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布紮望著太子的背影,側目看去就見到了麵無表情的李百藥。
“使者,鬆讚幹布可還有話送來?”
桑布紮道:“該說的都在大殿上了。”
李百藥一手還拿著笏板,一手撫須,而後也不再理會這個使者,快步走下了太極殿的台階。
獨自站在大殿之前,桑布紮眼前是三三兩兩正在離開的唐人官吏,目光尋找而去,已找不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他隻好獨自一人離開皇城,等待著唐人的決定。
中書省內,在大殿內眾人吵成了一團,現在下了早朝,眾人聚集在這裏,還在爭論。
李承乾坐在中書省內,拿起一旁的卷宗,眼前是吵鬧的官吏。
褚遂良大聲道:“吐蕃哪有二十萬大軍?”
張行成道:“最多十萬,可戰之兵最多四萬。”
向來較為穩重的岑文本此刻也是怒拍桌案,道:“欺人太甚,一定要讓吐蕃人知道教訓,此戰必定要贏。”
“打!”段瓚朗聲道:“將安西都護府的兵馬撤回來,與鬆州共擊吐蕃。”
……
從他們的話語聲中可以聽到大多數人的立場,這一仗一定要打,鬆讚幹布在邊境陳兵二十萬,再來求娶公主。
所以這一仗一定要打。
向來彪悍的朝臣早已被點燃了心中的怒火。
李承乾想要找個人將文書遞出去,卻見幾個人還在唾沫橫飛。
原本是想在中書省解決今天的政事,可接下來一兩個時辰怕是什麽事都辦不了。
放下手中的文書之後,李承乾走出中書省,在門前的台階坐下,這個時候還有些涼快。
特別是坐在台階屋簷的陰影處,這裏的冷風吹在身上更舒服一些。
關中過了穀雨時節,正是農耕農忙的時候,李承乾從袖子裏拿出一個包子,安靜地吃著。
有侍衛路過,看到太子獨自一人而坐吃著包子,他們紛紛行禮。
又見太子朝著他們笑了笑,這些侍衛將姿態放得更低了,一禮行了接著巡邏。
肉包子吃完,李承乾又從腰間取下陶壺,喝下一口還溫熱的茶水。
“太子殿下。”
身後突兀傳來了話語聲,回頭看去見到是杜正倫,李承乾道:“怎麽了?”
杜正倫的臉上掛著笑容,道:“見殿下一人獨坐,是有心事?”
李承乾抬首看向還在爭吵的中書省。
杜正倫會意又是一笑。
“你能不能不要總笑得這麽虛偽,京兆府杜氏的青年才俊該周正一些才好。”
杜正倫站在一旁,揉了揉自己的臉,收起笑容又道:“習慣了。”
李承乾繼續往嘴裏灌著茶水。
杜正倫道:“現在的京兆杜氏早已不是當年,伯父過世之後,陛下給了京兆杜氏頗多的優待,若後繼有人,以後多半會更好吧。”
他說的杜如晦,似乎還在抱怨現在的杜荷不爭氣。
要從個人成就上來說,杜荷是一個很爭氣的年輕人,他的經商模式最前衛。
其實自己這個太子對杜荷的點撥並不多,真要說有指點,也隻是給了他幾個秘方而已。
其餘的經營,都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
如果杜荷真的不爭氣,他也守不住秘方與家業。
杜正倫從袖子裏拿出一張紙條,遞上。
李承乾狐疑道:“這是什麽?”
“從渤海士族送來的信。”
拿過字條,李承乾打開看著,上麵寫著一句話。
杜正倫道:“他們說皇帝就是一根竹子,雖說長久地立在那兒,可始終隻有皇帝是最高的。”
李承乾看著字條上的話語默不作聲。
杜正倫在一旁坐下,與太子保持了一些距離,卷起袖子伸出手臂,道:“最高的竹子是什麽樣的?”
他用手臂左右晃,道:“風就是朝堂上的官吏與地方士族的喉舌,風往哪邊吹竹子就往哪邊倒,哪一邊的風更大,竹子就偏向哪一邊。”
這張紙上簡短的一句話,道盡了那些門閥世家對皇帝的認知。
這些陳舊腐朽的世家,一直在用同樣的思維方式來判斷一個皇帝。
所以呀,孫猴子能大鬧天宮一定是有原因的。
李承乾將紙張交給他,問道:“你幫著父皇查他們?”
