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朕即位後,當大行新政,全麵改革!”
朱翊鈞的話讓張居正為之一震。
全麵改革!
終於聽到這句話了!
我等了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從嘉靖朝等到隆慶朝,再等到萬曆年,終於等到了這句話。
大明再不行新政改革,真得就要完了!
上蒼垂恩,終於給大明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也給了我一個力挽狂瀾的機會。
朱翊鈞看到了張居正臉上的躍躍欲試。
此前他一直在測試,自己的新政改革主持人,是高拱還是張居正。
兩位都是名臣,都在曆史上留下過政績和名字。
朱翊鈞努力讓自己不要先入為主,也不要被曆史的記載給蒙蔽,就讓兩人在實際政務中實際競爭一番。
是騾子是馬,出來溜幾圈就知道了。
兩人都有缺陷。
高拱和張居正性子都傲得很,難以容人。
兩人屬於才高氣傲之人,得意便張狂,無時無刻都想著攬權。
沒關係,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用人既要用他的長處,也要容忍他的短處。
相比之下,張居正還是要勝出一籌。
兩人都傲,但張居正傲在骨子裏,知道把傲氣收起來。
高拱就不行,他完全屬於神經刀。
張居正在朝爭方麵,比高拱要強,對盟友身段柔軟,對敵手手段狠辣。
他終究還是跟恩師徐階學到了不少。
但最重要的是,張居正在新政改革上,有信念。高拱更多的像是政治投機。
現在該定下新政改革的主持人。
走到中海湖邊一座亭子裏,早就得到示意的祁言在這裏布置好了,擺好木桌木椅子,泡好了熱茶,還有十來碟茶點。
“大家都請坐。”朱翊鈞示意大家在這裏坐著聊。
眾人坐下,朱翊鈞端起熱茶喝了幾口,聞著茶香,吹著春風,曬著暖日,心曠神怡。
放下茶杯,朱翊鈞看著張居正。
“張師傅,”
張居正慌忙放下茶杯,恭聲應道:“臣在!”
“朕希望你主持大明萬曆新政,推進大明的全麵改革!”
亭子裏一片寂靜,眾人都在看著張居正。
張居正的臉漲得發紅,半分鍾後漸漸恢複正常,他沉聲答道:“謝陛下信任,臣願殫精竭力,赴湯蹈火。”
朱翊鈞點點頭:“全麵深入的改革,確實需要赴湯蹈火。任何改革,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為何,因為改革都會觸及到現有利益集團的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
光靠朕和你,君臣二人,力所不逮。怎麽辦?扶植一個新的利益集團。
新集團對舊集團,新利益對舊利益,方為王道!”
胡宗憲、張居正四人麵麵相覷,今天皇上這話,說得好透啊,讓臣等一時有些接受不了。
誠惶誠恐!
朱翊鈞看出了四人的心思,開口解釋:“諸卿是朕的股肱,治理大明的柱石,也是朕最信賴的大臣。
以後我們君臣要並肩作戰,披荊斬棘,有什麽話必須說開,坦誠相見,才能齊心協力,君臣同心。”
揮了揮手,朱翊鈞阻止了胡宗憲四人的奉承話,“奉承的話現在少說,等朕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們再說,讓朕開心一下。”
胡宗憲四人心裏翕然一笑,皇上再老成持重,可本性還是十六歲的少年。
“扶植新的利益集團之事,我們以後慢慢細說。現在說說新政改革之事。要新政改革,就得新事新辦,改革要有改革的樣子,最起碼,我們不能在簡陋的舊戲台上唱新戲本。
首先我們說吏治。張師傅,你前些日子的考成法做得很好。職權分明,責任到人;程序清晰、提高效率。
有人上疏,說大明官製冗餘臃腫,要求精兵簡政。朕說此人根本不懂大明官製,不明實情。
大明官製冗餘臃腫,不是官太多了,而是不管事的官太多了。
現在大明不需要精兵簡政,反而需要完善機構,明確職權。諸卿,朕問你們,什麽是官,什麽是吏?”
