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外爹沒了。”
那天晚上,我接到母親的電話。
“外爹”是老家的方言,我們這裏把“外婆”喊做“外奶”,把“外公”喊做“外爹”。
她聲音聽起來相當冷靜,但我腦袋一蒙。
“我要趕回去,你要不要一起去?”她又說。
“……等我一下。”
手指顫抖地在鍵盤上敲下請假條,我隻帶了備用手機就急匆匆出門。
見到母親時,她的情緒已經崩潰,哭喊不止,或許之前在電話裏,就是在壓抑悲痛的情緒。
她開車往鄉下趕,通往農村的道路不總有路燈,雨夜漆黑,雨點密集地砸在玻璃上,炸開一片片水沫,視線頃刻間就朦朧了。但她發泄般猛踩油門,車速一度高達140。
我不知道此刻該做什麽,隻能無言地望著雨水模糊了擋風玻璃,雨刷器隨後將這些水沫刷去,然後轉瞬間再次朦朧起來……周而複始。
我木然地盯著雨刷器的工作,內心一直在消化“外爹去世”的事實。下鄉的這條路走過很多次,第一次感到這麽壓抑。
對於這一天我其實早有預感,但還是被打得猝不及防。
外爹一直比較硬朗,我外奶身子骨不太好。隻是今年年初一場流感,兩人雙雙病倒。當時也不甚嚴重,住了幾天醫院,就順利康複回家。隻是兩人都已是耄耋之年,醫生特別囑咐以後不能再做重活,回家要以修養為主。
可如此修養數月,外爹見他原先在家後侍弄的小菜地長滿野草,心中不忍,便一口氣將野草薅個幹淨。
誰知,當天晚上他就再次倒下,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據說,多處器官衰竭。
後來一段時間,外爹在子女們的陪同下,輾轉於南京和縣城醫院之間,住過普通病房也住過icu,數次出院也數次入院,前些天終於徹底出院,醫生說沒有再住院的必要了。
他在縣醫院住院期間,我隻去探望過他一次。母親說外爹很痛苦,可能要撐不住,而我最是不敢直視別人的痛苦,隻能選擇盡量不看,就像鴕鳥那樣埋起頭。
每次想來,都感覺自己真是不孝極了。
唯一那次去醫院看望他,他的身體狀態確實糟糕極了,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管子,幾乎不能動彈。他吃不下飯,也很難說話,疼得喊娘。他問我是不是回不去了,我說不會的,醫生會治好他。
我心想,外爹或許真的要不行了。
後來他出院,我悲觀地去鄉下看望他“最後一麵”,誰知他的身體狀態卻肉眼可見地改善了許多。他依然臥床,但不再疼得叫喚,也能和我簡單的聊天,還關心我找對象的問題。
之後幾天,聽說他情況越來越好,甚至可以下床推著輪椅溜達,還能在家門口剝豌豆。我又樂觀起來,或許,外爹還有一年半載,甚至再多活幾年也不是不可能。他有兩兒三女,都是傳統的孝子。
不料,噩耗來得如此突然。距離我上次去看望他正好過了十天,那次居然真的是最後一麵。
到鄉下,廳堂上燈火通明,擠滿了人。外爹的遺體放置堂前,身上衣帽整齊,嶄新的藏藍色中山裝,戴著與之匹配的八角帽。
母親跪倒在地放聲大哭,我望向外爹臉上覆蓋的黃紙,心中驀然悲傷。
外爹全身嚴嚴實實,隻有手還露在外麵,但連同甲床在內整雙手都蒼白了。我忍不住握了握他的手,心想這是最後的道別。
我暗悔自己沒有在其生前多來探望,但那又如何呢,空餘悵恨。
堂中不知哪位親戚家的小孩子,輕聲詢問身邊的大人發生了什麽,困惑於為什麽人人臉上都那麽肅穆悲傷。
我瞥著他臉上的懵懂和小心,忽感似曾相識。
恍惚中,好像一把劍,突兀地從背後將我刺穿。這一劍又快又準,我甚至來不及回頭。
童稚時刺出的劍,終於被還了回來。在這許多年後的雨夜。
守了兩夜的靈,外爹在第三天於殯儀館火化,最後返回村裏,落葉歸根。下葬時聽說,外爹是村子裏最後一個“寶”字輩,我母親那代人是“永”字輩……到我表哥這代,就不講究這個了。
