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讓等人幫著他們背後之人辦了這麽多年的事兒,手裏怎麽可能沒有捏著一些可以保命的東西。隻要那東西在,他們背後之人就不可能不保他們。
若是事情交上朝廷,結果就是祁煊的仇根本報不了,他從來不是個傻子,自然不會任這種事發生,索性先斬後奏得了,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
當然,也不僅是為此,還有其他原因。
本來祁煊是沒打算插手河道上的事,可先有秦明月和胡君寶的請求在先,後有他為了拿到胡成邦遺留下的東西,被人追得狼狽至極。既然索性已經被攪合進來了,他的性格是要麽不做,要做就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極致。
算是對含冤而死的胡成邦,對那些因為洪災而受盡苦難的黎民百姓一個交道,最起碼當他日後再想起這事,能無愧於心。
這才是他走了這步棋的主要原因所在。
先殺了陳讓等人,接下來就是他暫時接手河督署,在朝廷那邊派人前來之前,拿到這些河官們貪汙河款的證據。
其實在回開封之前的路上,祁煊就看了胡成邦留下來的東西。
是一張紙。
這張紙上寫滿了胡成邦任河東總督以來,暗中查探到的一些東西。有這些東西做指引,想必拿到證據並不會太難。
……
河南的天在一夕之間變了。
從安郡王帶著人抄了河督署,並因為斬殺陳讓等幾名河道官員,河南的天就變了。
知道這些事的官員人人自危,可再快也快不過殺伐果斷的祁煊。
其實祁煊早在抄下河督署之前,就將手下人馬派了出來,先不管有沒有證據,人拿下再說。
拿下之後,慢慢找證據也不遲。
也因此,開歸道、河北道紛紛有官員落馬,除了陳讓、朱友亮及田莽以外,另還有一名管河同知,兩名管河通判,並若幹不等管河縣丞、主簿、巡檢官,一共二十多名河道官員被抓。
舉世皆驚,消息傳到京城,整個朝堂之上都沸騰了。
無數官員上書彈劾安郡王,說他任意妄為,不堪大任。洪災剛過,百廢待興,正是修防的關鍵時候,他將一眾河官收押,這是在拿江山社稷開玩笑。
各種高帽子一頂接一頂往祁煊頭上扣,隻差沒將他形容成亂臣賊子。
惠帝倒是想袒護,可惜無數官員聯合數位內閣大臣,甚至連首輔薛庭儴都上了書,惠帝這下兜不住了,隻能派人去斥責祁煊,並詢問緣由。
不過還沒等惠帝的人派出去,祁煊的折子就到了京城,事情報上來,滿朝皆驚。
原來安郡王之所以會查出河官貪墨之事,完全就是巧合。
安郡王之前看中了一個戲子,求之不得,做出了許多荒唐事。這件事,整個京城裏的人都知道,可大家不知道的是那個戲子身份並不簡單,乃是前河東總督胡成邦收養的義女。
胡成邦任河東總督以來,受製手下官員,求天不應告地無門。無奈之下,隻能派其義女上京求助。他這義女本就是戲子出身,一個機緣巧合之下,被胡總督夫妻二人憐憫其悲苦身世,收為義女。此番上京,人生地不熟,這義女隻能登台賣唱,以求能得到哪位達官貴人的襄助。
這達官貴人也就是安郡王了。
恰巧的是安郡王又剛好受命前去河南賑災,更恰巧的是在河南遇上了那義女的弟弟,河東總督的幼子胡君寶。安郡王從胡君寶口中得知胡總督並不是畏罪自殺,胡家人也不是被暴民闖宅慘死,而是被手下官員聯手暗害並誣陷,以求達到替罪羊的險惡用心。
安郡王雖紈絝不堪,但他本人也有盡忠報國之心,遂親自前去河督署找到胡總督遺留之物,以求幫朝廷鏟除貪官蠹役。誰曾想那河督署陳朱田三名官員膽大包天,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竟下手暗害皇室宗親且是巡撫的安郡王,安郡王僥幸逃脫,才會一怒之下斬殺了陳朱田三名官員。
什麽,你說你不信這麽多巧合?
那你有證據嗎?
