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官府來查
新婚夜,王妃扛著火車連夜出逃 作者:伊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是,這邊興致勃勃的商量著,小步神情卻有些猶豫,連瞄了餘南卿好幾眼,最終還是選擇閉嘴。
算了,待回府再與主子說。
這一頓午飯,邊聊邊吃吃了差不多一個時辰。
蘇挽煙知道男人的食量會大些,但她到底是低估了餘南卿。
之前照顧他的時候,蘇挽煙就刻意控製著他的食量,後來餘南卿好了,她就沒再在餘南卿的吃食上費過功夫。
導致後麵很多時候,她用膳時餘南卿都說自己吃好了,兩人基本不怎麽一起。
就算一起吃,餘南卿也隻是象征性的陪她吃幾口。
而今日,蘇挽煙才算徹底見識到,什麽叫男人的飯量。
滿滿一桌子的菜,吃到後麵居然不夠吃,後麵還叫陳萬福多燒三肉一菜,這才讓餘南卿吃得心滿意足。
許是……會武的人消耗都比較大罷。
這一頓,蘇挽煙也算是心裏有了底。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同時也是百幽穀穀主將抵達京城的時間。
小步想要提醒餘南卿的就是這個。
如果百幽穀穀主笑辰生在四月初八前到達京城,餘南卿還能與他碰上麵,但如果是四月初八後,餘南卿怕是接待不了。
這個事不僅小步注意著,管家王章也不敢怠慢,本來他們在軍中做的就是情報收集的工作。
為什麽要時刻注意著?
無他,就因為這個百幽穀穀主笑辰生,他是個怪人。
而這一點,餘南卿也知道。
所以當小步提醒餘南卿這件事的時候,餘南卿頓時就擰了眉頭。
好巧不巧,時間就這麽撞上了。
不過,餘南卿也隻是思量了一瞬,便沒再理會。
笑辰生要是早到了,他派人接一下也不是不行,若是晚到,他應該會很感興趣究竟是誰治好了他的腿,短時間內他是不會離開的。
而且,笑辰生也不是什麽光明正大的人,興許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他就已經到了京城暗中探查。
前後相差不過幾日罷,來去有所損失的也不是恭親王府。
見自家主子未受影響,小步似是明了,當下也不再多話。
餘南卿正在準備去清真寺小住的物什,平日蘇挽煙常用的首飾,香膏要帶,喜歡的衣裳,腰帶,披帛,都一件件的搭配好打包,讓人搬上馬車。
馬車上用的軟墊,香爐,還有蘇挽煙喜歡看的書,都要準備好。
這邊餘南卿盤算得仔細,那邊蘇挽煙倒顯得大大咧咧的,一直不知道餘南卿在忙裏忙外忙些什麽。
畢竟這些東西,吩咐下去就可以了。
所以餘南卿在忙這些瑣碎,蘇挽煙一件都不參與,她覺得準備那麽多東西會很累。
在這期間她每天就是喂喂池中的鯉魚,拔一拔藥田裏的雜草。
小廚房後麵還建了一座雞舍,裏麵買了一窩小雞回來養。
小雞還小的時候最是可愛,蘇挽煙時常會過去看上一眼,偶爾也會進去逗一逗。
不過小雞換毛快,有幾隻已經到了換毛期,那模樣醜得蘇挽煙都不想多瞟兩眼。
這麽說,蘇挽煙也想要自己的藥房,但是建的話又要花時間,她不想等,所以就著手把之前睡的耳房改成了藥房。
這一來,她的活動空間又多了一個。
隻不過,蘇挽煙沒想到,四月初七出發這日,會有官府上門盤查。
本來她跟餘南卿都準備出發了,宗正寺卻來了人,說前幾日餘南卿在京城提劍行凶,破壞民房,有百姓對此略感不滿,事情傳到了元和帝耳裏,所以元和帝就派宗正寺前來探查。
宗正寺韋大人到的時候,剛好在王府門口跟他們碰了個正著。
餘南卿讓蘇挽煙到馬車上等,但蘇挽煙一聽是前幾天餘南卿跟邱南嫣打架的事,當即表示她也要聽。
便跟著餘南卿一起去了書房。
蘇挽煙本還以為是疏漏了什麽大事,但是一聽又是那一套話述,無非就是說百姓對餘南卿提劍行凶的事深感氣憤,已經惹起民怨,元和帝下令讓餘南卿閉門思過,還百姓一個交待。
早不閉門晚不閉門,偏偏是他們要出發去清真寺了才讓他們閉門思過,元和帝真的是時時都要給他們找不愉快。
蘇挽煙擰眉:“王爺當日鬥毆,是因邱南嫣出言冒犯在先,百幽穀雖不受朝廷管製,但皇室之威也不能叫旁人隨意藐視,皇上難道連這個都不查清楚,便派韋大人來興師問罪?”