全世界每天有二十萬人離世,外爹在其中實在平平無奇,他的死亡甚至帶著幾分“歲數到了”的理所當然感。
人們常說,當一個人親友死盡,所有人都忘記他的存在,他就會迎來真正的死亡。故而我想寫一篇紀念外爹的文章,雖然斷無名留千古的可能,但或許將來再過一百年,還能有一個百無聊賴的人,會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裏讀到。或者有人會隱約記得自己曾經看過一篇乏善可陳的文章,提過一位不足為道的平凡老人。那樣也總歸是好的。
……
外奶家在鄉下,母親通常會在每年的中秋國慶以及過年時領我上門。最初沒有私家車,我們會坐鄉間巴士,在235國道上一處很尋常的村口停下,再走上幾裏地,就是外奶家了。
因為上門時間總在秋天,故而我記憶中的鄉下,一直彌漫著股吹不散的煙火味。那是焚燒稻草留下的,我從小便很喜歡這種氣味,配合著眼前連綿不盡的稻浪,真是有種醉人的美妙。
孩童時很喜歡去鄉下,外奶家的一切都令我新奇,一切都是沒見過的玩具。外奶家是典型的傳統農村小院,分前屋——院子——堂屋。
前屋有張木床,是大舅或者外爹睡覺的地方。不過前屋最重要的是床邊的灶台,灶台有兩口鍋,分“大灶”和“小灶”,我至今都不明白為什麽會那麽分。根據我當年目測,兩口鍋分明差不多大小。
外奶做飯時,會先坐在灶台後麵的“鍋門口”,塞一些稻草進去,用火柴點燃,就可以起身做飯了。若是火力不夠,就再添一些稻草或者直接塞一根木柴慢煮……我經常自告奮勇地坐在灶台後幫忙,但這並非出自孝心,而是“玩火”這一行為對於小男孩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外奶家的院裏,曾有顆很小的梨樹,也不知植於何年,隻記得樹幹細弱,年歲應該與我差不多,小孩子的兩隻手就能全部握住。有次我瞧見樹上結了幾個果子,也不管旁人“還沒熟”的勸告,非鬧著要吃,母親便摘下一個給我嚐了。那味道果然又酸又澀,從此再不念想。
院子旁有座“鍋屋”,記憶中似乎是碎石和泥土蓋成的,屋頂覆蓋著茅草。聽說曾經是做飯的地方,所以叫“鍋屋”,隻是後來前屋蓋成,承擔了鍋屋的職能,鍋屋就此成為了儲物間。我自然也進去探過險,不過裏麵著實無聊,並沒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隻儲存著地裏收的糧食,有時還有一輛三輪車。
有段時間,我會蹬著三輪車到處撒歡。
要說我最喜歡的玩具,當屬於院中的那口壓水井。隻要在引水皮上倒一些水,再不斷按壓杠杆手柄,出水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水。我小時候覺得頗為神奇,沒少玩弄,使勁按壓幾下,看水汩汩湧出,再湊上前去,或飲或洗。這井水清冽涼爽,飲用都是享受,直接喝下肚也不曾因此生病。
院子後麵是堂屋,堂屋有三間房,中間是客廳,兩邊是臥室。而在堂屋之後是一塊小菜園,我對那小菜園也很感興趣,仿佛眼前地裏長的蔬菜和菜市場買的不一樣。可惜我每次去時,都不是小菜園收獲的季節,隻能看看風景就走。
小菜園後麵連著幾乎望不到盡頭的水稻田,若是起風,水稻就會隨風搖曳,立時響起悅耳的沙沙聲,似乎還能讓人聞到水稻的香氣。藍天白雲,籠蓋著田野,視線盡頭才會隱約出現遠處村莊,紅磚碧瓦,自煙囪裏飄出嫋嫋煙火。
我對老宅的記憶是如此深刻,雖然它十幾年前就不在了。
老宅的前屋倒了,聽說是在一個雨夜,悄無聲息,轟然倒塌。
所幸在此之前,外奶家門前空地上已經蓋上了農村特色的自建小三層。倒也沒人受傷,等我再去時,剩餘的老宅已經被徹底推平,全家都搬進了堅實舒適的小三層。
