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答道:“張師傅,普通百姓,如果來錢的門路少,他們會控製花錢。除了最基本的食鹽、棉布之外,幾乎不會再采買其它貨品了。
就算是棉布,在自家種棉采麻、紡紗織布之餘,也隻是補買部分價廉物美的棉布。”
張居正點點頭。
大明的大部分百姓,都還處在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狀態,糧食、棉麻,基本上都是自產自足,除了食鹽等少部分必須的生活用品,真得很少再與外界發生貿易往來。
這種生產低下的小農經濟狀態下,百姓們勉強能吃飽穿暖,但是你要他們服各種徭役,就要了命了。
不管是押運糧食,還是修橋築城,需要抽調出家裏的壯勞力,還要自帶幹糧,負擔極重。
要是出縣服徭役,更加要命了,三五個月回不來,家裏的農活幫不上不說,自己吃穿還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明朝中後期,隨著積弊沉屙越來越多,朝廷運作的成本越來越高,稅源卻越來越少,使得各種雜役攤派越來越重,敲骨吸髓,各地百姓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
飽受程朱理學思想教育的士林文官們,麵對肉眼可見的國困民窮趨勢,束手無措,隻能來回地強調德治仁政,動不動就上疏,百姓太苦,這個攤派應該免,那個賦稅應該減。
他們博得清名美譽,在任的戶部尚書卻跳著腳地罵,減免你奶奶個腿!
這也減,那也免,你們的俸祿怎麽不減免?
清流們發出反駁,太祖皇帝也就給我們定了那麽點俸祿,還要減?信不信我上吊給你看?
吵了半天,文官們又盯上了宗室。
我們忍饑挨餓,這幫家夥還吃得這麽肚圓體寬,就憑他們姓朱?要餓肚子大家一起餓肚子!
吵鬧扯皮了上百年,文官裏終於出來幾位大聰明,想出一條鞭法。
我們把所有的正雜徭役外加攤派,全部折成銀子。
從某種意義說,正雜徭役也屬於朝廷向百姓征收的一種稅,隻不過百姓們是以勞動力的方式進行支付。
現在折成錢銀來征收,地方和中樞都願意,因為這大大簡化了收稅流程,完全符合儒家刪繁就簡的要旨。
至於百姓們能不能籌集這麽多現錢,暫時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曆史上全麵推行一條鞭法的萬曆年間,許多百姓們無法足額繳納現錢的稅收,戶部和地方官員隻好用折中,恢複以往的舊例舉措,讓百姓們以實物抵折。
所以在《萬曆會計錄》裏可以看到,大明的國庫又成了雜物鋪。
看到張居正理解自己話裏的意思,朱翊鈞繼續說道:“窮戶少買,富戶多買。鄉民少買,市民多買。
相比之下,富戶肯定比窮戶在錢財方麵要寬裕;市民肯定比鄉民容易獲得現錢。既然如此,我們就通過商品附加稅來調解百姓的人頭稅。
鄉民百姓靠種地吃飯,直接或間接繳納了田賦,已經背負了一筆沉重負擔,人頭稅能少繳就少繳。
富戶富足,市民來錢容易,願意多買商品,就多繳人頭稅。
此外,美酒、玻璃器皿、玻璃鏡子、鍾表、綾羅綢緞屬於奢侈品,連同青樓、酒樓等一並征收奢侈稅。”
“奢侈稅?”
