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史就問:「長沙王的親事在即,如何辦才好呢?」
這有什麽難的,不就是府裏沒有錢了嗎?可以拿金子或者綢緞去換呀,素波便問:「買一份像河間王或者江都王送給我們府裏的玉器要多少錢?」此時人們最看得玉石,成親時兩位皇兄送的都是成對的玉器。
張長史就皺著眉頭說:「兩位皇子們送的玉壁都要值好幾百金呢。」
「這麽貴?」素波嘀咕了一句,「要是能把我們收到了賀儀重新送出去就好了。」可是何老夫人曾經告訴她那是大忌,那些賀儀都記在各府的帳上,重新拿出來一定會被發現的。而讓人發現後膠東王府的顏麵就全丟光了。
「果真就這麽貴,我特別向河間王和江都王的王府長史打聽過,」張長史就說:「也不知道他們怎麽會有那麽多錢。」
他們當然有錢了!素波聽人說鄧太尉打了幾十年的仗,每一次攻城掠地所得的金銀寶物數不勝數,鄧皇後嫁給皇上時陪嫁的錢幾輩子也用不完,河間王和江都王是皇後的親兒子,當然富貴非常。
自家王府是根本比不了的。
既然比不了,素波也不打算比了。比起生存,臉麵這種東西又算什麽?拿出幾百金去給長沙王買賀儀,王府接下來的日子怎麽過?她想了想,「你去領五十金買一對玉壁,再加上八十匹綢緞一同做為賀儀送到長沙王府吧。」
張長史就擔心地說:「五十金買的玉壁恐怕不大好吧?」
成色雖然會差些,但總歸是玉嘛。素波就說:「賀儀表達的是一份心意。」她從內心從沒有認同自己是膠東王妃,所以對於膠東王府的人情往來也就不會真正放在心上,便是別人因此嘲笑,她也不會在意的。而且,膠東王不懂這些事也不會反對,她正好省了錢過日子。回想膠東王中午吃了那麽多的羊肉,素波越發覺得自己的決定不錯,王府吃飯的錢總要留足啊,因此送禮差不多就好。
張長史見王妃拿定了主意,也就轉身去了,走到門口不免又回頭嗅了嗅,終於忍不住說:「王妃小廚房裏燉雞的味兒可真香,倒有些像下官家裏做的呢。」
素波就笑,「這砂鍋雞果然是按北地的法子做的,因此有些相似倒不奇怪。」又問:「張長史家裏還有什麽人?」
張長史隨口說後隻怕自己唐突了,不想王妃倒笑著與自己說起了家常,就笑答道:「下官父母早已經過世,長輩中還有兩位叔叔,兄弟二十餘人,子侄輩也二三十多人。」
這個時代往往都是大家族,兄弟堂兄弟都在一起排行,因此一輩人有二三十之多並不稀奇,素波見聞也不少了,便點了點頭,不解地問:「既然令尊令堂都不在了,你到京城任官,怎麽沒將家小帶來呢?」
張長史便道:「我原本是進京報捷的,來京城時還想著受了封賞後快馬回去年前能趕上在家裏過年呢,不想竟被王爺選為府裏的長史。一時間倒來不及將家小接過來。」
什麽?原來張長史竟是膠東王選的!估計他根本不明白,就是隨意指的一個人吧。
素波聽了這個消息立即明白了張長史所有不當之處,他本來就是一個邊城的武將啊,硬是被問題兒童選來當長史,做得不太好是很正常的,所有的錯都是膠東王的!
