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儀今日要去常朝議論考成法,日講這邊,當先就告了假,由張四維暫時領班。


    朱翊鈞沒有因為主要觀眾不在,就懶於表演。


    還是那句話,發育不能停。


    這些日講官都是大明朝最有前途的青壯派,哪怕當添頭來攻略,也得把人設演好了。


    所以,朱翊鈞仍然是一絲不苟地繼續增強人設,與前些時日一般無二。


    事實上,朱翊鈞的學習進度,已經遠超日講的進度。


    這幾日晚膳後,他幾乎手不釋卷,已然是將《大學》、《尚書》的內容,都背誦了下來。


    日講啟蒙的程度,對他而言,還是太過簡單——他就等著開經筵憋個大的,屆時給經筵官們好好洗洗腦子。


    這超前學習的成果,反映在日講中,就顯得他這位新君,尤其聰慧了。


    幾位侍讀官被他溫水煮青蛙,也開始習以為常了起來。


    今日他一遍就會,毫無阻滯,諸講官也不覺得有什麽不妥。


    在朱翊鈞有意的加快進度後,巳時剛過半,諸侍讀官就講完了今日的內容。


    “殿下,今日就先到這裏吧。”張四維出列道。


    他們這些講讀官,在各部衙門,都有職司,日講完後還要回去坐班。


    但,朱翊鈞既然有意騰出時間,自然不是讓他們能早點下課的。


    他緩緩開口道:“諸位先生且慢。”


    幾位講讀官麵麵相覷。


    張四維遲疑道:“殿下還有什麽吩咐?”


    朱翊鈞笑道:“這是日講,諸位是先生,我是弟子,哪有弟子吩咐先生的道理。”


    “不過是今日講學結束得早,還有些餘暇,與其荒怠了,不妨向諸位先生討教些別的事。”


    張四維隻覺得晦氣。


    他在講讀官中,資序官階僅次於高儀,高儀一走,必然就得他領班。


    若非如此,他也不用在這裏陪小孩子過家家。


    他背後樹大根深,日講不過是勘磨一份資序罷了,哪裏有心真的講學。


    在心裏翻了個白眼,麵上恭敬道:“殿下有問,臣等勉力解惑。”


    朱翊鈞點了點頭,很是隨意道:“幾位先生侍讀日講,已然數月。”


    “還未過問幾位先生出身學問,倒是本宮怠慢了。”


    他的目光在張四維和馬自強身上掃了一眼:“本宮記得,張學士和馬學士,是同一年進士?”


    兩人對視了一眼。


    齊聲答道:“臣二人皆是嘉靖三十二年進士。”


    末了,馬自強又補了一句:“不過張侍郎是二甲進士,微臣是三甲同進士。”


    一榜進士三甲,一甲三人,二甲八九十人,三甲二百餘人,排名有先後。


    同進士出身略微差半籌。


    朱翊鈞頷首,以示了然。


    又轉而看向陶大臨:“我記得陶學士是翰林院編修出身,那應當是中了一甲?”


    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


    這二者,曆來有儲相之稱。


    陶大臨恭謹回道:“微臣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一甲第二。”


    朱翊鈞本想叫一聲陶榜眼,話到嘴邊又覺得太拗口,幹脆還是繼續叫學士:“難怪陶學士好學問。”


    說罷,又看向餘有丁:“餘探花我知道,嘉靖四十一年一甲進士第三。”


    餘有丁愣了愣,不知道自己為何莫名其妙地簡在君心,隻得拱手。


    朱翊鈞略過他,看向陳棟:“陳學士也是翰林院編修出身?”


    陳棟在諸多講官中,非常醒目,卻沒什麽存在感。


    醒目是因為,其人長得很有特點——瘦,格外地瘦,不是那種刀削斧砍的瘦,倒像是營養不太好的瘦弱。


    沒存在感則是因為,陳棟講學時惜字如金,除了釋義從不說多餘的話,整個人內斂而深沉。


    陳棟回道:“微臣,嘉靖四十四年一甲進士第三”


    不等朱翊鈞一一問過去,剩下的講讀官們,各自報上出身。


    朱翊鈞很有耐心地聽著。


    眼前這些人,便是大明朝的“儲相”,或者說,少壯派的領銜人物。


    如今他既有錦衣衛保駕護航,又得了高儀認可,是時候嚐試接觸這些文官中堅了。


    諸多講官逐一報上出身,朱翊鈞盡數記在心中。


    這才又看向昨日告假的馬自強、陶大臨:“馬學士與陶學士昨日告了假,本宮聽聞,是去禮部部議了我皇考的諡與廟?”


    兩人對視一眼,齊齊答道:“殿下,確有此事。”


    諡號和廟號,是對一名皇帝一生作為的蓋棺定論。


    好,還是壞,總要有個說法。


    就像在六月初一那天的勸進,箋上撰詞有一句“國家之興越二百載,賢聖有作蓋六七君”。


    國朝至今十二代,曆時二百年,可以稱為好皇帝的,大概六七人。


    至於其餘的皇帝?那就在盡不言中了。


    為什麽好皇帝是六或七呢?