趙貞吉捋著胡須答道:“陛下,臣認為管事的是官,做事的是吏。”
朱翊鈞看了看其他三位。
譚綸開口答道:“陛下,官乃朝廷通過科試選拔,錄用任命,為政一方;吏則由官員招聘任用,由此可見,官為朝廷,為社稷做事;吏,隻是為官做事。”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和胡宗憲,兩人對視一笑,“陛下,大洲先生和子理都說完了,臣無話可說。”
朱翊鈞笑了笑,“朝廷通過科試選拔,錄用任命官員,形成了一個大圈子,文武百官都在圈子裏。
官員們或出任六部諸寺,或外放地方府縣。他們招幕友,用吏員,形成了以他們為中心的小圈子,裏麵是幕友,外麵是吏員。
然後大官小官,大圈子套小圈子。到最後,大明朝廷從地方到中樞,是一個個大小圈子,最後匯集成一個巨大的圈子。”
大圈子,小圈子,大圈套小圈。
四人對視一眼,覺得皇上這個說法很有意思。
“每一個圈子裏的人,上不需對朝廷社稷盡職,下不需對黎民百姓盡責,他們隻需對圈心負責就好了。
如此官製造成的結果是什麽?派係林立,黨爭激烈。大家做事不看職責,不循律例,隻看圈子。政出多門,各行其是。
該做的事不做,該盡的職責不盡,自然冗餘臃腫。張師傅,吏治改革,就是要打破一個個圈子。”
張居正想了想答道:“陛下,吏治是要根除官場中派係黨爭嗎?”
朱翊鈞擺了擺手,“不,不是的。官無派係,千奇百怪。朝無黨爭,石破天驚!官場怎麽可能不會有派係,怎麽可能不會有黨爭?
我們要想方設法改弊為利。派係,讓共同的理念成為共同的利益,齊心協力,為共同的理念而努力。
黨爭,爭的是公利而非私利”
張居正若有所思,問道:“陛下,何為公利,何為私利?”
“張師傅是湖北江陵人,你為湖廣父老鄉親奔走疾呼,是公利。朝廷規劃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修建直道,張師傅為湖廣爭取到更多的項目預算,是公利!”
現階段對官員的要求不能太高,能全心全力為家鄉父老謀利,已經算是好官了。
看到大家都明白了,朱翊鈞繼續說道:“吏治改革,考成法隻是手段之一,我們本質上要打破朕剛才說的大圈套小圈,小圈各行其是,隻對圈心負責的陋習。”
張居正問道:“還請陛下明示。”
“你們可以有圈子,但是所有的官吏都必須對《國律》負責!”
“對國律負責?”
四人猛地明白,皇上所說的《國律》,是以前的《吏律》,主要內容是國製機構,以及吏律的官吏選任、職責、違法亂紀定義和懲罰等內容。
張居正眼睛一亮:“皇上所言的意思,國律定下官製和職責,上下官吏平日行事時,可以拉幫結派,可以組成一個個小圈子。
但是你必須盡到《國律》中規定的職責,辦好上司交辦的差事。否則的話,不管你大圈小圈,以《國律》嚴懲之。”
“以製管人,以法治國。”
朱翊鈞不大的聲音,在胡宗憲四人耳邊卻像是焦雷炸開。
從古到今,多的是人治,少的是法治。尤其是程朱理學大盛後的前宋和國朝,提治國必是人治。隻有人治才是德治,才能行仁政。
法治是法家卑劣粗鄙之法,冷酷無情、害民禍國。
楊金水看著四位名臣目瞪口呆的樣子,心裏嘿嘿一笑,終於知道皇上的厲害了吧,慢慢來,還有讓你們更加驚喜的在後麵。
他起身為朱翊鈞和胡宗憲四人換上熱的新茶。
今日被朱翊鈞召來參加這樣重要的會議,楊金水這些日子惶然的心情被一掃而空。
二月初一朝會,也是皇上的登基大典,高拱那一出,怎麽看都十分醜陋拙劣。楊金水知道,高大胡子的仕途完蛋了。
唉,自己怎麽攤上這麽個豬隊友?
自己配高拱,馮保配張居正。皇上莫非是一塊瘦肉搭一塊肥肉。
高拱倒了台,身為盟友的自己怎麽辦?