張居正又驚又喜。
“對,奢侈稅專門針對有錢人。這些富戶有錢,購買這些商品彰顯他們的富裕尊貴,加的稅再重,該買的還是會買;
這些奢侈品對於普通人和窮人來說,毫無意義,就算是免稅,買不起還是買不起。”
妙啊。
朱翊鈞的話給張居正推開了一扇新窗戶。
開源節流。
傳統儒生隻會節流,從皇室到百官,修生養息、儉樸省用,把褲腰帶使勁地勒緊了。
卻怎麽也不會開源,仿佛五行相克。在他們心裏,一提到開源就是加稅,就是與民爭利,魚肉百姓。
隻是這個民和百姓,到底是誰,大家心裏有數。
現在通過增加奢侈稅,悄無聲息地從富人手裏薅羊毛,對於張居正來說,沒有什麽負擔,他太清楚那些人的底細。
朱翊鈞繼續說道:“張師傅,賦稅是進行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讓富者多繳稅,貧者少繳稅,這樣才能保持社會的平衡。
否則的話,社會失衡,等待大明的就是黃巾太平道。”
張居正琢磨這朱翊鈞的話,越琢磨越有深意。
“皇上,你所說的賦稅進行財富再分配讓臣大受啟發。臣此前以為,隻要均衡田賦、抑止兼並,再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進而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百姓可安居樂業,國庫能收足賦稅,自然就能強國富民。
現在看來,臣還是想得簡單了。”
朱翊鈞說道:“張師傅,吏治和財稅,我們必須抓好這兩條,振領提綱,立高屋建領之勢,才能一氣貫注,操縱自如。
不過這兩項工作非一朝一夕能成事,需要長期治理。
吏治用考成法引入,等內閣的考成法中央指導委員會完成考成法全麵推進後,都察院就可以跟進。
財稅,一是賦稅清晰,二是推行預決算製。
我們各級衙門,不能再像以前,寅吃卯糧,稅收得稀裏糊塗,錢糧花得也稀裏糊塗。必須量入而出,建立預決算製為核心的財政製度。”
張居正說道:“皇上,賦稅製清晰,必先摸清楚大明的家底,田地清丈和人口普查,還要繼續。”
“必須繼續。
田地清丈和人口普查,高拱還是做了不小的貢獻。”
聽到朱翊鈞提高拱的名字,張居正心裏咯噔了一下。
高大胡子是馮保用小手段給氣死的,自己也逃不離幹係。
不過看皇上的神情,隻是感歎了一聲,沒有過多的追究。
馮保去承德督造行在,看來算是一種懲戒,也是對自己和他的一種警告。
朱翊鈞繼續說道:“高拱把九邊田地清丈明了。
遼東鎮有田地三百二十六萬畝,薊州鎮有一百零八萬畝,宣府鎮有六百三十一萬畝,大同鎮有七百零三萬畝,寧夏鎮有五百八十七萬畝,甘肅鎮有四百六十萬畝。
合計兩千八百一十五萬畝,這個數字跟洪武年間有差異,但相差不遠。”????張居正說道:“皇上,這些土地如何處置?”
“這些田地地處九邊,多幹旱苦寒,種地產出貧瘠,朕決計把它們大部分改成牧場。”
張居正一愣:“改成牧場?”
朱翊鈞看了他一眼。
你是不知道未來幾十年,大明會進入小冰河期高峰期,天氣變得越來越極端。
北方多幹旱,以前富庶的山西、陝西和河北等盆地、平原地區,都要飽受幹旱之苦。
更靠北的九邊田地就更不用說了。
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耕種這些田地,還不如去開發湖廣以及東北的廣寧、沈陽一帶。
真遇到了大天災,糧食不夠吃,還可以再苦一苦日本、暹羅、真臘和天竺的百姓們。
我們有這麽多商品,還有這麽多戰列艦和火炮,他們一定非常樂意跟我們自由貿易的。
與此如此,還不如退耕還牧,讓九邊脆弱的生態環境恢複一些。
張居正卻從另一方麵考慮。
“蒙古左右兩翼歸附大明,直屬宣徽院。教化綏撫還需要幾十年,九鎮可減少兵馬定額,但不能完全裁撤。”
“張師傅說得對。蒙古左右兩翼,我們要從政治上進行羈置,經濟上進行控製,文化進行同化,宗教上進行安撫。
教化還需要幾十年,九鎮可改為城鎮,但兵馬不能全部撤並。
所以朕決定把這些退耕還牧的田地,分給鎮衛軍騎兵家眷,讓他們放牧,圈養牛羊馬匹。”
“分給鎮衛軍騎兵?”
