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以前的打仗方式,現在派出去將軍與官吏多,反而兵馬不多,關中沒有感受到募兵的壓力,這種壓力被西域人與吐蕃人分攤了。
皇帝身在關中不知西域的形勢如何,外麵的梁建方與李奉誡在西域主持大軍,還有劉仁軌與崔玄暐主持西域治理。
兵馬多寡不重要,領兵的將軍倒都是驍勇的將士。
蔥嶺的地勢與氣候不見得對唐軍有利,因此從一開始英公就沒打算在關中大規模地募兵,並且排除了大規模,大規模行軍方式,而是讓那些將軍以幾百人或者近千人的隊伍,各自帶著一路兵馬攻打
而在蔥嶺可能會有數十路小股兵馬,規模不大且會像一根根針紮在蔥嶺的腹地。
看著孩子們在陽光下,吃力地拉著小號長弓,英公道:“陛下應該多來驪山走走的。”
驪山的確是個很好的地方,比如說還能與某個千古一帝當個鄰居。
本來大家都是關中的皇帝,大致來說其實一直都是鄰居。
李承乾詢問道:“近來朝中如何?”
李績道:“許敬宗罵褚遂良是個賤人,褚遂良罵許敬宗是老狗,唉……”
倒春寒之後,將大朝會的事安排好之後,其實也就沒什麽事,對皇帝來說在昆明池的開掘沒有見到成效之前,自己這個皇帝都會很清閑。
再者說,大朝會那天的旨意送出去,直到送到西域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自己這個皇帝的大可以留在驪山行宮,不回長安城都可以。
李承乾道:“朕一直覺得他們鬥來鬥去,遲早累壞自己。”
英公道:“馬周與於誌寧,不會摻和的。”
待父皇也回來了,李承乾將空間留給父皇與英公,自己則去教孩子們如何拉弓。
連續十餘天的轉暖,就連山風吹來時也帶著些許暖意。
樹木都搶先抽出了新芽,半月後,乾慶十一年三月,驪山行宮終於被收拾一新,就連華清池的池水也變得更清澈了。
李承乾見到了喜鵲飛入了驪山的山林中,這說明暖春到了。
雨水節氣剛過,接下來就等待著驚蟄的到來,李承乾坐在華清宮門外,看著女兒鵲兒往華清池中倒入魚苗,她笑道:“等魚兒長大了,父皇也就能來驪山釣魚了。”
李承乾道:“朕更喜歡坐在外麵釣魚,哪有人進山裏釣魚的。”
小鵲兒稍稍抬頭思量了片刻道:“父皇在意的不是在山上釣魚,而是在池中釣魚,華清池總歸隻有這麽點大,魚兒總會咬鉤的,於父皇而言這反倒少了幾分趣味?”
“嗯,你說對了一部分。”
她遲疑道:“還有魚的種類?”
李承乾搖頭道:“還有人,在各縣的河邊坐著,就能夠見到各種各樣的人,而在驪山行宮,看到的就隻有景色而已。”
小鵲兒上前拉著父皇的手,道:“那是父皇喜看人間。”
李承乾道:“朕本就在人間。”
小福走來道:“陛下,該用飯了。”
李承乾這才起身領著孩子去用飯。
今天的飯食都是小福就地取材的,所以飯桌上的菜肴顯得素了一些。
如今一家人的飲食都是小福在安排,陛下什麽時節什麽時辰愛吃什麽,不能吃什麽,清淡或口重,也隻有小福最清楚。
在驪山的這段時日很清閑,清閑到孩子們都養成了晚睡的習慣,因皇帝開始休假了,孩子們的學業也暫時停下了。
陛下的孩子們還是很特殊的,偶爾孩子們還會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語言,那種語言很好聽,一字一音咬字清晰,鏗鏘有力,像是人世間本就該有這種語言一般。
太上皇與皇太後已回龍首原的村子了,餘下的時日裏,陛下還留在驪山休暇。
閑暇的時候,待婉兒照顧著孩子睡下,李承乾才得以親自過問國事,看著手中的奏章,道:“寧兒,還有筆墨嗎?”
