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百姓不賣糧
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乾清宮內坐著一個人,站著一個人,跪著一個人。
坐著的是崇禎,站著的是王承恩,跪在地上的是高起潛。
看著一臉卑微的高起潛,崇禎突然笑了。
高起潛先是一驚,隨後心如死灰。
他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
就在高起潛胡思亂想的時候,崇禎發話了:“高起潛,你覺得朕會相信你是幕後凶手嗎?”
這句話不但把高起潛問愣了,王承恩也愣了。
“不錯,朕起初確實懷疑過你,但是朕左思右想後覺得你沒有作案動機。”崇禎接著說道。
王承恩率先反應過來,他低聲提醒崇禎:“皇爺,小順子他們已經被殺了。如果高起潛不是幕後凶手的話,再想查凶手可就難了。”
崇禎冷冷一笑:“凶手是查不出來的。”
王承恩和高起潛同時愣在原地,不知道崇禎何出此言。
崇禎這麽說是有道理的。
明末有三大案,分別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梃擊案的幕後凶手始終是個謎,紅丸案的更是蹊蹺。
隻有最後一件移宮案是擺在明麵上的案子,沒什麽隱情。
當時那麽大的案子都沒查出結果來,區區一個侍膳太監被殺,更查不出什麽。
他之所以讓王之心大張旗鼓的抓凶手,目的就是告訴凶手他找到了“凶手”。
隻有這樣才能讓凶手放下戒心,露出破綻。
不過這些話他不能說出來。
“高起潛。”崇禎盯著他說道。
高起潛渾身一震,“奴婢在。”
“朕知道你不是幕後凶手,但事已至此,你必須受到牽連。”
高起潛何等聰明,立刻猜到了崇禎的本意。
這個罪名他先擔著,等風頭過去了再說。
他跪在地上磕了一個頭:“陛下,奴婢願接受懲罰。”
“好,立刻收拾一下去鳳陽守皇陵。到了鳳陽後什麽都不許說,記住了嗎?”
聽到這個結果後高起潛鬆了口氣:“奴婢銘記在心,謝陛下不殺之恩。”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崇禎隻做了兩件事。
次日早朝,在宣布呂大器大勝的消息後,滿朝文武同時笑了起來。
這場仗的重要程度不亞於北京保衛戰。
如果呂大器敗了,好不容易有些穩定的南方將再次亂作一團。
其實崇禎早就猜到了鳳陽之戰的結果。
鳳陽之戰理論上是不會敗的。
戰爭隻是政治的延續,利益才是戰爭的根源。
南京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會盡可能的配合呂大器,而不是給他拆台。
因為呂大器兵敗會讓他們所有人的利益受損。
勳貴也好,東林黨也罷,他們的財富全都聚集在南京附近。
兵敗的結果就是李自成南下逼近南京,他們要麽死守,要麽逃跑。
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結果。
所以呂大器在出兵時內部意見出奇的統一,就是兩個字:支持,支持,還是他媽的支持。
但是接下來的戰事就不好說了。
戰爭的本質是利益,對外如此,對內亦是如此。
戰爭打的時間越長,需要的兵力,物資,軍餉就越多。
募兵,采買物資,發放軍餉都需要人去做,這些人分屬各個不同的利益集團。
快速結束戰爭會讓有些人利益受損,所以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不過也有人希望快速結束戰爭,無論他們出於什麽目的,對朝廷來講都是好人。
“陛下,臣聽聞秦良玉已朝武關方向進兵,李闖賊肯定會繞後偷襲,還望朝廷發公文提醒。”兵部侍郎王家彥出班說道。
“李闖賊後有追兵,肯定不敢繞後偷襲秦良玉,還是讓她放心進兵吧。隻有攻下武關才能迫使李闖賊回兵關中,如此中原戰事才能得到緩解。”另一個官員說道。
崇禎沒有采納任何人的意見,而是給秦良玉去了一封嘉獎信。
讓她自行給將士們發賞銀,不夠話跟朝廷說。
“陛下,”戶部尚書方嶽貢站了出來:“今年夏糧已經開始收獲,據北直隸各地反應收成還不錯,許多百姓留足口糧後還能剩下不少餘糧。不過...由於沒有賦稅的壓力,百姓們都不願賣糧。”
崇禎皺著眉頭問:“也就是說,今年籌備糧草有困難?”
