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發展到宋明,已經全然區別於最初的樸素經驗式道德論。
它在充分吸收了佛、老本源,又基於自身所構建的本體論之上,更進一層,在道德範式上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超越。
在理論上,他的內涵有二。
其一本體——認識自我,也就是所謂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在宋明儒學的範疇中,更具體而言,指的是“性”,即人所稟賦的道德本體,是人生修養實踐成聖的依據。
其二功夫——道德實踐,儒學不需要回答我要到哪裏去,因為人的最終歸宿都是要成聖的,所以這是在解釋如何成聖。
即為了把握道德本體,實現或成就人性,而采取的修養手段和方法。
這一切都是在道德的超我世界中完成,無論“知行合一”,還是“格物致知”,都是如此,也向來與物理沾不上一點關係。
既然顧憲成要複古,要正本清源,那就得說一說,他要正的是什麽源。
顧憲成微感寒冷,在台上且說且動:“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
“故講學,當開宗明義。”
“便是,語本體,隻性善二字;語功夫,隻小心二字。”
講學,為了方便傳播,有識之士向來都是總分總,中間羅列一二三,可見條例清晰。
台下一眾士人聽聞顧憲成提綱挈領,不由認可頷首。
餘夢麟領著幾名國子監的同學聽講,不少同學監生交頭接耳,低聲議論。
“小心這名頭,我隻一聽,就品出了薛夫子的路子,看來顧憲成是全然背棄他的啟蒙老師張夫子了。”
“這多正常,張夫子哪裏比得了他如今的老師薛夫子?後者可是進了賢祠,生享春秋兩祭的大儒。從誰的主張還用問麽?”
“也不盡然,薛夫子作為陽明徒孫,當世大儒,學問本身就更深。”
“恐怕是深過頭了,遣一個毛才剛長齊的徒弟這裏攪風攪雨,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布置西遊呢。”
幾名監生先後開口。
話語中提及的張夫子,指的是張淇,地方上小有名氣。
薛夫子,指的便是薛應旂。
其祖上薛極在前宋做過大學士、樞密使,近祖在太祖皇帝還未起勢時就有過財資上的襄助,其自身更是師從邵寶、歐陽德、呂柟,乃是理學正宗傳人,心學陽明徒孫。
在士林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當世大儒。
有監生四周看了看,壓低了聲音。
“還是去年陛下經筵埋的禍根,王門各派對壘攻殺得好好地,誰知皇帝橫插一腳論起了善惡,也不知道哪個經筵官不曉事。”
王門如今派別很多,但主流,也就三派。
分為王門正統、左派、右派。
右派向來不討喜,也常被詬病為佛門套皮傳道。
主張良知歸寂,受龍場悟道的啟發,這一派認為致良知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心寂。
意識雜念少了,良知的本性靈光也就出來了,修行方式就是靠悟道,什麽出家、隱居都是好路數。
甚至整天周遊於法司——凡有道德低劣的人,找個黑地兒“歸寂”幾天就致良知了。
左派比右派更主流一些,卻也是如今被指濫觴的罪魁禍首。
這一派主張人心本體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是昭覺靈明的,而意念有善惡之分,所以,隻需要認識自我就能成聖。
支流也一分為二,其一現成派,說既然良知現成,那大家做自己就好了,多為高官顯貴所吸收,放浪形骸,以我為尊;其二日用派,說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麽人人都是聖人,宣傳“聖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百姓日用即道”,主要代表便是泰州學派,同樣也就是李贄的道統所在。
王門正統念王陽明的經念得最熟,市場也最差。
如今也就整天端著架子批評一下左右各派,嗬斥歸寂喜歡打坐悟道過份內求,教訓日用派整天著眼百姓過份外求。
總之主打一個正宗源流,中庸平衡。
正統、左、右各派如今分歧巨大,爭執激烈,都盼著能夠靠自己的學說厘清世風,同時達成三不朽,占據末世中所騰出來的一尊聖位。
尤其在皇帝對經學伸出觸手之後,愈演愈烈。
以前年皇帝的一篇善惡論為起始,以去年年初日用派的李贄占據新報為轉折,以去年皇帝經筵考成上,所展露的經學造詣為標誌。
整個經學辯論便轉移到了京中,並且各派視線匯集,刊文表意,廝殺越發激烈。
“經筵官?嗬,你道李贄為何能夠安安穩穩盤踞在新報,說那些惑世亂民的話?你道屠羲英、羅萬化、顧憲成這些人一個個前仆後繼講學,是在對誰表示不滿?”
“顧憲成區區一個舉人,充其量不過是他老師薛應旂、師叔查鐸、師祖錢德洪這些當世大儒的一張嘴罷了。”
“這何嚐不是經學統宗內部的黨同伐異?一場清君側啊!”
