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就是未來嗎?


    置身於矽穀之中,鮑裏斯·馬林好奇的張望著這看起來並不怎麽顯眼的地方。


    作為俄國交換生的他,已經來這裏快三年了,現在他即將結束在這裏的留學生涯。


    而馬林所學習的專業,正是電氣工程,馬林並不知道的是,因為蝴蝶翅膀的扇動,他的命運也改變了,原本他應該做為交換生被派往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


    事實上,在整個冷戰期間,有上萬名蘇聯留學生通過美國的文化交流計劃進入美國的各個大學,而且絕大多數的學生學習的是所謂的“理工科”。


    這才是最神奇的地方——冷戰期間蘇聯大學生到美國留學,不僅費用全部由美國政府負擔,而且學習的還是蘇聯最渴望學習理工科。


    而不是有些人臆想的“文科”,事實上,稍微動點腦子都知道,蘇聯人到美國學習美國文學、法律、藝術之類的專業,回到蘇聯有什麽樣的用途?


    蘇聯也不可能把自己最優秀的青年派去學那些他們眼中“屁用沒有”的科目。他們更願意讓那些學生去學習理工科,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壓根就沒有拒絕。


    不過按照那些蘇聯留學生的說法——他們並沒有學到多少東西,因為,真正的知識在實驗室,在企業之中。


    學校裏的學習,隻是一個基礎而已!


    “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在這裏!”


    馬林指著道路兩邊的建築說道:


    “他們的教科書並不比我們領先,那些領先的技術,都是由這裏的企業研發的。謝爾蓋。”


    “顯然,我們進入不了這些企業。”


    謝爾蓋看了一眼周圍,說道:


    “我們甚至都進入不了高級別的實驗室,所學習的,也就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已。”


    這正是他們所麵對的情況,那也是他們在美國的同胞們所麵對的情況。


    大學向他們敞開了大門,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真正的接觸到技術的核心。


    那些在大學裏學習的俄國交換生可以成為聰明的物理學家,但但是他們並知道一些工程師才知道的技術細節——某些化學物質需要加熱到什麽溫度,或者光刻膠應該曝光多長時間。芯片製造過程的每一步都涉及專業知識,而這些知識很少在特定公司之外共享。這類專門知識往往沒有寫下來。


    蘇聯情報人員是或許是這個行業裏最好的情報人員之一,但半導體生產過程需要更多的細節和知識,即使是最有能力的情報人員也無法搜集到。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學到了不少在蘇聯學不到的知識,”


    馬林的話讓謝爾蓋以為然的點了點頭,然後問道。


    “那麽,現在我們來這裏幹什麽?”


    “購買!”


    馬林直截了當的說道。


    “我們來這裏采購我們所需要的集成電路。”


    “采購集成電路?”


    謝爾蓋有些疑惑的看著馬林問道。


    “這也是我們的工作嗎?”


    “當然!”


    馬林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在這裏有很多創業者,需要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我們可以以他們的身份在這裏購買那些微處理器,然後帶回國。”


    “送到國內,也就是說我們要仿製這些工藝處理器,是不是?”


    “對,沒錯,因為我們在微處理器上遠遠落後於他們,現在我們必須要分幾次,所以通過方式來達到他們的水平,並且超越他們。”


    馬林的解釋讓謝爾蓋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然後他說道:


    “可是,這樣的仿製是不可能超越他們的,鮑裏斯,你要知道,我們所購買到的微處理器至少都是他們在一年甚至兩年之前就已經開始研製的,這意味著即便是我們從市場上買到最先進的微處理器,實際上也是落後的。”


    “那又怎麽樣呢?我們過去可以從西方國家引進他們的機器,然後仿製那些機器,最終生產出並不比他們差的機器,既然我們過去可以做到,那麽,在微處理器上我們同樣也可以做到,要相信自己。”


    馬林看著謝爾蓋用一副語重心長的語氣說道:


    “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而且肯定能夠超過他們,畢竟我們有著我們的優勢。”


    “優勢!或許吧!”


    謝爾蓋直截了當的說道。


    “但是你忽視了一點——迭代!微處理器不同於我們過去接觸的任何一個行業。在機械的時代,研製一款機器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年的時間,而它可以用上十幾年都不落後,可是在微處理器上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你難道忘記“李氏定律”了嗎?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18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意味著它每隔兩年左右,就會完成一次迭代!


    如果我們隻是仿製的話,那麽就是永遠跟在他們的屁股後麵追趕!”


    麵對謝爾蓋的反問,馬林先是沉默了一會,然後有些無奈的說道:


    “我知道,可那又能怎麽樣呢?我們總要先仿製,然後才能超越!好了,我們先去購買ns63型微處理器吧,它的性能甚至比速龍微處理器更出色,這是目前最好的微處理器,隻要我們盡快仿製出來,那麽很快就能追趕上他們的水平……”


    ……


    “……澤列諾格勒市陸續建成了一大批的微電子工廠,在他們的實驗室中,最出色的科學家們,正在仿製我們的微處理器!所以,根據現有情報來判斷,他們設立應該是想通過仿製戰略實現在集成電路領域內對我們的超越!”


