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的采購價格相比於宮外,要貴上不少。


    徐妙雲給的采購錢,也都是用宮內的價格來算的。


    這一趟代購,楊軒可是賺不少錢。


    為此,他還特意買了不少好東西,送給了徐妙雲。


    當然,東西都是安慶送去的。


    這段日子楊軒都沒有再入宮。


    為的就是躲著朱棣。


    畢竟剛剛坑了他一次。


    而且他還聽說朱棣這幾天大發雷霆。


    究其原因是朱棣命解縉修書,後者拿出的成果並沒有達到朱棣的預期。


    隻是為了完任務而完任務。


    如此,朱棣豈能不生氣。


    於是這一次為了表明自己的重視,他一口氣派了五個翰林學士擔任總裁,另外還派了二十名翰林院官員為副總裁。


    所選之人,皆是飽學之士。


    除此之外,朱棣還下了全國動員令,不論身份,不論老少,隻要是學識淵博之人,皆可為編撰。


    以為這就夠了?


    嗬,想多了。


    為了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還有一種人是朱棣最需要的。


    這種人不需要有多好的學識,但,字要寫的漂亮。


    要知道,朱棣對於這部書的要求可是集合古今所有知識於一體的。


    需要采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都需要有人抄寫。


    而這修書,換言之,是一項國家任務。


    字跡必須清晰漂亮。


    這代表著國家的臉麵。


    最後,朱棣任命老和尚姚廣孝擔任二把手。


    如此大手筆,大動作,解縉就算再遲鈍,也明白了朱棣對這部書的重視。


    他收斂了其他小心思,全心全意主持修書工作。


    ……


    楊軒最近的小日子過的很不錯,偶爾和朱高煦、朱高燧相約去城外打獵。


    或與安慶去城外的紅楓林轉悠。


    朝堂上,朱棣下令在江浙等地建造織造局。


    此次鄭和下西洋所攜帶的絲綢大多都是從民間采購的。


    經楊軒提醒,朱棣覺得朝廷要有自己穩定的供貨渠道。


    此外,在景德鎮,朱棣也擴大了瓷器的燒製規模。


    這些都是為下西洋所服務的。


    除了這些,這幾年,朱棣還往北方遷了不少人。


    這其中,多數都是流民,還有就是犯了法,被流放到北方的。


    文化上,老朱生前最後定下的政策,朱棣已經基本落實。


    興建學堂,統一教材,統一注釋,還往北方輸送了不少讀書人,在各學堂擔任教書先生。


    千百年下來,聖人經典衍生出了無數版本。


    傳承悠久的大家族擁有的教育資源是平民百姓無法相比的,所以,普通百姓想要通過科舉出人頭地實在是太難了。


    老朱開國之後,搞出了八股,又規定了科舉命題範圍。


    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普通百姓更多的公平,也減輕了他們的學習壓力,畢竟,科舉現在隻考四書五經。


    但,四書五經流傳至今,各個版本的注釋都有。


    一句聖人之言,竟然能有好幾種意思。


    大家族子弟接觸的多,所以知識麵豐富,在科舉上有更多的優勢。


    普通百姓出身的學子,拿的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注釋。


    他們想要通過科舉,難如登天。


    所以,統一注釋是必須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統一注釋,就能統一讀書人的思想。


    這才是老朱最看重的,也是朱棣上位之後不遺餘力推行此項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因。


    從這幾年各地縣試、府試、鄉試普通百姓學子的上榜率就能看出此項政策的效果。


    讀書人越多,朱棣砍起人來就越加麻利。


    不用擔心像洪武朝一樣,動不動朝堂上的官員就少一半。


    而朱棣這與老朱相似的性格,也注定了他跟文官處不到一塊去。


    若不是二者之間有朱高熾這個太子從中斡旋,現在朝廷的施政效率怕是要打好幾個折扣。


    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裏。


    雖然嘴上什麽都沒說,但心裏跟明鏡兒似的。


    總之,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有什麽變化的。


    ……


    大明就在這樣穩步發展中前進。


    冬去春來,時間也來到了永樂五年。


    交趾發生叛亂,朱棣任張輔為總兵官,率軍前去平亂。


    永樂五年末,叛亂平息,張輔奉命留守,震懾別有心思之人。


    永樂六年,六十五歲的張玉因早年間在戰場上留下的舊傷複發,生命垂危。


    朱棣召張輔回京。


    在見到兒子之後,張玉交代完身後事,便閉上了眼睛。


    一代名將,溘然長逝。


    朱棣下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並追封張玉為河間王,配享太廟。


    張輔襲爵英國公,歲祿加至三千五百石,加封右柱國,特進榮祿大夫,另賜冠服,白金等物。


    張玉的喪事結束,京城再次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大明依舊在穩步發展,朝堂上太子黨和漢王黨不時就爭一下。


    但,楊軒卻發現,朱棣的白頭發又多了。


    “河間王張玉走了之後,你的狀態變差了許多。”楊軒找到朱棣,道。


    “是嗎?”朱棣道。


    “嗯。”楊軒點點頭。


    “我在為未來擔憂。”朱棣道。


    “如今的大明可做一軍之統帥之人不多,張玉的離開相當於斷了吾之一臂啊!”


    “丘福的年齡也大了,也不知道還能撐幾年。”


    “而且丘福的性格並不如張玉穩重。”


    “張輔有其父之風,但接下來的三年需要守孝。”


    “若再起戰事,朝中怕是無將可用。”


    朱棣說著自己的擔憂。


    其實統軍之人並不是沒有,寧王朱權就是一個相當好的人選。


    但朱棣的內心之中對其還是不放心的。


    徐輝祖也不錯,鎮守北平盡心盡力。


    可朱棣最信任的還是跟著自己經曆靖難之役的將領們。


    但,可做一軍之統帥的大將基本上已經凋零,剩下的,可為將,而不可為帥。


    “那就開武舉吧!”


    “不然等這一代將領凋零之後,大明的武將將會陷入青黃不接的情況。”


    “等到以後太子和皇長孫手中的時候,可能會真的無將可用。”


    楊軒想了想,道。


    “我也在思考這事兒。”朱棣道。


    “此時宜早不宜遲,就算通過武舉的選拔,也要進入軍中曆練才行。”


    “像韓信,霍去病這種天生統帥之人,太少太少。”


    “更多的,還是通過一場場戰爭,積累經驗。”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生:我在大明被徐達撿回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兩廣總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兩廣總督並收藏長生:我在大明被徐達撿回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