話音剛落,餘夢麟本是正襟危坐聽講,突然轉過頭,將眾人討論打斷:“不要說無關的事。”
幾名舉人被嗬斥,自知失言,連忙閉嘴,分開了湊攏的耳鬢,紛紛正色繼續聽講。
隻聽台上顧憲成的聲音繼續傳來。
“''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
“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
“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隻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
“為闡道故,我這裏要當先批評兩論,以作區分。”
顧憲成在此處止住了話頭,環顧四周後,才一字一頓道:“其一乃徐階的無善無惡論,其二乃妖人李贄的道德循世論。”
“皆是妖言惑眾!皆是一派胡言!”
話音剛落,台下瞬間嗡嗡然。
交頭接耳者有之,不屑一顧者有之,高聲附和者有之。
有監生看向餘夢麟,遲疑道:“餘師兄,還有半月就會試了,要不……咱們回去複習課業吧?”
李贄畢竟是國子監司業,話題未免有些敏感了。
更何況,還稍帶上一個徐階。
這兩人如今都頻繁出入宮廷,不看僧麵也得看佛門啊。
其餘監生連忙將人按住:“再聽聽!再聽聽!”
顯然是看熱鬧不怕事大。
最初說話那人見狀,不由勸說道:“顧憲成既然辦報了,明日必定會刊登,咱們屆時再聽便是了,何必在此惹麻煩。”
可惜,見同學跟餘夢麟都無動於衷,又不好意思舍了同學獨自離去,暗自歎了口氣。
餘夢麟視若無睹,心中卻也無奈。
沒辦法,學術爭端,但凡有師門的人,哪裏避得過呢?都以為他想來呢?
台上的顧憲成抬手按了按,示意眾人安靜。
待場麵靜下來,顧憲成才繼續說道:“且先說無善無惡論。”
“管東溟曰,凡說之不正而久流於世者,必其投小人之私心,而又可以附於君子之大道者也。”
“愚竊謂:無善無惡四字可當之,何者?”
“見以為心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也,合下便成一個‘空’字。”
“空則一切解脫,無複掛礙,以仁義為桎梏,以禮法為土苴,以日川為緣塵,以操持為把捉,以隨事省察為逐境,以訟悔遷改為輪回,以下學上達為落階級,以砥節行獨立不懼為意氣用事者矣。”
“……”
顧憲成引經據典,將無善無惡論狠狠批駁了一番。
總之就是,不符合儒學教義的,不符合聖人本源的,同時也是他複古要掃清的障礙。
至於不好的地方哪裏?
就在於會弱化道德觀!仁義禮節皆可拋棄,跟禽獸沒區別!
同時更是如今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罪魁禍首——道德敗壞,就得從徐階當初秉政時開始清算!
台下眾人,頗有讚同者,頻頻頷首。
這話剛一說完,台下立刻有一道聲音響起:“彼輩混淆道德,以私心為良心,自然有被批判之餘地,那我李某人又緣何與彼輩同列?”
這聲音聽著至少四十歲開外了,語氣還極度不客氣。
眾人下意識朝來者看去。
國子監學生見到來者,齊齊一驚,連忙率先起身:“司業。”
“李司業。”
場中還有沒見過李贄的,不由明白過來來人身份。
視線在顧憲成與李贄身上來回打量,神色各異。
餘夢麟作為監生領頭,不免有些不自在,躊躇片刻才迎上了上去:“李司業。”
國子監司業,乃是教導學業,主任監務的職司,學生見了,自然要見禮,不過這場麵有些尷尬就是了。
李贄點了點頭,根本沒回禮,徑直邁開腳步。
監生、舉子等下意識往兩側分開,讓了一條道出來。
李贄並未上台,隻默默走到餘夢麟的位置上,施施然坐了下來,恰如一個合格的聽眾,靜靜等著顧憲成的後續。
顧憲成自然看明白了來人身份,隻靜靜目視著李贄入座。
麵對不速之客,顧憲成還是含有涵養的。
他不僅不惱怒,反而嘴角噙著笑,伸手請李贄入座,溫聲解釋道:“李司業,非是我容不得別派,實乃彼輩操持公器,卻存禍世惑民之理念,有識之士尚可分辨,百姓與少帝,又何以辨奸?”
而冷眼旁觀的李三才,順著李贄出現的方向看去。
他腦海中回憶著方才居心叵測提問之人,悄然朝二樓摸了上去。
李贄坐在國子監位席,一幹學生神情尷尬地站在身後。
前者擺了擺手:“休要饒舌,繼續說,李某人的道德循世論又有何紕漏。”
顧憲成點了點頭,收回目光,繼續娓娓道來:“方才說到道德循世論,那就不能不說李贄這妖人了,簡直可謂惑世亂民。”
話裏直稱妖人,渾然不顧李贄的顏麵。
李贄也不在乎,甚至津津有味地聽著。
顧憲成朗聲道:“李贄把持公器,利用國報公然叫囂道德循世而生,良知唯有與時代相切合,與百姓共同利益所一致。”
“其大弊究其根本,便成一個‘混’字。”
“混則一切含糊,無複揀擇,圓融者便而移之,以隨俗襲非為中庸,以閹然媚世為萬物一體,以枉尋直尺為舍其身濟天下,以委曲遷就為無可無不可,以猖狂無忌為不好名,以臨難偷免為聖人無死地,以頑鈍無恥為不動心者矣。”
“混世便是亂世!”