    就是因為大行皇帝,還沒有蓋棺定論,賢與不賢,尚在兩可之間。


    朱翊鈞沉吟一下道:“既然說到此……”


    “本宮跟隨各位先生,修習大學、尚書,先古聖王之故事漸漸知曉。”


    “若以四書五經觀之,諸學士會如何評述我皇考呢。”


    從你們儒家經典的角度出發,會怎麽評價先帝呢?


    二人聽了這話,隻覺頭皮發麻,這種大事,經過部議和廷議,那就是全體文臣的意思,怎麽議論都不怕。


    但現在皇太子私下問到個人頭上,能怎麽答?


    誰敢梗著脖子說你爹荒怠政事,沉迷女色,壯陽藥吃多了死在女人肚皮上?


    除了說好話還能說什麽?


    陶大臨悄然後退一步。


    馬自強隻能顧左右而言它,說道:“殿下,昨日隻是在整理大行皇帝的功過行跡,還未議論妥當。”


    朱翊鈞擺擺手道:“不是正經議諡,隻是從做學問的角度,簡單評述一番。”


    “本宮繼位後,也好擇善而從,擇不善而內省。”


    馬自強立在當場,額頭逐漸冒汗。


    朱翊鈞很有耐性地看著他。


    馬自強斟酌好半晌,才開口道:“大行皇帝,自然是聖德之君。”


    幾位講官無論作何想法,都紛紛點頭。


    朱翊鈞追問:“聖德在何處?”


    他並不是要插手先帝的諡號,他隻是想趁著這番問答,熟悉文官的生態。


    更準確的說,他想從對先帝的評價中知道,在這些內閣預備列青壯派的眼中,究竟什麽才是好皇帝。


    內閣幾人,包括六部,雖然掌握大權,卻總歸年事已高,反映不了這些青壯士人的思潮。


    畢竟,演戲,還是要先問問觀眾們喜歡什麽人設的。


    馬自強含糊道:“大行皇帝,端凝厚重,不誅殺而自威,沉潛靜密,乃是仁君。”


    朱翊鈞身形一頓,過了一會才點頭。


    這馬自強,說先帝是個敦厚之人,脾氣好很安靜,不靠殺人來伸張權威。


    當然,這也是在暗諷世宗皇帝,靠著杖殺朝臣,展示威嚴。


    拉踩好啊,拉踩至少說明是真心話,看來這馬自強很不滿專權擅殺的皇帝,那大概是喜歡孝宗皇帝那一款了。


    朱翊鈞又眼神示意陶大臨。


    陶大臨眼見躲不過去,心裏歎了口氣,開口道:“大行皇帝,不可察而自智,令雖未出,化行若馳;口雖未言,聲疾如震,是作為之君。”


    朱翊鈞仰起頭,強忍住沒笑出聲來。


    這是說先帝智慧難測,即便尚未發出指令,下麵人行動已經迅速展開,話語不需要出口,影響力卻如同雷霆。


    直白來說,就是有點笨,不管事,下麵自行其是。


    這些文人說話是有水平的,至少在陰陽怪氣上,登峰造極。


    這樣看來陶大臨多少有些看不上先帝,認為先帝沒有履行好皇帝的職責,那看來是希望新君勵精圖治?


    朱翊鈞隻當沒聽出來。


    又看向張四維:“張學士,你說呢?”


    張四維沒什麽遮掩,直言不諱:“大行皇帝,尤能優崇輔弼,信任老成,群力畢收,眾思鹹集,守祖宗之法,無紛更約束之煩,實有古聖王之風,乃是聖君。”


    優崇輔弼,信任老成就是托政輔臣的意思,守祖宗法,就淺顯易懂了。


    這便是晉黨眼中的好皇帝?難怪張四維舅舅取名“崇古”。


    朱翊鈞麵上懵懂,心中卻歎氣,果然,壞人的誇讚,反而讓人有些不爽利。


    古聖王之風?嗬,三皇五帝聖事,騙了多少無涯過客,如今還想騙到他頭上來嗎?


    他正要繼續問。


    隻聽餘有丁已經主動接過話頭:“殿下,臣以為,大行皇帝罷世宗一應不虞事,平反冤獄。”


    “一掃兵備頹態,俺答封貢,平息邊事。”


    “又隨世而變,不因循守舊,放開海禁。”


    “正士習、糾官邪、整頓吏治、清查皇室勳戚田莊。”


    “如此行止,當稱一聲革故鼎新之君!”