張居正明白朱翊鈞的想法了。
蒙古左右兩翼的騎兵屬於翼衛軍,性質跟內地營衛軍差不多。
鎮衛軍則屬於大明直屬的正規常備軍。
張居正讚許地點點頭:“皇上英明。我們必須手裏有兵馬利刃,蒙古人才會畏威懷德。
現在漠南蒙古人分左右兩翼,但朝廷手裏也必須有足夠的牧場和牧民,提騎兵兵源和戰馬。”
與張居正達成了默契,朱翊鈞繼續往下說。
“高拱清丈田地,除了九邊,北直隸、山西、陝西和河南的清丈工作也完成了,北直隸增加了四百九十九萬畝,計八千六百零一萬畝。
河南增加了六百四十三萬畝,計一萬萬零四十六萬畝。
山西增加了六十一萬畝,計四千二百四十七萬畝。
陝西增加了四十萬畝,計五千零三十五萬畝。”
山西和陝西被清丈出來的隱匿田地集中在九邊,腹地被清丈出來的隱匿田地並不多。
張居正接著說道:“山東增加三千六百五十八萬畝田地,計一萬一千六百六十六萬畝。湖廣增加五千五百一十九萬畝,計九千一百六十三萬畝。
南直隸增加了二百三十三萬畝,計六千零五十八萬畝。
浙江增加了四百五十九萬畝,計五千六百三十萬畝。
江西增加了六百一十五萬畝,計四千九百二十七萬畝。”
高拱倒台後,張居正舉薦王國光接手戶部,接過了清丈田地工作,加快了動作。
直接借調了國子監、金台諸學院以及崇義、龍華等公學數千學子,組成上百個工作組,就地招募上萬名秀才諸生,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清丈。
因為阻礙田地清丈,從隆慶元年開始,朱翊鈞殺了上千宗室,以衍聖公府親眷為首的各地豪右上千戶,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足足兩三萬人,堪比洪武年間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大案。
嘉靖初年的大禮儀跟它比,簡直就是和風細雨。
當然了,這些人是以謀逆、大不敬、不遵藩禮、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各種罪名被分開陸續斬殺、處絞。
但有心人都知道,這些人丟命的根本原因是跳出來阻礙了皇上欽定的田地清丈工作。
尤其是山東,前期不僅阻礙田地清丈工作,居然敢毆打和殺害清丈工作組。
皇上大怒,“羅織各種罪名”,衍聖公府被殺得隻剩下衍聖公一脈,山東世家豪右被殺了上萬人,流放沒籍的數以萬計。
這種高壓勢態下,各地真沒人有膽子再耍橫阻礙清丈。
被清丈出隱匿田地頂多是以後足額納賦。
要是阻礙清丈,真得會全家福貴的。
所以進展非常快,隻剩下四川、雲貴、福建、兩廣和安南還沒有完成清丈。
朱翊鈞站在湖邊,雙手籠袖。
在不遠處,幾對鴨子和鴛鴦,撥動綠波,愜意地遊來遊去。
成蔭如傘的柳樹隨風飄蕩,翠綠的垂枝劃過水麵,仿佛劃破了一簾夏夢。
“南直隸才清丈出兩百三十三萬畝,隔壁的浙江,多山少地,也清丈出四百五十九萬畝田地來。
看樣子江南那些人,還是心存僥幸。”
朱翊鈞的話像拂過湖麵的清風,清淡平和,卻讓張居正心生寒意,後背發麻。
江南啊江南!
張居正心裏忍不住歎了一口氣。
(本章完)
就算是棉布,在自家種棉采麻、紡紗織布之餘,也隻是補買部分價廉物美的棉布。”
張居正點點頭。
大明的大部分百姓,都還處在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狀態,糧食、棉麻,基本上都是自產自足,除了食鹽等少部分必須的生活用品,真得很少再與外界發生貿易往來。
這種生產低下的小農經濟狀態下,百姓們勉強能吃飽穿暖,但是你要他們服各種徭役,就要了命了。
不管是押運糧食,還是修橋築城,需要抽調出家裏的壯勞力,還要自帶幹糧,負擔極重。
要是出縣服徭役,更加要命了,三五個月回不來,家裏的農活幫不上不說,自己吃穿還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明朝中後期,隨著積弊沉屙越來越多,朝廷運作的成本越來越高,稅源卻越來越少,使得各種雜役攤派越來越重,敲骨吸髓,各地百姓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
飽受程朱理學思想教育的士林文官們,麵對肉眼可見的國困民窮趨勢,束手無措,隻能來回地強調德治仁政,動不動就上疏,百姓太苦,這個攤派應該免,那個賦稅應該減。
他們博得清名美譽,在任的戶部尚書卻跳著腳地罵,減免你奶奶個腿!
這也減,那也免,你們的俸祿怎麽不減免?
清流們發出反駁,太祖皇帝也就給我們定了那麽點俸祿,還要減?信不信我上吊給你看?
吵了半天,文官們又盯上了宗室。
我們忍饑挨餓,這幫家夥還吃得這麽肚圓體寬,就憑他們姓朱?要餓肚子大家一起餓肚子!