甚至素波還有些同情張長史了,懵懂之間被改變了工作,一個邊關武將管王府裏的瑣事,連春節也沒能及時回家,他還真不容易。因此就道:「如今天氣已經開始回暖,張長史不如捎信接家小到京城,一家人團圓。正好我們王府有許多空房子。」
張長史就小心翼翼地看著王妃,「我也想著要將家小接來,又怕自己在王府裏留不久,大家白折騰一回。」他雖然盡了力,但是也知道自己這個長史做得很差,經常受宗正寺官員的責備和其他王府長史的嘲笑,也許王爺和王妃一生氣就將自己趕回邊城了呢。
素波就問:「那你是情願回邊城還是願意留在京裏呢?」如果張長史的確不喜歡在膠東王府當長史,自己也可以想辦法求宗正寺換一個人,他的確不適合當長史的。
若是在自己剛剛被任命為長史的時候王妃這樣問自己,張長史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要回邊城,但是在京城,在膠東王府過了這麽段時間後,他已經適應了好多,也有些喜歡這裏了,畢竟京城比起邊城還是有許多好處的,因此他就遲疑地說:「將來我還是想回邊城,那裏才是我的家。但現在我又不急著走,還想好好看看京城是什麽樣的。」
素波就懂了,「這樣啊,那你就將家裏人接來,在京城住上些日子,帶他們到處玩一玩,然後你們再一起決定,留在王府裏也好,回邊城也好。」
這正說中了張長史的心思,他不由得感動地說:「王妃,你真善良!」
做人嘛,善良是必須的。素波就笑了,「沒什麽的,要是我是你的家人,也願意有機會到京城看看,將來回家時還可以把見聞講給別人聽。」前世的人都愛旅遊,道理就是這樣的。
張長史笑了起來,「下官到京城之前,大女兒大兒子都嚷著要跟著一起來,隻是當時下官是隨將軍出公差,怎麽也不能帶著孩子,走的時候他們都眼巴巴地看著下官。」
「孩子們就是這樣的,」素波就問:「你家的孩子多大了?」
「最大的是個女兒,過了年十三,和王妃差不多大,」張長史說到這裏趕緊停住,躬身道:「下官唐突了,罪該萬死!」
素波擺擺手,「我們就是說說話,你別行禮。」又道:「我過了年十四,的確與你大女兒差不多大。」而且她也不覺得這是什麽冒犯,就像何老太太總是說自己與她的孫女差不多大,其實就是喜歡自己。而自己呢,也很享受大家的關愛。
張長史見王妃果然沒有生氣,越發覺得王妃著實是個和善人,便將平日沒機會與人說的家常都倒了出來,「接著是個兒子,十二歲,已經能跟著我出門打獵了,再下麵三個小的也都是兒子,淘氣得很,又特別能吃,到山上打上兩三隻兔子一頓就吃光了!倒是個個長得跟小牛犢子似的,壯實得很。」
素波就讚道:「長得壯就好!」這時候很多小孩子養不大的,唯有身子壯的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活下來。
張長史到京城這麽久了,還第一次跟別人聊起了家人,滿是大胡子的臉上現出了柔情,「他們要是知道能到京城,還可以住在王府裏,一定樂得能把房頂掀翻了!」
素波就說:「你去倉曹那裏多領十兩金,送回家裏給長史夫人做路費。」
「那怎麽能行?」張長史又是搖頭又是擺手,「府裏銀錢本就不夠用,再說給長沙王買玉壁才隻用五十金……」
素波就截住他的話笑問:「你覺得我們就是給長沙王花五百金買一對玉壁,他會在意嗎?而你們家長史夫人接到十兩金是不是很有用呢?」
這有什麽難的,不就是府裏沒有錢了嗎?可以拿金子或者綢緞去換呀,素波便問:「買一份像河間王或者江都王送給我們府裏的玉器要多少錢?」此時人們最看得玉石,成親時兩位皇兄送的都是成對的玉器。
張長史就皺著眉頭說:「兩位皇子們送的玉壁都要值好幾百金呢。」
「這麽貴?」素波嘀咕了一句,「要是能把我們收到了賀儀重新送出去就好了。」可是何老夫人曾經告訴她那是大忌,那些賀儀都記在各府的帳上,重新拿出來一定會被發現的。而讓人發現後膠東王府的顏麵就全丟光了。
「果真就這麽貴,我特別向河間王和江都王的王府長史打聽過,」張長史就說:「也不知道他們怎麽會有那麽多錢。」
他們當然有錢了!素波聽人說鄧太尉打了幾十年的仗,每一次攻城掠地所得的金銀寶物數不勝數,鄧皇後嫁給皇上時陪嫁的錢幾輩子也用不完,河間王和江都王是皇後的親兒子,當然富貴非常。
自家王府是根本比不了的。
既然比不了,素波也不打算比了。比起生存,臉麵這種東西又算什麽?拿出幾百金去給長沙王買賀儀,王府接下來的日子怎麽過?她想了想,「你去領五十金買一對玉壁,再加上八十匹綢緞一同做為賀儀送到長沙王府吧。」
張長史就擔心地說:「五十金買的玉壁恐怕不大好吧?」
成色雖然會差些,但總歸是玉嘛。素波就說:「賀儀表達的是一份心意。」她從內心從沒有認同自己是膠東王妃,所以對於膠東王府的人情往來也就不會真正放在心上,便是別人因此嘲笑,她也不會在意的。而且,膠東王不懂這些事也不會反對,她正好省了錢過日子。回想膠東王中午吃了那麽多的羊肉,素波越發覺得自己的決定不錯,王府吃飯的錢總要留足啊,因此送禮差不多就好。
張長史見王妃拿定了主意,也就轉身去了,走到門口不免又回頭嗅了嗅,終於忍不住說:「王妃小廚房裏燉雞的味兒可真香,倒有些像下官家裏做的呢。」
素波就笑,「這砂鍋雞果然是按北地的法子做的,因此有些相似倒不奇怪。」又問:「張長史家裏還有什麽人?」
張長史隨口說後隻怕自己唐突了,不想王妃倒笑著與自己說起了家常,就笑答道:「下官父母早已經過世,長輩中還有兩位叔叔,兄弟二十餘人,子侄輩也二三十多人。」
這個時代往往都是大家族,兄弟堂兄弟都在一起排行,因此一輩人有二三十之多並不稀奇,素波見聞也不少了,便點了點頭,不解地問:「既然令尊令堂都不在了,你到京城任官,怎麽沒將家小帶來呢?」
張長史便道:「我原本是進京報捷的,來京城時還想著受了封賞後快馬回去年前能趕上在家裏過年呢,不想竟被王爺選為府裏的長史。一時間倒來不及將家小接過來。」
什麽?原來張長史竟是膠東王選的!估計他根本不明白,就是隨意指的一個人吧。
素波聽了這個消息立即明白了張長史所有不當之處,他本來就是一個邊城的武將啊,硬是被問題兒童選來當長史,做得不太好是很正常的,所有的錯都是膠東王的!
