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太夫人避不見麵,丈夫冷酷無情,驕傲的褚夫人收下和離書,帶著沒滿月的女兒離開了平涼侯府。
老平涼侯在京城為她置有莊子、宅子,做為給她的嫁妝。這嫁妝從前不顯著什麽,到和離以後,就很有用。褚夫人就住在老平涼侯為她置辦的嫁妝宅子裏,親自打理田莊的收成,和小女兒一起度過了五年時光。
她為小女兒取名為「蓮」,不是可憐的意思,是要她誌向高潔,不要做了小人。
褚夫人始終是驕傲的。
阿蓮五歲的那年,褚夫人得了時疫,重病將死。王氏太夫人一直暗中留意這對母女,知道褚夫人不行了,親自去了柳條胡同,要把阿蓮帶回平涼侯府。褚夫人嗤之以鼻,「要把阿蓮當庶女養對不對?休想!」王氏太夫人臉上很掛不住,為了小孫女,忍氣吞聲答應,「隻說是我的親戚罷了,不拿她當庶女,也不拿她當外室女。」
褚夫人知道自己沒多少日子,隻好把女兒托付給王氏太夫人,「等她長大了,把她嫁個清白厚道人家,一夫一妻,安穩度日。」王氏太夫人很鄭重的答應了。
褚夫人病逝之後,阿蓮被王氏太夫人接回平涼侯府,對外隻說是她娘家遠房親戚。可是,沒人把阿蓮當遠房親戚,背地裏都說她是外室所生,生母見不得人。
費興後來迎娶了王氏太夫人的娘家侄女為妻,便是平涼侯夫人王氏。王氏育有一對龍鳳胎子女,兒子就是費耀祖,女兒費嬌娘,這一對子女,隻比阿蓮小七個月。
王氏太夫人對阿蓮還是慈愛的,給她好吃好穿,也給她請老師,教她讀書,教她女工,教她禮儀。阿蓮生的很美,也很聰明,學什麽都快,比她小不了多少的費嬌娘和她一比,簡直成了笨蛋和醜八怪。因為這個,平涼侯夫人對她恨之入骨。
阿蓮十四歲那年,皇帝和章皇後下旨,所有五品以上官員的女兒入宮參加百花宴。因為皇帝好色,王氏太夫人以為皇帝要選妃,看著花朵一般的阿蓮,動了心。老平涼侯在的時候,費家很興旺,可是自打他去了之後,費家可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若是費家出位寵妃……王氏太夫人把對褚夫人的承諾拋到了九宵雲外。
王氏太夫人帶著阿蓮進了宮。阿蓮屬於那種初看讓人眼前一亮,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的頂級美女,她往殿中盈盈一站,襯得其餘妙齡少女暗淡無光。
皇帝和章皇後全對阿蓮很感興趣,把阿蓮召到麵前,細細問了很多話。阿蓮的舉止、談吐、應對也很得體,皇帝和章皇後臉上都有笑意。
一直到看見章皇後臉上的笑意,王氏太夫人才知道自己弄錯了。這絕不可能是給皇帝選妃,若是給皇帝選妃,章皇後怎會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愉悅笑容?就算皇帝陛下,也不是看美女的眼神,而是相看兒媳婦的眼神。
平涼侯府的嫡長女做太子妃,夠格兒啊。王氏太夫人想到這兒,死的心都有。若是當年沒和褚夫人和離,若是給阿蓮一個正經身份,費家便能出個太子妃,出個皇後!
還愁什麽家族不夠興旺啊。
可是,以阿蓮如今的身份,卻是絕對不可能的。太子婦,怎可能是「外室女」。
王氏太夫人下氣極了。
皇帝和章皇後知道阿蓮的身份之後,扼腕歎息。
章皇後實在舍不得阿蓮的好顏色、好性情,生出讓阿蓮做東宮次妃之意。皇帝搖頭,「不妥。這孩子是個有誌氣的,有血性的,你讓她做次妃,她一定不情願。若她真進了東宮,隻怕東宮從此要多事了。」
她很美,她很有才華,她不會甘心居於人下---這樣的次妃進東宮,你是嫌東宮不亂麽。
章皇後還是舍不得,親自把王氏太夫人叫過來詢問。王氏太夫人倒是很樂意的,滿口答應,「是這孩子的福份。」平涼侯府能出個太子次妃,也是極好的,對兒孫們有益。
皇帝卻是親自問了阿蓮。阿蓮毫不猶豫的推辭,「妾生母是光明磊落的女子,生平所願,便是妾得適良人,光風霽月,堂堂正正。她若泉下有知,不會願意女兒做側室。」
皇帝便不肯令阿蓮進東宮,「這樣的女子,何等聰慧。她若不甘不願的進去了,東宮從此不複太平。」
經過這件事,王氏太夫人對阿蓮極為厭惡。平涼侯夫人趁機報複,給阿蓮在新科進士當中挑了一個最窮的,把阿蓮許了過去。
王氏太夫人對這個不肯舍棄自己為費家謀利益的孫女很不滿,便對她不管不問。阿蓮就這麽著被許配給了陶銘,又跟著陶銘到了明水,一住就是二十年。
平涼侯夫人王氏有表弟在吏部任職,知道陶銘政績好要升遷,賄賂了吏部主事人員,把陶銘的升職令撤銷了。陶銘在朝中並無相厚同年、有力親眷,吏部的人不願為了他得罪王氏,收了重禮,順水推舟,還把陶銘留在了明水。
