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夏耷拉著腦袋,抬腳在快沒到小腿肚的積水裏踢了一朵汙濁的水花。林安文的手探了過來,摸著兒子被雨水打濕的肩膀。十二歲的孩子,半大的少年,個子已經開始抽條,可肩膀還很單薄,筋骨也依舊稚嫩。還遠沒有到他獨自頂風擋雨的年紀。林安文摟過兒子的肩,父子倆一起擠在傘下。“小夏,你要珍惜這個轉學的機會。”林安文語重心長,“咱們爺兒倆是窮,但是老天爺給了你一顆聰明腦袋,也就給了你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爸沒本事,沒法給你提供好生活,但是至少能做到不拖你的後腿。”“爸,你說什麽呢?”林知夏挽住了父親的胳膊,“你才不拖我後腿。我將來要賺大錢,買輛豪車,找個司機天天帶著你到處兜風。”林安文噗地笑了,“你還不如給我辦一張公交卡更省事兒。再說我是個瞎子。瞎子兜風,我能看什麽?”“要的就是那份氣派唄!”林知夏笑著,挽著老爸,沿著積滿汙水的小道,朝他們的新家走去。-永樂社區是豐市裏最老、又是最大的一個城中村。改革開放前,這裏是豐市的中心老城區,數十萬老居民蝸居在此。改革的春風並未能刮進這片城區,它被遺留了下來,成了豐市的一塊胎記,帶著母胎中的記憶,不雅觀,卻又消不去。永樂社區位於舊城區的西南角,和新城隔江相望。貧富不相同,卻共飲一江水。豐市搞開發的時候,也有開發商想拆遷永樂,卻硬生生被居民大張的獅子口給嚇縮了回去。小市民的眼光放不長遠,但是開發商不會放著對岸大片的空地當沒看見。對岸的高樓一棟棟立起來,玻璃外牆折射著粼粼波光,永樂小區裏的舊樓陳磚則在時代的新風裏苟延殘喘。違章搭建的棚戶拆了又修,修了又拆。居民們拿出先輩打遊擊戰的革命精神,同城市規劃部門和消防部門做著堅貞不屈的抗爭。隨著豐市的房價節節攀升,永樂小區更拆不起,像個沒有媒人肯上門的老姑娘,就此尷尬地被晾了下來。地勢雜亂,設施陳舊,治安也不大好,卻又位於舊城區的核心地帶。永樂小區成了底層務工人員進城定居的首選。這年初夏,林安文帶著他十二歲的兒子林知夏,搬進了永安社區。-林安文是個盲人按摩師,之前在一家社區按摩店裏工作,是個有口皆碑的老師傅。林知夏的親媽在他記事前就死了,那時候林安文還沒瞎,是廠裏的技工。林安文生得清秀,又有一份吃飯的手藝活兒,再討個老婆並不難。可他因為擔心後媽對兒子不好,一直沒再婚。林知夏六歲的時候,林安文在廠裏出了事故,被化學藥劑弄瞎了一雙眼。技工的活兒當然沒法再做。好在林安文手巧,改行做盲人按摩師,倒也能糊口。林知夏早慧。底層小老百姓,也不講究什麽啟蒙教育,還是小學老師發現這孩子腦子特別好,教什麽一遍就能記住。靠著這個本事,林知夏從小學四年級起,就過上了跨學區念書的獎學金生的日子。小升初的時候,豐市裏好幾所排名不錯的中學都向林知夏遞出了橄欖枝。人窮誌短。林知夏挑學校,隻看哪家給的獎學金最多。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讀書人賣學問也是一門生意,當然是價高者得。九中在全市中學排名第五,並不太拔尖,但是出手闊綽。林知夏一看獎學金包了自己的生活費外,還能補貼老爸,當即就同意了。為了兒子的學業,林安文跟著搬到了豐市城區裏。在熟人的介紹下,他在永樂社區裏找到了一份按摩師的活兒,以低廉的價格租了一間房。那是一個老廠房宿舍。八十年代修的預製板房,四層高,是小區裏難得的高樓大廈了。林家父子就住頂樓南側,一室一廳,二十來平方米。屋頂漏下來的水把牆壁浸出片片斑駁的黴斑,林安文眼不見心不煩。六月初夏的暴雨帶走了持續多日的低氣壓,濕潤的風穿過紗窗門,貫穿小小的陋室。舊風扇轉起來沙沙響,林知夏一手按著卷子,一手在草稿本上飛快演算著。林安文則在廚房裏摸索著做飯。等飯菜好了,父子倆坐在全屋最通風的門口,圍著一張折疊小木桌吃飯。對門的紗窗門吱呀一聲推開,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姑娘走了過來。“林叔,小夏,我家煮了海帶綠豆湯,奶奶讓我給你們端些過來。”林安文急忙放下筷子,招呼林知夏去開門。小姑娘和林知夏同齡,生得圓頭圓腦圓眼睛,嘴角兩個圓酒窩。連名字都很圓,叫孫明珠。孫明珠的父母都在對岸的新城區裏打工,她跟著奶奶住在永安的老房子裏。社區裏搬來一個俊秀的小帥哥,社區裏的孩子們都在偷偷議論。也就孫明珠近水樓台,最先和林家父子搭上了話,自來熟地把小帥哥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裏。“小夏來了,我們北區也終於有個能打的學霸了。”孫明珠說話又脆又快,就像竹筒倒豆子。“去年南區有個女生考上了三中,被當成鳳凰蛋似的捧著。南區那群人可嘚瑟了,成天嘲笑我們北區是草雞窩。嗬,三中算什麽,還不是被九中吊著打?小夏,回頭要是南區那群人找你麻煩,你隻管回來和我說。有我孫明珠在,你在北區可以橫著走!”小姑娘比林知夏還矮半個頭,卻是一副江湖老大姐的派頭。“南區?北區?”林知夏早上在按摩店裏,也聽老板娘他們提起過。“咱們這邊是北區,金河以南就是南區。”晚飯後,孫明珠帶著林知夏出門熟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