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不知道巴伐利亞會擺出什麽樣的陣容,但是他們的裝甲部隊一定會上場的,而無論是胡峰式突擊炮還是蟋蟀式快速坦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至少我認為我們的裝甲車打不過他們。50mm炮和37mm炮即使使用穿甲彈恐怕也很困難,而且裝甲車的通過性不好,如果我們非要在原有的演習場上的話,那麽進攻道路會非常有限。”馬肯森說道。
在曆史上的一戰中,雙方在從戰爭開始就曾經使用過裝甲車作為偵查力量,而現在,普魯士人更進了一步,開始嚐試著將大量裝甲車集中起來作為突破力量。但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在野外,輪式裝甲車輛的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了,道路通過能力差,遇上個坑就走不了,裝加防禦和火力不足等等一係列問題讓普魯士人感到十分的無語。所以到現在,這種集中裝甲車輛組成突破兵團的想法依然沒有完全轉化為現實。
而這一次小毛奇之所以想要把這套並不完善的戰法用出來的原因可不是為了炫酷。而是因為他們發現單純依靠步兵和炮兵基本無法摧毀對方的防線。所以隻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了。
老實說,曆史上德國人在1戰之初在戰術方麵暴打法國人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裝備和戰術優勢,大量的105mm輕榴彈炮和150mm重炮對75mm速射炮,大量裝備的機槍對抗法國人的衝鋒,這妥妥的都是優勢啊,甚至在法國人補充大量重炮之前,德國人在裝備上的優勢都是很大的。
但問題是現在對手同樣是德國軍團,巴伐利亞軍團的機槍、火炮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看都比普魯士這邊更凶殘,一想到這裏,小毛奇有點理解魯普雷希特對克虜伯的敵視了,同樣是德國企業,克虜伯的東西怎麽就沒有巴伐利亞好呢?這要是站著對轟。同樣一個師,小毛奇就有些心虛,如果進攻的話,那就更心虛了,沒辦法,現在小毛奇關於防禦的理念還有一半來自和王子的交流呢!
說白了就是現在小毛奇這點套路,對方全知道,然後對方還有裝備優勢,你說這仗怎麽打?防禦方是有優勢,但是如果讓巴伐利亞進攻,普魯士軍團負責防禦的話,這本身就處於一種不對等的狀態。即使贏了也沒有什麽值得慶祝的事情,畢竟演習場範圍有限,進攻方的機動和選擇戰場的優勢不能發揮。防禦方有優勢這是多年來演習得出的經驗,所以一般而言,進攻方兵力會配屬多一些,防禦方會少一些,或者說幹脆就是互相攻防。
小毛奇不是沒想過學巴伐利亞搞一個試點部隊試試。但是最多也就是喝多了想想,他仔細研究過巴伐利亞部隊的編製,裝甲部隊的集中使用、大量牽引式火炮和卡車保證火炮和步兵的機動性,這種部隊在突破和機動方麵確實有太大的優勢了,但是這並不適合用在西線,先不說經費問題,在東線,跨國國境線就是俄國本土,而且地形是平原,波德平原啊,多適合大軍團機動作戰?但是在西線呢?想要打到法國人首先要考慮怎麽辦這些車輛送過比利時和盧森堡。
“如果從數據上看的話,想要對付胡峰式突擊炮的話,我們需要使用75mm速射炮並且配裝穿甲彈,而在動態戰鬥中,我很難想象這些牽引火炮怎麽機動。”興登堡還差一句話沒說出來,那就是,如果在曠野相遇的話,還不等炮兵陣地部署完畢,對方已經把炮口頂在你的腦門上了!