倒台是暫時無虞,可是也跟著前途暗淡啊!
內廷老祖宗之爭,自己就落於下風了。
這些日子,楊金水心裏十分煩躁,日夜憂慮。
今天突然被召到西苑來,楊金水還很忐忑。
可是看到與會者,心情大好,尤其是看到競爭對手馮保都沒資格參加。
他很快想明白了,自己在皇上心裏,還屬於核心的近臣。
按照新的說法,還屬於核心決策層!
好事啊!
楊金水心情瞬間大好。
但是他也牢記自己的身份,多聽多想少說。
朱翊鈞端起楊金水換的新茶,輕抿了一口,繼續說道。
“那些大儒,對法治談虎色變,動不動就是說仁政德治,其實就是人治。
為何?
因為衡量是非對錯的道德標準掌握在他們手裏,時而高聳入雲,時而低陷穀底,主打的就是寬己嚴人,靈活機動。
現在朕要欽定律法條例,以為治國準繩,關鍵是抓住是非對錯的標準。”
四人心裏一凜,抓住是非對錯的標準。這一招又準又狠啊。
“法治,說是法治,不管律法條例多麽得完善,執行的還是人,說到底還是人治。可朕為何還要堅持以製管人,以法治國?
萬事有衡。管人治國,總得有個標準,不能事事由朕來評判裁定。朕先把是非對錯的標準定好,你們施政理事,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比,做得好就是好,做得不好就是不好。
以前都察院是監察機構”
趙貞吉聽到朱翊鈞聽到都察院,眼睛一亮。
“說是風聞言事,互相彈劾,查實屬實者嘉獎,不實者不罰。居然還是廣開言路的典範。朕覺得著實可笑。
不是笑風聞言事,而是你言事沒有是非對錯標準,全憑所謂道德和心中惡愛,這不是瞎扯嗎?
道德是每個人主觀評判,對別人是罪大惡極,絕不寬恕。跟自己相關就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久而久之就成了黨爭攻訐,卻跟除弊糾錯毫無關係了,脫離了監察本責。”
趙貞吉問道:“陛下聖明,臣也覺得都察院行使監察權,當以律法條例為準繩,對則宣揚,錯則糾劾。”
“大洲先生說得對。都察院行使監察權,是替朕,代朝廷守住最重要的一道大門,律法條例就是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
胡宗憲忍不住問道:“陛下,以律法條例為準繩,可是我朝的律法條例,有些粗糙。”
何止是粗糙,簡直是粗獷!
更可氣的是太祖皇帝定下這些律法後,還得意洋洋地說,朕製定的律法十分完美,千世萬代都可用,不準改!
可是到如今,事實上不知改了多少。
於是沿襲的祖製,曆代皇帝改來改去的律法,混在一起,就跟一大團麻花一樣。對於文官們來說,方便渾水摸魚。
遇到什麽事,發揮特長,在故紙堆裏使勁地找,找到利於他們的條款,這是祖製啊,必須遵循。
旁人包括皇帝都隻能幹瞪眼。
在故紙堆裏尋章摘句,誰幹得這些進士出身的翰林文官們啊!
朱翊鈞說道:“汝貞先生說得是,所以我們必須要改。
先皇登大寶之初,朕以太子之位秉政,讓人整理編修大明律法,編為《憲》、《國》、《民》、《刑》、《商》、《範》六律,三年過去,隻完成了一小部分。
以製管人,以法治國,就得先有法製。六律就是律法條例。朕即位後,決定加快編寫。
正好內閣、六部諸寺總辭職,朕請石麓公專職編修六律。
專設律政院,請石麓公總領院事,領著一眾律政大夫,專心編修六律。
石麓公淵學宏才、中正持平,誌切協恭、誠存體國。為元輔時,上成君德,中協寮友,下輯庶司,寅恭匪懈,默輔升平之治。”
怎麽?
前內閣首輔李春芳還要被留用?
還給他專設了一個律政院,專事編修六律。
那主持新政改革的張居正怎麽辦?
一山難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前元輔辭職後,一般都是告老還鄉,嚴嵩、徐階等人都是如此。李春芳卻被留在京城裏。
這個消息過於震撼,眾人一時反應不過來。
亭子裏一片寂靜!