之後的十幾年,我依然每年都要去鄉下至少一兩回,可對在小三層裏的記憶,我卻是模糊不清的。分明每年都去了,又好像每年都沒去,隻留下一片朦朧的空白。
後來小三層後麵也圍了一層院子,院子後屋是廚房,差不多是當年老宅前屋的位置。前屋倒了,也算是重建了,包括那灶台。可新灶台我怎麽看都別扭,總感覺很醜,灶台不該長這樣。
寫到這兒,似乎離題太遠了,分明是要寫外爹,卻洋洋灑灑介紹了他的家以及作者本人的童年經曆。
可我對外爹的了解實在是太少,對他的印象,連“碎片化”都算不上。
隻記得外爹的一隻手沒有小拇指,據說是因為年輕時得了“骨炎”,小拇指疼痛難忍,便鋸掉了。
聽說外爹年輕時做過大隊會計,兩袖清風,退休時隻得了一個算盤,我小時候還搗鼓過那算盤,隻是不曾知道來曆。最後一次見它,是外爹下葬那天,舅舅們將那布滿灰塵的算盤隨著外爹的棺材一起埋進了墳裏。
母親跟我說過,外爹懂很多民間故事、稗史傳說。在母親他們小時候,經常會講給他們聽。雖然我沒有聽外爹說過故事,但這事也有跡可循,因為外爹總是在看古裝片,如隋唐之類,還會自顧自嘖嘖。
表哥和表妹說外爹喜歡寫字,而且寫得很漂亮,可惜我並未見過他寫字。不過我相信他確實多才多藝,我見過他做手工藝品,比如編竹籃竹席什麽的。去年最後一次去看望他,他笑著坐在家門,用不知道什麽品種的草穗給大舅家紮笤帚。我接過試了試,還挺好用。
表哥和表妹還告知我,外爹跟他們說,自己年輕時見過教員。這幾天我問外奶,外奶卻說外爹沒見過,不過倒是一直想去bj看看他。可惜年紀大了,始終未能成行。想來,外爹隻是在孫子孫女麵前吹了個小牛。
以上,差不多就是外爹在我記憶中的全部。勉強擠出了三五百字,就算再想寫,也實在寫不出什麽。
這固然有相處時間過少、年齡上存在代溝等因素,但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外爹過於沉默。
外爹是典型的中國男性老農民,平日沉默寡言,跟人聊天也總是附和或感歎,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知他在旁人麵前的形象,至少就我所見正是如此。
這似乎是很多傳統老年男性的縮影,男人越老就越是安靜和沉默。乃至於每次去鄉下都叫做“去外奶家”,而非“去外爹家”。
外爹的存在感是如此的淡薄,我與他也算不上很親近,以至於當他去世之後,我想要為他大哭一場都覺得突兀。
隻是在回憶起鄉下老宅時,我突然會想起,院子裏那棵梨樹似乎是外爹種下的,後來老宅被推平,那梨樹也隨之被砍掉了。
鍋屋裏的三輪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當年條件不好,我和母親來時要走數裏路,離開時也要走數裏路。但去時外爹會蹬著三輪車,將我和母親送至村口的國道旁。我初時見外爹蹬車的辛苦,心裏有些不安,卻也不會拒絕。我或蹲或坐在三輪車上,悠閑地吹著鄉村間的風,望著外爹佝僂的背影略有些惶恐,又帶著對鄉村的依依不舍。
老宅推平之後,家後的小菜園瞬間擴大了數倍,原本的院子和堂屋也成菜地。外爹或許是最高興的,畢竟小菜園一直是他的心頭寶。誰知命運充滿惡趣味地在他身上演繹了一遍塞翁失馬,禍福相依。
外爹下葬後,在離開鄉下前,我再一次走向“家後”的小菜園。
壓水井孤零零地佇立在菜地中,表麵紅鏽斑斑,裏麵蛛網暗結,想來棄用很久了。有塊小板凳斜倒在田裏,無人問津,我走過去拿起它,在田埂上放好。
臨別之際,我最後遠遠看了一眼小菜園,那口壓水井有種風中殘燭般的淒涼,反倒是地裏蔬菜青青,蔥薑采采。雜草陰生。
我的外公俞寶永,生於一九三七年,卒於二零二四年十月十七日晚。是夜,風雨如晦。