“偏偏彼輩又大言不慚,搬出世界、時代、萬民等等之概念,所占之地步甚高,上之可以攀君子之大道,下之可以附小人之私心。”
“即孔孟複作,其亦奈之何哉?”
顧憲成說道最後,已然是咬牙切齒,怒目圓睜:“此之謂以學術殺天!”
台下眾人受此感染,多有沉思狀。
紛紛朝李贄看去。
李贄視若無睹,神色略微有些惘然。
倒不是疑心自己的學說錯了,而是顧憲成的話,將自己如今為何如此受仇視,說得太清楚了!
他是日用派出身,以“百姓日用即道”為標揭,聲稱“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在這基礎之上,他又受到皇帝的啟發後,這一年多之間更進一步,論證了道德良知的本質來源,構建了曆史、世界、萬民一體的本體論。
這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對於顧憲成這類人來說,卻並非如此。
李贄的敘事,太宏大了。
外部因素豈能決定自我?又豈能決定本體?
就像方才顧憲成說的,這不叫救世,這叫“媚世”。
作為出類拔萃、上誌不改的精英,道德觀怎麽可以受到“物質”的影響?
堂堂教化天下、立言立德的儒生,怎麽可以允許道德觀是由“下民”的共識組成呢?
道德源流不說隻能在儒門,至少也得在天理這個範疇吧?
尤其儒生之於百姓,若不是臨高臨下的啟發與拯救,那就是“隨俗襲非”,是丟棄本我“委曲遷就”的行為。
如果說無善無惡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麽李贄這一套,在顧憲成看來,就是丟棄了自我。
顧憲成這才將二者作為兩個極端,一同拉出來批判。
那麽,李贄在乎顧憲成這般批判嗎?
他肯定是不在乎的,這一年多裏,他已經被批判了無數回了。
偏偏顧憲成針對這一點,又有話說了,他這叫“猖狂無忌”,反而自稱不好名聲,以“頑鈍無恥”來對抗外界的批評。
站位太高了,高到顧憲成都承認這學說攀附聖人學說,承認這學說迎合了百姓的私心。
即使孔孟再生,又能拿李贄怎麽辦呢?
正因為如此恐怖,顧憲成才視其為洪水猛獸!
如此精雕細琢又歪門邪道,幾乎有抹煞天理的可能!
所以,如今理學也好、王學也罷,對李贄都可謂是視若仇寇。
顧憲成一番話說罷,便將目光看向了李贄。
一眾士子不約而同,將視線落到了李贄身上。
李贄搖了搖頭,深孚眾望,緩緩站起身來。
他就站在台下,也不去看顧憲成,四麵環顧,朗聲道:“顧君引經據典,口稱複古,搬弄正統,抬舉聖人,牌匾昭昭地想以此駁我為離經叛道。”
“殊不知,清風拂麵耳。”
“今日,我便說與諸位聽了……”
“聖人已死!管不著我了!”
話音一落,無不駭然色變!
交頭接耳,嘩然相語。
國子監幾名學生紛紛掩麵,生怕方才與李贄見禮會因為這一句話給自己惹了麻煩。
更有心思多的人,悄然拿筆墨記載了下來。
李贄這話顯然不是指聖人死了——聖人本來就死了。
他指的學說!赫然是膽大包天,將聖人學說,視若過時的呆物!
何其囂張!
何其恣意!
顧憲成麵色劇變,無助地四下張望李三才的身影,口中胡亂嗬斥:“狂妄!狂妄!”
李贄恍若無覺,撇開監生,便走到台前。
他也不繞路拾級而上,直接以手撐台,一個翻身就爬了上來。
李贄拍了拍手上的灰塵,看向顧憲成繼續說道:“前次,李某在新報上刊載了道德循世論。”
“論及道德良知,乃是時代的產物,基於曆史演化,並由所有人的過往人生經曆、現有生活水平、共同利益追求,所抽象出來的聚合體。”
“顧君如今顯然是還不太明白,才會以聖人為源流,以複古為立論。”
“正好,我與諸位仔細分說一遍,免得諸位再跟在孔丘後麵汪汪亂叫,連吃的屎都非說是孔丘拉的。”
“為何我稱道德為時代的產物?”
“古之道德與今之道德大有不同,何也?宙之所異耶!”
“蠻夷之道德與華夏之道德大有不同,何也?宇之所異也!”
“孔子之學說,切合當時之時代,禮樂乃是百姓共同之訴求,孔子製禮,這才有了一時聖位,我稱之為,‘當時聖人’,而不是你們口中的萬世聖人。”
“這就叫時代之所產,曆史之所需!”
“如今二千年往,世殊時異,道德良知慨然不同,盡過時矣!”
“世之良知道德不同,聖人何以稱聖?”