宗正寺韋大人,名叫韋進功。
蘇挽煙的伶牙俐齒他是領教過的,當下也不敢正麵爭執,隻是斂神道:“王爺,娘娘,下官並不是來興師問罪的,隻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況且隻是讓王爺閉門思過,待過些日子,百姓將此事淡忘了,事情便就過去了。”
“那韋大人不妨說說,是哪個百姓不滿?又是哪個百姓氣憤?”
韋大人聞言擰眉:“娘娘這是要遷怒於百姓麽?”
“嗬!”蘇挽煙冷笑:“王爺與邱南嫣發生打鬥當日,恭親王府便已給百姓下發修繕費用,酒樓損失也一律由恭親王府承擔,其中本宮更派人前往事發地點慰問受驚嚇者,韋大人若說有百姓感到氣憤,不如來投一個千人狀,若有,恭親王府虛心改過,若沒有,那便是韋大人你信口雌黃,欲加之罪!”
韋進功心髒猛地一抖,這些……他可沒有聽說啊!
畢竟餘南卿提劍行凶事大,他們的關注點全在這上麵,後來恭親王府做了什麽事,根本沒人去管。
這件事傳到元和帝耳裏的時候,元和帝本來還想著等事情鬧大點再教訓餘南卿一番,沒想到聽說餘南卿要前往清真寺小住幾日。
這馬上就是百幽穀穀主抵京的日子,元和帝怕餘南卿有什麽陰謀,才趕忙命韋進功過來探查恭親王府,想要以閉門思過的借口把餘南卿困在府裏。
他們嘴裏說的民憤根本就沒有,事情沒落到百姓身上,百姓大多吃瓜大於氣憤,更別說後麵還有恭親王府承擔下來的損失。
這就是為什麽元和帝等了幾天,這件事都沒有被鬧大的原因。
算了,待回府再與主子說。
這一頓午飯,邊聊邊吃吃了差不多一個時辰。
蘇挽煙知道男人的食量會大些,但她到底是低估了餘南卿。
之前照顧他的時候,蘇挽煙就刻意控製著他的食量,後來餘南卿好了,她就沒再在餘南卿的吃食上費過功夫。
導致後麵很多時候,她用膳時餘南卿都說自己吃好了,兩人基本不怎麽一起。
就算一起吃,餘南卿也隻是象征性的陪她吃幾口。
而今日,蘇挽煙才算徹底見識到,什麽叫男人的飯量。
滿滿一桌子的菜,吃到後麵居然不夠吃,後麵還叫陳萬福多燒三肉一菜,這才讓餘南卿吃得心滿意足。
許是……會武的人消耗都比較大罷。
這一頓,蘇挽煙也算是心裏有了底。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同時也是百幽穀穀主將抵達京城的時間。
小步想要提醒餘南卿的就是這個。
如果百幽穀穀主笑辰生在四月初八前到達京城,餘南卿還能與他碰上麵,但如果是四月初八後,餘南卿怕是接待不了。
這個事不僅小步注意著,管家王章也不敢怠慢,本來他們在軍中做的就是情報收集的工作。
為什麽要時刻注意著?
