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水路自益州往東,先入荊州,踏上歸途。
益州留曹仁統兵,曹洪為輔,進行善後。
政事上暫以熟悉益州事務的糜竺為主。
程昱留下督查諸事。
糜竺既然投到曹魏,便再沒有其他退路,必須跟著曹魏幹到底。
加上他在益州理事已有兩年,能迅速上手諸事。
所以留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回去的路上,曹操沿路視察。
此時天下初定,消息傳開。
各地官員,皆爭相來朝見曹操。還有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簇擁跪伏者,不勝枚舉。
北歸的車駕上。
曹操攤開地圖,打量大魏完整統一後的疆域。
即便十三州相加,仍比後世要小一些。
主要是北邊的邊境,還可以往北推進,才能變成後世的雄雞形。
至於那個夢幻般的楓葉形國境,目前還差得遠。
曹魏的諜探,正大量北上或東進,對倭國和鮮卑,展開滲透,增加探查。
曹操的視線,落在神州東北角。
那裏和大魏的遼東,扶餘兩地比鄰的是高句麗。
後世的唐朝,不計消耗也要攻克覆滅高句麗,是有原因的。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以族群為單位,形成的聯盟。
他們不是國家政體,所以始終不能對各部落,進行垂直管理。
也就不能積累傳承。
遊牧民族發展了幾百年,社會結構,戰爭方式,幾乎沒什麽進展。
但高句麗卻是比鄰神州,模仿神州,早早就有了‘國家’的雛形。
後世有君主便是看出任其發展,會成為隱患,對高句麗發動多次戰爭,全力攻伐也要將其打掉。
曹老板同樣對高句麗有些想法。
現階段,就要展開一些布置。
“諜子外放,除倭國,鮮卑,高句麗也要著重關注,借商賈往來,逐步滲透一些人過去。”
車駕上,曹操和賈詡,郭嘉沿路商量。
他在十月末,才回到冀州,接近鄴城。
與此同時,司馬懿正在河內郡的家裏,看仆從到縣衙抄錄回來的告示。
他臉上不動聲色,心裏卻是驚濤駭浪。
河內郡發告示,說大魏一統,要派地方代表去鄴城觀禮。
大統以後,祭祀天地,以祈國運,是承襲商周,傳下來的古禮。
地方士族,大多會派出代表,去恭賀觀禮。
司馬家很光榮的被選上了,作為河內郡的士族代表之一。
而司馬家的代表,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想起那張威儀冷峻的臉,下意識的摸了下眼睛。
他上次見曹操,一不小心鷹視狼顧了一下子,差點把眼睛給弄瞎了。
曹操北返之際,各地皆有士族,地方代表,往鄴城匯聚。
包括周邊鄰國,扶餘,西域原有的小國,也接到大魏的信告,將派出使節,來觀禮。
黃忠亦從西域出發,準備回鄴城述職。
眼下各方安穩,開國之禮,少不了眾將齊聚,會有一應封賞。
十月末。
得知曹操快要回來了,曹府內外也早早準備起來。
下午,貂蟬從銅雀台宮的曹家秘庫盤賬回來,坐在車裏,哼唱著一首節奏歡快的曲子。
夫君要回來了……貂蟬滿臉笑意。
車駕到了府門口,貂蟬掀開車簾往外看了看。
陽光有些刺眼。
曹操還沒回來,但來拜訪的人,已絡繹不絕。
正門外,等候的車駕以百計。
貂蟬準備從側門歸府,等她從車上下來,便聽一個聲音道:“小姑母。”
喊她的是太原王氏,也就是義父王允家來的人。
出聲的是個青年,與貂蟬差不多年紀,一身華服,腰懸玉環,有種世家大族特有的銳氣,眼神熠熠。
青年旁邊的中年人,是王允兄長王宏的長子,也就是王允的侄子王驥。
那青年,是其子王安。
兩人在府外等候,看見貂蟬的車駕,便跟了過來。
當年,王允很早就投資看好曹操。