“不過是其人思想、源流、著作,以曆史、萬民之共識的方式所留存,取其精華,隨世而變,才有萬世仰尊,這才是孔丘較你我偉而大之的根本所在!而非汝等口口聲聲的天生神聖,經典學說萬世不移!”
“是故,我謂之,聖人已死!”
“爾拿複古掣我,以聖人壓我?可笑之至!”
“汝等不思另起一派,與我相爭,整日在故紙堆裏翻翻找找過時的東西,拿什麽契合天下大勢?用什麽貼合萬民之心?”
“今日我且放言,你們身後的那些老師、泰鬥、正統、一概想爭聖位之輩……”
“但凡不根於時代弊情,聽於萬民利益,謀於社稷需要,都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往世聖人已死,當世聖人,你們也未必爭得過我!”
說罷,李贄看著神色略微失措的顧憲成,冷哼一聲。
轉身一撩下擺,一個側翻瀟灑下了戲台,揚長離去。
……
朱翊鈞在二樓聽了這番話,不由拍手稱快。
狂妄,囂張,果然是八歲就開始嘲諷孔丘的李贄!
酣暢淋漓,酣暢淋漓啊!
朱翊鈞轉頭看向李誠銘,催促道:“快,把頭伸將出去,替朕喝彩!”
他如今變聲期來了,聲音不大好聽,先前就是讓李誠銘代為問話。
李誠銘無奈,走到窗邊,連連喝彩好幾聲,諸如好樣的,沒丟分之類。
他喊完之後,見皇帝沒別的吩咐,才從窗戶邊走來回來。
李誠銘好奇問道:“陛下,李贄這番話,會不會有些過於激進了……”
聖人已死,當真是氣魄獨顯。
同樣地,麻煩也不會小。
要是傳開了去,恐怕就不止是下麵這些毛頭小子打衝鋒了。
朱翊鈞聞言,搖了搖頭,有些感慨道:“激進?這才到哪裏,你看著吧,今日的爭端不過開始,之後京城中就鬧熱了。”
“有句話叫忍一時越想越氣,今日李贄口出狂言,讓顧憲成慌亂之下忘了反駁,回去肚中指定翻江倒海,他不是辦報嗎?就看他什麽時候想到措辭反嗆了。”
說到這裏,朱翊鈞又沒由來得歎了一口氣:“哎,這也是為孔丘好,早點回到正確的位置,免得平白挨了不該挨的罵。”
一時聖人又能有多少呢?已經很了不得了。
他現在跟周樹人一樣,稱孔丘一聲摩登聖人,都是發自內心的。
至於作為萬世之法?那還是算了吧。
神位上要是有個永遠不會錯的人,不利於開展工作啊。
正想著,房門突然敲響。
二人一齊回過頭。
顧寰舉起刀兵,冷冷問道:“誰?”
外麵很快回話:“貧道青陽,還請顧總督轉告陛下,下麵有士子李三才求見貴人。”
皇帝的身份是沒瞞著三陽宮的,畢竟說了不會白龍魚服,所以周遭的布防直接就換上了錦衣衛。
但李三才求見的是貴人,顯然不知道皇帝身份。
顧寰沒作聲,朝皇帝投去一個征詢的眼神。
李誠銘麵色一苦,朝皇帝投去求饒的目光——今夜的事要是傳出去,他指定要倒大黴。
朱翊鈞失笑。
他緩緩起身,示意顧寰打開房門。
門口站著三人,見狀連忙行禮:“青陽拜見陛下。”
“赤陽拜見陛下。”
第三人正要行禮,朱翊鈞生怕他名宣之於口,慌張地將其打斷:“不必多禮!”
青陽真人小心翼翼看了一眼皇帝,放低聲音道:“陛下,李三才方才在窗邊似乎看到了李公子,起了疑心,現下正在一樓胡攪蠻纏。”
朱翊鈞點了點頭:“將紙筆取給朕。”
……
李三才眉頭緊皺,看著樓上。
方才他分明看到李贄從樓上下來。
同時還看到一名獐頭鼠目之人,酷似國丈家的少爺,趴在窗口喝彩,聲音與最開始一般無二。
二人顯然不會輕易湊在一塊。
那麽青陽道人口中的貴人又是誰……
他有些思緒,卻不敢深想,甚至還要佯裝不知,光明正大求見。
正想著,便看到樓梯處三名道人聯袂走過來。
李三才不露痕跡開口道:“三位道長,如何?”
