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本屆最佳劇本銀熊獎的是——《血腥的寬恕》!”
“恭喜喬舒華·瑪斯頓、安達米昂·穆拉塔吉,恭喜你們!”
電影宮大禮堂正中,隻見評委阿米爾·汗麵帶笑容的看著台下宣布道。
說罷,他便率先帶頭鼓掌起來,大廳內也隨之響起了一陣掌聲。
2月20號晚上七點。
為期十天的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於接近尾聲。
江哲一行人等待許久的謎底待會兒終於要掀開了。
其實在收到了主辦方的通知,邀請他們參加接下來的閉幕式時江哲就已經鬆了口氣。
畢竟結果再壞,也總不至於空手而歸了。
隻是道理他雖然都懂,但真正事到臨頭卻還是會忍不住緊張。
當然,他這表現已經算好了。
實際上張毅和黃小明在收到閉幕式的邀請函後就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
即便明知道他們大概率和柏林影帝沒關係,但……萬一呢?
相比之下,劉藝菲的表現就更不堪了,從走紅毯的時候就一直緊緊的握住江哲的手。
江哲本想勸她不用這麽糾結,但話剛說到一半就被劉藝菲奶凶奶凶的瞪了一眼。
見此情形,江哲索性也就躺平了。
但隨著獎項一個個揭曉,江哲也難以抑製的陷入了焦躁不安。
他最有把握的“最佳劇本獎”,給了《血腥的寬恕》。
些許有點希望的“最佳導演獎”則給了《嗜睡症》的烏利胥·柯雷。
至於最佳女演員就更不用說了,被《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的兩位主演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給輕鬆拿下。
當這個結果公布之後,劉藝菲臉上的失望之情頓時溢於言表。
如果說上次鞏利憑借《調音師》獲封戛納影後的時候,她並不覺得有什麽失落。
那麽這次與柏林影後失之交臂,劉藝菲就是真的很遺憾了。
理智歸理智,人類自身的情緒還是讓她有些無法釋懷。
然而正當江哲準備安慰她的時候,轉眼間劉藝菲竟然就自己釋然了。
不過卻不是因為她自己忽然頓悟了,而是因為這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玩的太花了。
原來本屆評委會竟然“打破一片一獎”潛規則,將最佳男演員獎也給了《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
並且還不是一位,而是四位主演。
也就是說這次《一次別離》劇組直接就誕生了兩位柏林影後,四位柏林影帝。
當這個消息揭曉後,整個觀眾席頓時一片嘩然。
沒辦法,要知道自從2006年王加衛在戛納電影節一次性批發了6個影後5個影帝之後,各大電影節主辦方在這方麵就一直卡的很死。
如今《一次別離》能讓評委會頂著壓力拿到如此多獎杯,自然令人大為詫異。
但是話又說回來,《內達與西敏:一次別離》拿獎也算是不負眾望了。
一個30萬美元的小成本,手持攝影的電影能拍出這個水平,江哲也挺佩服的。
說實在的,這部伊朗影片讓江哲第一次對那個神秘宗教色彩下籠罩下的國家有了一個切實的印象,而不僅僅將它當做獵奇傳聞中的一個國家。
故事好看,劇本完整,剪輯淩厲,格局很大。
一句話,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
麵對如此變態的對手,劉藝菲心裏反而沒有那麽糾結了。
畢竟一部電影能誕生六個柏林影帝影後,她打不過也正常。
但劉藝菲不知道的是,柏林電影節這麽做卻不隻是因為電影。
正如坊間所言,柏林電影節永遠離不開政治,這次自然也不例外。
因為在電影節舉辦期間,《一次別離》的導演賈法-帕納西正處於監禁之中。
實際上去年12月18日,帕納西就因為他的電影描繪了伊朗政府的禁忌“飲酒、賣淫,對婦女的壓迫”等因素,從而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並被禁止拍攝電影20年。
這是自1979年以來,對伊朗著名電影人所處的最嚴厲刑罰。
故此柏林的這次破例頒獎,既是表彰電影,也是在表示對帕納西的聲援。
當江哲想清楚這裏麵的邏輯之後,頓時對自家電影的獲獎不抱有希望了。
然而在貝拉·塔爾老爺子靠著《都靈之馬》拿下了評審團大獎後,江哲沒有想到最後的金熊獎竟然落在了自己的頭上。
幸福來的是如此突然!