“是這樣的陛下。”方嶽貢老實回答。
他的回答並沒有讓崇禎有太多意外。
隻有挨過餓之後才知道糧食有多麽寶貴。
此前北直隸連續遭遇旱災,鼠疫,糧食減產十分嚴重。
百姓們基本都挨過餓。
之前賣糧食是為了繳納賦稅。
現在沒了賦稅壓力,他們會把糧食死死攥在手裏,以應對可能到來的災害。
在他們眼裏,糧食和命一樣重要。
其實隻有崇禎知道,大災年缺的不是糧食,而是良心。
局部缺糧確實存在,但總體來說糧食是夠吃的。
大部分時間缺糧食都是人為造成的。看書菈
例如有錢的有權的囤積居奇...
就像幾百年之後的某個時間段缺藥一樣,都是人為因素。
看著一臉愁容的方嶽貢,崇禎也犯起了難。
農民不賣糧,朝廷就買不到糧食,邊軍就沒飯吃。
沒飯吃就沒法打仗...
這種連鎖反應是致命的。
“諸位有良策嗎?”崇禎看向在場的大臣。
有人站出來說道:“臣以為應該盡快恢複征收賦稅,隻有這樣才能迫使百姓賣糧。”
“胡鬧,陛下一言九鼎,免除賦稅是愛民之舉,怎能半途而廢?”有人反駁。
“那你說怎麽辦?總不能強買吧?”
“事已至此隻能這麽做了,給地方官員攤派任務,他們肯定有辦法。”
眾人議論起來。
崇禎在心裏歎了口氣,對大明朝地方官員的遭遇表示同情。
這也是京官與地方官矛盾的由來。
製定政策的京官開口一張嘴,下麵的地方官能跑斷腿。
“陛下,臣有話要說...”李邦華忍不住站了出來。
事關邊軍糧草,國之大事,不能不管。
滿朝文武見李邦華站了出來,紛紛停止議論,看向這位七旬老叟。
崇禎有些欣慰:“李閣老請講。”
坐著的是崇禎,站著的是王承恩,跪在地上的是高起潛。
看著一臉卑微的高起潛,崇禎突然笑了。
高起潛先是一驚,隨後心如死灰。
他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
就在高起潛胡思亂想的時候,崇禎發話了:“高起潛,你覺得朕會相信你是幕後凶手嗎?”
這句話不但把高起潛問愣了,王承恩也愣了。
“不錯,朕起初確實懷疑過你,但是朕左思右想後覺得你沒有作案動機。”崇禎接著說道。
王承恩率先反應過來,他低聲提醒崇禎:“皇爺,小順子他們已經被殺了。如果高起潛不是幕後凶手的話,再想查凶手可就難了。”
崇禎冷冷一笑:“凶手是查不出來的。”
王承恩和高起潛同時愣在原地,不知道崇禎何出此言。
崇禎這麽說是有道理的。
明末有三大案,分別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梃擊案的幕後凶手始終是個謎,紅丸案的更是蹊蹺。
隻有最後一件移宮案是擺在明麵上的案子,沒什麽隱情。
當時那麽大的案子都沒查出結果來,區區一個侍膳太監被殺,更查不出什麽。
他之所以讓王之心大張旗鼓的抓凶手,目的就是告訴凶手他找到了“凶手”。
隻有這樣才能讓凶手放下戒心,露出破綻。
不過這些話他不能說出來。
“高起潛。”崇禎盯著他說道。
高起潛渾身一震,“奴婢在。”
“朕知道你不是幕後凶手,但事已至此,你必須受到牽連。”
高起潛何等聰明,立刻猜到了崇禎的本意。
這個罪名他先擔著,等風頭過去了再說。
他跪在地上磕了一個頭:“陛下,奴婢願接受懲罰。”
“好,立刻收拾一下去鳳陽守皇陵。到了鳳陽後什麽都不許說,記住了嗎?”