這些天,孩子們練字用去了不少墨水,寧兒這才將長發束起來從桌上拿起一方硯台,在挑揀了一番後總算找到一個能用的。
她將墨研好,將硯台放在陛下的桌前,道:“許多物件還留在長安,帶來的硯台沒這麽多。”
見她要去準備,李承乾拉住她的手道:“不著急,過兩天我們也回去了。”
寧兒點著頭幫著陛下整理紙張。
蘇婉道:“近來總感覺記不好事,才想起來還有不少書卷沒收起來。”
她才回過神,又道:“快去看看天色是不是要下雨了。”
幾滴雨水落下,華清宮外已是一片雨,其實不用皇後吩咐,宮女已將殿下們的作業收進來了。
李承乾接過小福遞來的一碗粥,道:“這粥放芹菜了?”
小福道:“東陽公主說陛下吃一些芹菜好,過了這個時節就難找這般鮮嫩的芹菜了。”
“嗯,味道還不錯。”
小福眯著眼高興笑著。
寧兒看著這個丫頭,覺得這個丫頭侍奉陛下這麽多年,她一直很傻,其實她大可以要一個名分的。
私下裏,寧兒時常與小福說過,但這丫頭一直很傻,她卻也很知足。
直到這天夜裏,在皇後的安排下,宮裏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裏這個時辰就該做飯的小福沒有出現在爐子邊,而是穿著華貴的衣裳走在皇後身邊,與寧妃走在一起。
相較於出身名門的蘇皇後,還有富有才學的寧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許多,但她卻一直掌管著皇帝的飲食,以後也不會有人替代她了。
關中三月,驚蟄,皇帝離開了驪山,回到了皇宮。
這位皇帝回到皇宮之後,就召見了於誌寧與許敬宗。
新殿內,李承乾道:“這是慕容順給朕的書信。”
許敬宗雙手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書信,翻看著其中內容道:“陛下,慕容順的確是個有手段的人。”
這一次,慕容順來信就是說他為大唐準備了五萬兵馬迎接大食人,若加上安西大都護府的兵馬,該有十一萬大軍。
於誌寧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承乾站起身走了兩步,揣著手看著殿外的烏雲,驚蟄時節的雷雨似乎要來了,今天的烏雲很沉重。
正想著突然見到遠處的天際閃過一陣雷光,之後便傳來了隆隆的雷聲。
等到有風吹過,又過了半刻時辰外麵的雷雨才落下。
剛過三月,南方的暖空氣就急不可耐地北上,一路衝擊到了關中,聽說秦嶺南北這些天的早晨一直有大霧。
也就在這個時節原本覆蓋關中的西北冷空氣還未消耗殆盡,雙方如此一撞,就成了一場雷雨。
雷光又在眼前乍現,雷聲好似要撕開天空。
李承乾走回殿內,道:“慕容順的事是不是可以證實,隻要大唐的商人足夠大膽,他們也可以買下一個小國?”
這的確是個很大膽的想法,可這世上能夠做到這樣的事的人,應該隻有慕容順有這個實力,況且慕容順得到小勃律國的手段並不是太正道。
於誌寧道:“陛下,這世上又有幾個商人能夠如他這般。”
李承乾頷首,道:“當初朕還在東宮,幾次想要接近商人都被攔住了,如今想來,還挺慶幸有諸位勸諫。”
於誌寧作揖道:“臣不敢當。”
現在,於誌寧講話也帶了幾分老人才有的沙啞嗓音,李承乾重新坐回來,道:“朕也不需要大唐的商人與慕容順那樣為大唐買下一兩個小國,若朝中與商人走得太近也不好,兩位是有此顧慮?”