那天晚上,我接到母親的電話。
“外爹”是老家的方言,我們這裏把“外婆”喊做“外奶”,把“外公”喊做“外爹”。
她聲音聽起來相當冷靜,但我腦袋一蒙。
“我要趕回去,你要不要一起去?”她又說。
“……等我一下。”
手指顫抖地在鍵盤上敲下請假條,我隻帶了備用手機就急匆匆出門。
見到母親時,她的情緒已經崩潰,哭喊不止,或許之前在電話裏,就是在壓抑悲痛的情緒。
她開車往鄉下趕,通往農村的道路不總有路燈,雨夜漆黑,雨點密集地砸在玻璃上,炸開一片片水沫,視線頃刻間就朦朧了。但她發泄般猛踩油門,車速一度高達140。
我不知道此刻該做什麽,隻能無言地望著雨水模糊了擋風玻璃,雨刷器隨後將這些水沫刷去,然後轉瞬間再次朦朧起來……周而複始。
我木然地盯著雨刷器的工作,內心一直在消化“外爹去世”的事實。下鄉的這條路走過很多次,第一次感到這麽壓抑。
對於這一天我其實早有預感,但還是被打得猝不及防。
外爹一直比較硬朗,我外奶身子骨不太好。隻是今年年初一場流感,兩人雙雙病倒。當時也不甚嚴重,住了幾天醫院,就順利康複回家。隻是兩人都已是耄耋之年,醫生特別囑咐以後不能再做重活,回家要以修養為主。
可如此修養數月,外爹見他原先在家後侍弄的小菜地長滿野草,心中不忍,便一口氣將野草薅個幹淨。
誰知,當天晚上他就再次倒下,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據說,多處器官衰竭。
後來一段時間,外爹在子女們的陪同下,輾轉於南京和縣城醫院之間,住過普通病房也住過icu,數次出院也數次入院,前些天終於徹底出院,醫生說沒有再住院的必要了。
他在縣醫院住院期間,我隻去探望過他一次。母親說外爹很痛苦,可能要撐不住,而我最是不敢直視別人的痛苦,隻能選擇盡量不看,就像鴕鳥那樣埋起頭。
每次想來,都感覺自己真是不孝極了。
唯一那次去醫院看望他,他的身體狀態確實糟糕極了,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管子,幾乎不能動彈。他吃不下飯,也很難說話,疼得喊娘。他問我是不是回不去了,我說不會的,醫生會治好他。
我心想,外爹或許真的要不行了。
後來他出院,我悲觀地去鄉下看望他“最後一麵”,誰知他的身體狀態卻肉眼可見地改善了許多。他依然臥床,但不再疼得叫喚,也能和我簡單的聊天,還關心我找對象的問題。
之後幾天,聽說他情況越來越好,甚至可以下床推著輪椅溜達,還能在家門口剝豌豆。我又樂觀起來,或許,外爹還有一年半載,甚至再多活幾年也不是不可能。他有兩兒三女,都是傳統的孝子。
不料,噩耗來得如此突然。距離我上次去看望他正好過了十天,那次居然真的是最後一麵。
到鄉下,廳堂上燈火通明,擠滿了人。外爹的遺體放置堂前,身上衣帽整齊,嶄新的藏藍色中山裝,戴著與之匹配的八角帽。
母親跪倒在地放聲大哭,我望向外爹臉上覆蓋的黃紙,心中驀然悲傷。
外爹全身嚴嚴實實,隻有手還露在外麵,但連同甲床在內整雙手都蒼白了。我忍不住握了握他的手,心想這是最後的道別。
我暗悔自己沒有在其生前多來探望,但那又如何呢,空餘悵恨。
堂中不知哪位親戚家的小孩子,輕聲詢問身邊的大人發生了什麽,困惑於為什麽人人臉上都那麽肅穆悲傷。
我瞥著他臉上的懵懂和小心,忽感似曾相識。
恍惚中,好像一把劍,突兀地從背後將我刺穿。這一劍又快又準,我甚至來不及回頭。
童稚時刺出的劍,終於被還了回來。在這許多年後的雨夜。
守了兩夜的靈,外爹在第三天於殯儀館火化,最後返回村裏,落葉歸根。下葬時聽說,外爹是村子裏最後一個“寶”字輩,我母親那代人是“永”字輩……到我表哥這代,就不講究這個了。