青陽道人搖了搖頭:“貴人說家裏催得緊,要早點回家,不好多留,有緣總會再見了。”
李三才沉默。
有緣再見……
那也得看自己能不能考上啊。
隻可惜,未能得見。
他拱手謝過三位道長的轉達,便要轉身離去。
青陽道人突然又喚住了李三才,李三才疑惑轉過頭。
隻見青陽道人從袖中掏出一份卷好的字帖,遞了過來:“貴人說,你也應該學學顧憲成,不要因為父親在戶部為官便如此拘束。”
李三才下意識接過字帖。
他神色複雜,緩緩將其展開。
赫然一行大字,曰:真理越辯越明。
李三才愕然無語。
它在充分吸收了佛、老本源,又基於自身所構建的本體論之上,更進一層,在道德範式上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超越。
在理論上,他的內涵有二。
其一本體——認識自我,也就是所謂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在宋明儒學的範疇中,更具體而言,指的是“性”,即人所稟賦的道德本體,是人生修養實踐成聖的依據。
其二功夫——道德實踐,儒學不需要回答我要到哪裏去,因為人的最終歸宿都是要成聖的,所以這是在解釋如何成聖。
即為了把握道德本體,實現或成就人性,而采取的修養手段和方法。
這一切都是在道德的超我世界中完成,無論“知行合一”,還是“格物致知”,都是如此,也向來與物理沾不上一點關係。
既然顧憲成要複古,要正本清源,那就得說一說,他要正的是什麽源。
顧憲成微感寒冷,在台上且說且動:“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
“故講學,當開宗明義。”
“便是,語本體,隻性善二字;語功夫,隻小心二字。”
講學,為了方便傳播,有識之士向來都是總分總,中間羅列一二三,可見條例清晰。
台下一眾士人聽聞顧憲成提綱挈領,不由認可頷首。
餘夢麟領著幾名國子監的同學聽講,不少同學監生交頭接耳,低聲議論。
“小心這名頭,我隻一聽,就品出了薛夫子的路子,看來顧憲成是全然背棄他的啟蒙老師張夫子了。”
“這多正常,張夫子哪裏比得了他如今的老師薛夫子?後者可是進了賢祠,生享春秋兩祭的大儒。從誰的主張還用問麽?”
“也不盡然,薛夫子作為陽明徒孫,當世大儒,學問本身就更深。”
“恐怕是深過頭了,遣一個毛才剛長齊的徒弟這裏攪風攪雨,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布置西遊呢。”
幾名監生先後開口。
話語中提及的張夫子,指的是張淇,地方上小有名氣。
薛夫子,指的便是薛應旂。
其祖上薛極在前宋做過大學士、樞密使,近祖在太祖皇帝還未起勢時就有過財資上的襄助,其自身更是師從邵寶、歐陽德、呂柟,乃是理學正宗傳人,心學陽明徒孫。
在士林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當世大儒。
有監生四周看了看,壓低了聲音。
“還是去年陛下經筵埋的禍根,王門各派對壘攻殺得好好地,誰知皇帝橫插一腳論起了善惡,也不知道哪個經筵官不曉事。”
王門如今派別很多,但主流,也就三派。
分為王門正統、左派、右派。
右派向來不討喜,也常被詬病為佛門套皮傳道。
主張良知歸寂,受龍場悟道的啟發,這一派認為致良知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心寂。
意識雜念少了,良知的本性靈光也就出來了,修行方式就是靠悟道,什麽出家、隱居都是好路數。
甚至整天周遊於法司——凡有道德低劣的人,找個黑地兒“歸寂”幾天就致良知了。
左派比右派更主流一些,卻也是如今被指濫觴的罪魁禍首。
這一派主張人心本體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是昭覺靈明的,而意念有善惡之分,所以,隻需要認識自我就能成聖。
支流也一分為二,其一現成派,說既然良知現成,那大家做自己就好了,多為高官顯貴所吸收,放浪形骸,以我為尊;其二日用派,說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麽人人都是聖人,宣傳“聖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百姓日用即道”,主要代表便是泰州學派,同樣也就是李贄的道統所在。
王門正統念王陽明的經念得最熟,市場也最差。
如今也就整天端著架子批評一下左右各派,嗬斥歸寂喜歡打坐悟道過份內求,教訓日用派整天著眼百姓過份外求。
總之主打一個正宗源流,中庸平衡。
正統、左、右各派如今分歧巨大,爭執激烈,都盼著能夠靠自己的學說厘清世風,同時達成三不朽,占據末世中所騰出來的一尊聖位。
尤其在皇帝對經學伸出觸手之後,愈演愈烈。
以前年皇帝的一篇善惡論為起始,以去年年初日用派的李贄占據新報為轉折,以去年皇帝經筵考成上,所展露的經學造詣為標誌。
整個經學辯論便轉移到了京中,並且各派視線匯集,刊文表意,廝殺越發激烈。
“經筵官?嗬,你道李贄為何能夠安安穩穩盤踞在新報,說那些惑世亂民的話?你道屠羲英、羅萬化、顧憲成這些人一個個前仆後繼講學,是在對誰表示不滿?”
“顧憲成區區一個舉人,充其量不過是他老師薛應旂、師叔查鐸、師祖錢德洪這些當世大儒的一張嘴罷了。”
“這何嚐不是經學統宗內部的黨同伐異?一場清君側啊!”