許敬宗道:“陛下,光是京兆府與商戶走得太近就已飽受朝堂詬病。”
李承乾長出一口氣,一手拿著桌上茶碗的碗沿,又道:“若大軍在外,唐人的商人能夠走出去,讓諸國與禮部簽訂契約,讓商人前往,是不是可以將大量的財富與貨物帶來……”
大軍開道,官吏領路,商人“搶錢”的模式在陛下的口中講述出來。
當今陛下絕對不是什麽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麽君子,滿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經營一道上恨不得將人的價值吃幹淨,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皇帝與於誌寧,許敬宗還在商議著。
隨著上官儀也被請入殿內,新殿內的話語聲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聲也更大了,雨水澆灌著大地,在地麵上形成了一片水霧。
自今天一早來到新殿之後,於誌寧也記不清自己喝了幾碗茶,聽著許敬宗的講述隻覺得疲憊。
許敬宗認為,大軍在外唯有征服與掠奪,至於陛下所言的經營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對此上官儀很反對許敬宗看法,他覺得兩國交戰並不是每一次都與東征高句麗那樣,將人口都掠奪幹淨了,有時候戰爭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進城。
正如當年劉邦與項羽分別入鹹陽,那是兩回事,兩種評價,與後人而言相差甚遠。
搶了就會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種更正義且正當的方式得到敵國投降之後的財富,就能夠避免被人指責。
於誌寧道:“許尚書。”
許敬宗回神道:“講。”
於誌寧又道:“平日裏許尚書是個何其精明的人,怎麽如今這時候不懂變通呢?”
許敬宗遲疑道:“於尚書是何意思?”
“官吏帶著商人在外發財掠奪的確不好,可換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隻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護,官吏是在保護商人進行貿易,並不是給商人領路,隻要明白主次即可,至於如何去做,想必許尚書比老夫更懂。”
許敬宗老臉也不紅,麵對這些話語他理直氣壯,站得也是筆直,道:“的確這件事隻有老夫能辦好。”
李承乾麵帶笑容,許敬宗本就最擅長這種事。
於誌寧接著又道:“那好,之後的事可還有異議?”
“陛下!”許敬宗又行禮道:“此事臣來安排,但商戶到了西域之後的諸多事,能否交給劉仁軌去辦?”
上官儀道:“陛下,安西大都護府就快建設完備,吏部本打算這兩年就將劉仁軌調任回來了。”
許敬宗道:“那就先讓劉仁軌帶著商戶先試一年。”
於誌寧道:“有商戶的人選嗎?”
許敬宗道:“有!自當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聽說了一人,此人當年混跡在長安時就拒絕拜在杜荷公子門下,而後在關中站穩了腳跟,現在的家業在河西走廊與西州,此人名叫裴明禮。”
上官儀反問道:“此人好用嗎?”
“好用,為人靈醒且忠心大唐,以往或有寺廟在河西走廊仗義疏財,可裴明禮從不做這種事,他恪守本分,隻做買賣,此人在河西走廊有三處作坊,兩間倉庫,家產該有十萬貫。”
上官儀道:“此人老夫早年聽聞過,當年為了找你許敬宗,幾次投報無門。”
許敬宗頷首。
上官儀又道:“老夫倒是覺得他恐怕拿不出十萬貫現錢。”
“正是。”許敬宗又補充道:“算上他的家業與作坊,該值十萬貫,陛下!不需要這個商戶有多麽富有,隻要此人忠心,且聽話又有些手段,那麽隻要朝中給他一個機會,餘下的事他自己就能做好。”
李承乾道:“光這一個不夠,蔥嶺大仗在即,朕還需要更多的人手。”
大軍先去打一遍,再由官吏與投降之國寫好契約,之後官吏就可以保護商人,從此開展貿易,名正言順地掠奪,最終目的是要將財富帶到大唐。
這又是另一種智慧,比如說一個商戶在西域賺了十萬錢,如何將錢帶來。
或者說在西域就開始截流,在交易產生時,隻要帶入大唐境內就需要繳納市稅。
再之後,外麵的雷雨剛停歇,民部尚書褚遂良也被召入了殿內。
這下可好,殿內吵得更厲害了,李承乾隻好站到殿外與上官儀,還有於誌寧躲個清淨。
李承乾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椅子坐下來,看著雨後還濕漉漉的景色,笑道:“以前還聽於尚書說,待老去的那一天寫一篇文集,從此了卻餘生也挺好。”
皇帝身在關中不知西域的形勢如何,外麵的梁建方與李奉誡在西域主持大軍,還有劉仁軌與崔玄暐主持西域治理。
兵馬多寡不重要,領兵的將軍倒都是驍勇的將士。
蔥嶺的地勢與氣候不見得對唐軍有利,因此從一開始英公就沒打算在關中大規模地募兵,並且排除了大規模,大規模行軍方式,而是讓那些將軍以幾百人或者近千人的隊伍,各自帶著一路兵馬攻打
而在蔥嶺可能會有數十路小股兵馬,規模不大且會像一根根針紮在蔥嶺的腹地。
看著孩子們在陽光下,吃力地拉著小號長弓,英公道:“陛下應該多來驪山走走的。”
驪山的確是個很好的地方,比如說還能與某個千古一帝當個鄰居。
本來大家都是關中的皇帝,大致來說其實一直都是鄰居。
李承乾詢問道:“近來朝中如何?”
