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旁的甘寧見太史慈請命出守地方,自然不甘落後。


    “都督,末將願為都督出守牛渚!”


    袁耀卻笑了笑:“興霸,你去過牛渚麽?”


    甘寧撓了撓頭:“沒去過。”


    “”我這次來,是從春穀上岸的,從那上岸到這裏比較近嘛。”


    袁耀搖了搖頭:“牛渚我去過,那裏地勢低窪,雖然能阻敵於長江以北,但卻不能阻敵於岸上。”


    “黃蓋已據石城,再守牛渚意義不大。”


    “況且……就算孫策真的舉兵作亂,我也沒打算借用我父親的軍隊來解決他!”


    此話一出,眾人心中凜然。


    “可……”


    甘寧還是有些不甘心。


    “沒什麽可是的,春穀在我看來,比牛渚更重要。”


    “萬一開戰,我軍必定糧草不濟,到時候還要靠船隻從江西往這裏運送糧草呢,春穀絕不能有失!”


    看著甘寧一副苦瓜臉,袁耀又笑道:


    “不過本都督肯定不會讓你充當一運糧官的,若真有和孫策開戰的那麽一天,你可務必要迅速進占蕪湖,打通我軍與丹陽城的聯係!”


    甘寧這下終於樂了:“末將遵命!”


    ……


    雖然眾人都不能篤定孫策一定會起兵叛立,但老話說得好,防人之心不可無!


    孫策已然做出了調兵遣將的動作,袁耀這邊自然不可能按兵不動。


    議事完畢,眾將便各自回營,都把孫策當成了假想敵,準備執行新的部署了。


    這也是袁耀想要的結果。


    校場上,隻留下了袁耀和陳矯兩人。


    見陳矯還沒走,袁耀好奇道:“陳功曹,還有什麽事情要找我麽?”


    陳矯依舊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在下的確有兩件事不解,請大都督答疑解惑!”


    袁耀眉頭一挑,當即來了興趣。


    說起來陳矯在袁耀手下也好幾個月了,但因為他是袁耀派人從廣陵老家“請”來的,因此陳矯對袁耀的態度一直是頗為冷淡。


    雖然陳矯擔任丹陽功曹以來,做事盡職盡責,但他和袁耀更像是一種普通上下級關係,而非效忠關係。


    一般有什麽事情,他都是通過郡丞袁渙給袁耀去說,幾乎從來沒有主動跟袁耀說過話。


    因此看到他主動開口,袁耀也是立刻意識到了收服此人的機會到了。


    “季弼有何不解?”


    “據下官所知,袁公手下的孫氏親舊,擔任要職者頗多!”


    “如汝南太守孫香、九江太守孫賁,廣陵太守吳景,前兩人是孫策的叔父,後者是孫策的舅父!”


    “還有吳郡太守朱治、吳郡都尉程普、石城令黃蓋等人都曾是孫策父親孫堅的舊部。”


    “如果再加上孫策的會稽太守,現在光孫氏親黨所擔任的太守,就有五位之多,而袁公所據郡國,一共也才九個!”


    “袁公就沒有意識到,孫氏親黨的勢力有些過於龐大了嗎?”


    “又為何不加以遏製,反而一而再再而三授予這些人官職名號,加重其勢力呢?”


    袁耀聽了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多少意外。


    因為這個問題,袁耀也想問袁術的豬腦到底怎麽想的!


    攏共也就八九個郡國(豫章三郡暫時算一個),居然讓孫氏親舊擔任了一半以上的郡國之長!


    雖然像孫香、孫賁、吳景三人所領的汝南太守、九江太守、廣陵太守沒有多少實權,但哪個正常人能幹出這種騷操作來?


    唯一正常的解釋,便是袁術自作聰明地以為,孫堅死後孫氏親舊們便是一盤散沙,可以任他用高官厚祿分化瓦解。


    而且哪怕孫策席卷了江東,狂妄自大的袁術也從不認為孫策年紀輕輕就能繼承其父門望,能把孫氏親舊們重新凝聚在一起。


    然而在正史中,借著袁術稱帝這一大逆不道的事情,孫策卻是很輕易地就得到了這個機會。


    隻是用幾封信,孫策便使得孫賁、吳景等人棄官南投!


    就算是袁術尚未稱帝的現在,孫策也是被孫賁、吳景等人寄予厚望的存在!


    許久之後,隻聽袁耀幽幽道:“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


    “但我隻能說,是我父親看重這些孫氏親舊們的才幹,才委以重任的。”


    “其他的我就不便多說什麽了。”


    陳矯對袁耀的回答並沒有意外,隻是了然一般地點了點頭。


    對他來說,如果不是袁渙的勸說,他肯本不會接受袁耀的任命。


    但在袁耀身邊呆了一些時日後,陳矯也慢慢發現,袁耀和其父袁術有很大的不同。


    此子雖然擅於利用自己汝南袁氏的高貴出身,但卻不會仗勢淩人。


    咳咳,強行擄劫他人給他當臣屬這種事不能算。


    隻能說此子重才惜才有些過度,但不是大問題。


    至少他沒有像他爹那樣,誰不給他做事就殺了誰,又或是軟禁誰。


    不論是誰到了袁耀這裏,通過何種方式到袁耀帳下,雖然都會被袁耀強留一段時日。


    但基本三個月後,都可去留自便!


    除了愛才惜才,用人唯賢、不重出身的優點外,此子還有其他一些明主的特質。


    “在下有一事不解,這全柔麾下如何能有五千之眾的?”


    這個問題袁耀其實想過了。


    因此他很快就給了陳矯答案。


    “全柔?他不過是被孫策推到前麵的傀儡,本都督猜測他”


    作為王朗的舊部,全柔是在王朗兵敗之後舉眾歸降孫策的。


    就算孫策再怎麽用人不疑,也不可能立刻表舉他為丹陽北部都尉,還授予此人五千兵馬!


    而且如果孫策真的用人不疑,為什麽不讓全柔在會稽郡留任,以方便孫策收服會稽郡各屬縣呢?


    所以對於全柔,隻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孫策招攬此人的同時對他的使用又十分審慎!


    將他調離會稽郡,改任他處,便是證明!


    但他手下又怎麽出來五千兵馬的?


    孫策不是派宿將芮良接替了他的職位了嗎?


    想到這裏,袁耀忽然想起了一個人。


    徐琨!


    那個率領江東死士,襲擊自己車駕卻把自己弟弟性命給送了的徐琨!


    按孫策的一貫做法,江東世將世兵,父死子繼,兄死弟繼!


    徐琨和弟弟徐逸,是孫氏一族的姻親家族。但徐氏一族本就是吳郡豪族,家族底蘊和影響力比富春庶族孫氏強很多。


    早在跟隨孫堅討伐董卓、孫策還是個少年娃的時候,徐琨就已經官拜偏將軍了。


    而到了跟隨孫策渡江南下時,徐琨的名望地位也僅次於孫策。而且在牛渚一戰中,徐琨也有建言獻策之功。


    《三國誌·吳書·徐夫人傳》引《江表傳》中說:琨手下兵多,策嫌其太重,且方攻伐,宜得琨眾,乃複用景,召琨還吳。


    如果說孫策直接授予了剛投降的全柔五千兵馬,袁耀是絕對不相信的。


    但要說徐琨繼承了弟弟徐逸的部眾,手下合計五千人馬,現在又協助全柔上任丹陽北部都尉,袁耀卻是信的。


    另外全柔上任丹陽北部都尉,還有一個疑點值得關注。


    那就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仲氏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砂風中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砂風中轉並收藏三國之仲氏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