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山東出大事了!”


    “兗州府塘報:建奴攻陷兗州府擒了魯王及其家人。”


    “曲阜塘報:曲阜孔府遭劫,傷亡數人,丟銀兩百萬兩!”


    乾清宮內,兵部侍郎王家彥拿著兩封塘報逐一念道。


    其他在場的大臣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他們不是不信魯王被俘,而是不信孔府被劫!


    誰幹的?


    建奴嗎?


    算上這一次,建奴已經是第六次入關了。


    其餘五次均是過曲阜而不入。


    沒想到...這一次竟然對孔府下手了。


    王家彥放下手中的兩份塘報後繼續說道:“建奴讓人送來一封信,兵部查驗了信封和信紙,確定上麵沒有塗毒。信裏的內容我們沒敢看,請陛下決斷。”


    說著,王家彥將手中的信高高舉過頭頂。


    王承恩沒有去接,而是看向崇禎。


    “送信的人在哪?”崇禎問。


    “送信之人並非建奴士兵,而是我軍降兵,扣押在兵部衙門裏。”


    崇禎歎了口氣:“詢問清楚後放了他吧,兗州失守的責任不在他身上。”


    “臣...遵旨。”王家彥有些動容。


    他第一次見崇禎竟然主動關心一個小兵的命運。


    崇禎坐在龍椅上,不喜不悲的說道:“王侍郎打開信封,把信裏麵的內容念給所有人聽!”


    “臣遵旨。”


    王家彥不敢怠慢,急忙拆開信封拿出信紙念了起來。


    信的內容很長,但表達的內容隻有兩點。


    一,八旗鐵騎舉世無敵,奉勸崇禎早早投降,免得大明子民跟著他受罪。


    二,要求用魯王及其家人性命換回阿濟格和遏必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建奴太囂張了,真不知道他們哪兒來的勇氣!”


    “是啊,看來溫榆河打的還是不夠疼!”


    “讓黃得功,高傑去打建奴,把他們打疼了就不叫喚了。”


    在場的大臣們義憤填膺,紛紛表達著不滿。


    李邦華冷哼一聲道:“諸位別逞口舌之快,先想想對策吧。”


    其他人還想反駁,被崇禎用眼神製止。


    大明的朝臣有兩個毛病。


    一是爭鬥。


    朝堂上爭權奪勢,朝堂下爾虞我詐。


    二是嘴遁。


    俗稱打嘴炮。


    別管實際情況怎麽樣,嘴上從不吃虧。


    範景文站出來拱手:“陛下,臣以為阿濟格和遏必隆已死,屍體對朝廷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不如趁機換回魯王及其家人。”


    “臣附議。”


    “臣也附議。”


    內閣和兵部官員紛紛站出來同意。


    崇禎微微一笑:“諸位說的很好,但朕以為還不夠。”


    “陛下的意思是...?”李邦華眨著眼睛問。


    “他們有心,朕也有意,這筆買賣可以做。但是怎麽做不是他們說了算,而是朕說了算。”崇禎看向殿外的天空。


    “溫榆河之戰建奴死傷數萬,他們的屍首朕留著沒用。阿濟格,遏必隆乃至所有死在溫榆河的建奴士兵屍首,都可以交給多鐸。”


    “陛下的條件是?”王家彥有些期待的問。


    崇禎嘴角上揚:“條件有兩個,一是是把魯王換回來,二是把祖大壽換回來。”


    此言一出,乾清宮先是陷入安靜,隨後響起大臣們的恭維聲:“陛下聖明。”


    “吾皇聖明!”


    “陛下此計實乃上上策也!”


    聽著大臣們讚同的聲音,崇禎欣慰的鬆了口氣。


    本以為他們會有不同意見,沒想到聲音竟然如此統一。


    投降建奴的武將有很多。


    可以噴他們,罵他們所有人。


    唯獨不能罵祖大壽。


    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對得起朝廷了。


    崇禎四年,祖大壽領兵修築大淩河城。


    修到一半時皇太極突然出兵,將大淩河城包圍。


    祖大壽屢次突圍均以失敗告終,隻能堅守不出,等待援兵。


    城中糧草吃完了就吃戰馬,戰馬吃沒了就人相食。


    三個月後,糧盡援絕的祖大壽開城投降。


    祖大壽投降後向皇太極提議,趁錦州的明軍不知道他已經投降,願去錦州當內應。


    結果祖大壽一去不複返。


    崇禎十五年,祖大壽打開被圍困了一年的錦州城門,再次投降滿清。


    這次的情況和上次如出一轍,城中糧草耗盡,人相食...


    皇太極沒有因為他上次的叛逃而降罪,而是以禮相待。


    皇太極這麽做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想借機召降遼東明軍。


    尤其是關寧軍。


    李成梁一族在遼東失勢後,祖氏一族開始崛起。


    到了祖大壽這裏,徹底將關寧軍掌握在手中。


    吳三桂為什麽能接手關寧軍?


    一方麵是戰功,另一方麵是因為他是祖大壽的外甥。


    肥水不流外人田。


    正因為有這層關係,當祖大壽第二次投降時,皇太極沒有任何怪罪的意思。


    不過為了防止祖大壽再次叛逃,皇太極將他軟禁在家中,不能隨意出入。


    做為一個邊軍將領,祖大壽寧願吃人也不願投降,可以說是堅持到了最後。


    當然。


    他畢竟投降了,可以說沒有舍生取義的勇氣。


    但是。


    祖大壽在投降後,沒有殺過大明的一個士兵,甚至一個百姓。


    就憑這一點,他就無愧於大明。


    崇禎明白這個道理,在場的文臣們也清楚其中緣由。


    所以當崇禎說出要換回祖大壽後,所有人都沒有反對。


    崇禎換回祖大壽還有另外一層想法。


    吳三桂擁關寧軍自重,表麵忠心實則一身反骨。


    如果換回祖大壽,情況就不一樣了。


    祖大壽同樣擁兵自重,但是他忠於朝廷。


    不會背刺崇禎。


    而且祖大壽回歸後肯定會和吳三桂爭兵權。


    他們之間一旦產生矛盾,崇禎就有機會了。


    在被崇禎的腦回路驚到後,李邦華先是高興,隨後有些擔心:“陛下,祖大壽對建奴來說非常重要。”


    “僅憑阿濟格,遏必隆以及那些敗兵的屍骨,多爾袞和多鐸怕是不會同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盲寫小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盲寫小說並收藏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