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大牢。


    鐵鉉身穿囚服,手腳戴著鐐銬,四平八穩坐著,神態平和,無所畏懼。


    對麵,李青說的嘴唇冒沫,鐵鉉仍不為所動。


    李青無奈,隻得道:“你是建文的臣子,但更是大明的官員,這是何苦呢?”


    頓了頓,“建文施政期間,朝政糜爛,國力日益衰弱,這些你應該知道,如今皇上欲效仿太祖皇帝,讓大明繁榮昌盛……”


    “不必浪費口舌,我是絕不會臣服於一個篡位的人。”鐵鉉淡淡道,“先皇施政確有偏頗之處,然,身為臣子,應當勸諫,而非似你等,賣主求榮。”


    “……”李青苦笑,“你當我沒勸過嗎?可惜他不聽啊!”


    “都是借口!”鐵鉉鄙夷,“先皇是太祖皇帝欽點的繼承人,是正統,燕王不過一藩王,他有什麽資格繼承大統?


    即便先皇崩逝,可先皇還有兒子,再不濟還有吳王;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再怎麽也輪不到他燕王!”


    鐵鉉正氣逼人,朗聲道:“朱棣,謀朝篡位爾,我豈可乎?”


    李青是真的無語了,卻也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文人風骨,不外如是。


    鐵鉉與齊方黃不同,那三人雖也忠心,但其行為卻在謀私,且禍亂朝綱,一介腐儒,不值得同情。


    而鐵鉉則是一心為大明做事,盡管他效忠的對象錯了,但這不怪他,是朱允炆負他。


    平心而論,李青還是想拯救一下老鐵,此人確有才幹,大明也需要這樣的人。


    李青籲了口氣,“子曰: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難道天下蒼生、江山社稷,還比不上一個弱君?”


    鐵鉉背過身去,態度十分明確。


    麵對這樣的人,李青也無可奈何,輕歎一聲,起身離去。


    ……


    另一邊。


    朱棣控製了五軍都督府後,開始整頓朝綱,重新任命、提拔了一大部分年輕官員。


    侍郎蹇義升任尚書,侍郎夏原吉升任尚書,翰林侍詔解縉升任侍讀,編修楊榮為修撰,給事中金幼孜為檢討……


    這些都是在建文朝不受重用,且還相對年輕的官員。


    朱棣揮完大棒,又給了甜棗,至於之前被頂替下來的官員,誰也不敢有意見。


    因為,真正的清算開始了。


    朱棣召來北平按察使陳英,升任他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令他嚴查建文一黨,一時間,朝堂人人自危。


    眼看越鬧越大,李青不得不出言相勸:“皇上,樹立一兩個典型就可以了,時不宜牽連過廣。”


    道衍也跟著勸道:“壓得越狠,反彈越強烈,天下尚需大治,近幾年邊疆雖然平靜,但不一定蘊藏著什麽陰謀呢,我們在內耗,他們卻在發展啊!”


    兩人好說歹說,總算是勸住了朱棣。


    朱棣將調查建文一黨,改為了徹查方孝孺。


    大棒揮了,甜棗也給了,軍隊也掌握了,隻一個月時間,朱棣就清掃了所有障礙。


    按理說,他這個皇位可以說已經四平八穩,但他還是要辦一件大事。


    ————處理建文一家。


    翌日,午朝。


    茹瑺上奏:“皇上,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愛卿請講!”


    茹瑺道:“太祖皇帝本欲傳皇位於您,但被建文矯了詔,臣鬥膽,懇請皇上將建文移出宗廟!”


    “這個……”朱棣眉頭微皺,為難道:“你可有證據?”


    “有的。”茹瑺立即取出‘證據’,雙手呈上。


    朱棣假模假樣的看了一遍,勃然大怒:“建文小兒,竟如此卑鄙……將建文靈牌移出太廟,從族譜上抹去。”


    開除族譜這事兒,朱允炆也幹過,如今又被朱棣幹了一遍。


    群臣個個是人精,哪裏看不明白,立即行禮附和:“皇上聖明!”


    金幼孜舉一反三:“懿文太子,未曾登基稱帝,卻被建文追贈帝王廟號、諡號,實在是……


    此做法簡直滑天下之大稽,臣懇請皇上,收回懿文太子興宗廟號,孝康皇帝諡號,改為懿文太子!”


    不待朱棣說話,群臣已呼呼啦啦跪了一地,“臣等附議!”


    朱棣糾結半晌,十分不情願地點頭答應。


    群臣高呼:“皇上聖明!”