“我也認為,進攻的話,我們會吃虧,如果是防守反擊的話還有機會。”一向崇尚機動包抄作戰的馬肯森麵對近乎無法解決的問題也選擇了妥協。
“防守反擊也有問題,能幹掉胡峰式突擊炮的隻有75mm速射炮,而且還要使用穿甲彈,而我們一個師總共隻有54門速射炮。這些火炮相當一部分用來承擔火力支援任務,如果要執行反坦克任務的話,這樣的火力密度太小了。”興登堡說道。
54門火炮說起來很多,但是實際上這些火炮要分布在近8千米的戰線上,而且其中一部分注定要作為支援火炮使用。要布置在後方,這樣的話,正麵的火炮密度簡直低的可怕,對方集中起來一波就能衝掉。除非你事先知道對方的攻擊位置。
“而且我們的縱深其實很有限,師級單位的縱深收到了師屬火炮的影響,我們的150mm重榴彈炮射程隻有不到10千米,也就是說,即使有意將炮兵陣地部署在後方的話,那麽我們的重榴彈炮位置也不過是在第一道防線後方7千米左右。這個距離對於機械化部隊來說,太淺了,一衝就跨!”馬肯森補充說道。
“其實,我認為我們同等的單位對抗是不公平的,巴伐利亞軍團是一個高度合成的軍團,他們配有一個額外的裝甲營,甚至部分師級單位還配有射程超過15千米的遠程加農炮,這種火力是我們軍級才有的,而他們將這些武器下放到師一級,我們實際上麵對的軍級火力。”
“從人數上來說,巴伐利亞軍團一個師比我們多2000人左右,但是實際上可動用兵力遠遠要超過我們,他們使用車輛來運輸物資,後勤人員大量減少,更多的兵力被充實到一線,而炮兵因為采用自行化,一輛炮車就組成一個完整的火力單位,需要的人數也減少了,我看過他們的一線戰鬥部隊編製,比我們要高出40%左右。再加上裝備優勢,我們是不可能贏的。”魯登道夫說道。
“然後呢?我們和巴伐利亞說,要不這樣吧,我們兩個師打你們一個師?”小毛奇話語中流露出一絲的無奈。魯登道夫能看出來這一點,小毛奇自然也能看出來,他知道這樣的交戰其實已經不公平了,但是沒辦法,巴伐利亞就是有錢,用錢做到了戰鬥力的提升,有本事你也搞啊。
第三更奉上~~~!求訂閱求打賞~~~!(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在曆史上的一戰中,雙方在從戰爭開始就曾經使用過裝甲車作為偵查力量,而現在,普魯士人更進了一步,開始嚐試著將大量裝甲車集中起來作為突破力量。但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在野外,輪式裝甲車輛的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了,道路通過能力差,遇上個坑就走不了,裝加防禦和火力不足等等一係列問題讓普魯士人感到十分的無語。所以到現在,這種集中裝甲車輛組成突破兵團的想法依然沒有完全轉化為現實。
而這一次小毛奇之所以想要把這套並不完善的戰法用出來的原因可不是為了炫酷。而是因為他們發現單純依靠步兵和炮兵基本無法摧毀對方的防線。所以隻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了。
老實說,曆史上德國人在1戰之初在戰術方麵暴打法國人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裝備和戰術優勢,大量的105mm輕榴彈炮和150mm重炮對75mm速射炮,大量裝備的機槍對抗法國人的衝鋒,這妥妥的都是優勢啊,甚至在法國人補充大量重炮之前,德國人在裝備上的優勢都是很大的。
但問題是現在對手同樣是德國軍團,巴伐利亞軍團的機槍、火炮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看都比普魯士這邊更凶殘,一想到這裏,小毛奇有點理解魯普雷希特對克虜伯的敵視了,同樣是德國企業,克虜伯的東西怎麽就沒有巴伐利亞好呢?這要是站著對轟。同樣一個師,小毛奇就有些心虛,如果進攻的話,那就更心虛了,沒辦法,現在小毛奇關於防禦的理念還有一半來自和王子的交流呢!