吵鬧扯皮了上百年,文官裏終於出來幾位大聰明,想出一條鞭法。
我們把所有的正雜徭役外加攤派,全部折成銀子。
從某種意義說,正雜徭役也屬於朝廷向百姓征收的一種稅,隻不過百姓們是以勞動力的方式進行支付。
現在折成錢銀來征收,地方和中樞都願意,因為這大大簡化了收稅流程,完全符合儒家刪繁就簡的要旨。
至於百姓們能不能籌集這麽多現錢,暫時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曆史上全麵推行一條鞭法的萬曆年間,許多百姓們無法足額繳納現錢的稅收,戶部和地方官員隻好用折中,恢複以往的舊例舉措,讓百姓們以實物抵折。
所以在《萬曆會計錄》裏可以看到,大明的國庫又成了雜物鋪。
看到張居正理解自己話裏的意思,朱翊鈞繼續說道:“窮戶少買,富戶多買。鄉民少買,市民多買。
相比之下,富戶肯定比窮戶在錢財方麵要寬裕;市民肯定比鄉民容易獲得現錢。既然如此,我們就通過商品附加稅來調解百姓的人頭稅。
鄉民百姓靠種地吃飯,直接或間接繳納了田賦,已經背負了一筆沉重負擔,人頭稅能少繳就少繳。
富戶富足,市民來錢容易,願意多買商品,就多繳人頭稅。
此外,美酒、玻璃器皿、玻璃鏡子、鍾表、綾羅綢緞屬於奢侈品,連同青樓、酒樓等一並征收奢侈稅。”
“奢侈稅?”
張居正又驚又喜。
“對,奢侈稅專門針對有錢人。這些富戶有錢,購買這些商品彰顯他們的富裕尊貴,加的稅再重,該買的還是會買;
這些奢侈品對於普通人和窮人來說,毫無意義,就算是免稅,買不起還是買不起。”
妙啊。
朱翊鈞的話給張居正推開了一扇新窗戶。
開源節流。
傳統儒生隻會節流,從皇室到百官,修生養息、儉樸省用,把褲腰帶使勁地勒緊了。
卻怎麽也不會開源,仿佛五行相克。在他們心裏,一提到開源就是加稅,就是與民爭利,魚肉百姓。
隻是這個民和百姓,到底是誰,大家心裏有數。
現在通過增加奢侈稅,悄無聲息地從富人手裏薅羊毛,對於張居正來說,沒有什麽負擔,他太清楚那些人的底細。
朱翊鈞繼續說道:“張師傅,賦稅是進行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讓富者多繳稅,貧者少繳稅,這樣才能保持社會的平衡。
否則的話,社會失衡,等待大明的就是黃巾太平道。”
張居正琢磨這朱翊鈞的話,越琢磨越有深意。
“皇上,你所說的賦稅進行財富再分配讓臣大受啟發。臣此前以為,隻要均衡田賦、抑止兼並,再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進而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百姓可安居樂業,國庫能收足賦稅,自然就能強國富民。
現在看來,臣還是想得簡單了。”
朱翊鈞說道:“張師傅,吏治和財稅,我們必須抓好這兩條,振領提綱,立高屋建領之勢,才能一氣貫注,操縱自如。
不過這兩項工作非一朝一夕能成事,需要長期治理。
吏治用考成法引入,等內閣的考成法中央指導委員會完成考成法全麵推進後,都察院就可以跟進。
財稅,一是賦稅清晰,二是推行預決算製。
我們各級衙門,不能再像以前,寅吃卯糧,稅收得稀裏糊塗,錢糧花得也稀裏糊塗。必須量入而出,建立預決算製為核心的財政製度。”
張居正說道:“皇上,賦稅製清晰,必先摸清楚大明的家底,田地清丈和人口普查,還要繼續。”
“必須繼續。
田地清丈和人口普查,高拱還是做了不小的貢獻。”
聽到朱翊鈞提高拱的名字,張居正心裏咯噔了一下。
高大胡子是馮保用小手段給氣死的,自己也逃不離幹係。
不過看皇上的神情,隻是感歎了一聲,沒有過多的追究。
馮保去承德督造行在,看來算是一種懲戒,也是對自己和他的一種警告。
朱翊鈞繼續說道:“高拱把九邊田地清丈明了。
遼東鎮有田地三百二十六萬畝,薊州鎮有一百零八萬畝,宣府鎮有六百三十一萬畝,大同鎮有七百零三萬畝,寧夏鎮有五百八十七萬畝,甘肅鎮有四百六十萬畝。
合計兩千八百一十五萬畝,這個數字跟洪武年間有差異,但相差不遠。”????張居正說道:“皇上,這些土地如何處置?”
“這些田地地處九邊,多幹旱苦寒,種地產出貧瘠,朕決計把它們大部分改成牧場。”
張居正一愣:“改成牧場?”