全世界每天有二十萬人離世,外爹在其中實在平平無奇,他的死亡甚至帶著幾分“歲數到了”的理所當然感。
人們常說,當一個人親友死盡,所有人都忘記他的存在,他就會迎來真正的死亡。故而我想寫一篇紀念外爹的文章,雖然斷無名留千古的可能,但或許將來再過一百年,還能有一個百無聊賴的人,會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裏讀到。或者有人會隱約記得自己曾經看過一篇乏善可陳的文章,提過一位不足為道的平凡老人。那樣也總歸是好的。
……
外奶家在鄉下,母親通常會在每年的中秋國慶以及過年時領我上門。最初沒有私家車,我們會坐鄉間巴士,在235國道上一處很尋常的村口停下,再走上幾裏地,就是外奶家了。
因為上門時間總在秋天,故而我記憶中的鄉下,一直彌漫著股吹不散的煙火味。那是焚燒稻草留下的,我從小便很喜歡這種氣味,配合著眼前連綿不盡的稻浪,真是有種醉人的美妙。
孩童時很喜歡去鄉下,外奶家的一切都令我新奇,一切都是沒見過的玩具。外奶家是典型的傳統農村小院,分前屋——院子——堂屋。
前屋有張木床,是大舅或者外爹睡覺的地方。不過前屋最重要的是床邊的灶台,灶台有兩口鍋,分“大灶”和“小灶”,我至今都不明白為什麽會那麽分。根據我當年目測,兩口鍋分明差不多大小。
外奶做飯時,會先坐在灶台後麵的“鍋門口”,塞一些稻草進去,用火柴點燃,就可以起身做飯了。若是火力不夠,就再添一些稻草或者直接塞一根木柴慢煮……我經常自告奮勇地坐在灶台後幫忙,但這並非出自孝心,而是“玩火”這一行為對於小男孩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外奶家的院裏,曾有顆很小的梨樹,也不知植於何年,隻記得樹幹細弱,年歲應該與我差不多,小孩子的兩隻手就能全部握住。有次我瞧見樹上結了幾個果子,也不管旁人“還沒熟”的勸告,非鬧著要吃,母親便摘下一個給我嚐了。那味道果然又酸又澀,從此再不念想。
院子旁有座“鍋屋”,記憶中似乎是碎石和泥土蓋成的,屋頂覆蓋著茅草。聽說曾經是做飯的地方,所以叫“鍋屋”,隻是後來前屋蓋成,承擔了鍋屋的職能,鍋屋就此成為了儲物間。我自然也進去探過險,不過裏麵著實無聊,並沒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隻儲存著地裏收的糧食,有時還有一輛三輪車。
有段時間,我會蹬著三輪車到處撒歡。
要說我最喜歡的玩具,當屬於院中的那口壓水井。隻要在引水皮上倒一些水,再不斷按壓杠杆手柄,出水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水。我小時候覺得頗為神奇,沒少玩弄,使勁按壓幾下,看水汩汩湧出,再湊上前去,或飲或洗。這井水清冽涼爽,飲用都是享受,直接喝下肚也不曾因此生病。
院子後麵是堂屋,堂屋有三間房,中間是客廳,兩邊是臥室。而在堂屋之後是一塊小菜園,我對那小菜園也很感興趣,仿佛眼前地裏長的蔬菜和菜市場買的不一樣。可惜我每次去時,都不是小菜園收獲的季節,隻能看看風景就走。
小菜園後麵連著幾乎望不到盡頭的水稻田,若是起風,水稻就會隨風搖曳,立時響起悅耳的沙沙聲,似乎還能讓人聞到水稻的香氣。藍天白雲,籠蓋著田野,視線盡頭才會隱約出現遠處村莊,紅磚碧瓦,自煙囪裏飄出嫋嫋煙火。
我對老宅的記憶是如此深刻,雖然它十幾年前就不在了。
老宅的前屋倒了,聽說是在一個雨夜,悄無聲息,轟然倒塌。
所幸在此之前,外奶家門前空地上已經蓋上了農村特色的自建小三層。倒也沒人受傷,等我再去時,剩餘的老宅已經被徹底推平,全家都搬進了堅實舒適的小三層。
之後的十幾年,我依然每年都要去鄉下至少一兩回,可對在小三層裏的記憶,我卻是模糊不清的。分明每年都去了,又好像每年都沒去,隻留下一片朦朧的空白。