“有一個知交好友在渤海士族中,相比於朝中得到的消息,下官知道得更多一些。”
杜正倫是給父皇辦事的,一個殿中侍禦史已算個不小的官吏。
東宮門下的官吏在朝中已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團體力量,卻少了像杜正倫這種人物。
人才呀,在每個時代都稀缺的。
李承乾站起身也不想和這個油鹽不進的人繼續說下去了。
杜正倫上前一步道:“太子殿下,今日不理政事嗎?”
李承乾低聲道:“無妨,孤一個人加班。”
杜正倫追上兩步,道:“太子殿下,盧元很有可能是被人害死的。”
任由杜正倫說著,李承乾依舊走著,離開中書省,先去少府監看了看,見太子殿下來了,徐孝德親自迎接。
這裏的工匠已熟悉了遊標卡尺的用法,這倒是個大進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後的工部可以繼續往更精細的物件上發展製造工藝。
之後又讓徐孝德與一群工部的官吏,去朱雀大街看看溝渠的修繕事宜。
在閻立本的親自監工下,溝渠的建設已到了收尾的階段。
長安城的幾處坊市還在修建,看來可以趕在今年雨季之前完工,這些溝渠就能夠發揮用處了。
午後,李承乾便在東宮看著關中各縣的呈報,以及今年的糧草運輸。
現在的鬆州駐防的兵馬有五萬,糧草還有二十萬石。
張士貴前往西域建設安西都護府又拿走了十萬石糧草。
李承乾看著地圖,低聲道:“總算是有點壓力了。”
李麗質走到皇兄身側道:“清河與汝南喜書法,就是高陽昨天說要學畫畫,今天又要學數術。”
“她們正是學習知識最好的年紀,最擅長的事需要慢慢嚐試,多試幾次也無礙。”
注意到皇兄正在看著鬆州地界的地圖,李麗質道:“妹妹聽說鬆讚幹布讓使者來向父皇求娶公主?”
寧兒端來了飯食,李承乾將地圖放在一旁,接過碗筷。
其實寧兒是個很厲害的女子,她的知識水平與見地不比麗質差,隻是她不說國事相關。
寧兒又是一個將她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明白的東宮掌事女官。
李承乾吃著梅幹菜燉的五花肉,杜荷的養豬場還是不夠大,東宮現在也鮮有能夠吃上一頓豬肉的時候。
大唐的養殖業發展遠沒有想象的這麽順利,如今的關中依舊是以羊群雞鴨為主的散養模式。
豬肉頂多隻能說是用來換胃口的一種吃食,況且吃豬肉的人還是少數,生活習慣決定了生產規律。
李承乾也不想打破這種現狀,現在的大唐依舊是孱弱的小農經濟,或者是正在往作坊為主的小作坊模式轉變。
李治與李慎慌張而來,他們道:“皇兄,姐!出事了。”
李麗質正坐在邊上用著飯菜,道:“出什麽事了?”
“父皇命牛進達任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的劉蘭將軍任職洮河道行軍總管,領三萬兵馬征討吐蕃。”
貞觀十二年,五月,皇帝的兩道旨意算是接受了鬆讚幹布的挑戰。
正在上升期的吐蕃遇到了正在蓬勃發展的大唐帝國。
雙方勢必要掰手腕,看看是現在的吐蕃人更強悍,還是唐人更驍勇。
李麗質聽到弟弟的話語,放下手中的碗筷,道:“那妹妹們大概是不用出嫁了。”
李承乾笑著道:“不用擔心,有皇兄在。”
寧兒笑道:“現在天下人心已歸附,陛下正是最鼎盛之時,兵馬驍勇,去年就攻下了高昌,兵鋒正盛。”
知道這話語有安慰的意思,要是弟弟妹妹被安慰好了也就算了,李麗質作為嫡長姐,要認清現實,在父皇還沒有下旨意之前,是否和親一切都還不好說。
李承乾看向兩個弟弟,道:“你們想東宮的姐妹嫁去和親嗎?”
