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楊鎬
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二十四年十月十五,赫圖阿拉。
遷都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兩個月,但福臨還是各種不適應。
他既不適應這裏的環境,也對現有的條件非常不滿。
“大清的都城竟然在這窮山惡水之中,太讓朕失望了。”福臨站在城牆上,頭也不回的說道。
多爾袞在旁邊陪笑:“請皇上多擔待一些,等臣反攻沈陽之後就行了。”
“反攻沈陽?”福臨苦笑一聲:“大清現在缺少糧食,先弄來足夠多的糧食讓將士們度過這個春天再說吧。”
“皇上放心,臣已經在做準備了。”
“哦?”福臨轉過身盯著多爾袞的眼睛:“叔父快說說做了哪些準備?”
“臣派人通知了朝鮮,讓朝鮮國王馬上安排人向大清運糧。”
“他們不一定聽從號令吧?”福臨有些無奈。
朝鮮人畏威卻不懷德。
之前能臣服於大清,完全是被八旗兵打怕了。
現在明軍兵臨城下,八旗兵都都自身難保了,更沒空對付朝鮮人。
沒了武力威脅,朝鮮絕不會像之前一樣對大清言聽計從。
“皇上放心,一切都在臣的掌控之中。”多爾袞說道:“朝鮮國王和朝中高官在大清都有質子,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撕破臉。”
“萬一呢?”福臨抬起頭。
“就算撕破臉,臣也可以趁著這個冬天發兵朝鮮,再次武力打服他們。”多爾袞回答。
“明軍主力就在沈陽城中,此時出兵朝鮮就不怕明軍趁機來攻嗎?”
“哈哈!”多爾袞大笑一聲:“明軍深入遼東數百裏,如果此時離開沈陽繼續東進,後方的義州,廣寧以及開原將會出現兵力空虛的情況。屆時八旗兵隻要...”
“叔父!”福臨用十分複雜的目光看向多爾袞:“別斷明軍後路了,之前總想著斷明軍後路,結果損兵折將不說,還被迫丟棄了盛京。”
多爾袞立刻收住笑容,臉上寫滿了尷尬。
之前他想斷明軍後路,結果差點又被明軍包圍。
如果不是吳三桂提前向他泄密,恐怕早已全軍覆沒。
“明軍立足未穩再加上已經入冬,步兵行軍困難,所以臣斷定明軍不敢在這個冬天發起攻勢。就算明軍真的發起了進攻,臣也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並馬上回援。”多爾袞解釋道。
“嗯,”福臨點了下頭說道:“朝鮮的糧食也不富裕,能提供的糧食不會太多,根本不夠咱們度過這個冬天的。”
“皇上放心,臣還有第二個辦法。”多爾袞神秘地笑了笑:“在遷都之前臣就派人跟隨走私的商船去福建了,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能帶著裝滿糧食的貨船返回遼東。”
“但願吧!”福臨鬆了口氣繼續問道:“明廷那邊最近有什麽新消息嗎?”
“有倒是有,”多爾袞撓了下後腦勺:“這件事在明廷內部影響非常大,但是對遼東的明軍來說幾乎沒什麽影響。”
“什麽事?”
“明廷內部傳出消息說,我朝元年八旗入關劫掠時,衍聖公投降大清,並資助大清數百萬兩銀子。”多爾袞笑著說道。
“有這回事?”福臨看向多爾袞。
“當然沒有,”多爾袞搖頭否認,“衍聖公是明廷的衍聖公,不會向大清稱臣,更不會資助大清銀子。”
福臨點點頭,臉上雖然露出一副相信的表情,心中卻開始懷疑。
他懷疑多爾袞收了衍聖公的銀子卻沒有上報朝廷。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會,各懷心思的離開。
直線距離兩百多裏的沈陽城中,王永吉正與各部將領商議開春之後的作戰計劃。
建奴已經遷都。
若想進攻赫圖阿拉必須先經過薩爾滸。
而進攻薩爾滸最關鍵的問題是...地形不熟。
想打勝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時無法掌控,隻能等。
明軍內部看似一團和氣,實則互有矛盾。
地形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明軍已經幾十年未曾踏過撫順城一步。
撫順城東麵是大片的山林,明軍隻能根據以前的資料了解河流,山川以及叢林的大致位置。
無法知道詳情。
按理說可以去山中尋找山民,通過他們了解情況。
但建奴離開沈陽時不但把城中百姓盡數遷走,還把沿途的山民獵人全都帶走或者直接殺死。
這讓明軍喪失了為數不多了解地形的機會。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
進攻薩爾滸到底要不要分兵?