如今曹操得了天下,王家也是第一批趕來拜會的士族。
他們這些年,一直和曹魏交好。
曹操早期得到的戰馬,有不少是太原王氏供給的。
加上貂蟬的關係,王氏始終是堅定的曹魏係。
“文玉兄長。”
貂蟬對王驥執禮,笑了笑。
王驥忙大禮回應。
如今的貂蟬,貴為王妃,早不是當年家裏收養的舞姬,容不得半點輕慢。
貂蟬又看向王驥之子,喊她小姑母的王安:“言慶,有幾年未見了。”
王安來到近處,矚目貂蟬,霎時心神為之所奪。
這位多年沒見的小姑母,竟是如此的嬌豔,比印象中還要漂亮的多。
“我少時不懂事,搶過小姑母的東西,小姑母勿怪。”
貂蟬當年被王氏收養,隨同一群舞姬,一起習舞起居。
而族中子弟,常來欺負家仆和歌舞姬。
王安是主家出身,就是其中領頭的。????好在貂蟬很快被王允帶到了洛陽,才擺脫這些族中子弟。
此時她帶著王驥,王安父子進入外院,在接待訪客的偏殿,與兩人攀談。
過往數年,天下士族被曹魏拔掉者,不計其數。
士族的土地,地方上的經營,大多被收歸公有。
但也有些事,仍需要人來做,要重新分配,牽扯到新一輪的利益洗牌。
各地士族來走動,多是這個原因。
“貂蟬,當年叔父待你如親出,眼下大王已是天下之主。你是我們王家人,當多支持家裏才是。”王驥溫和道。
貂蟬低嗯了一聲。
各家來尋求支持,曹操的妻妾,都有相關經曆。
曹操告訴貂蟬,有人來送禮求事,有好處拿了無妨,士族的錢,不要白不要。
其他則由曹操應對。
王驥的話,讓貂蟬想起曹操的叮囑,唇角溢出笑意:
“王氏對我的養育之恩,貂蟬不敢忘的,兄長隻管放心。”
王安在一旁時不時的偷瞄這位小姑母。
待父子倆拜會後,離開曹府,王安低聲道:
“阿父,當年小姑母若沒去洛陽,留在我王家,應該嫁給我王家人才對。”
王驥神色微變:
“你說什麽胡話,貂蟬是大王妃嬪,不日便是皇妃。什麽嫁入我王家?”
“小姑母的麗色,天下也難尋第二個。
兒隻是後悔當年少不通事…”
王驥低喝道:“住口。”
“阿父,兒沒別的意思,隻是想起我新納的妾,當年好像和小姑母同在府上練舞,有些交情。
咱們應該和小姑母更親近些…”
“我讓你住口。大王的妃嬪,不要太親近,現在就很好。
你要是管不住貪婪,想多拿多得,這家早晚敗在你手裏。”
王安攤手表示不說了,回頭看了眼曹府。
他還沒見過那位魏王,心忖過幾日倒是要見見,看看是個什麽樣的人。
曹操在十一月初,回到鄴城。
接近城外十數裏,便見到荀彧親自帶百官南迎,來接駕。
曹操把他叫到車上同乘:“你怎地有空閑,出城來迎?”
荀彧:“大王如今不再是一方之主,而是天下共主。禮不可廢,國主征戰歸來,臣當率百官出迎。
元常本也想來,被我留下處理公務了。”
曹操哈哈大笑。
他每次外出,都抓荀彧留守打工。
荀彧則抓了鍾繇留守幹活,上行下效,一點不差。
曹操掀開車簾,往外看了看,一眼就看見人群裏,躲在最後邊的司馬懿。
“把司馬家的人,留在鄴城,別放走。”曹操示意車外的隨員。
他和荀彧交談中,回到城內。
除掉孔融,作為儒家之首的孔氏這一支,就被拔幹淨了。
但大魏需要取用人才,還是離不開讀書人。
曹操回來便召見鄭玄。
太學籌辦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憑鄭玄的號召力,廣傳教化,聚集學子逾萬。
曹操接下來擬以鄭玄為首,推動教育,增設學宮,學舍。
曹操和鄭玄碰麵後,又依次召見眾臣。
時間來到傍晚。
他回到內宅,遠行初歸,家裏也有一番熱鬧。
他在各處寢殿,忙碌於草莽之間,妻妾們則夾道歡迎。
次日,大早。
文武百官齊聚曹府前殿,參與大朝會。
如今曹魏的官吏體係,不斷完善,在曹府前殿舉行大朝會,已頗感擁擠。
曹操打算最近遷居到竣工的銅雀台去。
“大王。今天下開泰,四方無虞,臣祈請大王,開國稱帝,登基為皇!”