朱翊鈞的話讓張居正為之一震。
全麵改革!
終於聽到這句話了!
我等了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從嘉靖朝等到隆慶朝,再等到萬曆年,終於等到了這句話。
大明再不行新政改革,真得就要完了!
上蒼垂恩,終於給大明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也給了我一個力挽狂瀾的機會。
朱翊鈞看到了張居正臉上的躍躍欲試。
此前他一直在測試,自己的新政改革主持人,是高拱還是張居正。
兩位都是名臣,都在曆史上留下過政績和名字。
朱翊鈞努力讓自己不要先入為主,也不要被曆史的記載給蒙蔽,就讓兩人在實際政務中實際競爭一番。
是騾子是馬,出來溜幾圈就知道了。
兩人都有缺陷。
高拱和張居正性子都傲得很,難以容人。
兩人屬於才高氣傲之人,得意便張狂,無時無刻都想著攬權。
沒關係,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用人既要用他的長處,也要容忍他的短處。
相比之下,張居正還是要勝出一籌。
兩人都傲,但張居正傲在骨子裏,知道把傲氣收起來。
高拱就不行,他完全屬於神經刀。
張居正在朝爭方麵,比高拱要強,對盟友身段柔軟,對敵手手段狠辣。
他終究還是跟恩師徐階學到了不少。
但最重要的是,張居正在新政改革上,有信念。高拱更多的像是政治投機。
現在該定下新政改革的主持人。
走到中海湖邊一座亭子裏,早就得到示意的祁言在這裏布置好了,擺好木桌木椅子,泡好了熱茶,還有十來碟茶點。
“大家都請坐。”朱翊鈞示意大家在這裏坐著聊。
眾人坐下,朱翊鈞端起熱茶喝了幾口,聞著茶香,吹著春風,曬著暖日,心曠神怡。
放下茶杯,朱翊鈞看著張居正。
“張師傅,”
張居正慌忙放下茶杯,恭聲應道:“臣在!”
“朕希望你主持大明萬曆新政,推進大明的全麵改革!”
亭子裏一片寂靜,眾人都在看著張居正。
張居正的臉漲得發紅,半分鍾後漸漸恢複正常,他沉聲答道:“謝陛下信任,臣願殫精竭力,赴湯蹈火。”
朱翊鈞點點頭:“全麵深入的改革,確實需要赴湯蹈火。任何改革,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為何,因為改革都會觸及到現有利益集團的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
光靠朕和你,君臣二人,力所不逮。怎麽辦?扶植一個新的利益集團。
新集團對舊集團,新利益對舊利益,方為王道!”
胡宗憲、張居正四人麵麵相覷,今天皇上這話,說得好透啊,讓臣等一時有些接受不了。
誠惶誠恐!
朱翊鈞看出了四人的心思,開口解釋:“諸卿是朕的股肱,治理大明的柱石,也是朕最信賴的大臣。
以後我們君臣要並肩作戰,披荊斬棘,有什麽話必須說開,坦誠相見,才能齊心協力,君臣同心。”
揮了揮手,朱翊鈞阻止了胡宗憲四人的奉承話,“奉承的話現在少說,等朕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們再說,讓朕開心一下。”
胡宗憲四人心裏翕然一笑,皇上再老成持重,可本性還是十六歲的少年。
“扶植新的利益集團之事,我們以後慢慢細說。現在說說新政改革之事。要新政改革,就得新事新辦,改革要有改革的樣子,最起碼,我們不能在簡陋的舊戲台上唱新戲本。
首先我們說吏治。張師傅,你前些日子的考成法做得很好。職權分明,責任到人;程序清晰、提高效率。
有人上疏,說大明官製冗餘臃腫,要求精兵簡政。朕說此人根本不懂大明官製,不明實情。
大明官製冗餘臃腫,不是官太多了,而是不管事的官太多了。
現在大明不需要精兵簡政,反而需要完善機構,明確職權。諸卿,朕問你們,什麽是官,什麽是吏?”