萬曆四十七的薩爾滸之戰時,時任遼東經略楊鎬選擇分兵合圍薩爾滸。
楊鎬字京甫,河南歸德府(今商丘)人。
萬曆八年中進士。
萬曆二十年在永平練兵並負責屯田、馬政事務。
三年後出任遼東監軍,與時任遼東總兵董一元打的遼東蒙古人抬不起頭來。
第二年又因屯田有功而被升職。
萬曆二十五年擔任右僉都禦史,奔赴朝鮮負責援朝軍務。
次年正月,他指揮的明軍在蔚山之戰中“未盡全功”。
楊鎬因為指揮不當和隱瞞軍情被罷職。
萬曆三十八年楊鎬擔任遼東巡撫,不久再次卸任。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正式造反。
朝廷覺得楊鎬熟悉遼東軍務,讓他擔任遼東經略負責平叛。
他兵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結果努爾哈赤逐一擊退,最終兵敗。
明知建奴不好對付,楊鎬為什麽沒有集中主力進攻,而是選擇了分兵?
並非楊鎬無才,主要是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分兵合圍是最佳方案。
在戰前的討論會上,包括遼東經略楊鎬,總兵杜鬆,總兵李如柏,總兵劉綎等人都同意了分兵合圍的方案。
畢竟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明軍就是用分兵合圍的方法擊敗了土司楊應龍。
隻有馬林認為應該應該集中兵力從一路進攻。
這些人除了李如柏賦閑在家二十多年外,其他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不會犯戰略錯誤。
選擇分兵還有另一個原因。
赫圖阿拉坐落在群山之中。
那裏地勢高,周圍地勢低。
無論從哪一路進兵,都是仰攻。
同時會麵臨道路狹窄,山路難行的問題。
縱有百萬大軍,也無法在正麵全部展開。
先鋒部隊一旦受阻,雙方就會形成僵持的局麵。
到時候前麵的部隊沒法退,後麵的部隊上不來。
白白浪費兵力的優勢,還有時間和糧草。
當時的大明先後經曆了萬曆三大征以及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明緬戰爭。
國庫空虛,財政匱乏。
朝廷上下都要求速戰速決,不能僵持。
所以楊鎬選擇了分兵。
三十多年過去了,明軍再次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是分兵合圍?
還是集中主力一路推進?
遷都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兩個月,但福臨還是各種不適應。
他既不適應這裏的環境,也對現有的條件非常不滿。
“大清的都城竟然在這窮山惡水之中,太讓朕失望了。”福臨站在城牆上,頭也不回的說道。
多爾袞在旁邊陪笑:“請皇上多擔待一些,等臣反攻沈陽之後就行了。”
“反攻沈陽?”福臨苦笑一聲:“大清現在缺少糧食,先弄來足夠多的糧食讓將士們度過這個春天再說吧。”
“皇上放心,臣已經在做準備了。”
“哦?”福臨轉過身盯著多爾袞的眼睛:“叔父快說說做了哪些準備?”
“臣派人通知了朝鮮,讓朝鮮國王馬上安排人向大清運糧。”
“他們不一定聽從號令吧?”福臨有些無奈。
朝鮮人畏威卻不懷德。
之前能臣服於大清,完全是被八旗兵打怕了。
現在明軍兵臨城下,八旗兵都都自身難保了,更沒空對付朝鮮人。
沒了武力威脅,朝鮮絕不會像之前一樣對大清言聽計從。
“皇上放心,一切都在臣的掌控之中。”多爾袞說道:“朝鮮國王和朝中高官在大清都有質子,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撕破臉。”
“萬一呢?”福臨抬起頭。
“就算撕破臉,臣也可以趁著這個冬天發兵朝鮮,再次武力打服他們。”多爾袞回答。
“明軍主力就在沈陽城中,此時出兵朝鮮就不怕明軍趁機來攻嗎?”
“哈哈!”多爾袞大笑一聲:“明軍深入遼東數百裏,如果此時離開沈陽繼續東進,後方的義州,廣寧以及開原將會出現兵力空虛的情況。屆時八旗兵隻要...”