鍾繇昨日沒撈著去接曹操,今日荀彧給他分派了個肥差。
第一個在朝會上,正式提出,讓曹操稱帝的人,意義非凡。
荀彧也在隨後出列,說:
“古有羲農,初開盛世!今四海歸治,大王功追曆代帝王,海內同欽,臣附請大王登天子之位!
此百官共議,萬民所盼,請大王明鑒。”
“臣等附議,共請大王登基!”
百官出列,齊聲說道。
按理曹操應該推讓,而後百官再請。
“三辭三讓,以絕天下之謗”,是表示謙和,寬厚之意。
但百官叩請後,曹操點頭便道:“行。”
百官愣一下,差點把叩地的腦袋抬起來。
在一些特定條件下稱帝,確實需要反複謙讓。
但曹操是開國的帝王,早就擺明車馬,沒必要尊這個古禮。
“大家去準備吧,選個日子,祭祀天地,登基稱帝。”
一請就同意了……百官眨巴著眼睛,仍按事先商議好的來,三呼大王聖明。
鄭玄等人選定吉日,將新朝開國的時間,定在新年伊始之時。
時間匆匆。
各方匯聚鄴城,轉眼已逼近了這一年的年末。
此時諸事籌備妥當,距大魏開國,隻近在眉睫。
ps:求票
(本章完)
益州留曹仁統兵,曹洪為輔,進行善後。
政事上暫以熟悉益州事務的糜竺為主。
程昱留下督查諸事。
糜竺既然投到曹魏,便再沒有其他退路,必須跟著曹魏幹到底。
加上他在益州理事已有兩年,能迅速上手諸事。
所以留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回去的路上,曹操沿路視察。
此時天下初定,消息傳開。
各地官員,皆爭相來朝見曹操。還有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簇擁跪伏者,不勝枚舉。
北歸的車駕上。
曹操攤開地圖,打量大魏完整統一後的疆域。
即便十三州相加,仍比後世要小一些。
主要是北邊的邊境,還可以往北推進,才能變成後世的雄雞形。
至於那個夢幻般的楓葉形國境,目前還差得遠。
曹魏的諜探,正大量北上或東進,對倭國和鮮卑,展開滲透,增加探查。
曹操的視線,落在神州東北角。
那裏和大魏的遼東,扶餘兩地比鄰的是高句麗。
後世的唐朝,不計消耗也要攻克覆滅高句麗,是有原因的。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以族群為單位,形成的聯盟。
他們不是國家政體,所以始終不能對各部落,進行垂直管理。
也就不能積累傳承。
遊牧民族發展了幾百年,社會結構,戰爭方式,幾乎沒什麽進展。
但高句麗卻是比鄰神州,模仿神州,早早就有了‘國家’的雛形。
後世有君主便是看出任其發展,會成為隱患,對高句麗發動多次戰爭,全力攻伐也要將其打掉。
曹老板同樣對高句麗有些想法。
現階段,就要展開一些布置。
“諜子外放,除倭國,鮮卑,高句麗也要著重關注,借商賈往來,逐步滲透一些人過去。”
車駕上,曹操和賈詡,郭嘉沿路商量。
他在十月末,才回到冀州,接近鄴城。
與此同時,司馬懿正在河內郡的家裏,看仆從到縣衙抄錄回來的告示。
他臉上不動聲色,心裏卻是驚濤駭浪。
河內郡發告示,說大魏一統,要派地方代表去鄴城觀禮。
大統以後,祭祀天地,以祈國運,是承襲商周,傳下來的古禮。
地方士族,大多會派出代表,去恭賀觀禮。
