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搖頭:“我提不了意見。”


    畢竟去不去,都有利有弊,看你想怎麽培養孩子。


    如果僅僅隻是讓他發展數學,那就得去,不要留在小學。但如果你想要讓孩子全麵發展,那就一步一步來,不要揠苗助長。


    他現在提意見,以後要是發生點什麽,可是要埋怨他的。


    所以,他覺得這種事他最好還是別建議。當然,可以跟程四光分析兩種方案的利弊,但選擇一定不能參與。


    “益民,你覺得呢?”程四光看向周益民。


    實際上,今晚他主要也是想要征求周益民的意見而已。


    相比之下,他更重視周益民。


    周益民想了想,說道:“我覺得應該讓勝利去中學,重點培養他的數學,發揮他的數學天賦。否則,這樣的天賦,委實有點可惜。


    至於其他科落後,那就盡量補一補。


    其實,其他科也不用很擅長。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要所有科目、領域都精通是不太現實的,也增加了勝利的學習負擔。


    一個人,隻要精通一個領域,或者一行已經可以了。


    人最忌就是什麽都會點,但什麽都不太會,都是半吊子。”


    周益民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在後世,偏科是很常見的事。


    “其他科成績不好,以後想要上大學,會不會……”程四光說出自己的顧慮。


    他是希望勝利以後讀大學的,如果隻有一科厲害,其他科都不合格,想要達到大學的分數線,可能會有點難。


    畢竟一科伱就算滿分,也才100,很難將總分提上去。


    至於周益民剛才那翻話的道理,他何嚐不知?


    “那樣的話,有點麻煩。”王老師說道。


    周益民:“讀大學,問題也不大,隻要你足夠優秀,其他科就算不合格,也還是會有學校看上。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最後一句話,讓王老師都驚了。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周益民:“……”


    好吧!又說漏嘴了。


    這句話,在八十年代才流行起來的。


    八十年代,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論述,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風氣。


    在八十年代,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的意識非常的強烈。所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隻有看到問題,接觸了解了問題,才可能真正的分析、解決問題。數理化成了解放生產力最有力的工具,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因此,也就催生了這麽一個口號。


    “總之,學好數學、物理和化學,以後基本上不用為工作發愁。


    程叔,隻要勝利將數學學好、精通,我讓我張叔幫忙,保送他去讀大學沒問題。”最後,周益民還打了個擔保。


    他有意要將勝利培養成數學家,既然有那天賦,為什麽不呢?


    後世有人說,數學是科學之母,科學就是數學作為基礎構架起來。


    現在,國內還沒有特招、保送這種製度。


    到1970年,清北兩所大學決定廢除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從工農兵中選拔學生,學製縮短為2至3年。


    雖然是推薦上大學,但還是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的。比如,要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要有在工廠、農村、軍隊裏工作兩年的經驗。年齡方麵,以20歲為主,條件優秀者可以放寬年齡限製。


    這或許是特招的前身。


    不過,正兒八經的特招,應該要到八十年代中期,1984年,開始試行保送生製度,這可以視為特招生的雛形。


    “真的?”程四光大喜。


    他知道,周益民是有人脈的。


    說能夠讓人幫忙保送,就基本上沒問題。至於他口中的張叔是誰,程四光就不深究了。


    要是這樣的話,他就送勝利去中學,深耕數學。


    王老師深深看了一眼周益民,暗道:你小子藏得挺深。


    之前考上大學,你小子都不去讀,真讓他有點搞不明白。


    周益民點頭:“應該不難。”


    其實,再過五六年,那股風就要吹起來,到時候大學停辦,想讀都難。所以,現在周益民說話毫無壓力。


    “那就拜托益民了。”


    這時候,黃素琴開始將飯菜端上來。


    “勝利、勝義,吃飯啦!”


    程四光給周益民和王老師倒酒:“來,我們喝一杯。”


    王老師看到桌上有臘肉、鹹魚,以及雞蛋,眼珠子差點都綠了,心裏感歎程四光舍得。這一頓,好多人過年都吃不到。


    吃飯時,周益民遺憾道:“可惜,我們現在跟老大哥那邊交惡了。不然,以勝利這種數學天賦,甚至都可以送去留學,以後當一名數學家。


    另外,我還聽說,那邊的國家在去年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後,或許勝利也能代表我們國家去參加。”


    據他所知,1956年羅馬尼亞數學家羅曼教授提出了倡議,並於1959年7月在羅馬尼亞舉行了第一次國際奧林匹克數學,以後每年都會舉辦一屆,隻有1980年中斷過一次。


    競賽的目的,是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對數學的興趣,發現科技人才的後備軍,促進各國數學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在後世,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是很熱門的,中國第一次派人參加,是在1985年。


    “哦?有這種事?”王老師還是頭一回聽說,感覺新奇。


    程四光則是滿臉期待,期待勝利以後也能參加那樣的競賽,為國爭光。同時,也是為他,為他們程家爭光。


    至於留學,那不現實。


    當然,要是能留學,他砸鍋賣鐵,都要送勝利去留學。


    周益民笑了笑:“朋友說的。


    現在我們跟北方的關係緊張,或許再過些年,等勝利長大,我們國家跟那些國家的關係沒那麽僵,就可以參加了。


    所以,現在學好知識,做好準備,也沒有錯。”


    俄國的數學,即便是放在21世紀,也強得一批,是很多人心中的數學聖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60年代:我有一個商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影子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影子狸花貓並收藏60年代:我有一個商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