話音剛落,餘夢麟本是正襟危坐聽講,突然轉過頭,將眾人討論打斷:“不要說無關的事。”
幾名舉人被嗬斥,自知失言,連忙閉嘴,分開了湊攏的耳鬢,紛紛正色繼續聽講。
隻聽台上顧憲成的聲音繼續傳來。
“''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
“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
“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隻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
“為闡道故,我這裏要當先批評兩論,以作區分。”
顧憲成在此處止住了話頭,環顧四周後,才一字一頓道:“其一乃徐階的無善無惡論,其二乃妖人李贄的道德循世論。”
“皆是妖言惑眾!皆是一派胡言!”
話音剛落,台下瞬間嗡嗡然。
交頭接耳者有之,不屑一顧者有之,高聲附和者有之。
有監生看向餘夢麟,遲疑道:“餘師兄,還有半月就會試了,要不……咱們回去複習課業吧?”
李贄畢竟是國子監司業,話題未免有些敏感了。
更何況,還稍帶上一個徐階。
這兩人如今都頻繁出入宮廷,不看僧麵也得看佛門啊。
其餘監生連忙將人按住:“再聽聽!再聽聽!”
顯然是看熱鬧不怕事大。
最初說話那人見狀,不由勸說道:“顧憲成既然辦報了,明日必定會刊登,咱們屆時再聽便是了,何必在此惹麻煩。”
可惜,見同學跟餘夢麟都無動於衷,又不好意思舍了同學獨自離去,暗自歎了口氣。
餘夢麟視若無睹,心中卻也無奈。
沒辦法,學術爭端,但凡有師門的人,哪裏避得過呢?都以為他想來呢?
台上的顧憲成抬手按了按,示意眾人安靜。
待場麵靜下來,顧憲成才繼續說道:“且先說無善無惡論。”
“管東溟曰,凡說之不正而久流於世者,必其投小人之私心,而又可以附於君子之大道者也。”
“愚竊謂:無善無惡四字可當之,何者?”
“見以為心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也,合下便成一個‘空’字。”
“空則一切解脫,無複掛礙,以仁義為桎梏,以禮法為土苴,以日川為緣塵,以操持為把捉,以隨事省察為逐境,以訟悔遷改為輪回,以下學上達為落階級,以砥節行獨立不懼為意氣用事者矣。”
“……”
顧憲成引經據典,將無善無惡論狠狠批駁了一番。
總之就是,不符合儒學教義的,不符合聖人本源的,同時也是他複古要掃清的障礙。
至於不好的地方哪裏?
就在於會弱化道德觀!仁義禮節皆可拋棄,跟禽獸沒區別!
同時更是如今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罪魁禍首——道德敗壞,就得從徐階當初秉政時開始清算!
台下眾人,頗有讚同者,頻頻頷首。
這話剛一說完,台下立刻有一道聲音響起:“彼輩混淆道德,以私心為良心,自然有被批判之餘地,那我李某人又緣何與彼輩同列?”
這聲音聽著至少四十歲開外了,語氣還極度不客氣。
眾人下意識朝來者看去。
國子監學生見到來者,齊齊一驚,連忙率先起身:“司業。”
“李司業。”
場中還有沒見過李贄的,不由明白過來來人身份。
視線在顧憲成與李贄身上來回打量,神色各異。
餘夢麟作為監生領頭,不免有些不自在,躊躇片刻才迎上了上去:“李司業。”
國子監司業,乃是教導學業,主任監務的職司,學生見了,自然要見禮,不過這場麵有些尷尬就是了。
李贄點了點頭,根本沒回禮,徑直邁開腳步。
監生、舉子等下意識往兩側分開,讓了一條道出來。
李贄並未上台,隻默默走到餘夢麟的位置上,施施然坐了下來,恰如一個合格的聽眾,靜靜等著顧憲成的後續。
顧憲成自然看明白了來人身份,隻靜靜目視著李贄入座。
麵對不速之客,顧憲成還是含有涵養的。
他不僅不惱怒,反而嘴角噙著笑,伸手請李贄入座,溫聲解釋道:“李司業,非是我容不得別派,實乃彼輩操持公器,卻存禍世惑民之理念,有識之士尚可分辨,百姓與少帝,又何以辨奸?”
而冷眼旁觀的李三才,順著李贄出現的方向看去。
他腦海中回憶著方才居心叵測提問之人,悄然朝二樓摸了上去。
李贄坐在國子監位席,一幹學生神情尷尬地站在身後。
前者擺了擺手:“休要饒舌,繼續說,李某人的道德循世論又有何紕漏。”
顧憲成點了點頭,收回目光,繼續娓娓道來:“方才說到道德循世論,那就不能不說李贄這妖人了,簡直可謂惑世亂民。”
話裏直稱妖人,渾然不顧李贄的顏麵。
李贄也不在乎,甚至津津有味地聽著。
顧憲成朗聲道:“李贄把持公器,利用國報公然叫囂道德循世而生,良知唯有與時代相切合,與百姓共同利益所一致。”
“其大弊究其根本,便成一個‘混’字。”
“混則一切含糊,無複揀擇,圓融者便而移之,以隨俗襲非為中庸,以閹然媚世為萬物一體,以枉尋直尺為舍其身濟天下,以委曲遷就為無可無不可,以猖狂無忌為不好名,以臨難偷免為聖人無死地,以頑鈍無恥為不動心者矣。”
“混世便是亂世!”
