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雙贏
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麵派的意思是周旋於對立雙方之間,既討好一方,也不得罪另一方。
這個詞大概起源於元末明初。
時值戰亂,百姓們為了避免被元軍或者明軍騷擾,會在門上懸掛木牌表明身份。
支持元軍的懸掛“保境安民”木牌。
支持明軍的懸掛“驅逐韃虜”木牌。
朱元璋北伐時並非長驅直入一帆風順,很多時候會在某個地方與元軍來回拉扯。
戰事打到懷慶府時,當地的一些百姓想了辦法。
他們在木牌的一麵寫“保境安民”,在另一麵寫上“驅除韃虜”。
元軍來了亮出“保境安民”的一麵,明軍來了亮出“驅除韃虜”的一麵。
省錢省力又省心。
常遇春攻克懷慶,率兵進城後發現城中百姓門口上掛滿了寫有“驅逐韃虜”的木牌。
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時吹來一陣狂風,木牌翻麵露出了“保境安民”的字樣。
常遇春大怒,下令將懸掛兩麵木牌的人全部斬首。
兩麵牌由此而來,後來演變成了兩麵派。
吳三桂想當兩麵派。
但從古至今兩麵派都沒有好下場。
這不僅需要謀略,還需要有強大的實力,在任何一方翻臉時做到自保。
或者...有足夠逃跑的空間。
就像蒙古部落那樣,打不過可以跑。
茫茫草原,根本找不到他們的蹤跡。
吳三桂一沒有自保的能力,二沒有逃跑的空間。
當兩麵派簡直自尋死路。
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他當兩麵派的想法愈發強烈。
因為明軍一直在打勝仗。
先是打贏了寧遠之戰,隨後又打贏了鬆錦之戰,並且兵不血刃拿下義州。
如果再打贏廣寧之戰,那麽建奴在遼東的局勢將每況愈下。
等局勢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建奴的末日也就到了。
而他吳三桂...恐怕也會被朝廷秋後算賬。
吳三桂十分清楚他自己在崇禎十七年的京師保衛戰當中做了什麽。
除了他。
滿朝文武甚至天下所有人都清楚他行軍緩慢的原因。
無非是保存實力,觀望戰局,因勢利導!
所以當王永吉命他帶兵殺向廣寧時,他心裏是抗拒的。
生怕把建奴打殘了,影響自己自己當兩麵派的計劃。
可軍令如山,他無法違抗命令。
寬闊的遼河平原上,吳三桂三萬大軍緩緩前進。
“報!”傳令兵從後麵跑到吳三桂身邊:“總督大人有令,命我軍加快行軍,天黑前務必抵達西沙河西岸。”
“給總督大人回令,就說吳三桂會按照命令行事。”
“是,”傳令兵快速離開。
說話後不久,前方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和戰馬的嘶鳴聲。
吳三桂知道,這是他的先鋒部隊正在和八旗先鋒部隊交戰。
從大淩河堡出發後,雙方的先鋒部隊每天都在打仗。
規模不大,卻很焦灼。
“高得捷,你帶人去前麵接應一下!”吳三桂吩咐。
先鋒部隊都是精銳,他可不想讓精銳平白無故的送死。
等高得捷走後,吳三桂將心腹胡心水和夏龍山召至近前。
“總兵大人有何吩咐?”胡心水率先問道。
“哎,”吳三桂愁雲滿麵,“沒什麽吩咐,隻是對接下來的戰事很是犯愁。”
夏龍山有些不解:“大人是怕打不贏建奴嗎?”
“非也!”吳三桂搖頭,“打贏了建奴,遼東的局勢將徹底倒向朝廷。這個結果看似不錯,但沒了建奴的威脅,朝廷極有可能卸磨殺驢對咱們動手!”
“那要不...故意打敗仗?”夏龍山遲疑道。
“打敗仗就更不行了!我的本意是保存實力,戰場上吃敗仗無法精確控製損失的數量,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潰敗,損失慘重!”吳三桂說道。
三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看了一會,還是沒有任何頭緒。
胡心水眼珠在眼眶裏轉了幾圈後低聲提議:“要不還是問問方先生吧?”
“之前跟你說過,我已經不是很信任他了。”吳三桂表情嚴肅,“他讓我在打建奴使出全力,我豈能照做?”