皇帝把這件陳年往事耐著性子聽完,就關心一件事,「平涼侯世子,隻比阿蓮小七個月?」
阿蓮出生之時,褚夫人還是正室。一個隻比阿蓮小七個月的費耀祖,怎麽可能是嫡子。
朝廷名器,什麽時候開始能給費耀祖這種人了。
陸風這錦衣衛頭子辦事素來嚴密,恭敬的說道:「臣確認過,真的是七個月。」
把皇帝氣的。鴻臚寺,吏部,禮部,都有辯嫡庶之職責,若這些人辦事得力,阿蓮的事或許當年便會水落石出。那樣的話……或許很多事都會不一樣了。
如果說皇帝當年隻是欣賞阿蓮的才貌和性情,如今則更為她的心地清明和稟性堅忍而感慨。生長在平涼侯府那樣的富貴錦繡之地,有才有貌,曾經和一個高貴的位子擦肩而過,卻能跟著陶銘那樣貧寒出身的縣令在明水安居二十年,毫無怨言。最終她的丈夫成了受百姓愛戴的清官,又教養出一雙出色的兒女,由不得人不讚許。
「娶阿蓮這樣的女子為妻,是福氣。」皇帝憶及往事,思潮起伏,「若是老大身邊能有這樣的賢妻,他怎會……?即便阿蓮勸不下他,也絕不會助紂為虐,為了幫他而使出猥瑣下流、不上台麵的手段。」
有位賢妻,對於男人來說,太重要了。妻賢夫禍少,老話說的一點沒錯。皇帝一邊生著氣,一邊命鴻臚寺、吏部查明當年平涼侯府得以順利請封世子之事。這事發生在二十多年前,年代久遠,查起來很費事。好在鴻臚寺、吏部卷宗都保管的很好,找到當年的記錄一點一點翻看,查到當時是鬆寧大長公主的兒子景奇擔任鴻臚寺少卿,他親筆寫下的「核實無誤,確係嫡長」,吏部驗封司也沒深究,便據此上報,平涼侯府請立世子的事,很輕易的就批下來了。
老平涼侯在京城為她置有莊子、宅子,做為給她的嫁妝。這嫁妝從前不顯著什麽,到和離以後,就很有用。褚夫人就住在老平涼侯為她置辦的嫁妝宅子裏,親自打理田莊的收成,和小女兒一起度過了五年時光。
她為小女兒取名為「蓮」,不是可憐的意思,是要她誌向高潔,不要做了小人。
褚夫人始終是驕傲的。
阿蓮五歲的那年,褚夫人得了時疫,重病將死。王氏太夫人一直暗中留意這對母女,知道褚夫人不行了,親自去了柳條胡同,要把阿蓮帶回平涼侯府。褚夫人嗤之以鼻,「要把阿蓮當庶女養對不對?休想!」王氏太夫人臉上很掛不住,為了小孫女,忍氣吞聲答應,「隻說是我的親戚罷了,不拿她當庶女,也不拿她當外室女。」
褚夫人知道自己沒多少日子,隻好把女兒托付給王氏太夫人,「等她長大了,把她嫁個清白厚道人家,一夫一妻,安穩度日。」王氏太夫人很鄭重的答應了。
褚夫人病逝之後,阿蓮被王氏太夫人接回平涼侯府,對外隻說是她娘家遠房親戚。可是,沒人把阿蓮當遠房親戚,背地裏都說她是外室所生,生母見不得人。
費興後來迎娶了王氏太夫人的娘家侄女為妻,便是平涼侯夫人王氏。王氏育有一對龍鳳胎子女,兒子就是費耀祖,女兒費嬌娘,這一對子女,隻比阿蓮小七個月。
王氏太夫人對阿蓮還是慈愛的,給她好吃好穿,也給她請老師,教她讀書,教她女工,教她禮儀。阿蓮生的很美,也很聰明,學什麽都快,比她小不了多少的費嬌娘和她一比,簡直成了笨蛋和醜八怪。因為這個,平涼侯夫人對她恨之入骨。
阿蓮十四歲那年,皇帝和章皇後下旨,所有五品以上官員的女兒入宮參加百花宴。因為皇帝好色,王氏太夫人以為皇帝要選妃,看著花朵一般的阿蓮,動了心。老平涼侯在的時候,費家很興旺,可是自打他去了之後,費家可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若是費家出位寵妃……王氏太夫人把對褚夫人的承諾拋到了九宵雲外。
王氏太夫人帶著阿蓮進了宮。阿蓮屬於那種初看讓人眼前一亮,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的頂級美女,她往殿中盈盈一站,襯得其餘妙齡少女暗淡無光。
皇帝和章皇後全對阿蓮很感興趣,把阿蓮召到麵前,細細問了很多話。阿蓮的舉止、談吐、應對也很得體,皇帝和章皇後臉上都有笑意。
一直到看見章皇後臉上的笑意,王氏太夫人才知道自己弄錯了。這絕不可能是給皇帝選妃,若是給皇帝選妃,章皇後怎會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愉悅笑容?就算皇帝陛下,也不是看美女的眼神,而是相看兒媳婦的眼神。
平涼侯府的嫡長女做太子妃,夠格兒啊。王氏太夫人想到這兒,死的心都有。若是當年沒和褚夫人和離,若是給阿蓮一個正經身份,費家便能出個太子妃,出個皇後!