李治與李慎想都沒有多想,不住搖頭。
“那就好了,我們自家人團結起來,就不會被外人左右。”
李治重重點頭,道:“誰敢再言與吐蕃和親,弟弟就去揍他。”
皇帝下旨意的第三天,衛府便開始調集兵馬了,一篇文章從京兆府送了出來。
“關中從凋零旱災中走出來,但有建設離不開各縣鄉民,我等期盼著百裏河開,萬木反春,役馬成群,如今我們正在往人人都能吃得起一口葡萄的美好未來走去。”
“這是我們的家園,京兆府立足關中已有四年,這四年京兆府向來秉持著造福關中,與各縣共同富裕的理念貫徹著每一道政令,我們開辟崇文館,我們修建河堤,開支教,下鄉縣。”
“現在有人要攻打我們的家園,唐人的疆域我們分寸不讓,唐人的將領戍守邊關,正為此時,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與吐蕃大相祿東讚領二十萬大軍,陳兵鬆州邊境,鬆州十一縣危在旦夕,我等豈能坐視之,京兆府與關中各縣出糧三萬石,馳援邊關,大唐萬勝。”
一篇文章傳閱在長安城的坊間,又是三天之後。
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長安城坊民憤怒了,對此時吐蕃人的叫罵聲不絕於耳。
左領軍大將軍劉蘭已為這一次出征募兵三萬,準備奔赴鬆州。
可現在長安城一裏外的轅門下,這裏站滿了前來報名上戰場的男子。
這篇文章不出來還好,一出來……別說長安城了,關中各縣都快炸開鍋了。
劉蘭站在桌上,朝著轅門外大群擁擠的鄉民大聲道:“夠了!人手夠了,不用諸位了。”
士卒們在轅門外立起人牆,擋著就要湧進來的鄉民。
劉蘭大聲道:“娘的!給爺爺擋住了,這麽多人要淹了老夫不成?”
大營的不遠處,魏昶笑著正看著這一幕,在他身邊還有一個二十歲出頭的男子,是新認的不良人手下。
“魏大哥為何不去?”這個個子不高,還有些消瘦的小子問道。
“這麽多人要去,差不了某家一個。”魏昶轉頭看向他又問道:“伱以前是做什麽呢?”
他道:“小子以前是個飛賊。”
“好。”魏昶點頭道:“好一個飛賊。”
聽到被誇,他還撓著頭憨憨笑道:“被大理寺的人抓了之後,小子受了三年的徭役,如今不做飛賊了。”
魏昶一手搭著他的肩膀道:“有件事要你去辦。”
“魏大哥有話直說,京兆府許少尹讓小子跟著魏大哥做事,往後願聽調遣。”
魏昶囑咐道:“你現在去一趟河西走廊,交河道折衝府都尉李震會給你一卷書信,之後的事李將軍會安排的。”
“喏。”這個飛賊吹響一聲呼哨,一匹瘦馬應聲而來,他翻身上馬之後便離開了。
如今的魏昶是京兆府的親信,有三百不良人都在他手下,想著自己也今非昔比了,雖說沒機會立軍功,活得不如長安城那些人體麵,也能自在一些。
孩子剛出生不久,魏昶還要回去照顧娘倆。
近來,桑布紮住在驛館中,正在用一塊用冷水浸濕的布巾蓋在側臉的瘀青上。
他又道:“野蠻的唐人。”
低聲嘀咕了一句,是因這兩天他出門總是被揍,揍人凶徒很狡猾,打完就跑。
眼看著天可汗命一個叫劉蘭的大將軍領著兵馬已奔赴鬆州了,桑布紮連信都送不出去。
正鬱悶地想著,見房間的門被推開。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禮部尚書李百藥,他也沒走入房間,而是站在門外冷冷道:“聽說使者遇襲,京兆府命老夫來看看。”
桑布紮還用布巾捂著臉,帶著瘀青的眼角高高鼓起道:“還請你們捉拿行凶之人。”
李百藥語氣平靜,道:“已在找了。”
桑布紮一有表情,臉上便疼得一抽。
李百藥接著叮囑道:“近來長安城坊民對吐蕃人很不友好,最近少出門。”
桑布紮稍稍低頭行禮道:“謝照拂。”
李百藥準備要走,聽著驛館內的喧嘩聲,他道:“有些事老夫沒有與你說,少出門別被人打死了,留著命等到鬆州一戰結束,你與我等再行談判。”
“使者,鬆讚幹布可還有話送來?”