安郡王有證據,胡總督之子現如今就在安郡王身邊。
反正甭管別人故事怎麽編,胡成邦被人暗害是真,河道官員貪墨河款是真。且當下也沒人去懷疑這故事是不是真的,俱都被祁煊折子裏的內容給驚呆了。
誰也沒想到安郡王會捅出這麽大個窟窿,一時間與其中有所牽連官員人人自危,自危且是其次,棄卒保車,安排後手才是真。
莫真把自己牽扯進去,是時一世英名就盡毀了。
而首先要幹的就是先把安郡王給弄回來,擱這麽個攪屎棍子在那裏,誰知道他還能捅出個什麽來。
於是紛紛有官員請奏讓安郡王回京,反正賑恤事宜也差不多進入正軌,現如今最重要的是河官貪墨並暗害前河東總督一案。安郡王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人證物證都在他手裏,他怎麽能不回京呢?
而與此同時,本應身處在河南的祁煊,卻早已經坐上了回京的船。
「朝廷那邊沒下詔,你就這麽回京了,能行嗎?」秦明月問道。
正值初冬,天已經開始冷了,尤其越往北走,天氣越是寒冷。
秦明月已經穿上了夾襖,鵝黃色繡折枝梅滾銀邊對襟小夾襖,下麵是一條月白綾子棉裙。襯著白淨的小臉,越發顯得嬌美素雅。
她的對麵坐著祁煊,祁煊一身石青色繡銀紋棉袍,腰係黑玉帶,整個人看起來英偉不凡,又顯得十分尊貴。
他正端著茶喝,聽到這話,放下手中的茶盞,道:「你信不信,招爺回京的詔書這會兒大抵已經出京了。」
秦明月有些不信。
祁煊嗤地笑了一聲:「爺太了解那些人的心思了,還有聖上,聖上大抵是扛不住那些人的群而攻之。聖上這人啊,即想辦事,又想要名聲,殊不知對付這起子不要臉的人,就隻能比他們更不要臉。聖上忌憚在史書上留下毀譽,就隻能擺出一副仁厚禮賢,從諫如流的樣子,一張嘴對數百張嘴,他哪裏是那群人的對手。」
若是事情交上朝廷,結果就是祁煊的仇根本報不了,他從來不是個傻子,自然不會任這種事發生,索性先斬後奏得了,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
當然,也不僅是為此,還有其他原因。
本來祁煊是沒打算插手河道上的事,可先有秦明月和胡君寶的請求在先,後有他為了拿到胡成邦遺留下的東西,被人追得狼狽至極。既然索性已經被攪合進來了,他的性格是要麽不做,要做就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極致。
算是對含冤而死的胡成邦,對那些因為洪災而受盡苦難的黎民百姓一個交道,最起碼當他日後再想起這事,能無愧於心。
這才是他走了這步棋的主要原因所在。
先殺了陳讓等人,接下來就是他暫時接手河督署,在朝廷那邊派人前來之前,拿到這些河官們貪汙河款的證據。
其實在回開封之前的路上,祁煊就看了胡成邦留下來的東西。
是一張紙。
這張紙上寫滿了胡成邦任河東總督以來,暗中查探到的一些東西。有這些東西做指引,想必拿到證據並不會太難。
……
河南的天在一夕之間變了。
從安郡王帶著人抄了河督署,並因為斬殺陳讓等幾名河道官員,河南的天就變了。
知道這些事的官員人人自危,可再快也快不過殺伐果斷的祁煊。
其實祁煊早在抄下河督署之前,就將手下人馬派了出來,先不管有沒有證據,人拿下再說。
拿下之後,慢慢找證據也不遲。
也因此,開歸道、河北道紛紛有官員落馬,除了陳讓、朱友亮及田莽以外,另還有一名管河同知,兩名管河通判,並若幹不等管河縣丞、主簿、巡檢官,一共二十多名河道官員被抓。
舉世皆驚,消息傳到京城,整個朝堂之上都沸騰了。
無數官員上書彈劾安郡王,說他任意妄為,不堪大任。洪災剛過,百廢待興,正是修防的關鍵時候,他將一眾河官收押,這是在拿江山社稷開玩笑。