或許是看出了江哲的錯愕,台上的伊莎貝拉當即笑著又重複了一遍道:
“獲得本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的是——《intime》·jiangzhe!”
“恭喜你孩子,上台領獎吧!”
伊莎貝拉如今都快六十歲了,叫江哲一聲孩子還真不過分。
直到此時,回過神來的江哲這才打起精神,和身旁高興的快要飛起的劉藝菲抱了抱,然後在一陣掌聲之中緩緩的走上了領獎台。
到底是演員的表情管理基本功還在,雖然江哲心中恨不得仰天長笑,但是麵對這鏡頭,麵對著台下那麽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和媒體,他還是強自壓抑住了興奮。
在有條不紊的感謝了一番各路親友以及評委之後,江哲的心情終於平靜了下來。
於是在臨下台前,江哲想了想忽然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話:
“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脫離了導演,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
“電影是自由的,觀眾也是!”
“所以電視機前的觀眾請相信自己,無論你們從電影中領悟到什麽都和我沒關係,我隻是個拍電影的工具人而已!”
此言一出,頓時無論是台下的電影人,還是台上的評委都忍不住一陣發出一陣哄笑。
因為江哲說的其實正是很多人電影人常常會遇到的困境。
【導演就是個拍戲的,懂個屁的電影!】
很多時候,製片人、電影商人、甚至於電影愛好者們都會如此吐槽導演。
所以有些時候導演們常常也會自嘲自己隻是一個拍戲的人型道具而已。
不過此言一出,觀眾席上的哈維卻忍不住搖了搖頭。
他倒是聽出了江哲的言外之意,但那又怎樣?
反正江哲怎麽想他並不在乎,隻要不耽誤他賺錢就行!
實際上《時間規劃局》的這個金熊獎也確實有哈維的一份功勞。
因為評審團主席伊莎貝拉的弱勢,所以他並沒有直接從評委入手,而是找上了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裏克!
經過幾番勸說和公關後,最終成功用“扶植新人”的理由打動了迪特。
要知道三大電影節對新人導演的爭搶由來已久,尤其是千禧年後就越發如此。
誰都想要吸納新鮮血液,誰都想要提高參賽片質量。
若非如此,迪特-科斯裏克也不會在2002年創辦天才訓練營廣泛地尋找新人導演了。
更何況這次挖的還是戛納的牆腳,迪特自然更加心動了。
畢竟一個和導演關係不大的戛納影後,又怎麽能比得上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呢?
不得不說,哈維不愧是最擅長和白種老年人打交道的存在,總是能一擊必中!
當然了,迪特的想法隻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個砝碼而已。
其實這屆的評委會對《時間規劃局》這部片子本來就挺看好的。
因為本屆柏林電影節的參賽片本就質量平平。
雖然這些電影放在各自國家都屬於中上水平的作品了,但是和往年的柏林電影節相比卻隻能算是電影小年!
故此評委會對於《時間規劃局》的最大爭議在於給什麽獎。
本來個別評委認為給一個影帝就夠了,反正江哲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尊柏林影帝獎杯也足夠表彰導演了。
但是迪特的建議讓金熊獎的天平最終還是倒向了江哲。
畢竟用六尊銀熊獎表彰《一次別離》就已經夠,實在沒必要再搭上一個金熊獎。
一來這麽做並不符合國際電影節的授獎原則,二來給予多項單項獎,無異於浪費。
如果當真將金熊獎、影帝、影後這三項重量級獎項都給了《一次別離》,那麽這次柏林電影節其實就相當於專門為《一次別離》一部電影舉辦了。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才有了最後的頒獎名單。
且不說柏林電影節的評獎到底有什麽內幕。
隨著江哲拿下柏林金熊獎的消息傳出後,國內的互聯網上頓時便開始風起雲湧起來……
“恭喜喬舒華·瑪斯頓、安達米昂·穆拉塔吉,恭喜你們!”