司馬家很光榮的被選上了,作為河內郡的士族代表之一。
而司馬家的代表,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想起那張威儀冷峻的臉,下意識的摸了下眼睛。
他上次見曹操,一不小心鷹視狼顧了一下子,差點把眼睛給弄瞎了。
曹操北返之際,各地皆有士族,地方代表,往鄴城匯聚。
包括周邊鄰國,扶餘,西域原有的小國,也接到大魏的信告,將派出使節,來觀禮。
黃忠亦從西域出發,準備回鄴城述職。
眼下各方安穩,開國之禮,少不了眾將齊聚,會有一應封賞。
十月末。
得知曹操快要回來了,曹府內外也早早準備起來。
下午,貂蟬從銅雀台宮的曹家秘庫盤賬回來,坐在車裏,哼唱著一首節奏歡快的曲子。
夫君要回來了……貂蟬滿臉笑意。
車駕到了府門口,貂蟬掀開車簾往外看了看。
陽光有些刺眼。
曹操還沒回來,但來拜訪的人,已絡繹不絕。
正門外,等候的車駕以百計。
貂蟬準備從側門歸府,等她從車上下來,便聽一個聲音道:“小姑母。”
喊她的是太原王氏,也就是義父王允家來的人。
出聲的是個青年,與貂蟬差不多年紀,一身華服,腰懸玉環,有種世家大族特有的銳氣,眼神熠熠。
青年旁邊的中年人,是王允兄長王宏的長子,也就是王允的侄子王驥。
那青年,是其子王安。
兩人在府外等候,看見貂蟬的車駕,便跟了過來。
當年,王允很早就投資看好曹操。
如今曹操得了天下,王家也是第一批趕來拜會的士族。
他們這些年,一直和曹魏交好。
曹操早期得到的戰馬,有不少是太原王氏供給的。
加上貂蟬的關係,王氏始終是堅定的曹魏係。
“文玉兄長。”
貂蟬對王驥執禮,笑了笑。
王驥忙大禮回應。
如今的貂蟬,貴為王妃,早不是當年家裏收養的舞姬,容不得半點輕慢。
貂蟬又看向王驥之子,喊她小姑母的王安:“言慶,有幾年未見了。”
王安來到近處,矚目貂蟬,霎時心神為之所奪。
這位多年沒見的小姑母,竟是如此的嬌豔,比印象中還要漂亮的多。
“我少時不懂事,搶過小姑母的東西,小姑母勿怪。”
貂蟬當年被王氏收養,隨同一群舞姬,一起習舞起居。
而族中子弟,常來欺負家仆和歌舞姬。
王安是主家出身,就是其中領頭的。????好在貂蟬很快被王允帶到了洛陽,才擺脫這些族中子弟。
此時她帶著王驥,王安父子進入外院,在接待訪客的偏殿,與兩人攀談。
過往數年,天下士族被曹魏拔掉者,不計其數。
士族的土地,地方上的經營,大多被收歸公有。
但也有些事,仍需要人來做,要重新分配,牽扯到新一輪的利益洗牌。
各地士族來走動,多是這個原因。
“貂蟬,當年叔父待你如親出,眼下大王已是天下之主。你是我們王家人,當多支持家裏才是。”王驥溫和道。
貂蟬低嗯了一聲。
各家來尋求支持,曹操的妻妾,都有相關經曆。
曹操告訴貂蟬,有人來送禮求事,有好處拿了無妨,士族的錢,不要白不要。
其他則由曹操應對。
王驥的話,讓貂蟬想起曹操的叮囑,唇角溢出笑意:
“王氏對我的養育之恩,貂蟬不敢忘的,兄長隻管放心。”
王安在一旁時不時的偷瞄這位小姑母。
待父子倆拜會後,離開曹府,王安低聲道:
“阿父,當年小姑母若沒去洛陽,留在我王家,應該嫁給我王家人才對。”
王驥神色微變:
“你說什麽胡話,貂蟬是大王妃嬪,不日便是皇妃。什麽嫁入我王家?”
