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後宮婦人淺見,擔心刀劍無情,女兒變成寡婦,他老早就下旨賜婚,把這個孩子招作女婿,不過現在……還是等大事底定再說。
「你剛回京,先休息幾日,再擬定伐金策略獻上,與朕參詳。」
皇帝此話一出,有人忍不住偷笑,搬石頭砸腳了吧,你讓皇帝想計謀,皇帝還指望你呐。
璟叡倒也不驚,他本就沒打算讓皇帝出計。
上回那場大勝,叫作瞎貓碰到死耗子,當年領軍的是紮嘎木,個頭夠大,但腦袋裏頭裝的全是木屑,連這樣的計策都會相信,也算奇蹟。
現在金人部落裏幾個領頭的,勃服羅、妥理達思、滿都魯……一個個都是躥上跳下的厲害家夥,不能等閑視之。
「臣領旨。」
璟叡笑咪咪地接下聖意,皇帝也笑咪咪地在心中忖度:此役過後,該給這孩子封個什麽?
兩人都笑逐顏開,但旁邊那圈人一個個表情都很沉重。
打仗……那得燒多少銀子?戶部尚書的鬢角微微抽痛,兵部尚書想到要與金人打仗,頭皮發麻;刑部尚書開始算計,如果把罪犯放出來打仗,有多少人可以用?
人人心底的算盤都敲得劈哩啪啦響。
照理說,璟叡是將軍,隻管戰場上的事,在「臣領旨」三個字過後就該安靜退下。
可他拍馬屁功力年年增長,皇帝越來越喜歡他,因此武官開會時他在,文官開會他也在,他都快當上半個宰相了。
怎樣?嫉妒嗎?皇帝樂意,誰敢有意見?
於是璟叡繼續坐著,繼續聽大臣論事,也繼續從國事討論中嗅出些蛛絲馬跡。
這是呂襄譯次次強調的——朝堂動向對商人很重要。
比方,確定朝廷要在榆州挖礦的消息後,他就可以立馬從易縣將幾百車的鐵鍬、斧頭拉過去,再花點銀子和當地的父母官吃吃飯、套套交情、送送禮,到時光是買賣工具就能賺上一大筆。
他坦承,自己沒事幹麽找個忙到騰不出手的人合夥做生意?不就是貪圖這些「內幕消息」嗎?
因此身為合夥人,璟叡紋風不動地坐著、聽著,也分析著。
終於,皇帝擺手讓眾人退下,璟叡跟著百官退出,卻沒想到皇帝獨獨喚住他,他就在眾目睽睽下轉回禦案前麵。
直到連太監都退開,皇帝這才開口問:「朕聽聞一件新鮮事,不知是真是假,得問問你這個當事人。」
「是,臣有問必答。」
「聽說你放話要用軍功來替自己爭公侯,不願受祖蔭庇護,此話是真是假?」
這麽快就傳到皇帝耳裏?他身邊有多少皇帝眼線?
璟叡急急雙膝跪地,拱手道:「臣不知天高地厚,萬望皇上恕罪。」
「這麽快就把話吞回去?舍不得到手的爵位?」皇帝似笑非笑地問。
他望向皇帝,滿臉的欲言又止。
當年成王兵變,先帝封了不少王侯,一個個都要世襲,一個個都要把自己的兒子、侄子塞進朝堂裏,可一來,那些送進來的人,是真有本事還是假有本事還值得商榷;二來,靠著先祖庇蔭,有采邑、有俸祿,一個個吃得嘴裏流油,卻對朝廷無分毫助益。這種事多了,著實鬧心。
倘若朝廷銀子多到國庫裝不下,也就不計較,可眼下國庫緊巴巴的,一提到與金人對戰,戶部尚書那張臉簡直像吞下十斤苦瓜。
而禮部尚書提起太子迎側妃的規製,戶部尚書都快掉淚了,還得皇帝自掏腰包出點血。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哪還肯肥了別人痩自己?
更何況,豬貪了頂多給點糧,人貪了是無底洞啊。
你給,他收,你不給,他就到處挖洞,好好的一個國哪禁得起這些藩王公侯拿著鏟子到處刨?