“偏偏彼輩又大言不慚,搬出世界、時代、萬民等等之概念,所占之地步甚高,上之可以攀君子之大道,下之可以附小人之私心。”
“即孔孟複作,其亦奈之何哉?”
顧憲成說道最後,已然是咬牙切齒,怒目圓睜:“此之謂以學術殺天!”
台下眾人受此感染,多有沉思狀。
紛紛朝李贄看去。
李贄視若無睹,神色略微有些惘然。
倒不是疑心自己的學說錯了,而是顧憲成的話,將自己如今為何如此受仇視,說得太清楚了!
他是日用派出身,以“百姓日用即道”為標揭,聲稱“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在這基礎之上,他又受到皇帝的啟發後,這一年多之間更進一步,論證了道德良知的本質來源,構建了曆史、世界、萬民一體的本體論。
這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對於顧憲成這類人來說,卻並非如此。
李贄的敘事,太宏大了。
外部因素豈能決定自我?又豈能決定本體?
就像方才顧憲成說的,這不叫救世,這叫“媚世”。
作為出類拔萃、上誌不改的精英,道德觀怎麽可以受到“物質”的影響?
堂堂教化天下、立言立德的儒生,怎麽可以允許道德觀是由“下民”的共識組成呢?
道德源流不說隻能在儒門,至少也得在天理這個範疇吧?
尤其儒生之於百姓,若不是臨高臨下的啟發與拯救,那就是“隨俗襲非”,是丟棄本我“委曲遷就”的行為。
如果說無善無惡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麽李贄這一套,在顧憲成看來,就是丟棄了自我。
顧憲成這才將二者作為兩個極端,一同拉出來批判。
那麽,李贄在乎顧憲成這般批判嗎?
他肯定是不在乎的,這一年多裏,他已經被批判了無數回了。
偏偏顧憲成針對這一點,又有話說了,他這叫“猖狂無忌”,反而自稱不好名聲,以“頑鈍無恥”來對抗外界的批評。
站位太高了,高到顧憲成都承認這學說攀附聖人學說,承認這學說迎合了百姓的私心。
即使孔孟再生,又能拿李贄怎麽辦呢?
正因為如此恐怖,顧憲成才視其為洪水猛獸!
如此精雕細琢又歪門邪道,幾乎有抹煞天理的可能!
所以,如今理學也好、王學也罷,對李贄都可謂是視若仇寇。
顧憲成一番話說罷,便將目光看向了李贄。
一眾士子不約而同,將視線落到了李贄身上。
李贄搖了搖頭,深孚眾望,緩緩站起身來。
他就站在台下,也不去看顧憲成,四麵環顧,朗聲道:“顧君引經據典,口稱複古,搬弄正統,抬舉聖人,牌匾昭昭地想以此駁我為離經叛道。”
“殊不知,清風拂麵耳。”
“今日,我便說與諸位聽了……”
“聖人已死!管不著我了!”
話音一落,無不駭然色變!
交頭接耳,嘩然相語。
國子監幾名學生紛紛掩麵,生怕方才與李贄見禮會因為這一句話給自己惹了麻煩。
更有心思多的人,悄然拿筆墨記載了下來。
李贄這話顯然不是指聖人死了——聖人本來就死了。
他指的學說!赫然是膽大包天,將聖人學說,視若過時的呆物!
何其囂張!
何其恣意!
顧憲成麵色劇變,無助地四下張望李三才的身影,口中胡亂嗬斥:“狂妄!狂妄!”
李贄恍若無覺,撇開監生,便走到台前。
他也不繞路拾級而上,直接以手撐台,一個翻身就爬了上來。
李贄拍了拍手上的灰塵,看向顧憲成繼續說道:“前次,李某在新報上刊載了道德循世論。”
“論及道德良知,乃是時代的產物,基於曆史演化,並由所有人的過往人生經曆、現有生活水平、共同利益追求,所抽象出來的聚合體。”
“顧君如今顯然是還不太明白,才會以聖人為源流,以複古為立論。”
“正好,我與諸位仔細分說一遍,免得諸位再跟在孔丘後麵汪汪亂叫,連吃的屎都非說是孔丘拉的。”
“為何我稱道德為時代的產物?”
“古之道德與今之道德大有不同,何也?宙之所異耶!”
“蠻夷之道德與華夏之道德大有不同,何也?宇之所異也!”
“孔子之學說,切合當時之時代,禮樂乃是百姓共同之訴求,孔子製禮,這才有了一時聖位,我稱之為,‘當時聖人’,而不是你們口中的萬世聖人。”
“這就叫時代之所產,曆史之所需!”
“如今二千年往,世殊時異,道德良知慨然不同,盡過時矣!”
“世之良知道德不同,聖人何以稱聖?”
