無飄渺的所謂的“學術壟斷權”上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已經輸掉了這場爭奪戰,因為最重要的是人才本身,而不是虛名。”
虛名,在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無法擺脫對虛名的追求,設置一個超越諾貝爾獎的獎項,能夠打破諾貝爾獎對學術話語權的壟斷?
不能,因為所謂的“學術話語權”,本身就是偽命題!所謂的因為他們有獎,所以就有了“學術壟斷”,這本身就是某些人的想象罷了。
尤其是國與國之間。
就像蘇聯科學家在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一樣,蘇聯官方會因為他們沒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認為那些物理學家是廢物嗎?認為他們的發明沒有任何價值嗎?
當然不可能!
壟斷學術的從來都是本國科學大咖,至於諾貝爾獎,不過隻是一個獎項而已。
“我明白了!”
張哲遠連忙垂首說道:
“我的想法實在是太過膚淺了!”
終於明白了閣下用意的張哲遠,這才明白自己先前的建議,何止是膚淺,簡直就是鼠目寸光。
“但是現在諾貝爾獎的評選,是由瑞典人掌握的,他們對我們的打壓,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在世界範圍內吸引人才的舉措呢?”
對於張哲遠的擔心,李毅安隻是哈哈一笑。
“諾貝爾獎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學術話語權”,他可以在授獎時間上打壓一二,但是卻無法阻擋這些開創性的研究,在學術界引起的轟動,如果一個學者,甚至連這種基本常識都分辨不清楚,一些學術理論的重要性,那麽他又怎麽可能會是人才呢?”
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如果一個學者連自己感興趣的學術範圍內的問題都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那樣的人才,也就是談不上人才了。
而是蠢貨!
南洋需要那樣的人嗎?
“諾貝爾獎在更多的時候,所起到的作用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他不過隻是我們用來吸引人才的一個工具而已,既然現在那些歐美的學者把諾貝爾獎視為最高獎項,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他們認同的範圍內,用他們所以為的最高標準去吸引他們的人才,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其他的東西,一丁點兒都不重要。
“最核心的問題是贏得這場人才爭奪戰,為下一步“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奠定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他的下一次轉移是在什麽時候?
可能是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刻,而也這是李毅安當初提出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
這30個諾貝爾獎就是一個世界人才招攬戰略的招牌,有了這些頂尖的學者,才能吸引更多的年青學者來南洋。
畢竟,沒有任何年輕的學生者選擇到非洲,阿拉伯,印度那樣的國家進行學習和學術研究!
諾貝爾獎重要嗎?
諾貝爾獎本身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諾貝爾獎把那些年輕的學者吸引到南洋,從而確保在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科技競爭之中,讓南洋一直處於不敗之地。
至少,南洋在人才吸納上不至於落後於美國,畢竟,僅隻有南陽自身培養的人才並不一定能夠讓南陽在未來的競爭之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所以,南洋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智力資源作為本土的補充,最終匯集天下英才。這才是南洋需要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