說白了就是現在小毛奇這點套路,對方全知道,然後對方還有裝備優勢,你說這仗怎麽打?防禦方是有優勢,但是如果讓巴伐利亞進攻,普魯士軍團負責防禦的話,這本身就處於一種不對等的狀態。即使贏了也沒有什麽值得慶祝的事情,畢竟演習場範圍有限,進攻方的機動和選擇戰場的優勢不能發揮。防禦方有優勢這是多年來演習得出的經驗,所以一般而言,進攻方兵力會配屬多一些,防禦方會少一些,或者說幹脆就是互相攻防。
小毛奇不是沒想過學巴伐利亞搞一個試點部隊試試。但是最多也就是喝多了想想,他仔細研究過巴伐利亞部隊的編製,裝甲部隊的集中使用、大量牽引式火炮和卡車保證火炮和步兵的機動性,這種部隊在突破和機動方麵確實有太大的優勢了,但是這並不適合用在西線,先不說經費問題,在東線,跨國國境線就是俄國本土,而且地形是平原,波德平原啊,多適合大軍團機動作戰?但是在西線呢?想要打到法國人首先要考慮怎麽辦這些車輛送過比利時和盧森堡。
“如果從數據上看的話,想要對付胡峰式突擊炮的話,我們需要使用75mm速射炮並且配裝穿甲彈,而在動態戰鬥中,我很難想象這些牽引火炮怎麽機動。”興登堡還差一句話沒說出來,那就是,如果在曠野相遇的話,還不等炮兵陣地部署完畢,對方已經把炮口頂在你的腦門上了!
“我也認為,進攻的話,我們會吃虧,如果是防守反擊的話還有機會。”一向崇尚機動包抄作戰的馬肯森麵對近乎無法解決的問題也選擇了妥協。
“防守反擊也有問題,能幹掉胡峰式突擊炮的隻有75mm速射炮,而且還要使用穿甲彈,而我們一個師總共隻有54門速射炮。這些火炮相當一部分用來承擔火力支援任務,如果要執行反坦克任務的話,這樣的火力密度太小了。”興登堡說道。
54門火炮說起來很多,但是實際上這些火炮要分布在近8千米的戰線上,而且其中一部分注定要作為支援火炮使用。要布置在後方,這樣的話,正麵的火炮密度簡直低的可怕,對方集中起來一波就能衝掉。除非你事先知道對方的攻擊位置。
“而且我們的縱深其實很有限,師級單位的縱深收到了師屬火炮的影響,我們的150mm重榴彈炮射程隻有不到10千米,也就是說,即使有意將炮兵陣地部署在後方的話,那麽我們的重榴彈炮位置也不過是在第一道防線後方7千米左右。這個距離對於機械化部隊來說,太淺了,一衝就跨!”馬肯森補充說道。
“其實,我認為我們同等的單位對抗是不公平的,巴伐利亞軍團是一個高度合成的軍團,他們配有一個額外的裝甲營,甚至部分師級單位還配有射程超過15千米的遠程加農炮,這種火力是我們軍級才有的,而他們將這些武器下放到師一級,我們實際上麵對的軍級火力。”
“從人數上來說,巴伐利亞軍團一個師比我們多2000人左右,但是實際上可動用兵力遠遠要超過我們,他們使用車輛來運輸物資,後勤人員大量減少,更多的兵力被充實到一線,而炮兵因為采用自行化,一輛炮車就組成一個完整的火力單位,需要的人數也減少了,我看過他們的一線戰鬥部隊編製,比我們要高出40%左右。再加上裝備優勢,我們是不可能贏的。”魯登道夫說道。
“然後呢?我們和巴伐利亞說,要不這樣吧,我們兩個師打你們一個師?”小毛奇話語中流露出一絲的無奈。魯登道夫能看出來這一點,小毛奇自然也能看出來,他知道這樣的交戰其實已經不公平了,但是沒辦法,巴伐利亞就是有錢,用錢做到了戰鬥力的提升,有本事你也搞啊。
第三更奉上~~~!求訂閱求打賞~~~!(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