李績道:“許敬宗罵褚遂良是個賤人,褚遂良罵許敬宗是老狗,唉……”
倒春寒之後,將大朝會的事安排好之後,其實也就沒什麽事,對皇帝來說在昆明池的開掘沒有見到成效之前,自己這個皇帝都會很清閑。
再者說,大朝會那天的旨意送出去,直到送到西域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自己這個皇帝的大可以留在驪山行宮,不回長安城都可以。
李承乾道:“朕一直覺得他們鬥來鬥去,遲早累壞自己。”
英公道:“馬周與於誌寧,不會摻和的。”
待父皇也回來了,李承乾將空間留給父皇與英公,自己則去教孩子們如何拉弓。
連續十餘天的轉暖,就連山風吹來時也帶著些許暖意。
樹木都搶先抽出了新芽,半月後,乾慶十一年三月,驪山行宮終於被收拾一新,就連華清池的池水也變得更清澈了。
李承乾見到了喜鵲飛入了驪山的山林中,這說明暖春到了。
雨水節氣剛過,接下來就等待著驚蟄的到來,李承乾坐在華清宮門外,看著女兒鵲兒往華清池中倒入魚苗,她笑道:“等魚兒長大了,父皇也就能來驪山釣魚了。”
李承乾道:“朕更喜歡坐在外麵釣魚,哪有人進山裏釣魚的。”
小鵲兒稍稍抬頭思量了片刻道:“父皇在意的不是在山上釣魚,而是在池中釣魚,華清池總歸隻有這麽點大,魚兒總會咬鉤的,於父皇而言這反倒少了幾分趣味?”
“嗯,你說對了一部分。”
她遲疑道:“還有魚的種類?”
李承乾搖頭道:“還有人,在各縣的河邊坐著,就能夠見到各種各樣的人,而在驪山行宮,看到的就隻有景色而已。”
小鵲兒上前拉著父皇的手,道:“那是父皇喜看人間。”
李承乾道:“朕本就在人間。”
小福走來道:“陛下,該用飯了。”
李承乾這才起身領著孩子去用飯。
今天的飯食都是小福就地取材的,所以飯桌上的菜肴顯得素了一些。
如今一家人的飲食都是小福在安排,陛下什麽時節什麽時辰愛吃什麽,不能吃什麽,清淡或口重,也隻有小福最清楚。
在驪山的這段時日很清閑,清閑到孩子們都養成了晚睡的習慣,因皇帝開始休假了,孩子們的學業也暫時停下了。
陛下的孩子們還是很特殊的,偶爾孩子們還會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語言,那種語言很好聽,一字一音咬字清晰,鏗鏘有力,像是人世間本就該有這種語言一般。
太上皇與皇太後已回龍首原的村子了,餘下的時日裏,陛下還留在驪山休暇。
閑暇的時候,待婉兒照顧著孩子睡下,李承乾才得以親自過問國事,看著手中的奏章,道:“寧兒,還有筆墨嗎?”
