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玄這下才想明白了問題的關鍵,不僅一拍腦袋,滿臉懊喪之色:“我怎麽把這茬忘了!”


    “那彭氏萬餘宗戶,儼然豫章一霸,雖然其族中無人出仕,但就算是諶氏、徐氏這些在豫章盤踞了兩三百年的宗族,也是不敢輕易招惹。”


    “也正是如此,那日咱們經過上繚時,還不得不拿出盤纏,給人家當做拜禮。”


    若是袁耀在這裏,肯定會嗤笑:什麽拜禮,不就是過路費嗎?說得這麽冠冕堂皇的,慫貨!


    “叔父現在尤記得,那上繚石城中矗立著的那十座糧倉。觀其大小,至少一倉可容萬石之糧!”


    “現如今那袁耀襲破上繚,盡得彭氏錢糧,確實是不用再為糧秣發愁了!”


    諸葛玄滿臉遺憾,似乎是為了上繚城和那十座糧倉的主人沒有姓諸葛,而姓了袁而感到可惜。


    但要是他知道那每座糧倉裏麵,不是一萬石而是兩萬石糧食,怕是此刻臉上的表情會更好看。


    “如此,難道我諸葛玄,今後隻能屈事於這袁家小兒之下了嗎?”


    諸葛玄那本就不存在的底氣此時徹底漏了個幹淨,麵露不甘之色。


    “侄兒冒昧,鬥膽向叔父試言。”


    “亮兒但說無妨。”


    諸葛玄心裏也清楚,自己這個侄子年紀雖小,但其才智遠超常人,隻是性格溫和內斂,為人藏鋒斂穎,不露鋒芒罷了。


    若是有朝一日嶄露鋒芒,那必將是一代天縱之才橫空出世也!


    “若是那袁將軍真要行分郡一事,對於叔父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


    “反之,若是叔父有意,這也是叔父徹底執掌豫章郡的一大良機!”


    諸葛玄雖然上任已經好幾個月了,但要是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當豫章郡太守的感受的話,那必然是“力不從心”。


    這豫章郡的政治生態,和中原州郡,實在大不相同!


    諸葛亮小心翼翼地巡視了一遍周圍,確保四下無人後,這才開口:


    “豫章此郡,民易動難安;不可輕易驅使征召,不然恐怕會演變成賊寇之禍。”


    “這禍亂之根,在於此地乃王化不及之地;因而地方鄉裏,皆被這些強宗大族們把持了。”


    “這些強宗大族,少則數千戶從眾,多則萬餘宗戶;其間又以宗族血緣維係,難以分化導之。若教令過嚴,則易生亂也。”


    諸葛玄認真聽著,不時點著頭。這個侄子雖然平時不問政事,但有時候真要問起他,他又能對答如流。


    “然而強宗大族,再如何強大,也不過隻能在鄉裏橫行。一家一姓再如何昌盛,也無法統禦‘百姓’。”


    “所以盡管豫章強宗大姓數不勝數,但卻從有過哪個宗族能強盛到把持一郡一縣的地步。”


    諸葛玄點了點頭,這其實也是他盡管事先知道豫章多強宗豪帥,卻願意來豫章當太守的原因。


    在諸葛玄眼中,所謂強宗大姓,不過是大一點的鄉野宗族勢力,比起州郡豪門士族不值一提。


    但到了豫章郡之後,諸葛玄才發現,這些豫章的宗族勢力,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樣!


    盡管不比豪門士族有手眼通天的能力;但這些強宗大族卻在各縣各鄉盆根錯節、根深蒂固。


    而且動不動就敢聚眾造反,殺官更是常有的事。


    完全是一個王化不及之地!


    “亮兒所言,叔父皆知,然而這和袁耀要三分豫章,有何關聯?”


    諸葛亮不緊不慢解釋道:“以侄兒觀之,這分郡之策,乃是對付這些強族大姓的上上之策!”


    這下諸葛玄完全聽不懂了,疑惑道:“以叔觀之,此策於那些強宗大姓有百利而無一害,甚至能讓這些上不得台麵的宗族,一躍成為地方豪門大族!”


    “這三分豫章,完全是縱容宗族滋長之策,何談‘對付’二字?”


    諸葛亮笑道:“誠如叔父所言,其實這分郡之策,對於這些宗族,是有百般利好的。”


    “但還是有一弊的,隻不過這一弊比起那百般利好,實在不起眼,也是大多數宗族,願意接受的。”


    “哦……這一弊是何弊?”


    “亮兒快些講!”


    諸葛玄已經快被諸葛亮把胃口吊到嗓子眼了,差點就要抓著少年諸葛亮的脖領質問了。


    “豫章二十一縣,數千戶乃至萬戶的強宗大姓,足有十八家。”


    “數百戶至千餘戶的宗族,亦有數十家。”


    “以一郡之公府,麵對這麽多強宗大姓,自然難行教化之道。”


    “但若是把這數十家強宗大姓,分而治之。以三郡公府之力,則足以行王道教化!”


    “如此一來,一郡公府,隻需教化治內十餘家強族即可。而且三郡並立,若一郡有亂,則他郡旦夕可援。如此二十一縣,可大定也!”


    “是故這一弊,就是分而治之之弊。”


    “不過那些強族大姓,就算明知此弊,但利字當前,亦會爭先恐後,響應分郡。”


    “畢竟大勢當前,晚一步,可能新設的郡府就沒有一席之地。就算明知今後會受郡府轄製,也不得不為!”


    “世人皆有兩性,一曰趨利,二曰避害。二者合一,我願稱此三分豫章之策為世之陽謀是也!”


    “況且這分郡乃招撫之策,而非剿壓之策。這些鄉野強族隻要願遵王化,那今後也大可能成為一方豪族。”


    或許是受袁耀作出了《豫章賦》的影響,諸葛亮對袁耀的印象一改前觀。而他生性極為謹慎持重,因此現在的他,對於袁耀的一舉一動,審視頗細。


    諸葛亮說到這裏,諸葛玄才終於明白了過來。


    “原來如此!”


    “聽亮兒一席話,豁然開朗也!”


    看著諸葛玄的表情,諸葛亮隻能在心底深處埋下一聲歎息。


    所謂分郡之策,自古有之。


    這豫章郡,也是四百年前,漢朝分九江郡而設的。


    當時分郡的目的就是為了抑製強族,為了更有效管理地方。


    然而有的人能化古治今,有的人卻得把大道理講完了,才聽明白。


    實際上,在諸葛亮看來,袁耀這個計策完全不值一曬,頂多也就算個中策。


    但麵對有養育之恩,又自視甚高的諸葛玄,諸葛亮卻隻能故意長篇大論,硬生生把此策拔高為上上之策、世之陽謀。


    為了不打擊叔父的自信心,自己也是煞費了一番苦心呐!


    ……


    “此策雖善,但叔父以為,不過是小兒之見!”


    “如今豫章強族,本公與朱皓各占一半。”


    “如能擊潰朱皓,那必能使得本公這一半強族心悅誠服,另外那一半,戰之既勝,以強兵服之即可!”


    諸葛玄自以為得計,仰天大笑道。


    諸葛亮大暈,合著我講了那麽多,你還沒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啊!


    你難道就沒發現,我說這麽多,壓根就沒提過叔父你的名字嗎?


    說明人家袁耀這個計策,有你沒你都行得通啊!


    你不順應時勢,安安心心當三分之一的豫章之長,還要跳上不屬於自己的舞台嗎?


    諸葛亮大暈特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仲氏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砂風中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砂風中轉並收藏三國之仲氏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