朱翊鈞看了他一眼。
你是不知道未來幾十年,大明會進入小冰河期高峰期,天氣變得越來越極端。
北方多幹旱,以前富庶的山西、陝西和河北等盆地、平原地區,都要飽受幹旱之苦。
更靠北的九邊田地就更不用說了。
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耕種這些田地,還不如去開發湖廣以及東北的廣寧、沈陽一帶。
真遇到了大天災,糧食不夠吃,還可以再苦一苦日本、暹羅、真臘和天竺的百姓們。
我們有這麽多商品,還有這麽多戰列艦和火炮,他們一定非常樂意跟我們自由貿易的。
與此如此,還不如退耕還牧,讓九邊脆弱的生態環境恢複一些。
張居正卻從另一方麵考慮。
“蒙古左右兩翼歸附大明,直屬宣徽院。教化綏撫還需要幾十年,九鎮可減少兵馬定額,但不能完全裁撤。”
“張師傅說得對。蒙古左右兩翼,我們要從政治上進行羈置,經濟上進行控製,文化進行同化,宗教上進行安撫。
教化還需要幾十年,九鎮可改為城鎮,但兵馬不能全部撤並。
所以朕決定把這些退耕還牧的田地,分給鎮衛軍騎兵家眷,讓他們放牧,圈養牛羊馬匹。”
“分給鎮衛軍騎兵?”
張居正明白朱翊鈞的想法了。
蒙古左右兩翼的騎兵屬於翼衛軍,性質跟內地營衛軍差不多。
鎮衛軍則屬於大明直屬的正規常備軍。
張居正讚許地點點頭:“皇上英明。我們必須手裏有兵馬利刃,蒙古人才會畏威懷德。
現在漠南蒙古人分左右兩翼,但朝廷手裏也必須有足夠的牧場和牧民,提騎兵兵源和戰馬。”
與張居正達成了默契,朱翊鈞繼續往下說。
“高拱清丈田地,除了九邊,北直隸、山西、陝西和河南的清丈工作也完成了,北直隸增加了四百九十九萬畝,計八千六百零一萬畝。
河南增加了六百四十三萬畝,計一萬萬零四十六萬畝。
山西增加了六十一萬畝,計四千二百四十七萬畝。
陝西增加了四十萬畝,計五千零三十五萬畝。”
山西和陝西被清丈出來的隱匿田地集中在九邊,腹地被清丈出來的隱匿田地並不多。
張居正接著說道:“山東增加三千六百五十八萬畝田地,計一萬一千六百六十六萬畝。湖廣增加五千五百一十九萬畝,計九千一百六十三萬畝。
南直隸增加了二百三十三萬畝,計六千零五十八萬畝。
浙江增加了四百五十九萬畝,計五千六百三十萬畝。
江西增加了六百一十五萬畝,計四千九百二十七萬畝。”
高拱倒台後,張居正舉薦王國光接手戶部,接過了清丈田地工作,加快了動作。
直接借調了國子監、金台諸學院以及崇義、龍華等公學數千學子,組成上百個工作組,就地招募上萬名秀才諸生,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清丈。
因為阻礙田地清丈,從隆慶元年開始,朱翊鈞殺了上千宗室,以衍聖公府親眷為首的各地豪右上千戶,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足足兩三萬人,堪比洪武年間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大案。
嘉靖初年的大禮儀跟它比,簡直就是和風細雨。
當然了,這些人是以謀逆、大不敬、不遵藩禮、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各種罪名被分開陸續斬殺、處絞。
但有心人都知道,這些人丟命的根本原因是跳出來阻礙了皇上欽定的田地清丈工作。
尤其是山東,前期不僅阻礙田地清丈工作,居然敢毆打和殺害清丈工作組。
皇上大怒,“羅織各種罪名”,衍聖公府被殺得隻剩下衍聖公一脈,山東世家豪右被殺了上萬人,流放沒籍的數以萬計。
這種高壓勢態下,各地真沒人有膽子再耍橫阻礙清丈。
被清丈出隱匿田地頂多是以後足額納賦。
要是阻礙清丈,真得會全家福貴的。
所以進展非常快,隻剩下四川、雲貴、福建、兩廣和安南還沒有完成清丈。
朱翊鈞站在湖邊,雙手籠袖。
在不遠處,幾對鴨子和鴛鴦,撥動綠波,愜意地遊來遊去。
成蔭如傘的柳樹隨風飄蕩,翠綠的垂枝劃過水麵,仿佛劃破了一簾夏夢。
“南直隸才清丈出兩百三十三萬畝,隔壁的浙江,多山少地,也清丈出四百五十九萬畝田地來。
看樣子江南那些人,還是心存僥幸。”
朱翊鈞的話像拂過湖麵的清風,清淡平和,卻讓張居正心生寒意,後背發麻。
江南啊江南!
張居正心裏忍不住歎了一口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