桑布紮道:“該說的都在大殿上了。”
李百藥一手還拿著笏板,一手撫須,而後也不再理會這個使者,快步走下了太極殿的台階。
獨自站在大殿之前,桑布紮眼前是三三兩兩正在離開的唐人官吏,目光尋找而去,已找不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他隻好獨自一人離開皇城,等待著唐人的決定。
中書省內,在大殿內眾人吵成了一團,現在下了早朝,眾人聚集在這裏,還在爭論。
李承乾坐在中書省內,拿起一旁的卷宗,眼前是吵鬧的官吏。
褚遂良大聲道:“吐蕃哪有二十萬大軍?”
張行成道:“最多十萬,可戰之兵最多四萬。”
向來較為穩重的岑文本此刻也是怒拍桌案,道:“欺人太甚,一定要讓吐蕃人知道教訓,此戰必定要贏。”
“打!”段瓚朗聲道:“將安西都護府的兵馬撤回來,與鬆州共擊吐蕃。”
……
從他們的話語聲中可以聽到大多數人的立場,這一仗一定要打,鬆讚幹布在邊境陳兵二十萬,再來求娶公主。
所以這一仗一定要打。
向來彪悍的朝臣早已被點燃了心中的怒火。
李承乾想要找個人將文書遞出去,卻見幾個人還在唾沫橫飛。
原本是想在中書省解決今天的政事,可接下來一兩個時辰怕是什麽事都辦不了。
放下手中的文書之後,李承乾走出中書省,在門前的台階坐下,這個時候還有些涼快。
特別是坐在台階屋簷的陰影處,這裏的冷風吹在身上更舒服一些。
關中過了穀雨時節,正是農耕農忙的時候,李承乾從袖子裏拿出一個包子,安靜地吃著。
有侍衛路過,看到太子獨自一人而坐吃著包子,他們紛紛行禮。
又見太子朝著他們笑了笑,這些侍衛將姿態放得更低了,一禮行了接著巡邏。
肉包子吃完,李承乾又從腰間取下陶壺,喝下一口還溫熱的茶水。
“太子殿下。”
身後突兀傳來了話語聲,回頭看去見到是杜正倫,李承乾道:“怎麽了?”
杜正倫的臉上掛著笑容,道:“見殿下一人獨坐,是有心事?”
李承乾抬首看向還在爭吵的中書省。
杜正倫會意又是一笑。
“你能不能不要總笑得這麽虛偽,京兆府杜氏的青年才俊該周正一些才好。”
杜正倫站在一旁,揉了揉自己的臉,收起笑容又道:“習慣了。”
李承乾繼續往嘴裏灌著茶水。
杜正倫道:“現在的京兆杜氏早已不是當年,伯父過世之後,陛下給了京兆杜氏頗多的優待,若後繼有人,以後多半會更好吧。”
他說的杜如晦,似乎還在抱怨現在的杜荷不爭氣。
要從個人成就上來說,杜荷是一個很爭氣的年輕人,他的經商模式最前衛。
其實自己這個太子對杜荷的點撥並不多,真要說有指點,也隻是給了他幾個秘方而已。
其餘的經營,都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
如果杜荷真的不爭氣,他也守不住秘方與家業。
杜正倫從袖子裏拿出一張紙條,遞上。
李承乾狐疑道:“這是什麽?”
“從渤海士族送來的信。”
拿過字條,李承乾打開看著,上麵寫著一句話。
杜正倫道:“他們說皇帝就是一根竹子,雖說長久地立在那兒,可始終隻有皇帝是最高的。”
李承乾看著字條上的話語默不作聲。
杜正倫在一旁坐下,與太子保持了一些距離,卷起袖子伸出手臂,道:“最高的竹子是什麽樣的?”
他用手臂左右晃,道:“風就是朝堂上的官吏與地方士族的喉舌,風往哪邊吹竹子就往哪邊倒,哪一邊的風更大,竹子就偏向哪一邊。”
這張紙上簡短的一句話,道盡了那些門閥世家對皇帝的認知。
這些陳舊腐朽的世家,一直在用同樣的思維方式來判斷一個皇帝。
所以呀,孫猴子能大鬧天宮一定是有原因的。
李承乾將紙張交給他,問道:“你幫著父皇查他們?”