各種高帽子一頂接一頂往祁煊頭上扣,隻差沒將他形容成亂臣賊子。
惠帝倒是想袒護,可惜無數官員聯合數位內閣大臣,甚至連首輔薛庭儴都上了書,惠帝這下兜不住了,隻能派人去斥責祁煊,並詢問緣由。
不過還沒等惠帝的人派出去,祁煊的折子就到了京城,事情報上來,滿朝皆驚。
原來安郡王之所以會查出河官貪墨之事,完全就是巧合。
安郡王之前看中了一個戲子,求之不得,做出了許多荒唐事。這件事,整個京城裏的人都知道,可大家不知道的是那個戲子身份並不簡單,乃是前河東總督胡成邦收養的義女。
胡成邦任河東總督以來,受製手下官員,求天不應告地無門。無奈之下,隻能派其義女上京求助。他這義女本就是戲子出身,一個機緣巧合之下,被胡總督夫妻二人憐憫其悲苦身世,收為義女。此番上京,人生地不熟,這義女隻能登台賣唱,以求能得到哪位達官貴人的襄助。
這達官貴人也就是安郡王了。
恰巧的是安郡王又剛好受命前去河南賑災,更恰巧的是在河南遇上了那義女的弟弟,河東總督的幼子胡君寶。安郡王從胡君寶口中得知胡總督並不是畏罪自殺,胡家人也不是被暴民闖宅慘死,而是被手下官員聯手暗害並誣陷,以求達到替罪羊的險惡用心。
安郡王雖紈絝不堪,但他本人也有盡忠報國之心,遂親自前去河督署找到胡總督遺留之物,以求幫朝廷鏟除貪官蠹役。誰曾想那河督署陳朱田三名官員膽大包天,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竟下手暗害皇室宗親且是巡撫的安郡王,安郡王僥幸逃脫,才會一怒之下斬殺了陳朱田三名官員。
什麽,你說你不信這麽多巧合?
那你有證據嗎?
安郡王有證據,胡總督之子現如今就在安郡王身邊。
反正甭管別人故事怎麽編,胡成邦被人暗害是真,河道官員貪墨河款是真。且當下也沒人去懷疑這故事是不是真的,俱都被祁煊折子裏的內容給驚呆了。
誰也沒想到安郡王會捅出這麽大個窟窿,一時間與其中有所牽連官員人人自危,自危且是其次,棄卒保車,安排後手才是真。
莫真把自己牽扯進去,是時一世英名就盡毀了。
而首先要幹的就是先把安郡王給弄回來,擱這麽個攪屎棍子在那裏,誰知道他還能捅出個什麽來。
於是紛紛有官員請奏讓安郡王回京,反正賑恤事宜也差不多進入正軌,現如今最重要的是河官貪墨並暗害前河東總督一案。安郡王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人證物證都在他手裏,他怎麽能不回京呢?
而與此同時,本應身處在河南的祁煊,卻早已經坐上了回京的船。
「朝廷那邊沒下詔,你就這麽回京了,能行嗎?」秦明月問道。
正值初冬,天已經開始冷了,尤其越往北走,天氣越是寒冷。
秦明月已經穿上了夾襖,鵝黃色繡折枝梅滾銀邊對襟小夾襖,下麵是一條月白綾子棉裙。襯著白淨的小臉,越發顯得嬌美素雅。
她的對麵坐著祁煊,祁煊一身石青色繡銀紋棉袍,腰係黑玉帶,整個人看起來英偉不凡,又顯得十分尊貴。
他正端著茶喝,聽到這話,放下手中的茶盞,道:「你信不信,招爺回京的詔書這會兒大抵已經出京了。」
秦明月有些不信。
祁煊嗤地笑了一聲:「爺太了解那些人的心思了,還有聖上,聖上大抵是扛不住那些人的群而攻之。聖上這人啊,即想辦事,又想要名聲,殊不知對付這起子不要臉的人,就隻能比他們更不要臉。聖上忌憚在史書上留下毀譽,就隻能擺出一副仁厚禮賢,從諫如流的樣子,一張嘴對數百張嘴,他哪裏是那群人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