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早朝後,劉辯留下盧植、曹操、皇甫嵩、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王允、蔡邕等人,問道:“諸位誰讀過《汜勝之書》?”
眾人愕然,心想現在都讀四書五經,誰去讀這類農書。
“臣曾翻看過,作者泛勝之在成帝時曾在今陝西關中平原提倡種麥,獲得豐收。本書是西漢黃河流域勞動人民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總結,內容幾乎包括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對耕作的基本原則、選擇播種日期、種子處理、農作物栽培技術、收獲、留種貯藏、區田法等均有記述。”蔡邕不虧是個雜家,涉獵頗豐:“隻是臣看的隻是殘本,好多都遺失了,不知陛下為何今日提起此書?”
“眾卿以為國當以何為本?”
“當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故曆朝以來以農為本。”荀彧說道。
“即以農為本,此類農書卻無人涉獵,是否有點本末顛倒。”劉辯接著問?
“這.......”眾人啞然。
“我朝曆來重視勸農桑,隻是勸而已,卻從未幫農民做些實事,隻靠農民自己摸索,即使良田也所收有限,朕每思之,頗感汗顏。”劉辯接著說:“諸位想過沒有,如果朝廷設專門機構研究《汜勝之書》,實驗好的種植技術,並推廣之,會當如何?”
“如此,大漢之民將無饑餓之苦。”盧植有點誇張:“陛下心係萬民,實在是萬民之福。”
“朕意設農監,在京郊開辟百畝良田,專職實驗農業技術。諸位以為可否。”劉辯接著說。
“陛下英明。”眾人不論支持與否都拍起了馬屁。
“隻是這農監誰任監丞?”荀彧提出了人事上的事。
“朕將下招賢令,眾卿也可舉薦。”
“臣遵旨。”
詔令一下,各地絡繹不絕有人自薦或推薦,都是在農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劉辯把他們都編在農監。但都沒有一個係統的農業思維,適合做監丞的人。
直到有一天賈詡上奏:“臣識得一人,名泛統,為泛勝之後人,家學淵源,頗曉農事,可為農監丞。”
“文和即識得此人,為何不早些奏來。”劉辯不喜歡賈詡這種非要等到主上焦頭爛額之時才出主意的人,用心太深。
“臣該死,隻是當時不知泛統人在何處,便未上奏。”感覺到劉辯不高興,賈詡直接認錯,心想誰知道當時你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
“死倒不必,以後注意就是了。”劉辯說道:“泛統現在何處?”
“臣已書信召其前來,正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見。”
“快快宣來。”劉辯急匆匆的說。
“宣泛統上殿。”小卓子一聲高呼。
不久,泛統上殿,山呼萬歲:“草民泛統參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劉辯說道:“泛勝之是你何人?”
“是草民祖父。”
“如此說來,你對《汜勝之書》頗為了解了。”
“草民自幼跟隨祖父,耳熟目染,對農學有些涉獵,《汜勝之書》熟記在心。”
“你這裏可有成冊?”劉辯問道。
“臣祖上傳下一本,正要獻給陛下。”
“呈上前來。”
劉辯粗略翻看了一下,又交給賈詡,著人謄抄幾本放在農監。
“臣遵旨。”賈詡說道。
“如若你為農監丞,你將如何?”劉辯接著問。
“農事之本首重良種,臣請京師設專職負責育種,臣自領之,在京郊培育良種,成功後發放各地,但種子不可能適合全部的土壤,所以臣建議各地設專人負責育種,農監可派人指導。”
“嗯,好,你先擬個章程,根據天下水文,看那些地域設置合適。”
“臣遵旨。”
幾年之後,隨著良種技術的推進,漢朝糧食產量提高兩成自是不提。
眾人愕然,心想現在都讀四書五經,誰去讀這類農書。
“臣曾翻看過,作者泛勝之在成帝時曾在今陝西關中平原提倡種麥,獲得豐收。本書是西漢黃河流域勞動人民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總結,內容幾乎包括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對耕作的基本原則、選擇播種日期、種子處理、農作物栽培技術、收獲、留種貯藏、區田法等均有記述。”蔡邕不虧是個雜家,涉獵頗豐:“隻是臣看的隻是殘本,好多都遺失了,不知陛下為何今日提起此書?”
“眾卿以為國當以何為本?”
“當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故曆朝以來以農為本。”荀彧說道。
“即以農為本,此類農書卻無人涉獵,是否有點本末顛倒。”劉辯接著問?
“這.......”眾人啞然。
“我朝曆來重視勸農桑,隻是勸而已,卻從未幫農民做些實事,隻靠農民自己摸索,即使良田也所收有限,朕每思之,頗感汗顏。”劉辯接著說:“諸位想過沒有,如果朝廷設專門機構研究《汜勝之書》,實驗好的種植技術,並推廣之,會當如何?”
“如此,大漢之民將無饑餓之苦。”盧植有點誇張:“陛下心係萬民,實在是萬民之福。”
“朕意設農監,在京郊開辟百畝良田,專職實驗農業技術。諸位以為可否。”劉辯接著說。
“陛下英明。”眾人不論支持與否都拍起了馬屁。
“隻是這農監誰任監丞?”荀彧提出了人事上的事。
“朕將下招賢令,眾卿也可舉薦。”
“臣遵旨。”
詔令一下,各地絡繹不絕有人自薦或推薦,都是在農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劉辯把他們都編在農監。但都沒有一個係統的農業思維,適合做監丞的人。
直到有一天賈詡上奏:“臣識得一人,名泛統,為泛勝之後人,家學淵源,頗曉農事,可為農監丞。”
“文和即識得此人,為何不早些奏來。”劉辯不喜歡賈詡這種非要等到主上焦頭爛額之時才出主意的人,用心太深。
“臣該死,隻是當時不知泛統人在何處,便未上奏。”感覺到劉辯不高興,賈詡直接認錯,心想誰知道當時你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
“死倒不必,以後注意就是了。”劉辯說道:“泛統現在何處?”
“臣已書信召其前來,正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見。”
“快快宣來。”劉辯急匆匆的說。
“宣泛統上殿。”小卓子一聲高呼。
不久,泛統上殿,山呼萬歲:“草民泛統參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劉辯說道:“泛勝之是你何人?”
“是草民祖父。”
“如此說來,你對《汜勝之書》頗為了解了。”
“草民自幼跟隨祖父,耳熟目染,對農學有些涉獵,《汜勝之書》熟記在心。”
“你這裏可有成冊?”劉辯問道。
“臣祖上傳下一本,正要獻給陛下。”
“呈上前來。”
劉辯粗略翻看了一下,又交給賈詡,著人謄抄幾本放在農監。
“臣遵旨。”賈詡說道。
“如若你為農監丞,你將如何?”劉辯接著問。
“農事之本首重良種,臣請京師設專職負責育種,臣自領之,在京郊培育良種,成功後發放各地,但種子不可能適合全部的土壤,所以臣建議各地設專人負責育種,農監可派人指導。”
“嗯,好,你先擬個章程,根據天下水文,看那些地域設置合適。”
“臣遵旨。”
幾年之後,隨著良種技術的推進,漢朝糧食產量提高兩成自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