“有一個知交好友在渤海士族中,相比於朝中得到的消息,下官知道得更多一些。”
杜正倫是給父皇辦事的,一個殿中侍禦史已算個不小的官吏。
東宮門下的官吏在朝中已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團體力量,卻少了像杜正倫這種人物。
人才呀,在每個時代都稀缺的。
李承乾站起身也不想和這個油鹽不進的人繼續說下去了。
杜正倫上前一步道:“太子殿下,今日不理政事嗎?”
李承乾低聲道:“無妨,孤一個人加班。”
杜正倫追上兩步,道:“太子殿下,盧元很有可能是被人害死的。”
任由杜正倫說著,李承乾依舊走著,離開中書省,先去少府監看了看,見太子殿下來了,徐孝德親自迎接。
這裏的工匠已熟悉了遊標卡尺的用法,這倒是個大進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後的工部可以繼續往更精細的物件上發展製造工藝。
之後又讓徐孝德與一群工部的官吏,去朱雀大街看看溝渠的修繕事宜。
在閻立本的親自監工下,溝渠的建設已到了收尾的階段。
長安城的幾處坊市還在修建,看來可以趕在今年雨季之前完工,這些溝渠就能夠發揮用處了。
午後,李承乾便在東宮看著關中各縣的呈報,以及今年的糧草運輸。
現在的鬆州駐防的兵馬有五萬,糧草還有二十萬石。
張士貴前往西域建設安西都護府又拿走了十萬石糧草。
李承乾看著地圖,低聲道:“總算是有點壓力了。”
李麗質走到皇兄身側道:“清河與汝南喜書法,就是高陽昨天說要學畫畫,今天又要學數術。”
“她們正是學習知識最好的年紀,最擅長的事需要慢慢嚐試,多試幾次也無礙。”
注意到皇兄正在看著鬆州地界的地圖,李麗質道:“妹妹聽說鬆讚幹布讓使者來向父皇求娶公主?”
寧兒端來了飯食,李承乾將地圖放在一旁,接過碗筷。
其實寧兒是個很厲害的女子,她的知識水平與見地不比麗質差,隻是她不說國事相關。
寧兒又是一個將她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明白的東宮掌事女官。
李承乾吃著梅幹菜燉的五花肉,杜荷的養豬場還是不夠大,東宮現在也鮮有能夠吃上一頓豬肉的時候。
大唐的養殖業發展遠沒有想象的這麽順利,如今的關中依舊是以羊群雞鴨為主的散養模式。
豬肉頂多隻能說是用來換胃口的一種吃食,況且吃豬肉的人還是少數,生活習慣決定了生產規律。
李承乾也不想打破這種現狀,現在的大唐依舊是孱弱的小農經濟,或者是正在往作坊為主的小作坊模式轉變。
李治與李慎慌張而來,他們道:“皇兄,姐!出事了。”
李麗質正坐在邊上用著飯菜,道:“出什麽事了?”
“父皇命牛進達任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的劉蘭將軍任職洮河道行軍總管,領三萬兵馬征討吐蕃。”
貞觀十二年,五月,皇帝的兩道旨意算是接受了鬆讚幹布的挑戰。
正在上升期的吐蕃遇到了正在蓬勃發展的大唐帝國。
雙方勢必要掰手腕,看看是現在的吐蕃人更強悍,還是唐人更驍勇。
李麗質聽到弟弟的話語,放下手中的碗筷,道:“那妹妹們大概是不用出嫁了。”
李承乾笑著道:“不用擔心,有皇兄在。”
寧兒笑道:“現在天下人心已歸附,陛下正是最鼎盛之時,兵馬驍勇,去年就攻下了高昌,兵鋒正盛。”
知道這話語有安慰的意思,要是弟弟妹妹被安慰好了也就算了,李麗質作為嫡長姐,要認清現實,在父皇還沒有下旨意之前,是否和親一切都還不好說。
李承乾看向兩個弟弟,道:“你們想東宮的姐妹嫁去和親嗎?”