一葉知秋,兩則訊息讓璟叡猜出皇帝動向,於是他在同僚間放話,測試皇帝反應。
本以為得花點時間等它發酵,沒想到速度會這麽快,可見得皇帝的耳目暢通,那麽……
往後他得好好利用「這些管道」,讓某些不欲人知的事「上達天聽」。
「有話就說,別這樣看朕,像朕委屈了你似的。」
璟叡緊鎖眉頭,一揖到地,歎道:「稟皇上,臣是在祖父膝下長大的,祖父經常感歎,雖是先帝大恩,賜韓家如此榮耀,可鎮日蒔花養草、讀書垂釣,沒替朝廷盡力便得此供養,心中有愧。」
「老靖國公真是這麽想的?難怪,屢次朕想賞他些什麽,他總是直言推拒。」皇帝心歎,是個清廉忠臣呐,若換上別人隻會嫌不夠,怎會擔心拿得太多?
「祖父心係天下蒼生。」
「當年若沒有老靖國公舍命相救,朕豈能穩坐朝堂?他那是應得的。」
「祖父舍身為國,朝廷大恩雖合情合理,可是子孫承爵……稟皇上,臣並非埋怨,似父親若非仗恃這點,確定即使自己庸碌一生,仍可以安享榮華富貴,怎會年過四十還是一事無成?京城王孫貴族多紈褲,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再說了,有多少人家後院,為承爵一事戰火不斷、硝煙四起。家宅本是親情所在,卻成了最涼薄的地界,臣鬥膽稟報皇上,這幾年襄譯為承爵一事,幾度險些喪命,卻為著家宅和樂、父親名譽,不敢作聲,這個爵,承得太委屈。
「再者朝廷花那麽多錢,養一群富貴閑人便罷,若他們還要仗著身分欺男霸女、魚肉百姓,那就太過分了,偏偏五城兵馬司礙於他們身分,不敢隨便動手,生怕動輒得咎。長久下來,民不安生,一旦民怨起,國之根本不穩矣。」
皇帝細細忖度璟叡的話。
此話若是沒有承爵之人提起,可以責他私心、嫉妒,但從一個既得利益者口中說出,那叫什麽?叫作忠君愛國,叫忠心耿耿,擁有這種臣子是天下皇帝的最大幸運。
皇帝望著璟叡,雙眼中光芒漸增,削爵這件事他已經思慮很久,卻尋不出光明正大的理由。眼下道席話聽下來,襲爵此事不管是對朝堂、對百姓、對王公貴族,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在這種情況下,削爵勢在必行。
好吧,就讓文王、禮王、尚王、勤王先起這個頭。
分明下定決心,皇帝卻還矯情道:「這麽做的話,定會引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言論。」
「若非叛國逆君,自然不須直言削爵,可令吏部定下規則,王公貴族的子孫不得參與朝政,有心仕途者可與士子一同參加科考。為官後,經由考核,三年名列甲等,方可襲爵,襲爵後若官聲不好,百姓有怨,爵位就得降等。
「這樣一來,數十年後能列位公侯伯爵位者等,定是有才幹之人,養這樣的人於朝廷有益,於百姓有益。」
皇帝聽著,頻頻點頭。
說得好,朝廷什麽都要,就是不需要屍位素餐之人,定下律法,一切照律法行事,誰也違逆不得,且此法推行,必得士林清流大力支持,於名聲大有裨益。
「可朕這樣做,就輪不到襄譯來當平王世子了。」
滿京城都曉得璟叡和襄譯感情深厚,雖搞不懂天差地別的兩個人怎會走到一路,但璟叡這番言論危及的可是好友的利益。
「也許定下律法後,襄譯肯收收心參加科舉,這樣的話,朝廷多了棟梁之材,何樂而不為?又或許襄譯根本不想當這個世子爺,他襲爵不過是想討得皇太後開心。至於朝廷給的采邑、俸祿,他有雙點石成金的手,還會在乎嗎?」
皇帝緩緩點頭,撫須而笑。璟叡說得對,襄譯那孩子心性確實和襄緣、襄宜不同,他喜歡自由自在、海闊天空,沒有大野心,隻有小聰明,多他一個進士不多,少他一個不少,頂多由他這個皇帝姑丈親自提拔便是。
倘若他這麽做,母後肯定高興,至於襄緣、襄宜兄弟,他稍稍擺點姿態,誰敢讓他們的考核拿到甲等?
不是他喜歡打壓呂氏一族,實在是大齊不需要野心太強大的外戚。
三下兩下,皇帝融會貫通,替自己找到作弊法子,心中暗樂著。
璟叡瞄一眼皇帝,知道自己把帝心給說通了,淡淡一笑。呂襄緣、呂襄宜這輩子都甭想與襄譯爭!
