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和老爹進行了一場飯後運動的李寬,捂著屁股一瘸一拐的出了甘露殿,他身後,氣喘籲籲的李世民也忍不住雙手叉腰,搖著頭苦笑一聲:“豎子!”
生平頭一次,李二陛下覺得教育孩子是個力氣活兒。
另一邊,回到自己寢殿的李寬,甫一進殿,他便收起了偽裝,大步來到書桌前,從後麵的書架上取出一本內有乾坤的古籍。
將古籍攤開在書桌上,從書頁夾層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研墨,提筆。
——貞觀二年五月初五,吾為奸人所害,因出宮視察別苑工坊一事,遭父毆。
李寬停下筆,滿意地看著自己的墨寶,想了想,又在落款處加上了一段:“(此處“奸人”,特指魏征。)”
做完這項“頭等大事”,李寬返身回到床榻前悠然躺下,先前離開別苑時,李寬心念一動,已經在數百米開外的某處小院內召喚出了兩百暗影刺客,這些人,算是他頭一回放在明麵處的勢力。
當然,這也是旁人眼中,太穆皇後“留”給他這個寶貝孫兒的家底之一。
李寬的計劃其實很簡單,蝗災,眼下勢不可擋。
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籌錢,囤糧,用以應對接下來關中嚴峻的災情。
可是,這些錢糧,注定會是一筆天文數字。
如果想要按照李寬最初的設想,讓那些受災的百姓在這場浩劫之中,每個人都能活下來,不至於餓死,國庫裏的那些錢銀,怕是都不夠。
更何況,為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即便國庫有錢,也不可能一股腦兒的都拿出來賑災,否則,真正的天下大亂就離得不遠了。
所以,眼下李寬隻能自己想辦法。
可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隻有短短不到三個月。
這樣一來,李寬隻能選擇劍走偏鋒。
物以稀為貴,在大唐,什麽東西最值錢?
字畫文玩?金玉寶石?
這些李寬倒是能想辦法從太極宮和弘義宮順出去那麽一兩件,可是,即便他能扛得住東窗事發的那頓打,這些價值千金的珍寶,在龐大的賑災款麵前,也隻是杯水車薪。
那麽,擺在李寬麵前的就剩下一條路。
燒製琉璃,作為他起家的第一桶金。
當晚,就在李寬入睡之前,暗影刺客已經按照他的吩咐,在那處別苑的跑馬場內開始建造窯廠。
作為召喚者,李寬可以將視角隨意切換到每個暗影刺客身上,將一切訊息掌握在手中,有這麽一個天大的便利在,對於接下來的行事,自然是如虎添翼。
兩日之後,等一切準備就緒,身處皇宮被罰抄寫課本的李寬,一邊吃著嶺南進貢的荔枝,一邊監督兩個弟弟——李恪李泰為他抄寫課業。
“認真點,不要把字寫的那麽好,你們二哥什麽水平,你們心裏得有數!”一心二用的李寬,伸手給了兩弟弟一人一記板栗後,開始指揮遠在別苑的暗影刺客們燒製琉璃。
鑒於燒製琉璃時需要的高溫條件,李寬因地製宜,索性將土法煉鋼的那一套拿來,製作出了小高爐,然後將從玉山腳下清涼河裏采來的河沙倒入提前準備好的大鐵鍋之中。
接著再往鐵鍋內加入石灰石,石堿,開始熔煉,在化料以後,再經過吹製、塑形、退火一係列工序以後,已經被燒製好的琉璃會被放置到搭建好的保溫窯裏,經過四五天時間以後,如果琉璃沒有出現碎裂的情況,那麽代表琉璃退溫成形,燒製完成。
如此,又過了五日,城外別苑的琉璃燒製完畢,二皇子殿下李寬也終於迎來了自己人生首次高光時刻。
也不知道李二陛下是不是因為揍了兒子心中有愧,在那日揍了李寬以後,他便叫來了裴寂、蕭瑀等人,表示自己要冊封李寬為楚王,封地襄州。
李二原本以為自己的這個決定會遭到這些老臣們的阻撓,誰知裴寂第一個站出來說“陛下英明”。
這讓李二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英明。
不過,封王一事,本來就是皇帝說了算,李二也隻當對方後知後覺拍馬屁,或者說鑒於自家豎子和太上皇的祖孫情深,哪怕裴寂作為第一狗腿,也得掂量掂量阻撓此事的後果。
李寬可不是個能忍氣吞聲的主兒。
於是,冊封李寬為楚王的詔書經過尚書省上書,中書省核準,門下省審核,在李寬將第一批琉璃燒製成功的次日,封王的詔書便被送到了他的麵前。
行璽授封,莫名其妙就混成了楚王的李寬,先是去了一趟太廟,上告列祖列宗,然後又去了一趟太極宮,當麵向老爹李世民謝恩。
“小王謝過陛下大恩!”太極殿外,李寬扯著嗓子用他那不倫不類的謝法再次震驚了殿內議事的李世民和諸大臣。
“兔崽子!”李二幾乎是咬牙切齒提著隨手從書架上撈起的玉如意,風風火火地衝出了大殿:“你跟誰在這稱小王呢?朕就該打死當初那個負責教你禮儀的內侍!”