無他,就因為這個百幽穀穀主笑辰生,他是個怪人。
而這一點,餘南卿也知道。
所以當小步提醒餘南卿這件事的時候,餘南卿頓時就擰了眉頭。
好巧不巧,時間就這麽撞上了。
不過,餘南卿也隻是思量了一瞬,便沒再理會。
笑辰生要是早到了,他派人接一下也不是不行,若是晚到,他應該會很感興趣究竟是誰治好了他的腿,短時間內他是不會離開的。
而且,笑辰生也不是什麽光明正大的人,興許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他就已經到了京城暗中探查。
前後相差不過幾日罷,來去有所損失的也不是恭親王府。
見自家主子未受影響,小步似是明了,當下也不再多話。
餘南卿正在準備去清真寺小住的物什,平日蘇挽煙常用的首飾,香膏要帶,喜歡的衣裳,腰帶,披帛,都一件件的搭配好打包,讓人搬上馬車。
馬車上用的軟墊,香爐,還有蘇挽煙喜歡看的書,都要準備好。
這邊餘南卿盤算得仔細,那邊蘇挽煙倒顯得大大咧咧的,一直不知道餘南卿在忙裏忙外忙些什麽。
畢竟這些東西,吩咐下去就可以了。
所以餘南卿在忙這些瑣碎,蘇挽煙一件都不參與,她覺得準備那麽多東西會很累。
在這期間她每天就是喂喂池中的鯉魚,拔一拔藥田裏的雜草。
小廚房後麵還建了一座雞舍,裏麵買了一窩小雞回來養。
小雞還小的時候最是可愛,蘇挽煙時常會過去看上一眼,偶爾也會進去逗一逗。
不過小雞換毛快,有幾隻已經到了換毛期,那模樣醜得蘇挽煙都不想多瞟兩眼。
這麽說,蘇挽煙也想要自己的藥房,但是建的話又要花時間,她不想等,所以就著手把之前睡的耳房改成了藥房。
這一來,她的活動空間又多了一個。
隻不過,蘇挽煙沒想到,四月初七出發這日,會有官府上門盤查。
本來她跟餘南卿都準備出發了,宗正寺卻來了人,說前幾日餘南卿在京城提劍行凶,破壞民房,有百姓對此略感不滿,事情傳到了元和帝耳裏,所以元和帝就派宗正寺前來探查。
宗正寺韋大人到的時候,剛好在王府門口跟他們碰了個正著。
餘南卿讓蘇挽煙到馬車上等,但蘇挽煙一聽是前幾天餘南卿跟邱南嫣打架的事,當即表示她也要聽。
便跟著餘南卿一起去了書房。
蘇挽煙本還以為是疏漏了什麽大事,但是一聽又是那一套話述,無非就是說百姓對餘南卿提劍行凶的事深感氣憤,已經惹起民怨,元和帝下令讓餘南卿閉門思過,還百姓一個交待。
早不閉門晚不閉門,偏偏是他們要出發去清真寺了才讓他們閉門思過,元和帝真的是時時都要給他們找不愉快。
蘇挽煙擰眉:“王爺當日鬥毆,是因邱南嫣出言冒犯在先,百幽穀雖不受朝廷管製,但皇室之威也不能叫旁人隨意藐視,皇上難道連這個都不查清楚,便派韋大人來興師問罪?”
宗正寺韋大人,名叫韋進功。
蘇挽煙的伶牙俐齒他是領教過的,當下也不敢正麵爭執,隻是斂神道:“王爺,娘娘,下官並不是來興師問罪的,隻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況且隻是讓王爺閉門思過,待過些日子,百姓將此事淡忘了,事情便就過去了。”
“那韋大人不妨說說,是哪個百姓不滿?又是哪個百姓氣憤?”
韋大人聞言擰眉:“娘娘這是要遷怒於百姓麽?”
“嗬!”蘇挽煙冷笑:“王爺與邱南嫣發生打鬥當日,恭親王府便已給百姓下發修繕費用,酒樓損失也一律由恭親王府承擔,其中本宮更派人前往事發地點慰問受驚嚇者,韋大人若說有百姓感到氣憤,不如來投一個千人狀,若有,恭親王府虛心改過,若沒有,那便是韋大人你信口雌黃,欲加之罪!”
韋進功心髒猛地一抖,這些……他可沒有聽說啊!
畢竟餘南卿提劍行凶事大,他們的關注點全在這上麵,後來恭親王府做了什麽事,根本沒人去管。
這件事傳到元和帝耳裏的時候,元和帝本來還想著等事情鬧大點再教訓餘南卿一番,沒想到聽說餘南卿要前往清真寺小住幾日。
這馬上就是百幽穀穀主抵京的日子,元和帝怕餘南卿有什麽陰謀,才趕忙命韋進功過來探查恭親王府,想要以閉門思過的借口把餘南卿困在府裏。
他們嘴裏說的民憤根本就沒有,事情沒落到百姓身上,百姓大多吃瓜大於氣憤,更別說後麵還有恭親王府承擔下來的損失。
這就是為什麽元和帝等了幾天,這件事都沒有被鬧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