李治與李慎想都沒有多想,不住搖頭。
“那就好了,我們自家人團結起來,就不會被外人左右。”
李治重重點頭,道:“誰敢再言與吐蕃和親,弟弟就去揍他。”
皇帝下旨意的第三天,衛府便開始調集兵馬了,一篇文章從京兆府送了出來。
“關中從凋零旱災中走出來,但有建設離不開各縣鄉民,我等期盼著百裏河開,萬木反春,役馬成群,如今我們正在往人人都能吃得起一口葡萄的美好未來走去。”
“這是我們的家園,京兆府立足關中已有四年,這四年京兆府向來秉持著造福關中,與各縣共同富裕的理念貫徹著每一道政令,我們開辟崇文館,我們修建河堤,開支教,下鄉縣。”
“現在有人要攻打我們的家園,唐人的疆域我們分寸不讓,唐人的將領戍守邊關,正為此時,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與吐蕃大相祿東讚領二十萬大軍,陳兵鬆州邊境,鬆州十一縣危在旦夕,我等豈能坐視之,京兆府與關中各縣出糧三萬石,馳援邊關,大唐萬勝。”
一篇文章傳閱在長安城的坊間,又是三天之後。
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長安城坊民憤怒了,對此時吐蕃人的叫罵聲不絕於耳。
左領軍大將軍劉蘭已為這一次出征募兵三萬,準備奔赴鬆州。
可現在長安城一裏外的轅門下,這裏站滿了前來報名上戰場的男子。
這篇文章不出來還好,一出來……別說長安城了,關中各縣都快炸開鍋了。
劉蘭站在桌上,朝著轅門外大群擁擠的鄉民大聲道:“夠了!人手夠了,不用諸位了。”
士卒們在轅門外立起人牆,擋著就要湧進來的鄉民。
劉蘭大聲道:“娘的!給爺爺擋住了,這麽多人要淹了老夫不成?”
大營的不遠處,魏昶笑著正看著這一幕,在他身邊還有一個二十歲出頭的男子,是新認的不良人手下。
“魏大哥為何不去?”這個個子不高,還有些消瘦的小子問道。
“這麽多人要去,差不了某家一個。”魏昶轉頭看向他又問道:“伱以前是做什麽呢?”
他道:“小子以前是個飛賊。”
“好。”魏昶點頭道:“好一個飛賊。”
聽到被誇,他還撓著頭憨憨笑道:“被大理寺的人抓了之後,小子受了三年的徭役,如今不做飛賊了。”
魏昶一手搭著他的肩膀道:“有件事要你去辦。”
“魏大哥有話直說,京兆府許少尹讓小子跟著魏大哥做事,往後願聽調遣。”
魏昶囑咐道:“你現在去一趟河西走廊,交河道折衝府都尉李震會給你一卷書信,之後的事李將軍會安排的。”
“喏。”這個飛賊吹響一聲呼哨,一匹瘦馬應聲而來,他翻身上馬之後便離開了。
如今的魏昶是京兆府的親信,有三百不良人都在他手下,想著自己也今非昔比了,雖說沒機會立軍功,活得不如長安城那些人體麵,也能自在一些。
孩子剛出生不久,魏昶還要回去照顧娘倆。
近來,桑布紮住在驛館中,正在用一塊用冷水浸濕的布巾蓋在側臉的瘀青上。
他又道:“野蠻的唐人。”
低聲嘀咕了一句,是因這兩天他出門總是被揍,揍人凶徒很狡猾,打完就跑。
眼看著天可汗命一個叫劉蘭的大將軍領著兵馬已奔赴鬆州了,桑布紮連信都送不出去。
正鬱悶地想著,見房間的門被推開。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禮部尚書李百藥,他也沒走入房間,而是站在門外冷冷道:“聽說使者遇襲,京兆府命老夫來看看。”
桑布紮還用布巾捂著臉,帶著瘀青的眼角高高鼓起道:“還請你們捉拿行凶之人。”
李百藥語氣平靜,道:“已在找了。”
桑布紮一有表情,臉上便疼得一抽。
李百藥接著叮囑道:“近來長安城坊民對吐蕃人很不友好,最近少出門。”
桑布紮稍稍低頭行禮道:“謝照拂。”
李百藥準備要走,聽著驛館內的喧嘩聲,他道:“有些事老夫沒有與你說,少出門別被人打死了,留著命等到鬆州一戰結束,你與我等再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