電影宮大禮堂正中,隻見評委阿米爾·汗麵帶笑容的看著台下宣布道。
說罷,他便率先帶頭鼓掌起來,大廳內也隨之響起了一陣掌聲。
2月20號晚上七點。
為期十天的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於接近尾聲。
江哲一行人等待許久的謎底待會兒終於要掀開了。
其實在收到了主辦方的通知,邀請他們參加接下來的閉幕式時江哲就已經鬆了口氣。
畢竟結果再壞,也總不至於空手而歸了。
隻是道理他雖然都懂,但真正事到臨頭卻還是會忍不住緊張。
當然,他這表現已經算好了。
實際上張毅和黃小明在收到閉幕式的邀請函後就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
即便明知道他們大概率和柏林影帝沒關係,但……萬一呢?
相比之下,劉藝菲的表現就更不堪了,從走紅毯的時候就一直緊緊的握住江哲的手。
江哲本想勸她不用這麽糾結,但話剛說到一半就被劉藝菲奶凶奶凶的瞪了一眼。
見此情形,江哲索性也就躺平了。
但隨著獎項一個個揭曉,江哲也難以抑製的陷入了焦躁不安。
他最有把握的“最佳劇本獎”,給了《血腥的寬恕》。
些許有點希望的“最佳導演獎”則給了《嗜睡症》的烏利胥·柯雷。
至於最佳女演員就更不用說了,被《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的兩位主演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給輕鬆拿下。
當這個結果公布之後,劉藝菲臉上的失望之情頓時溢於言表。
如果說上次鞏利憑借《調音師》獲封戛納影後的時候,她並不覺得有什麽失落。
那麽這次與柏林影後失之交臂,劉藝菲就是真的很遺憾了。
理智歸理智,人類自身的情緒還是讓她有些無法釋懷。
然而正當江哲準備安慰她的時候,轉眼間劉藝菲竟然就自己釋然了。
不過卻不是因為她自己忽然頓悟了,而是因為這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玩的太花了。
原來本屆評委會竟然“打破一片一獎”潛規則,將最佳男演員獎也給了《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
並且還不是一位,而是四位主演。
也就是說這次《一次別離》劇組直接就誕生了兩位柏林影後,四位柏林影帝。
當這個消息揭曉後,整個觀眾席頓時一片嘩然。
沒辦法,要知道自從2006年王加衛在戛納電影節一次性批發了6個影後5個影帝之後,各大電影節主辦方在這方麵就一直卡的很死。
如今《一次別離》能讓評委會頂著壓力拿到如此多獎杯,自然令人大為詫異。
但是話又說回來,《內達與西敏:一次別離》拿獎也算是不負眾望了。
一個30萬美元的小成本,手持攝影的電影能拍出這個水平,江哲也挺佩服的。
說實在的,這部伊朗影片讓江哲第一次對那個神秘宗教色彩下籠罩下的國家有了一個切實的印象,而不僅僅將它當做獵奇傳聞中的一個國家。
故事好看,劇本完整,剪輯淩厲,格局很大。
一句話,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
麵對如此變態的對手,劉藝菲心裏反而沒有那麽糾結了。
畢竟一部電影能誕生六個柏林影帝影後,她打不過也正常。
但劉藝菲不知道的是,柏林電影節這麽做卻不隻是因為電影。
正如坊間所言,柏林電影節永遠離不開政治,這次自然也不例外。
因為在電影節舉辦期間,《一次別離》的導演賈法-帕納西正處於監禁之中。
實際上去年12月18日,帕納西就因為他的電影描繪了伊朗政府的禁忌“飲酒、賣淫,對婦女的壓迫”等因素,從而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並被禁止拍攝電影20年。
這是自1979年以來,對伊朗著名電影人所處的最嚴厲刑罰。
故此柏林的這次破例頒獎,既是表彰電影,也是在表示對帕納西的聲援。
當江哲想清楚這裏麵的邏輯之後,頓時對自家電影的獲獎不抱有希望了。
然而在貝拉·塔爾老爺子靠著《都靈之馬》拿下了評審團大獎後,江哲沒有想到最後的金熊獎竟然落在了自己的頭上。
幸福來的是如此突然!