“他畢竟是您的謀士,心裏的主意比我們多,還是問他比較好!”胡心水勸。
“是啊,大人您要是覺得不合適,可以隻聽不做!”夏龍山也勸。
吳三桂本想再次拒絕,可是戰局的發展已經不允許他任性,隻能照做。
謀士方光琛早就知道吳三桂變了心。
可是他故意假裝不知。
因為他要用實際行動重新獲得吳三桂的信任。
來到吳三桂麵前聽完他的顧慮後,方光琛眯著眼睛想了很久。
就在吳三桂即將等不及的時候,方光琛睜開了眼睛。
“怎麽樣?方先生可有對策?”吳三桂焦急地問。
“有,”方光琛眼神犀利。
“請方先生賜教!”吳三桂對著他深施一禮。
“吳大人真是折煞我了,”方光琛連忙攙扶吳三桂,“大人是想繼續維持當前的狀態?”
“對。”吳三桂點頭。
“好辦,”方光琛胸有成竹道:“大人隻需在接下來的廣寧之戰,打一場雙贏的戰鬥即可。屆時既能向朝廷交差,也能讓建奴緩一口氣。”
“打仗要麽輸,要麽贏,或者打個平手,怎麽可能雙贏?”吳三桂語氣裏夾雜著一絲嘲諷和不屑。
“大人可曾聽聞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說法?”方光琛笑著反問。
“聽說過,這是《崇禎十七年》邸報上的話。”吳三桂點頭後愣了下,有些難以置信地問:“方先生的意思是...出賣友軍?”
“對,可以把友軍的部署情況提前告訴建奴,讓建奴打一場勝仗。”
“先生剛才說是雙贏,現在建奴贏了,我軍如何贏?贏誰?”吳三桂低聲問。
“贏蒙古人!”方光琛語氣陰狠:“大人以賣友軍為條件,讓建奴出也賣一部分蒙古人。到了戰場上建奴對付友軍,咱們對付蒙古人。”
“雙方都能打贏,便是雙贏!”
“雙贏?”聽完方光琛的計策後,吳三桂很是糾結。
他不是糾結該不該扔掉良心出賣友軍,而是糾結該出賣哪一支友軍...
畢竟友軍數量太多了。
這個詞大概起源於元末明初。
時值戰亂,百姓們為了避免被元軍或者明軍騷擾,會在門上懸掛木牌表明身份。
支持元軍的懸掛“保境安民”木牌。
支持明軍的懸掛“驅逐韃虜”木牌。
朱元璋北伐時並非長驅直入一帆風順,很多時候會在某個地方與元軍來回拉扯。
戰事打到懷慶府時,當地的一些百姓想了辦法。
他們在木牌的一麵寫“保境安民”,在另一麵寫上“驅除韃虜”。
元軍來了亮出“保境安民”的一麵,明軍來了亮出“驅除韃虜”的一麵。
省錢省力又省心。
常遇春攻克懷慶,率兵進城後發現城中百姓門口上掛滿了寫有“驅逐韃虜”的木牌。
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時吹來一陣狂風,木牌翻麵露出了“保境安民”的字樣。
常遇春大怒,下令將懸掛兩麵木牌的人全部斬首。
兩麵牌由此而來,後來演變成了兩麵派。
吳三桂想當兩麵派。
但從古至今兩麵派都沒有好下場。
這不僅需要謀略,還需要有強大的實力,在任何一方翻臉時做到自保。
或者...有足夠逃跑的空間。
就像蒙古部落那樣,打不過可以跑。
茫茫草原,根本找不到他們的蹤跡。
吳三桂一沒有自保的能力,二沒有逃跑的空間。
當兩麵派簡直自尋死路。
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他當兩麵派的想法愈發強烈。
因為明軍一直在打勝仗。
先是打贏了寧遠之戰,隨後又打贏了鬆錦之戰,並且兵不血刃拿下義州。
如果再打贏廣寧之戰,那麽建奴在遼東的局勢將每況愈下。
等局勢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建奴的末日也就到了。
而他吳三桂...恐怕也會被朝廷秋後算賬。
吳三桂十分清楚他自己在崇禎十七年的京師保衛戰當中做了什麽。
除了他。
滿朝文武甚至天下所有人都清楚他行軍緩慢的原因。
無非是保存實力,觀望戰局,因勢利導!