甚至素波還有些同情張長史了,懵懂之間被改變了工作,一個邊關武將管王府裏的瑣事,連春節也沒能及時回家,他還真不容易。因此就道:「如今天氣已經開始回暖,張長史不如捎信接家小到京城,一家人團圓。正好我們王府有許多空房子。」
張長史就小心翼翼地看著王妃,「我也想著要將家小接來,又怕自己在王府裏留不久,大家白折騰一回。」他雖然盡了力,但是也知道自己這個長史做得很差,經常受宗正寺官員的責備和其他王府長史的嘲笑,也許王爺和王妃一生氣就將自己趕回邊城了呢。
素波就問:「那你是情願回邊城還是願意留在京裏呢?」如果張長史的確不喜歡在膠東王府當長史,自己也可以想辦法求宗正寺換一個人,他的確不適合當長史的。
若是在自己剛剛被任命為長史的時候王妃這樣問自己,張長史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要回邊城,但是在京城,在膠東王府過了這麽段時間後,他已經適應了好多,也有些喜歡這裏了,畢竟京城比起邊城還是有許多好處的,因此他就遲疑地說:「將來我還是想回邊城,那裏才是我的家。但現在我又不急著走,還想好好看看京城是什麽樣的。」
素波就懂了,「這樣啊,那你就將家裏人接來,在京城住上些日子,帶他們到處玩一玩,然後你們再一起決定,留在王府裏也好,回邊城也好。」
這正說中了張長史的心思,他不由得感動地說:「王妃,你真善良!」
做人嘛,善良是必須的。素波就笑了,「沒什麽的,要是我是你的家人,也願意有機會到京城看看,將來回家時還可以把見聞講給別人聽。」前世的人都愛旅遊,道理就是這樣的。
張長史笑了起來,「下官到京城之前,大女兒大兒子都嚷著要跟著一起來,隻是當時下官是隨將軍出公差,怎麽也不能帶著孩子,走的時候他們都眼巴巴地看著下官。」
「孩子們就是這樣的,」素波就問:「你家的孩子多大了?」
「最大的是個女兒,過了年十三,和王妃差不多大,」張長史說到這裏趕緊停住,躬身道:「下官唐突了,罪該萬死!」
素波擺擺手,「我們就是說說話,你別行禮。」又道:「我過了年十四,的確與你大女兒差不多大。」而且她也不覺得這是什麽冒犯,就像何老太太總是說自己與她的孫女差不多大,其實就是喜歡自己。而自己呢,也很享受大家的關愛。
張長史見王妃果然沒有生氣,越發覺得王妃著實是個和善人,便將平日沒機會與人說的家常都倒了出來,「接著是個兒子,十二歲,已經能跟著我出門打獵了,再下麵三個小的也都是兒子,淘氣得很,又特別能吃,到山上打上兩三隻兔子一頓就吃光了!倒是個個長得跟小牛犢子似的,壯實得很。」
素波就讚道:「長得壯就好!」這時候很多小孩子養不大的,唯有身子壯的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活下來。
張長史到京城這麽久了,還第一次跟別人聊起了家人,滿是大胡子的臉上現出了柔情,「他們要是知道能到京城,還可以住在王府裏,一定樂得能把房頂掀翻了!」
素波就說:「你去倉曹那裏多領十兩金,送回家裏給長史夫人做路費。」
「那怎麽能行?」張長史又是搖頭又是擺手,「府裏銀錢本就不夠用,再說給長沙王買玉壁才隻用五十金……」
素波就截住他的話笑問:「你覺得我們就是給長沙王花五百金買一對玉壁,他會在意嗎?而你們家長史夫人接到十兩金是不是很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