或許是看出了江哲的錯愕,台上的伊莎貝拉當即笑著又重複了一遍道:
“獲得本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的是——《intime》·jiangzhe!”
“恭喜你孩子,上台領獎吧!”
伊莎貝拉如今都快六十歲了,叫江哲一聲孩子還真不過分。
直到此時,回過神來的江哲這才打起精神,和身旁高興的快要飛起的劉藝菲抱了抱,然後在一陣掌聲之中緩緩的走上了領獎台。
到底是演員的表情管理基本功還在,雖然江哲心中恨不得仰天長笑,但是麵對這鏡頭,麵對著台下那麽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和媒體,他還是強自壓抑住了興奮。
在有條不紊的感謝了一番各路親友以及評委之後,江哲的心情終於平靜了下來。
於是在臨下台前,江哲想了想忽然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話:
“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脫離了導演,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
“電影是自由的,觀眾也是!”
“所以電視機前的觀眾請相信自己,無論你們從電影中領悟到什麽都和我沒關係,我隻是個拍電影的工具人而已!”
此言一出,頓時無論是台下的電影人,還是台上的評委都忍不住一陣發出一陣哄笑。
因為江哲說的其實正是很多人電影人常常會遇到的困境。
【導演就是個拍戲的,懂個屁的電影!】
很多時候,製片人、電影商人、甚至於電影愛好者們都會如此吐槽導演。
所以有些時候導演們常常也會自嘲自己隻是一個拍戲的人型道具而已。
不過此言一出,觀眾席上的哈維卻忍不住搖了搖頭。
他倒是聽出了江哲的言外之意,但那又怎樣?
反正江哲怎麽想他並不在乎,隻要不耽誤他賺錢就行!
實際上《時間規劃局》的這個金熊獎也確實有哈維的一份功勞。
因為評審團主席伊莎貝拉的弱勢,所以他並沒有直接從評委入手,而是找上了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裏克!
經過幾番勸說和公關後,最終成功用“扶植新人”的理由打動了迪特。
要知道三大電影節對新人導演的爭搶由來已久,尤其是千禧年後就越發如此。
誰都想要吸納新鮮血液,誰都想要提高參賽片質量。
若非如此,迪特-科斯裏克也不會在2002年創辦天才訓練營廣泛地尋找新人導演了。
更何況這次挖的還是戛納的牆腳,迪特自然更加心動了。
畢竟一個和導演關係不大的戛納影後,又怎麽能比得上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呢?
不得不說,哈維不愧是最擅長和白種老年人打交道的存在,總是能一擊必中!
當然了,迪特的想法隻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個砝碼而已。
其實這屆的評委會對《時間規劃局》這部片子本來就挺看好的。
因為本屆柏林電影節的參賽片本就質量平平。
雖然這些電影放在各自國家都屬於中上水平的作品了,但是和往年的柏林電影節相比卻隻能算是電影小年!
故此評委會對於《時間規劃局》的最大爭議在於給什麽獎。
本來個別評委認為給一個影帝就夠了,反正江哲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尊柏林影帝獎杯也足夠表彰導演了。
但是迪特的建議讓金熊獎的天平最終還是倒向了江哲。
畢竟用六尊銀熊獎表彰《一次別離》就已經夠,實在沒必要再搭上一個金熊獎。
一來這麽做並不符合國際電影節的授獎原則,二來給予多項單項獎,無異於浪費。
如果當真將金熊獎、影帝、影後這三項重量級獎項都給了《一次別離》,那麽這次柏林電影節其實就相當於專門為《一次別離》一部電影舉辦了。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才有了最後的頒獎名單。
且不說柏林電影節的評獎到底有什麽內幕。
隨著江哲拿下柏林金熊獎的消息傳出後,國內的互聯網上頓時便開始風起雲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