還愁什麽家族不夠興旺啊。
可是,以阿蓮如今的身份,卻是絕對不可能的。太子婦,怎可能是「外室女」。
王氏太夫人下氣極了。
皇帝和章皇後知道阿蓮的身份之後,扼腕歎息。
章皇後實在舍不得阿蓮的好顏色、好性情,生出讓阿蓮做東宮次妃之意。皇帝搖頭,「不妥。這孩子是個有誌氣的,有血性的,你讓她做次妃,她一定不情願。若她真進了東宮,隻怕東宮從此要多事了。」
她很美,她很有才華,她不會甘心居於人下---這樣的次妃進東宮,你是嫌東宮不亂麽。
章皇後還是舍不得,親自把王氏太夫人叫過來詢問。王氏太夫人倒是很樂意的,滿口答應,「是這孩子的福份。」平涼侯府能出個太子次妃,也是極好的,對兒孫們有益。
皇帝卻是親自問了阿蓮。阿蓮毫不猶豫的推辭,「妾生母是光明磊落的女子,生平所願,便是妾得適良人,光風霽月,堂堂正正。她若泉下有知,不會願意女兒做側室。」
皇帝便不肯令阿蓮進東宮,「這樣的女子,何等聰慧。她若不甘不願的進去了,東宮從此不複太平。」
經過這件事,王氏太夫人對阿蓮極為厭惡。平涼侯夫人趁機報複,給阿蓮在新科進士當中挑了一個最窮的,把阿蓮許了過去。
王氏太夫人對這個不肯舍棄自己為費家謀利益的孫女很不滿,便對她不管不問。阿蓮就這麽著被許配給了陶銘,又跟著陶銘到了明水,一住就是二十年。
平涼侯夫人王氏有表弟在吏部任職,知道陶銘政績好要升遷,賄賂了吏部主事人員,把陶銘的升職令撤銷了。陶銘在朝中並無相厚同年、有力親眷,吏部的人不願為了他得罪王氏,收了重禮,順水推舟,還把陶銘留在了明水。
皇帝把這件陳年往事耐著性子聽完,就關心一件事,「平涼侯世子,隻比阿蓮小七個月?」
阿蓮出生之時,褚夫人還是正室。一個隻比阿蓮小七個月的費耀祖,怎麽可能是嫡子。
朝廷名器,什麽時候開始能給費耀祖這種人了。
陸風這錦衣衛頭子辦事素來嚴密,恭敬的說道:「臣確認過,真的是七個月。」
把皇帝氣的。鴻臚寺,吏部,禮部,都有辯嫡庶之職責,若這些人辦事得力,阿蓮的事或許當年便會水落石出。那樣的話……或許很多事都會不一樣了。
如果說皇帝當年隻是欣賞阿蓮的才貌和性情,如今則更為她的心地清明和稟性堅忍而感慨。生長在平涼侯府那樣的富貴錦繡之地,有才有貌,曾經和一個高貴的位子擦肩而過,卻能跟著陶銘那樣貧寒出身的縣令在明水安居二十年,毫無怨言。最終她的丈夫成了受百姓愛戴的清官,又教養出一雙出色的兒女,由不得人不讚許。
「娶阿蓮這樣的女子為妻,是福氣。」皇帝憶及往事,思潮起伏,「若是老大身邊能有這樣的賢妻,他怎會……?即便阿蓮勸不下他,也絕不會助紂為虐,為了幫他而使出猥瑣下流、不上台麵的手段。」
有位賢妻,對於男人來說,太重要了。妻賢夫禍少,老話說的一點沒錯。皇帝一邊生著氣,一邊命鴻臚寺、吏部查明當年平涼侯府得以順利請封世子之事。這事發生在二十多年前,年代久遠,查起來很費事。好在鴻臚寺、吏部卷宗都保管的很好,找到當年的記錄一點一點翻看,查到當時是鬆寧大長公主的兒子景奇擔任鴻臚寺少卿,他親筆寫下的「核實無誤,確係嫡長」,吏部驗封司也沒深究,便據此上報,平涼侯府請立世子的事,很輕易的就批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