“不過是其人思想、源流、著作,以曆史、萬民之共識的方式所留存,取其精華,隨世而變,才有萬世仰尊,這才是孔丘較你我偉而大之的根本所在!而非汝等口口聲聲的天生神聖,經典學說萬世不移!”
“是故,我謂之,聖人已死!”
“爾拿複古掣我,以聖人壓我?可笑之至!”
“汝等不思另起一派,與我相爭,整日在故紙堆裏翻翻找找過時的東西,拿什麽契合天下大勢?用什麽貼合萬民之心?”
“今日我且放言,你們身後的那些老師、泰鬥、正統、一概想爭聖位之輩……”
“但凡不根於時代弊情,聽於萬民利益,謀於社稷需要,都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往世聖人已死,當世聖人,你們也未必爭得過我!”
說罷,李贄看著神色略微失措的顧憲成,冷哼一聲。
轉身一撩下擺,一個側翻瀟灑下了戲台,揚長離去。
……
朱翊鈞在二樓聽了這番話,不由拍手稱快。
狂妄,囂張,果然是八歲就開始嘲諷孔丘的李贄!
酣暢淋漓,酣暢淋漓啊!
朱翊鈞轉頭看向李誠銘,催促道:“快,把頭伸將出去,替朕喝彩!”
他如今變聲期來了,聲音不大好聽,先前就是讓李誠銘代為問話。
李誠銘無奈,走到窗邊,連連喝彩好幾聲,諸如好樣的,沒丟分之類。
他喊完之後,見皇帝沒別的吩咐,才從窗戶邊走來回來。
李誠銘好奇問道:“陛下,李贄這番話,會不會有些過於激進了……”
聖人已死,當真是氣魄獨顯。
同樣地,麻煩也不會小。
要是傳開了去,恐怕就不止是下麵這些毛頭小子打衝鋒了。
朱翊鈞聞言,搖了搖頭,有些感慨道:“激進?這才到哪裏,你看著吧,今日的爭端不過開始,之後京城中就鬧熱了。”
“有句話叫忍一時越想越氣,今日李贄口出狂言,讓顧憲成慌亂之下忘了反駁,回去肚中指定翻江倒海,他不是辦報嗎?就看他什麽時候想到措辭反嗆了。”
說到這裏,朱翊鈞又沒由來得歎了一口氣:“哎,這也是為孔丘好,早點回到正確的位置,免得平白挨了不該挨的罵。”
一時聖人又能有多少呢?已經很了不得了。
他現在跟周樹人一樣,稱孔丘一聲摩登聖人,都是發自內心的。
至於作為萬世之法?那還是算了吧。
神位上要是有個永遠不會錯的人,不利於開展工作啊。
正想著,房門突然敲響。
二人一齊回過頭。
顧寰舉起刀兵,冷冷問道:“誰?”
外麵很快回話:“貧道青陽,還請顧總督轉告陛下,下麵有士子李三才求見貴人。”
皇帝的身份是沒瞞著三陽宮的,畢竟說了不會白龍魚服,所以周遭的布防直接就換上了錦衣衛。
但李三才求見的是貴人,顯然不知道皇帝身份。
顧寰沒作聲,朝皇帝投去一個征詢的眼神。
李誠銘麵色一苦,朝皇帝投去求饒的目光——今夜的事要是傳出去,他指定要倒大黴。
朱翊鈞失笑。
他緩緩起身,示意顧寰打開房門。
門口站著三人,見狀連忙行禮:“青陽拜見陛下。”
“赤陽拜見陛下。”
第三人正要行禮,朱翊鈞生怕他名宣之於口,慌張地將其打斷:“不必多禮!”
青陽真人小心翼翼看了一眼皇帝,放低聲音道:“陛下,李三才方才在窗邊似乎看到了李公子,起了疑心,現下正在一樓胡攪蠻纏。”
朱翊鈞點了點頭:“將紙筆取給朕。”
……
李三才眉頭緊皺,看著樓上。
方才他分明看到李贄從樓上下來。
同時還看到一名獐頭鼠目之人,酷似國丈家的少爺,趴在窗口喝彩,聲音與最開始一般無二。
二人顯然不會輕易湊在一塊。
那麽青陽道人口中的貴人又是誰……
他有些思緒,卻不敢深想,甚至還要佯裝不知,光明正大求見。
正想著,便看到樓梯處三名道人聯袂走過來。
李三才不露痕跡開口道:“三位道長,如何?”
青陽道人搖了搖頭:“貴人說家裏催得緊,要早點回家,不好多留,有緣總會再見了。”
李三才沉默。
有緣再見……
那也得看自己能不能考上啊。
隻可惜,未能得見。
他拱手謝過三位道長的轉達,便要轉身離去。
青陽道人突然又喚住了李三才,李三才疑惑轉過頭。
隻見青陽道人從袖中掏出一份卷好的字帖,遞了過來:“貴人說,你也應該學學顧憲成,不要因為父親在戶部為官便如此拘束。”
李三才下意識接過字帖。
他神色複雜,緩緩將其展開。
赫然一行大字,曰:真理越辯越明。
李三才愕然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