    朱翊鈞詫異地看了餘有丁一眼,不意料餘探花竟然是新政一派。


    死人是用來替活人說話的。


    大行皇帝是個什麽樣的人不重要,大家需要他是個什麽樣的人,才重要。


    張四維說先帝垂拱而治,遵祖法,守成例,一副崇古做派。


    餘有丁立刻張目,說先帝革故鼎新,有變法之心。


    這就是新舊之爭。


    朱翊鈞自然不會揭破這一層,他隻是裝作若有所思。


    倒是馬自強,適時提醒了一句:“注意體統,不要妄議世宗皇帝。”


    哪怕是為尊者諱,也不該在新君麵前這樣說,好歹是爺孫,不要太明顯。


    朱翊鈞很大度地擺了擺手:“都說了是學問探討,無妨的。”


    “無論如何,廣開言路,本宮還是能做到的,不必害怕因言獲罪。”


    從這幾人的話中,還是很能讀出傾向的。


    無論是革新變法,還是守祖宗法,至少要做到對文官好,大家才認可。


    世宗杖殺朝臣,被黑成什麽樣了。


    所以,無論朱翊鈞掌權後,會不會壓製文官,現在都得放出風去,露出點廣開言路,宅心仁厚的特質才是。


    幾位講讀官,連忙齊齊拜下:“聖明無過殿下。”


    除此之外……


    朱翊鈞做出一副突發奇想的模樣:“近來我聽聞內閣在議論考成法之事?”


    幾名講讀官不明就裏。


    張四維領班卻躲不過去,隻能接過話頭:“殿下,確有此事。”


    朱翊鈞哦了一下,笑道:“大行皇帝論述功過,豈不像考成核定?”


    廟號與諡號的議論,大體是帶著功過分說的。


    功過論完了,再看給個惡諡還是美諡。


    如此說來,確實頗有幾分相似,隻不過是一生一次。


    但諸位講讀官哪裏敢回這話。


    考成?文官給皇帝考成?真有這想法也不敢認下啊。


    馬自強連忙道:“殿下,禮記有雲,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禮之大體也。”


    “諡號與廟號,乃是喪祭之屬,非是考成,而是大禮根本。”


    無怪乎這些講官這麽緊張。


    諡禮起於周,卻在秦時一度被廢除,隻因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一直到西漢才又恢複了諡議。


    到了明朝,雖然多有掩過飾非之情,卻始終是文臣鉗製君上的利器——很少有人不在乎身後名。


    如今皇太子將議諡與考成法類比,不明白是什麽想法,著實將人嚇得不輕。


    要是諡法被他們今天一議給議沒了,他馬自強怕是要挨天下文官口誅筆伐。


    朱翊鈞看著馬自強的反應心中一哂。


    他並沒有動諡法的打算,他仍是在借題發揮,或者說,他說這麽多,就是為了引到考成法上。


    現在有內閣在前衝鋒,自己也不能扯後腿不是。


    鬥歸鬥,不能慢怠國事。


    朱翊鈞開口道:“馬學士所言,本宮省得了。”


    “隻是見諸位先生評述我皇考得失,突然有些感慨,本宮日後還要諸位肱股之臣好好監督才是。”


    “若是行差踏錯,得了惡諡,不止是本宮的憾事,也是諸位先生的失職。”


    “若能學得我皇考一半功績,日後得個美諡,才好去冥朝拜見我皇考。”


    眾講官心思各異,紛紛下拜:“臣等惶恐。”


    朱翊鈞見火候差不多了,便開口道:“眾卿,所謂知行合一,諸位先生既然認同本宮這話,那也須得落到實處才是。”


    “不如這樣,我的日講課業,就讓諸位先生與兩宮對我考成罷!”


    “諸位以為然否?”


    朱翊鈞以自己學習進度好,做出一副想表現自我的做派。


    但實則,他這是公然給考成法站台。


    我堂堂後天就要登基的皇帝,屈身折節受人考成,那些不願被考成的官員,還有何話說?


    怎麽?比皇帝還金貴?


    此事一傳出去,無論是內閣,還是後宮的試點推行,阻力都會小很多。


    很多事情,上麵帶頭吃苦,推行起來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會不會不合格?隻能說,他兩世為人,考試還從未不合格過。


    幾位講讀官麵麵相覷。


    朱翊鈞也不急,他笑道:“幾位先生,本宮不是說笑。”


    “論語雲,吾日三省吾身。本宮既然眾望所歸,豈能懈怠?這也是為了鞭策自己。”


    “諸卿不妨等高閣老回來,與他商議一番,屆時一同上個奏疏。”


    “兩位娘親那邊,本宮自會前去說道。”


    幾人仍然猶疑不定。


    陳棟忽然出列:“臣領旨!”


    朱翊鈞一愣,難得見到此人主動接話。


    回過神來,不由微微一笑,抓住陳棟的手輕輕搖了搖:“那就勞煩諸位愛卿了。”


    “好了,今日先到這裏吧,幾位先生回衙坐班吧。”


    說罷,他便轉身進了暖閣。


    直到完全不見他的身影,陳棟也不跟人打招呼,徑自出了殿。


    其餘幾人這才三五結伴心事重重也跟了出去。


    餘有丁再度回看了一眼皇太子離去的方向,心中感慨萬千——比起先帝,這才是聖君之相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曆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鶴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鶴招並收藏萬曆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