趙貞吉捋著胡須答道:“陛下,臣認為管事的是官,做事的是吏。”
朱翊鈞看了看其他三位。
譚綸開口答道:“陛下,官乃朝廷通過科試選拔,錄用任命,為政一方;吏則由官員招聘任用,由此可見,官為朝廷,為社稷做事;吏,隻是為官做事。”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和胡宗憲,兩人對視一笑,“陛下,大洲先生和子理都說完了,臣無話可說。”
朱翊鈞笑了笑,“朝廷通過科試選拔,錄用任命官員,形成了一個大圈子,文武百官都在圈子裏。
官員們或出任六部諸寺,或外放地方府縣。他們招幕友,用吏員,形成了以他們為中心的小圈子,裏麵是幕友,外麵是吏員。
然後大官小官,大圈子套小圈子。到最後,大明朝廷從地方到中樞,是一個個大小圈子,最後匯集成一個巨大的圈子。”
大圈子,小圈子,大圈套小圈。
四人對視一眼,覺得皇上這個說法很有意思。
“每一個圈子裏的人,上不需對朝廷社稷盡職,下不需對黎民百姓盡責,他們隻需對圈心負責就好了。
如此官製造成的結果是什麽?派係林立,黨爭激烈。大家做事不看職責,不循律例,隻看圈子。政出多門,各行其是。
該做的事不做,該盡的職責不盡,自然冗餘臃腫。張師傅,吏治改革,就是要打破一個個圈子。”
張居正想了想答道:“陛下,吏治是要根除官場中派係黨爭嗎?”
朱翊鈞擺了擺手,“不,不是的。官無派係,千奇百怪。朝無黨爭,石破天驚!官場怎麽可能不會有派係,怎麽可能不會有黨爭?
我們要想方設法改弊為利。派係,讓共同的理念成為共同的利益,齊心協力,為共同的理念而努力。
黨爭,爭的是公利而非私利”
張居正若有所思,問道:“陛下,何為公利,何為私利?”
“張師傅是湖北江陵人,你為湖廣父老鄉親奔走疾呼,是公利。朝廷規劃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修建直道,張師傅為湖廣爭取到更多的項目預算,是公利!”
現階段對官員的要求不能太高,能全心全力為家鄉父老謀利,已經算是好官了。
看到大家都明白了,朱翊鈞繼續說道:“吏治改革,考成法隻是手段之一,我們本質上要打破朕剛才說的大圈套小圈,小圈各行其是,隻對圈心負責的陋習。”
張居正問道:“還請陛下明示。”
“你們可以有圈子,但是所有的官吏都必須對《國律》負責!”
“對國律負責?”
四人猛地明白,皇上所說的《國律》,是以前的《吏律》,主要內容是國製機構,以及吏律的官吏選任、職責、違法亂紀定義和懲罰等內容。
張居正眼睛一亮:“皇上所言的意思,國律定下官製和職責,上下官吏平日行事時,可以拉幫結派,可以組成一個個小圈子。
但是你必須盡到《國律》中規定的職責,辦好上司交辦的差事。否則的話,不管你大圈小圈,以《國律》嚴懲之。”
“以製管人,以法治國。”
朱翊鈞不大的聲音,在胡宗憲四人耳邊卻像是焦雷炸開。
從古到今,多的是人治,少的是法治。尤其是程朱理學大盛後的前宋和國朝,提治國必是人治。隻有人治才是德治,才能行仁政。
法治是法家卑劣粗鄙之法,冷酷無情、害民禍國。
楊金水看著四位名臣目瞪口呆的樣子,心裏嘿嘿一笑,終於知道皇上的厲害了吧,慢慢來,還有讓你們更加驚喜的在後麵。
他起身為朱翊鈞和胡宗憲四人換上熱的新茶。
今日被朱翊鈞召來參加這樣重要的會議,楊金水這些日子惶然的心情被一掃而空。
二月初一朝會,也是皇上的登基大典,高拱那一出,怎麽看都十分醜陋拙劣。楊金水知道,高大胡子的仕途完蛋了。
唉,自己怎麽攤上這麽個豬隊友?
自己配高拱,馮保配張居正。皇上莫非是一塊瘦肉搭一塊肥肉。
高拱倒了台,身為盟友的自己怎麽辦?
倒台是暫時無虞,可是也跟著前途暗淡啊!