所以當王永吉命他帶兵殺向廣寧時,他心裏是抗拒的。
生怕把建奴打殘了,影響自己自己當兩麵派的計劃。
可軍令如山,他無法違抗命令。
寬闊的遼河平原上,吳三桂三萬大軍緩緩前進。
“報!”傳令兵從後麵跑到吳三桂身邊:“總督大人有令,命我軍加快行軍,天黑前務必抵達西沙河西岸。”
“給總督大人回令,就說吳三桂會按照命令行事。”
“是,”傳令兵快速離開。
說話後不久,前方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和戰馬的嘶鳴聲。
吳三桂知道,這是他的先鋒部隊正在和八旗先鋒部隊交戰。
從大淩河堡出發後,雙方的先鋒部隊每天都在打仗。
規模不大,卻很焦灼。
“高得捷,你帶人去前麵接應一下!”吳三桂吩咐。
先鋒部隊都是精銳,他可不想讓精銳平白無故的送死。
等高得捷走後,吳三桂將心腹胡心水和夏龍山召至近前。
“總兵大人有何吩咐?”胡心水率先問道。
“哎,”吳三桂愁雲滿麵,“沒什麽吩咐,隻是對接下來的戰事很是犯愁。”
夏龍山有些不解:“大人是怕打不贏建奴嗎?”
“非也!”吳三桂搖頭,“打贏了建奴,遼東的局勢將徹底倒向朝廷。這個結果看似不錯,但沒了建奴的威脅,朝廷極有可能卸磨殺驢對咱們動手!”
“那要不...故意打敗仗?”夏龍山遲疑道。
“打敗仗就更不行了!我的本意是保存實力,戰場上吃敗仗無法精確控製損失的數量,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潰敗,損失慘重!”吳三桂說道。
三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看了一會,還是沒有任何頭緒。
胡心水眼珠在眼眶裏轉了幾圈後低聲提議:“要不還是問問方先生吧?”
“之前跟你說過,我已經不是很信任他了。”吳三桂表情嚴肅,“他讓我在打建奴使出全力,我豈能照做?”
“他畢竟是您的謀士,心裏的主意比我們多,還是問他比較好!”胡心水勸。
“是啊,大人您要是覺得不合適,可以隻聽不做!”夏龍山也勸。
吳三桂本想再次拒絕,可是戰局的發展已經不允許他任性,隻能照做。
謀士方光琛早就知道吳三桂變了心。
可是他故意假裝不知。
因為他要用實際行動重新獲得吳三桂的信任。
來到吳三桂麵前聽完他的顧慮後,方光琛眯著眼睛想了很久。
就在吳三桂即將等不及的時候,方光琛睜開了眼睛。
“怎麽樣?方先生可有對策?”吳三桂焦急地問。
“有,”方光琛眼神犀利。
“請方先生賜教!”吳三桂對著他深施一禮。
“吳大人真是折煞我了,”方光琛連忙攙扶吳三桂,“大人是想繼續維持當前的狀態?”
“對。”吳三桂點頭。
“好辦,”方光琛胸有成竹道:“大人隻需在接下來的廣寧之戰,打一場雙贏的戰鬥即可。屆時既能向朝廷交差,也能讓建奴緩一口氣。”
“打仗要麽輸,要麽贏,或者打個平手,怎麽可能雙贏?”吳三桂語氣裏夾雜著一絲嘲諷和不屑。
“大人可曾聽聞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說法?”方光琛笑著反問。
“聽說過,這是《崇禎十七年》邸報上的話。”吳三桂點頭後愣了下,有些難以置信地問:“方先生的意思是...出賣友軍?”
“對,可以把友軍的部署情況提前告訴建奴,讓建奴打一場勝仗。”
“先生剛才說是雙贏,現在建奴贏了,我軍如何贏?贏誰?”吳三桂低聲問。
“贏蒙古人!”方光琛語氣陰狠:“大人以賣友軍為條件,讓建奴出也賣一部分蒙古人。到了戰場上建奴對付友軍,咱們對付蒙古人。”
“雙方都能打贏,便是雙贏!”
“雙贏?”聽完方光琛的計策後,吳三桂很是糾結。
他不是糾結該不該扔掉良心出賣友軍,而是糾結該出賣哪一支友軍...
畢竟友軍數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