“爹,您說啥呢?”李寬頓時瞪大了眼睛:“我啥時候學過皇家禮儀啊?”
李二這才猛地一拍腦袋,果然是被氣糊塗了。
這豎子確實沒人教過他這些,都是靠著自己的娘親對他的幼時教導加上這小子隨機應變,蒙混到現在的。
“你剛才這番謝恩的話,隻有外邦的藩王才會這樣說!”李二提著玉如意,語氣有些不善。
“啊?”李寬有些愕然道:“爹,那我該怎麽說?”
“你……”李二正要開口訓斥,但想到殿內還一大幫子人等著自己對是否繼續西北的戰事拿主意,當下,心情不怎麽好的李二陛下朝兒子揮了揮手:“行了行了,臭小子趕緊滾蛋,爹沒空搭理你。”
“爹,這可是你說的嗷。”李寬抿了抿嘴,裝出一副前來拜山頭卻慘遭排擠的委屈模樣:“那我走了。”
李二對於兒子的耍寶行為早已經見怪不怪,瞪了一眼自家豎子,轉身便進去和先前聽到門口動靜,此時個個都在憋笑的大臣們商討正事去了。
生平頭一次,李二陛下覺得教育孩子是個力氣活兒。
另一邊,回到自己寢殿的李寬,甫一進殿,他便收起了偽裝,大步來到書桌前,從後麵的書架上取出一本內有乾坤的古籍。
將古籍攤開在書桌上,從書頁夾層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研墨,提筆。
——貞觀二年五月初五,吾為奸人所害,因出宮視察別苑工坊一事,遭父毆。
李寬停下筆,滿意地看著自己的墨寶,想了想,又在落款處加上了一段:“(此處“奸人”,特指魏征。)”
做完這項“頭等大事”,李寬返身回到床榻前悠然躺下,先前離開別苑時,李寬心念一動,已經在數百米開外的某處小院內召喚出了兩百暗影刺客,這些人,算是他頭一回放在明麵處的勢力。
當然,這也是旁人眼中,太穆皇後“留”給他這個寶貝孫兒的家底之一。
李寬的計劃其實很簡單,蝗災,眼下勢不可擋。
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籌錢,囤糧,用以應對接下來關中嚴峻的災情。
可是,這些錢糧,注定會是一筆天文數字。
如果想要按照李寬最初的設想,讓那些受災的百姓在這場浩劫之中,每個人都能活下來,不至於餓死,國庫裏的那些錢銀,怕是都不夠。
更何況,為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即便國庫有錢,也不可能一股腦兒的都拿出來賑災,否則,真正的天下大亂就離得不遠了。
所以,眼下李寬隻能自己想辦法。
可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隻有短短不到三個月。
這樣一來,李寬隻能選擇劍走偏鋒。
物以稀為貴,在大唐,什麽東西最值錢?
字畫文玩?金玉寶石?