    接著,又把朱允炆的親娘拿來說事,既然朱標的皇帝身份沒了,那呂氏的太後身份自然也要被收回。


    朱棣從善如流,將呂氏降為懿文太子妃,然後以懷念大哥的名義,打發她去給朱標看墳去了。


    同時,朱標長女江都公主,降為江都郡主;吳王朱允熥,改為廣澤王;朱允熞從衡王降為懷恩王……


    李青內心五味雜陳,他知道,老四以後多半要對這些個侄子下死手。


    於是散朝後,借機向朱棣進諫:“懿文太子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皇上登臨大寶,乃眾望所歸……”


    李青知道朱棣心虛,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朱棣肯定會找機會下殺手。


    但其實……根本沒必要。


    “皇上,百姓心裏都有杆秤,得民心才是上策啊。”


    朱棣默然片刻,微微點頭,“隨朕來。”


    ……


    乾清宮正在修繕,兩人來了中殿。


    就坐後,朱棣屏退左右,開口道:“建文沒死。”


    “啊?”李青一臉吃驚,旋即又道:“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人以為他死了,退一步說,隻要皇上勵精圖治,就算他日建文站在金陵城下又何妨?”


    朱棣直勾勾的看著李青,李青一臉坦然。


    許久,朱棣移開目光,淡淡道:“據查,那晚有一青年男子,跟著一位邋遢道人出城,朕記得,你師父就是張邋遢,對吧?”


    “這…有什麽關係嗎?”


    李青依舊鎮定,但心已經有些慌了,暗道:“不是吧?你這都能聯想到一塊兒,簡直……離譜。”


    “朕擔心到時候再來個靖難翻版,國家又是一場大亂。”朱棣一臉不安,無力道,“一日找不到建文,朕一日寢食難安啊!”


    “皇上著相了。”李青安慰道,“建文根本沒有班底,武將不支持他,文臣……皇上也看到了,他們亦不會向著建文,大勢已定。”


    頓了頓,“如今局勢基本穩定,治理大明,才是正經。”


    朱棣點頭,但眼眸中仍藏著深深的不安:“朕借著恢複祖製的理由,廢除了所有建文新政,今年就按部就班吧,新政明年再執行。”


    “對了,你可有良策?”


    “有一點兒。”李青也不避諱,當即把改戶籍製的策略,詳細說了一遍。


    朱棣聽完,大點其頭:“不錯,國家想要發展,必須得讓百姓有奔頭;


    不過,想要繁榮昌盛,最重要的還是得有錢,建文在位這幾年,大把大把的撒錢,而朕想做的事兒,都太燒錢了。”


    李青心中一沉,忙道:“皇上,寶鈔不可濫印啊,它隻是交易的工具,並非財富……”


    “朕當然知道。”朱棣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接著又道,“你以為,海商如何?”


    “開海?”李青眼睛一亮,“好啊,宋朝那麽富,靠的就是海上貿易,皇上聖明啊!”


    他沒想到,自己還沒說,朱棣就先悟到了。


    想要快速發展,開海絕對是不二良策,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隻要到了海外,價格至少能翻十數倍,甚至數十倍,簡直賺翻了。


    李青心道:“老四果真非同一般,這魄力,比老朱強多了。”


    誠然,開海好處多多,但也有弊端。


    首先,開海必定要組建大量水師,艦船漂洋過海,時間一久,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而且,士紳財主會借機壯大,甚至有可能倒逼皇權。


    宋朝就是士大夫太過強大,進而架空皇權,最終導致滅國。


    這也是老朱禁海的理由!


    而且,一旦開海,子民的貧富差距會越拉越大,富紳地主為了賺錢,改稻為桑者肯定不在少數,會導致百姓餓肚子。


    不過,相較於這些弊端,開海的好處更多。


    開海會使經濟飛速發展、開拓眼界、取長補短、與萬國交流;國家保持開放的必要性,太大了。


    “皇上,想要開海通商,首先得把船的問題解決。”李青振奮道,“然後,想辦法限製富紳,比如:為了利益,改稻為桑。”


    朱棣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寶船不是問題,你難道不知陳友諒嗎?”


    “陳友諒?”李青訥訥點頭,“知道,這…跟他有關係嗎?”


    “當然,當年父皇與他在鄱陽湖大戰,若非他鐵索連舟,誰贏誰輸也不一定呢。”朱棣笑道,“那廝仗打的不咋地,卻是個造船好手;


    他對咱大明的艦船,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鑄造寶船根本不是問題。”


    頓了頓,“至於限製富紳地主……根本沒必要!”


    朱棣淡淡道:“開海通商這生意,唯有朝廷能做,朕豈會給他們機會做大,步宋朝後塵?”


    他目光灼灼:“朕要做的是,國富帶動民富,而非富紳帶動民富,他們帶不動民富,更不會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紅並收藏我在大明長生久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