這些天,孩子們練字用去了不少墨水,寧兒這才將長發束起來從桌上拿起一方硯台,在挑揀了一番後總算找到一個能用的。
她將墨研好,將硯台放在陛下的桌前,道:“許多物件還留在長安,帶來的硯台沒這麽多。”
見她要去準備,李承乾拉住她的手道:“不著急,過兩天我們也回去了。”
寧兒點著頭幫著陛下整理紙張。
蘇婉道:“近來總感覺記不好事,才想起來還有不少書卷沒收起來。”
她才回過神,又道:“快去看看天色是不是要下雨了。”
幾滴雨水落下,華清宮外已是一片雨,其實不用皇後吩咐,宮女已將殿下們的作業收進來了。
李承乾接過小福遞來的一碗粥,道:“這粥放芹菜了?”
小福道:“東陽公主說陛下吃一些芹菜好,過了這個時節就難找這般鮮嫩的芹菜了。”
“嗯,味道還不錯。”
小福眯著眼高興笑著。
寧兒看著這個丫頭,覺得這個丫頭侍奉陛下這麽多年,她一直很傻,其實她大可以要一個名分的。
私下裏,寧兒時常與小福說過,但這丫頭一直很傻,她卻也很知足。
直到這天夜裏,在皇後的安排下,宮裏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裏這個時辰就該做飯的小福沒有出現在爐子邊,而是穿著華貴的衣裳走在皇後身邊,與寧妃走在一起。
相較於出身名門的蘇皇後,還有富有才學的寧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許多,但她卻一直掌管著皇帝的飲食,以後也不會有人替代她了。
關中三月,驚蟄,皇帝離開了驪山,回到了皇宮。
這位皇帝回到皇宮之後,就召見了於誌寧與許敬宗。
新殿內,李承乾道:“這是慕容順給朕的書信。”
許敬宗雙手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書信,翻看著其中內容道:“陛下,慕容順的確是個有手段的人。”
這一次,慕容順來信就是說他為大唐準備了五萬兵馬迎接大食人,若加上安西大都護府的兵馬,該有十一萬大軍。
於誌寧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承乾站起身走了兩步,揣著手看著殿外的烏雲,驚蟄時節的雷雨似乎要來了,今天的烏雲很沉重。
正想著突然見到遠處的天際閃過一陣雷光,之後便傳來了隆隆的雷聲。
等到有風吹過,又過了半刻時辰外麵的雷雨才落下。
剛過三月,南方的暖空氣就急不可耐地北上,一路衝擊到了關中,聽說秦嶺南北這些天的早晨一直有大霧。
也就在這個時節原本覆蓋關中的西北冷空氣還未消耗殆盡,雙方如此一撞,就成了一場雷雨。
雷光又在眼前乍現,雷聲好似要撕開天空。
李承乾走回殿內,道:“慕容順的事是不是可以證實,隻要大唐的商人足夠大膽,他們也可以買下一個小國?”
這的確是個很大膽的想法,可這世上能夠做到這樣的事的人,應該隻有慕容順有這個實力,況且慕容順得到小勃律國的手段並不是太正道。
於誌寧道:“陛下,這世上又有幾個商人能夠如他這般。”
李承乾頷首,道:“當初朕還在東宮,幾次想要接近商人都被攔住了,如今想來,還挺慶幸有諸位勸諫。”
於誌寧作揖道:“臣不敢當。”
現在,於誌寧講話也帶了幾分老人才有的沙啞嗓音,李承乾重新坐回來,道:“朕也不需要大唐的商人與慕容順那樣為大唐買下一兩個小國,若朝中與商人走得太近也不好,兩位是有此顧慮?”