這些李寬倒是能想辦法從太極宮和弘義宮順出去那麽一兩件,可是,即便他能扛得住東窗事發的那頓打,這些價值千金的珍寶,在龐大的賑災款麵前,也隻是杯水車薪。
那麽,擺在李寬麵前的就剩下一條路。
燒製琉璃,作為他起家的第一桶金。
當晚,就在李寬入睡之前,暗影刺客已經按照他的吩咐,在那處別苑的跑馬場內開始建造窯廠。
作為召喚者,李寬可以將視角隨意切換到每個暗影刺客身上,將一切訊息掌握在手中,有這麽一個天大的便利在,對於接下來的行事,自然是如虎添翼。
兩日之後,等一切準備就緒,身處皇宮被罰抄寫課本的李寬,一邊吃著嶺南進貢的荔枝,一邊監督兩個弟弟——李恪李泰為他抄寫課業。
“認真點,不要把字寫的那麽好,你們二哥什麽水平,你們心裏得有數!”一心二用的李寬,伸手給了兩弟弟一人一記板栗後,開始指揮遠在別苑的暗影刺客們燒製琉璃。
鑒於燒製琉璃時需要的高溫條件,李寬因地製宜,索性將土法煉鋼的那一套拿來,製作出了小高爐,然後將從玉山腳下清涼河裏采來的河沙倒入提前準備好的大鐵鍋之中。
接著再往鐵鍋內加入石灰石,石堿,開始熔煉,在化料以後,再經過吹製、塑形、退火一係列工序以後,已經被燒製好的琉璃會被放置到搭建好的保溫窯裏,經過四五天時間以後,如果琉璃沒有出現碎裂的情況,那麽代表琉璃退溫成形,燒製完成。
如此,又過了五日,城外別苑的琉璃燒製完畢,二皇子殿下李寬也終於迎來了自己人生首次高光時刻。
也不知道李二陛下是不是因為揍了兒子心中有愧,在那日揍了李寬以後,他便叫來了裴寂、蕭瑀等人,表示自己要冊封李寬為楚王,封地襄州。
李二原本以為自己的這個決定會遭到這些老臣們的阻撓,誰知裴寂第一個站出來說“陛下英明”。
這讓李二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英明。
不過,封王一事,本來就是皇帝說了算,李二也隻當對方後知後覺拍馬屁,或者說鑒於自家豎子和太上皇的祖孫情深,哪怕裴寂作為第一狗腿,也得掂量掂量阻撓此事的後果。
李寬可不是個能忍氣吞聲的主兒。
於是,冊封李寬為楚王的詔書經過尚書省上書,中書省核準,門下省審核,在李寬將第一批琉璃燒製成功的次日,封王的詔書便被送到了他的麵前。
行璽授封,莫名其妙就混成了楚王的李寬,先是去了一趟太廟,上告列祖列宗,然後又去了一趟太極宮,當麵向老爹李世民謝恩。
“小王謝過陛下大恩!”太極殿外,李寬扯著嗓子用他那不倫不類的謝法再次震驚了殿內議事的李世民和諸大臣。
“兔崽子!”李二幾乎是咬牙切齒提著隨手從書架上撈起的玉如意,風風火火地衝出了大殿:“你跟誰在這稱小王呢?朕就該打死當初那個負責教你禮儀的內侍!”
“爹,您說啥呢?”李寬頓時瞪大了眼睛:“我啥時候學過皇家禮儀啊?”
李二這才猛地一拍腦袋,果然是被氣糊塗了。
這豎子確實沒人教過他這些,都是靠著自己的娘親對他的幼時教導加上這小子隨機應變,蒙混到現在的。
“你剛才這番謝恩的話,隻有外邦的藩王才會這樣說!”李二提著玉如意,語氣有些不善。
“啊?”李寬有些愕然道:“爹,那我該怎麽說?”
“你……”李二正要開口訓斥,但想到殿內還一大幫子人等著自己對是否繼續西北的戰事拿主意,當下,心情不怎麽好的李二陛下朝兒子揮了揮手:“行了行了,臭小子趕緊滾蛋,爹沒空搭理你。”
“爹,這可是你說的嗷。”李寬抿了抿嘴,裝出一副前來拜山頭卻慘遭排擠的委屈模樣:“那我走了。”
李二對於兒子的耍寶行為早已經見怪不怪,瞪了一眼自家豎子,轉身便進去和先前聽到門口動靜,此時個個都在憋笑的大臣們商討正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