“叔父!”福臨用十分複雜的目光看向多爾袞:“別斷明軍後路了,之前總想著斷明軍後路,結果損兵折將不說,還被迫丟棄了盛京。”
多爾袞立刻收住笑容,臉上寫滿了尷尬。
之前他想斷明軍後路,結果差點又被明軍包圍。
如果不是吳三桂提前向他泄密,恐怕早已全軍覆沒。
“明軍立足未穩再加上已經入冬,步兵行軍困難,所以臣斷定明軍不敢在這個冬天發起攻勢。就算明軍真的發起了進攻,臣也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並馬上回援。”多爾袞解釋道。
“嗯,”福臨點了下頭說道:“朝鮮的糧食也不富裕,能提供的糧食不會太多,根本不夠咱們度過這個冬天的。”
“皇上放心,臣還有第二個辦法。”多爾袞神秘地笑了笑:“在遷都之前臣就派人跟隨走私的商船去福建了,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能帶著裝滿糧食的貨船返回遼東。”
“但願吧!”福臨鬆了口氣繼續問道:“明廷那邊最近有什麽新消息嗎?”
“有倒是有,”多爾袞撓了下後腦勺:“這件事在明廷內部影響非常大,但是對遼東的明軍來說幾乎沒什麽影響。”
“什麽事?”
“明廷內部傳出消息說,我朝元年八旗入關劫掠時,衍聖公投降大清,並資助大清數百萬兩銀子。”多爾袞笑著說道。
“有這回事?”福臨看向多爾袞。
“當然沒有,”多爾袞搖頭否認,“衍聖公是明廷的衍聖公,不會向大清稱臣,更不會資助大清銀子。”
福臨點點頭,臉上雖然露出一副相信的表情,心中卻開始懷疑。
他懷疑多爾袞收了衍聖公的銀子卻沒有上報朝廷。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會,各懷心思的離開。
直線距離兩百多裏的沈陽城中,王永吉正與各部將領商議開春之後的作戰計劃。
建奴已經遷都。
若想進攻赫圖阿拉必須先經過薩爾滸。
而進攻薩爾滸最關鍵的問題是...地形不熟。
想打勝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時無法掌控,隻能等。
明軍內部看似一團和氣,實則互有矛盾。
地形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明軍已經幾十年未曾踏過撫順城一步。
撫順城東麵是大片的山林,明軍隻能根據以前的資料了解河流,山川以及叢林的大致位置。
無法知道詳情。
按理說可以去山中尋找山民,通過他們了解情況。
但建奴離開沈陽時不但把城中百姓盡數遷走,還把沿途的山民獵人全都帶走或者直接殺死。
這讓明軍喪失了為數不多了解地形的機會。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
進攻薩爾滸到底要不要分兵?
萬曆四十七的薩爾滸之戰時,時任遼東經略楊鎬選擇分兵合圍薩爾滸。
楊鎬字京甫,河南歸德府(今商丘)人。
萬曆八年中進士。
萬曆二十年在永平練兵並負責屯田、馬政事務。
三年後出任遼東監軍,與時任遼東總兵董一元打的遼東蒙古人抬不起頭來。
第二年又因屯田有功而被升職。
萬曆二十五年擔任右僉都禦史,奔赴朝鮮負責援朝軍務。
次年正月,他指揮的明軍在蔚山之戰中“未盡全功”。
楊鎬因為指揮不當和隱瞞軍情被罷職。
萬曆三十八年楊鎬擔任遼東巡撫,不久再次卸任。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正式造反。
朝廷覺得楊鎬熟悉遼東軍務,讓他擔任遼東經略負責平叛。
他兵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結果努爾哈赤逐一擊退,最終兵敗。
明知建奴不好對付,楊鎬為什麽沒有集中主力進攻,而是選擇了分兵?
並非楊鎬無才,主要是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分兵合圍是最佳方案。
在戰前的討論會上,包括遼東經略楊鎬,總兵杜鬆,總兵李如柏,總兵劉綎等人都同意了分兵合圍的方案。
畢竟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明軍就是用分兵合圍的方法擊敗了土司楊應龍。
隻有馬林認為應該應該集中兵力從一路進攻。
這些人除了李如柏賦閑在家二十多年外,其他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不會犯戰略錯誤。
選擇分兵還有另一個原因。
赫圖阿拉坐落在群山之中。
那裏地勢高,周圍地勢低。
無論從哪一路進兵,都是仰攻。
同時會麵臨道路狹窄,山路難行的問題。
縱有百萬大軍,也無法在正麵全部展開。
先鋒部隊一旦受阻,雙方就會形成僵持的局麵。
到時候前麵的部隊沒法退,後麵的部隊上不來。
白白浪費兵力的優勢,還有時間和糧草。
當時的大明先後經曆了萬曆三大征以及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明緬戰爭。
國庫空虛,財政匱乏。
朝廷上下都要求速戰速決,不能僵持。
所以楊鎬選擇了分兵。
三十多年過去了,明軍再次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是分兵合圍?
還是集中主力一路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