    坐在閣下的麵前,賈文濤畢恭畢敬的匯報道:


    “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斬斷他們獲得集成電路的渠道,既可以向他們表明我們的態度,出警告,警告他們在肯尼亞的行動,同樣還可以避免科技外流,避免他們仿製我們的科技產品。”


    俄國人更看重什麽?


    肯定是矽穀的芯片了,相比於肯尼亞,矽穀的芯片對俄國人更加重要,他們的軍事,民用等各個領域都離不開這裏的芯片,所以,在賈文濤看來,這就是反擊俄國人的最好手段!


    “他們想要借助仿製來實現超越?那根本是癡心妄想!是白日做夢!”


    將報告放到桌子上,李毅安冷笑道:


    “莫斯科的思維還停留在半個世紀之前,他們以為還是那個機械工業的時代。可惜他們不知道,時代已經變了,仿製不僅不會改變他們落後的現狀,甚至還會讓他們越來越落後!”


    “越來越落後?”


    賈文濤雖然有些驚訝,但是他並沒有說話,畢竟,閣下都說了——俄國人還停留在半個世紀之前!


    “集成電路不同於人類以往的任何一個產業,它的迭代速度太快,快到讓別人無法抄襲!”


    想到芯片性能的飛速發展,李毅安說道:


    “集成電路的性能每隔兩年就會實現一次迭代,但實際上,最先進的微處理器,剛上市的時候,就已經落後了,在試驗室中,已經有了更先進的產品,它的上市,隻是解決了良品率等生產問題。


    麵對這樣的更新換代水平,別人即便是抄,也是來不及的,他們可以打磨掉微處理器的表層,用顯微鏡放大,然後一比一的複製,可那又怎麽樣呢?等到他們完成實驗室的仿製,交給工廠製造的時候,在這裏已經推出了新的產品,他們產品,還沒生產就已經落後了……”


    在另一個世界,蘇聯人也是這麽幹的,他們一邊通過民用市場購買芯片,一邊用間諜從矽穀購買,甚至直接竊取芯片,然後,運回國進行複製。


    即便蘇聯人設法複製了某個芯片設計,由於摩爾定律的存在,半導體工藝也在飛速進化中。


    即使蘇聯人成功地複製了一種設計,獲得了材料和機械,複製了生產過程,這也需要很長時間。而像得州儀器和仙童這樣的美國公司,每年都會發布晶體管數量更多的新設計。


    半導體技術開始騰飛之後,晶體管的尺寸和能耗都在縮小,而一平方厘米的矽所能承載的計算能力幾乎每兩年翻一番,抄襲過時的設計是完全沒有希望的策略。


    蘇聯疲於奔命的追趕複製的效果猶如牛車追汽車。別說是趕超了,最後甚至就是尾燈都看不到。


    “而且,他們的複製戰略在根本上存在缺陷。我們目前是在學習和研究大規模生產芯片,而在半導體工業中,規模化生產的關鍵在於可靠性,這是蘇聯科學家沒有意識到的差距。


    蘇聯整個半導體業的運作,就像一家國防承包商——秘密進行、由上而下、軍事係統導向,照著訂單供貨,幾乎沒有創意空間。而對軍事客戶的過度依賴,也導致他們無法像美國、歐洲和我們那樣,迎來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


    事實上,民用半導體市場為半導體供應鏈的專業化提供了資金,催生了從超純矽晶圓到光刻機等各個領域的專業公司。但蘇聯幾乎沒有消費市場,也就沒有能力進行再投資。而這才是最根本的差距!也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當然,失敗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比如蘇聯的半導體設施經常使用精密度較低的機器和純度較低的材料,結果導致生產工藝極度不可靠。


    還有就是蘇聯缺乏國際供應鏈。矽穀的美國公司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科技公司合作,形成了一種高效的全球化分工。日本主導了存儲芯片的生產,美國生產了微處理器,荷蘭的asml公司提供了光刻機,東南亞的工人完成了大部分的最終組裝工作。


    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公司在這種分工中各自爭搶份額,但他們還可以共享一個巨大的民用市場來分攤成本。


    諸如此類的問題疊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了蘇聯在半導體領域的全麵落後。


    在李毅安陷入回憶中的時候,賈文濤說道:


    “閣下,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正是複製戰略讓蘇聯在晶體管技術上一開始就落後於我們好幾年,而且也沒有趕上來的希望?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他們就走上一條錯誤的路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過去做財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魚的命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魚的命運並收藏回到過去做財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