內廷老祖宗之爭,自己就落於下風了。
這些日子,楊金水心裏十分煩躁,日夜憂慮。
今天突然被召到西苑來,楊金水還很忐忑。
可是看到與會者,心情大好,尤其是看到競爭對手馮保都沒資格參加。
他很快想明白了,自己在皇上心裏,還屬於核心的近臣。
按照新的說法,還屬於核心決策層!
好事啊!
楊金水心情瞬間大好。
但是他也牢記自己的身份,多聽多想少說。
朱翊鈞端起楊金水換的新茶,輕抿了一口,繼續說道。
“那些大儒,對法治談虎色變,動不動就是說仁政德治,其實就是人治。
為何?
因為衡量是非對錯的道德標準掌握在他們手裏,時而高聳入雲,時而低陷穀底,主打的就是寬己嚴人,靈活機動。
現在朕要欽定律法條例,以為治國準繩,關鍵是抓住是非對錯的標準。”
四人心裏一凜,抓住是非對錯的標準。這一招又準又狠啊。
“法治,說是法治,不管律法條例多麽得完善,執行的還是人,說到底還是人治。可朕為何還要堅持以製管人,以法治國?
萬事有衡。管人治國,總得有個標準,不能事事由朕來評判裁定。朕先把是非對錯的標準定好,你們施政理事,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比,做得好就是好,做得不好就是不好。
以前都察院是監察機構”
趙貞吉聽到朱翊鈞聽到都察院,眼睛一亮。
“說是風聞言事,互相彈劾,查實屬實者嘉獎,不實者不罰。居然還是廣開言路的典範。朕覺得著實可笑。
不是笑風聞言事,而是你言事沒有是非對錯標準,全憑所謂道德和心中惡愛,這不是瞎扯嗎?
道德是每個人主觀評判,對別人是罪大惡極,絕不寬恕。跟自己相關就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久而久之就成了黨爭攻訐,卻跟除弊糾錯毫無關係了,脫離了監察本責。”
趙貞吉問道:“陛下聖明,臣也覺得都察院行使監察權,當以律法條例為準繩,對則宣揚,錯則糾劾。”
“大洲先生說得對。都察院行使監察權,是替朕,代朝廷守住最重要的一道大門,律法條例就是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
胡宗憲忍不住問道:“陛下,以律法條例為準繩,可是我朝的律法條例,有些粗糙。”
何止是粗糙,簡直是粗獷!
更可氣的是太祖皇帝定下這些律法後,還得意洋洋地說,朕製定的律法十分完美,千世萬代都可用,不準改!
可是到如今,事實上不知改了多少。
於是沿襲的祖製,曆代皇帝改來改去的律法,混在一起,就跟一大團麻花一樣。對於文官們來說,方便渾水摸魚。
遇到什麽事,發揮特長,在故紙堆裏使勁地找,找到利於他們的條款,這是祖製啊,必須遵循。
旁人包括皇帝都隻能幹瞪眼。
在故紙堆裏尋章摘句,誰幹得這些進士出身的翰林文官們啊!
朱翊鈞說道:“汝貞先生說得是,所以我們必須要改。
先皇登大寶之初,朕以太子之位秉政,讓人整理編修大明律法,編為《憲》、《國》、《民》、《刑》、《商》、《範》六律,三年過去,隻完成了一小部分。
以製管人,以法治國,就得先有法製。六律就是律法條例。朕即位後,決定加快編寫。
正好內閣、六部諸寺總辭職,朕請石麓公專職編修六律。
專設律政院,請石麓公總領院事,領著一眾律政大夫,專心編修六律。
石麓公淵學宏才、中正持平,誌切協恭、誠存體國。為元輔時,上成君德,中協寮友,下輯庶司,寅恭匪懈,默輔升平之治。”
怎麽?
前內閣首輔李春芳還要被留用?
還給他專設了一個律政院,專事編修六律。
那主持新政改革的張居正怎麽辦?
一山難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前元輔辭職後,一般都是告老還鄉,嚴嵩、徐階等人都是如此。李春芳卻被留在京城裏。
這個消息過於震撼,眾人一時反應不過來。
亭子裏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