“小姑母的麗色,天下也難尋第二個。
兒隻是後悔當年少不通事…”
王驥低喝道:“住口。”
“阿父,兒沒別的意思,隻是想起我新納的妾,當年好像和小姑母同在府上練舞,有些交情。
咱們應該和小姑母更親近些…”
“我讓你住口。大王的妃嬪,不要太親近,現在就很好。
你要是管不住貪婪,想多拿多得,這家早晚敗在你手裏。”
王安攤手表示不說了,回頭看了眼曹府。
他還沒見過那位魏王,心忖過幾日倒是要見見,看看是個什麽樣的人。
曹操在十一月初,回到鄴城。
接近城外十數裏,便見到荀彧親自帶百官南迎,來接駕。
曹操把他叫到車上同乘:“你怎地有空閑,出城來迎?”
荀彧:“大王如今不再是一方之主,而是天下共主。禮不可廢,國主征戰歸來,臣當率百官出迎。
元常本也想來,被我留下處理公務了。”
曹操哈哈大笑。
他每次外出,都抓荀彧留守打工。
荀彧則抓了鍾繇留守幹活,上行下效,一點不差。
曹操掀開車簾,往外看了看,一眼就看見人群裏,躲在最後邊的司馬懿。
“把司馬家的人,留在鄴城,別放走。”曹操示意車外的隨員。
他和荀彧交談中,回到城內。
除掉孔融,作為儒家之首的孔氏這一支,就被拔幹淨了。
但大魏需要取用人才,還是離不開讀書人。
曹操回來便召見鄭玄。
太學籌辦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憑鄭玄的號召力,廣傳教化,聚集學子逾萬。
曹操接下來擬以鄭玄為首,推動教育,增設學宮,學舍。
曹操和鄭玄碰麵後,又依次召見眾臣。
時間來到傍晚。
他回到內宅,遠行初歸,家裏也有一番熱鬧。
他在各處寢殿,忙碌於草莽之間,妻妾們則夾道歡迎。
次日,大早。
文武百官齊聚曹府前殿,參與大朝會。
如今曹魏的官吏體係,不斷完善,在曹府前殿舉行大朝會,已頗感擁擠。
曹操打算最近遷居到竣工的銅雀台去。
“大王。今天下開泰,四方無虞,臣祈請大王,開國稱帝,登基為皇!”
鍾繇昨日沒撈著去接曹操,今日荀彧給他分派了個肥差。
第一個在朝會上,正式提出,讓曹操稱帝的人,意義非凡。
荀彧也在隨後出列,說:
“古有羲農,初開盛世!今四海歸治,大王功追曆代帝王,海內同欽,臣附請大王登天子之位!
此百官共議,萬民所盼,請大王明鑒。”
“臣等附議,共請大王登基!”
百官出列,齊聲說道。
按理曹操應該推讓,而後百官再請。
“三辭三讓,以絕天下之謗”,是表示謙和,寬厚之意。
但百官叩請後,曹操點頭便道:“行。”
百官愣一下,差點把叩地的腦袋抬起來。
在一些特定條件下稱帝,確實需要反複謙讓。
但曹操是開國的帝王,早就擺明車馬,沒必要尊這個古禮。
“大家去準備吧,選個日子,祭祀天地,登基稱帝。”
一請就同意了……百官眨巴著眼睛,仍按事先商議好的來,三呼大王聖明。
鄭玄等人選定吉日,將新朝開國的時間,定在新年伊始之時。
時間匆匆。
各方匯聚鄴城,轉眼已逼近了這一年的年末。
此時諸事籌備妥當,距大魏開國,隻近在眉睫。
ps:求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