許敬宗道:“陛下,光是京兆府與商戶走得太近就已飽受朝堂詬病。”
李承乾長出一口氣,一手拿著桌上茶碗的碗沿,又道:“若大軍在外,唐人的商人能夠走出去,讓諸國與禮部簽訂契約,讓商人前往,是不是可以將大量的財富與貨物帶來……”
大軍開道,官吏領路,商人“搶錢”的模式在陛下的口中講述出來。
當今陛下絕對不是什麽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麽君子,滿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經營一道上恨不得將人的價值吃幹淨,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皇帝與於誌寧,許敬宗還在商議著。
隨著上官儀也被請入殿內,新殿內的話語聲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聲也更大了,雨水澆灌著大地,在地麵上形成了一片水霧。
自今天一早來到新殿之後,於誌寧也記不清自己喝了幾碗茶,聽著許敬宗的講述隻覺得疲憊。
許敬宗認為,大軍在外唯有征服與掠奪,至於陛下所言的經營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對此上官儀很反對許敬宗看法,他覺得兩國交戰並不是每一次都與東征高句麗那樣,將人口都掠奪幹淨了,有時候戰爭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進城。
正如當年劉邦與項羽分別入鹹陽,那是兩回事,兩種評價,與後人而言相差甚遠。
搶了就會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種更正義且正當的方式得到敵國投降之後的財富,就能夠避免被人指責。
於誌寧道:“許尚書。”
許敬宗回神道:“講。”
於誌寧又道:“平日裏許尚書是個何其精明的人,怎麽如今這時候不懂變通呢?”
許敬宗遲疑道:“於尚書是何意思?”
“官吏帶著商人在外發財掠奪的確不好,可換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隻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護,官吏是在保護商人進行貿易,並不是給商人領路,隻要明白主次即可,至於如何去做,想必許尚書比老夫更懂。”
許敬宗老臉也不紅,麵對這些話語他理直氣壯,站得也是筆直,道:“的確這件事隻有老夫能辦好。”
李承乾麵帶笑容,許敬宗本就最擅長這種事。
於誌寧接著又道:“那好,之後的事可還有異議?”
“陛下!”許敬宗又行禮道:“此事臣來安排,但商戶到了西域之後的諸多事,能否交給劉仁軌去辦?”
上官儀道:“陛下,安西大都護府就快建設完備,吏部本打算這兩年就將劉仁軌調任回來了。”
許敬宗道:“那就先讓劉仁軌帶著商戶先試一年。”
於誌寧道:“有商戶的人選嗎?”
許敬宗道:“有!自當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聽說了一人,此人當年混跡在長安時就拒絕拜在杜荷公子門下,而後在關中站穩了腳跟,現在的家業在河西走廊與西州,此人名叫裴明禮。”
上官儀反問道:“此人好用嗎?”
“好用,為人靈醒且忠心大唐,以往或有寺廟在河西走廊仗義疏財,可裴明禮從不做這種事,他恪守本分,隻做買賣,此人在河西走廊有三處作坊,兩間倉庫,家產該有十萬貫。”
上官儀道:“此人老夫早年聽聞過,當年為了找你許敬宗,幾次投報無門。”
許敬宗頷首。
上官儀又道:“老夫倒是覺得他恐怕拿不出十萬貫現錢。”
“正是。”許敬宗又補充道:“算上他的家業與作坊,該值十萬貫,陛下!不需要這個商戶有多麽富有,隻要此人忠心,且聽話又有些手段,那麽隻要朝中給他一個機會,餘下的事他自己就能做好。”
李承乾道:“光這一個不夠,蔥嶺大仗在即,朕還需要更多的人手。”
大軍先去打一遍,再由官吏與投降之國寫好契約,之後官吏就可以保護商人,從此開展貿易,名正言順地掠奪,最終目的是要將財富帶到大唐。
這又是另一種智慧,比如說一個商戶在西域賺了十萬錢,如何將錢帶來。
或者說在西域就開始截流,在交易產生時,隻要帶入大唐境內就需要繳納市稅。
再之後,外麵的雷雨剛停歇,民部尚書褚遂良也被召入了殿內。
這下可好,殿內吵得更厲害了,李承乾隻好站到殿外與上官儀,還有於誌寧躲個清淨。
李承乾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椅子坐下來,看著雨後還濕漉漉的景色,笑道:“以前還聽於尚書說,待老去的那一天寫一篇文集,從此了卻餘生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