這叫作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襄譯自小就聰明,把皇帝心思看得一清二楚,皇帝不喜歡外戚幹政呢,他便樂得當紈褲,樂得不伴君、不伴虎。
「朕與吏部研究研究,此事若能行,說不準朕第一個拿靖國公府開鰂,怕嗎?」皇帝似笑非笑地問他。
「你剛回京,先休息幾日,再擬定伐金策略獻上,與朕參詳。」
皇帝此話一出,有人忍不住偷笑,搬石頭砸腳了吧,你讓皇帝想計謀,皇帝還指望你呐。
璟叡倒也不驚,他本就沒打算讓皇帝出計。
上回那場大勝,叫作瞎貓碰到死耗子,當年領軍的是紮嘎木,個頭夠大,但腦袋裏頭裝的全是木屑,連這樣的計策都會相信,也算奇蹟。
現在金人部落裏幾個領頭的,勃服羅、妥理達思、滿都魯……一個個都是躥上跳下的厲害家夥,不能等閑視之。
「臣領旨。」
璟叡笑咪咪地接下聖意,皇帝也笑咪咪地在心中忖度:此役過後,該給這孩子封個什麽?
兩人都笑逐顏開,但旁邊那圈人一個個表情都很沉重。
打仗……那得燒多少銀子?戶部尚書的鬢角微微抽痛,兵部尚書想到要與金人打仗,頭皮發麻;刑部尚書開始算計,如果把罪犯放出來打仗,有多少人可以用?
人人心底的算盤都敲得劈哩啪啦響。
照理說,璟叡是將軍,隻管戰場上的事,在「臣領旨」三個字過後就該安靜退下。
可他拍馬屁功力年年增長,皇帝越來越喜歡他,因此武官開會時他在,文官開會他也在,他都快當上半個宰相了。
怎樣?嫉妒嗎?皇帝樂意,誰敢有意見?
於是璟叡繼續坐著,繼續聽大臣論事,也繼續從國事討論中嗅出些蛛絲馬跡。
這是呂襄譯次次強調的——朝堂動向對商人很重要。
比方,確定朝廷要在榆州挖礦的消息後,他就可以立馬從易縣將幾百車的鐵鍬、斧頭拉過去,再花點銀子和當地的父母官吃吃飯、套套交情、送送禮,到時光是買賣工具就能賺上一大筆。
他坦承,自己沒事幹麽找個忙到騰不出手的人合夥做生意?不就是貪圖這些「內幕消息」嗎?
因此身為合夥人,璟叡紋風不動地坐著、聽著,也分析著。
終於,皇帝擺手讓眾人退下,璟叡跟著百官退出,卻沒想到皇帝獨獨喚住他,他就在眾目睽睽下轉回禦案前麵。
直到連太監都退開,皇帝這才開口問:「朕聽聞一件新鮮事,不知是真是假,得問問你這個當事人。」
「是,臣有問必答。」
「聽說你放話要用軍功來替自己爭公侯,不願受祖蔭庇護,此話是真是假?」
這麽快就傳到皇帝耳裏?他身邊有多少皇帝眼線?
璟叡急急雙膝跪地,拱手道:「臣不知天高地厚,萬望皇上恕罪。」
「這麽快就把話吞回去?舍不得到手的爵位?」皇帝似笑非笑地問。
他望向皇帝,滿臉的欲言又止。
當年成王兵變,先帝封了不少王侯,一個個都要世襲,一個個都要把自己的兒子、侄子塞進朝堂裏,可一來,那些送進來的人,是真有本事還是假有本事還值得商榷;二來,靠著先祖庇蔭,有采邑、有俸祿,一個個吃得嘴裏流油,卻對朝廷無分毫助益。這種事多了,著實鬧心。
倘若朝廷銀子多到國庫裝不下,也就不計較,可眼下國庫緊巴巴的,一提到與金人對戰,戶部尚書那張臉簡直像吞下十斤苦瓜。
而禮部尚書提起太子迎側妃的規製,戶部尚書都快掉淚了,還得皇帝自掏腰包出點血。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哪還肯肥了別人痩自己?
更何況,豬貪了頂多給點糧,人貪了是無底洞啊。
你給,他收,你不給,他就到處挖洞,好好的一個國哪禁得起這些藩王公侯拿著鏟子到處刨?
一葉知秋,兩則訊息讓璟叡猜出皇帝動向,於是他在同僚間放話,測試皇帝反應。
本以為得花點時間等它發酵,沒想到速度會這麽快,可見得皇帝的耳目暢通,那麽……
往後他得好好利用「這些管道」,讓某些不欲人知的事「上達天聽」。
「有話就說,別這樣看朕,像朕委屈了你似的。」
璟叡緊鎖眉頭,一揖到地,歎道:「稟皇上,臣是在祖父膝下長大的,祖父經常感歎,雖是先帝大恩,賜韓家如此榮耀,可鎮日蒔花養草、讀書垂釣,沒替朝廷盡力便得此供養,心中有愧。」
「老靖國公真是這麽想的?難怪,屢次朕想賞他些什麽,他總是直言推拒。」皇帝心歎,是個清廉忠臣呐,若換上別人隻會嫌不夠,怎會擔心拿得太多?