聽到這個結果後高起潛鬆了口氣:“奴婢銘記在心,謝陛下不殺之恩。”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崇禎隻做了兩件事。
次日早朝,在宣布呂大器大勝的消息後,滿朝文武同時笑了起來。
這場仗的重要程度不亞於北京保衛戰。
如果呂大器敗了,好不容易有些穩定的南方將再次亂作一團。
其實崇禎早就猜到了鳳陽之戰的結果。
鳳陽之戰理論上是不會敗的。
戰爭隻是政治的延續,利益才是戰爭的根源。
南京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會盡可能的配合呂大器,而不是給他拆台。
因為呂大器兵敗會讓他們所有人的利益受損。
勳貴也好,東林黨也罷,他們的財富全都聚集在南京附近。
兵敗的結果就是李自成南下逼近南京,他們要麽死守,要麽逃跑。
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結果。
所以呂大器在出兵時內部意見出奇的統一,就是兩個字:支持,支持,還是他媽的支持。
但是接下來的戰事就不好說了。
戰爭的本質是利益,對外如此,對內亦是如此。
戰爭打的時間越長,需要的兵力,物資,軍餉就越多。
募兵,采買物資,發放軍餉都需要人去做,這些人分屬各個不同的利益集團。
快速結束戰爭會讓有些人利益受損,所以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不過也有人希望快速結束戰爭,無論他們出於什麽目的,對朝廷來講都是好人。
“陛下,臣聽聞秦良玉已朝武關方向進兵,李闖賊肯定會繞後偷襲,還望朝廷發公文提醒。”兵部侍郎王家彥出班說道。
“李闖賊後有追兵,肯定不敢繞後偷襲秦良玉,還是讓她放心進兵吧。隻有攻下武關才能迫使李闖賊回兵關中,如此中原戰事才能得到緩解。”另一個官員說道。
崇禎沒有采納任何人的意見,而是給秦良玉去了一封嘉獎信。
讓她自行給將士們發賞銀,不夠話跟朝廷說。
“陛下,”戶部尚書方嶽貢站了出來:“今年夏糧已經開始收獲,據北直隸各地反應收成還不錯,許多百姓留足口糧後還能剩下不少餘糧。不過...由於沒有賦稅的壓力,百姓們都不願賣糧。”
崇禎皺著眉頭問:“也就是說,今年籌備糧草有困難?”
“是這樣的陛下。”方嶽貢老實回答。
他的回答並沒有讓崇禎有太多意外。
隻有挨過餓之後才知道糧食有多麽寶貴。
此前北直隸連續遭遇旱災,鼠疫,糧食減產十分嚴重。
百姓們基本都挨過餓。
之前賣糧食是為了繳納賦稅。
現在沒了賦稅壓力,他們會把糧食死死攥在手裏,以應對可能到來的災害。
在他們眼裏,糧食和命一樣重要。
其實隻有崇禎知道,大災年缺的不是糧食,而是良心。
局部缺糧確實存在,但總體來說糧食是夠吃的。
大部分時間缺糧食都是人為造成的。看書菈
例如有錢的有權的囤積居奇...
就像幾百年之後的某個時間段缺藥一樣,都是人為因素。
看著一臉愁容的方嶽貢,崇禎也犯起了難。
農民不賣糧,朝廷就買不到糧食,邊軍就沒飯吃。
沒飯吃就沒法打仗...
這種連鎖反應是致命的。
“諸位有良策嗎?”崇禎看向在場的大臣。
有人站出來說道:“臣以為應該盡快恢複征收賦稅,隻有這樣才能迫使百姓賣糧。”
“胡鬧,陛下一言九鼎,免除賦稅是愛民之舉,怎能半途而廢?”有人反駁。
“那你說怎麽辦?總不能強買吧?”
“事已至此隻能這麽做了,給地方官員攤派任務,他們肯定有辦法。”
眾人議論起來。
崇禎在心裏歎了口氣,對大明朝地方官員的遭遇表示同情。
這也是京官與地方官矛盾的由來。
製定政策的京官開口一張嘴,下麵的地方官能跑斷腿。
“陛下,臣有話要說...”李邦華忍不住站了出來。
事關邊軍糧草,國之大事,不能不管。
滿朝文武見李邦華站了出來,紛紛停止議論,看向這位七旬老叟。
崇禎有些欣慰:“李閣老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