後來小三層後麵也圍了一層院子,院子後屋是廚房,差不多是當年老宅前屋的位置。前屋倒了,也算是重建了,包括那灶台。可新灶台我怎麽看都別扭,總感覺很醜,灶台不該長這樣。
寫到這兒,似乎離題太遠了,分明是要寫外爹,卻洋洋灑灑介紹了他的家以及作者本人的童年經曆。
可我對外爹的了解實在是太少,對他的印象,連“碎片化”都算不上。
隻記得外爹的一隻手沒有小拇指,據說是因為年輕時得了“骨炎”,小拇指疼痛難忍,便鋸掉了。
聽說外爹年輕時做過大隊會計,兩袖清風,退休時隻得了一個算盤,我小時候還搗鼓過那算盤,隻是不曾知道來曆。最後一次見它,是外爹下葬那天,舅舅們將那布滿灰塵的算盤隨著外爹的棺材一起埋進了墳裏。
母親跟我說過,外爹懂很多民間故事、稗史傳說。在母親他們小時候,經常會講給他們聽。雖然我沒有聽外爹說過故事,但這事也有跡可循,因為外爹總是在看古裝片,如隋唐之類,還會自顧自嘖嘖。
表哥和表妹說外爹喜歡寫字,而且寫得很漂亮,可惜我並未見過他寫字。不過我相信他確實多才多藝,我見過他做手工藝品,比如編竹籃竹席什麽的。去年最後一次去看望他,他笑著坐在家門,用不知道什麽品種的草穗給大舅家紮笤帚。我接過試了試,還挺好用。
表哥和表妹還告知我,外爹跟他們說,自己年輕時見過教員。這幾天我問外奶,外奶卻說外爹沒見過,不過倒是一直想去bj看看他。可惜年紀大了,始終未能成行。想來,外爹隻是在孫子孫女麵前吹了個小牛。
以上,差不多就是外爹在我記憶中的全部。勉強擠出了三五百字,就算再想寫,也實在寫不出什麽。
這固然有相處時間過少、年齡上存在代溝等因素,但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外爹過於沉默。
外爹是典型的中國男性老農民,平日沉默寡言,跟人聊天也總是附和或感歎,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知他在旁人麵前的形象,至少就我所見正是如此。
這似乎是很多傳統老年男性的縮影,男人越老就越是安靜和沉默。乃至於每次去鄉下都叫做“去外奶家”,而非“去外爹家”。
外爹的存在感是如此的淡薄,我與他也算不上很親近,以至於當他去世之後,我想要為他大哭一場都覺得突兀。
隻是在回憶起鄉下老宅時,我突然會想起,院子裏那棵梨樹似乎是外爹種下的,後來老宅被推平,那梨樹也隨之被砍掉了。
鍋屋裏的三輪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當年條件不好,我和母親來時要走數裏路,離開時也要走數裏路。但去時外爹會蹬著三輪車,將我和母親送至村口的國道旁。我初時見外爹蹬車的辛苦,心裏有些不安,卻也不會拒絕。我或蹲或坐在三輪車上,悠閑地吹著鄉村間的風,望著外爹佝僂的背影略有些惶恐,又帶著對鄉村的依依不舍。
老宅推平之後,家後的小菜園瞬間擴大了數倍,原本的院子和堂屋也成菜地。外爹或許是最高興的,畢竟小菜園一直是他的心頭寶。誰知命運充滿惡趣味地在他身上演繹了一遍塞翁失馬,禍福相依。
外爹下葬後,在離開鄉下前,我再一次走向“家後”的小菜園。
壓水井孤零零地佇立在菜地中,表麵紅鏽斑斑,裏麵蛛網暗結,想來棄用很久了。有塊小板凳斜倒在田裏,無人問津,我走過去拿起它,在田埂上放好。
臨別之際,我最後遠遠看了一眼小菜園,那口壓水井有種風中殘燭般的淒涼,反倒是地裏蔬菜青青,蔥薑采采。雜草陰生。
我的外公俞寶永,生於一九三七年,卒於二零二四年十月十七日晚。是夜,風雨如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