「祖父心係天下蒼生。」
「當年若沒有老靖國公舍命相救,朕豈能穩坐朝堂?他那是應得的。」
「祖父舍身為國,朝廷大恩雖合情合理,可是子孫承爵……稟皇上,臣並非埋怨,似父親若非仗恃這點,確定即使自己庸碌一生,仍可以安享榮華富貴,怎會年過四十還是一事無成?京城王孫貴族多紈褲,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再說了,有多少人家後院,為承爵一事戰火不斷、硝煙四起。家宅本是親情所在,卻成了最涼薄的地界,臣鬥膽稟報皇上,這幾年襄譯為承爵一事,幾度險些喪命,卻為著家宅和樂、父親名譽,不敢作聲,這個爵,承得太委屈。
「再者朝廷花那麽多錢,養一群富貴閑人便罷,若他們還要仗著身分欺男霸女、魚肉百姓,那就太過分了,偏偏五城兵馬司礙於他們身分,不敢隨便動手,生怕動輒得咎。長久下來,民不安生,一旦民怨起,國之根本不穩矣。」
皇帝細細忖度璟叡的話。
此話若是沒有承爵之人提起,可以責他私心、嫉妒,但從一個既得利益者口中說出,那叫什麽?叫作忠君愛國,叫忠心耿耿,擁有這種臣子是天下皇帝的最大幸運。
皇帝望著璟叡,雙眼中光芒漸增,削爵這件事他已經思慮很久,卻尋不出光明正大的理由。眼下道席話聽下來,襲爵此事不管是對朝堂、對百姓、對王公貴族,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在這種情況下,削爵勢在必行。
好吧,就讓文王、禮王、尚王、勤王先起這個頭。
分明下定決心,皇帝卻還矯情道:「這麽做的話,定會引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言論。」
「若非叛國逆君,自然不須直言削爵,可令吏部定下規則,王公貴族的子孫不得參與朝政,有心仕途者可與士子一同參加科考。為官後,經由考核,三年名列甲等,方可襲爵,襲爵後若官聲不好,百姓有怨,爵位就得降等。
「這樣一來,數十年後能列位公侯伯爵位者等,定是有才幹之人,養這樣的人於朝廷有益,於百姓有益。」
皇帝聽著,頻頻點頭。
說得好,朝廷什麽都要,就是不需要屍位素餐之人,定下律法,一切照律法行事,誰也違逆不得,且此法推行,必得士林清流大力支持,於名聲大有裨益。
「可朕這樣做,就輪不到襄譯來當平王世子了。」
滿京城都曉得璟叡和襄譯感情深厚,雖搞不懂天差地別的兩個人怎會走到一路,但璟叡這番言論危及的可是好友的利益。
「也許定下律法後,襄譯肯收收心參加科舉,這樣的話,朝廷多了棟梁之材,何樂而不為?又或許襄譯根本不想當這個世子爺,他襲爵不過是想討得皇太後開心。至於朝廷給的采邑、俸祿,他有雙點石成金的手,還會在乎嗎?」
皇帝緩緩點頭,撫須而笑。璟叡說得對,襄譯那孩子心性確實和襄緣、襄宜不同,他喜歡自由自在、海闊天空,沒有大野心,隻有小聰明,多他一個進士不多,少他一個不少,頂多由他這個皇帝姑丈親自提拔便是。
倘若他這麽做,母後肯定高興,至於襄緣、襄宜兄弟,他稍稍擺點姿態,誰敢讓他們的考核拿到甲等?
不是他喜歡打壓呂氏一族,實在是大齊不需要野心太強大的外戚。
三下兩下,皇帝融會貫通,替自己找到作弊法子,心中暗樂著。
璟叡瞄一眼皇帝,知道自己把帝心給說通了,淡淡一笑。呂襄緣、呂襄宜這輩子都甭想與襄譯爭!
這叫作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襄譯自小就聰明,把皇帝心思看得一清二楚,皇帝不喜歡外戚幹政呢,他便樂得當紈褲,樂得不伴君、不伴虎。
「朕與吏部研究研究,此事若能行,說不準朕第一個拿靖國公府開鰂,怕嗎?」皇帝似笑非笑地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