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應也是一打開話匣子就收不住的人,順帶就跟我們講了講應這個姓氏的由來。
他說應這個姓氏,有兩個出處。
第一,應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之後。
周武王克商後,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為應侯,建立應國。應侯的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氏。
第二,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蒙古族中也有應氏。
猴子就問老應以前是做什麽的,老應笑眯眯的說:“你們猜猜看呢!”
猴子說:“我猜你是個曆史老師!”
老應說:“不是!”
猴子又讓我猜,我想了想說:“不會是老京城的說書匠吧?”
老應打了哈哈,說他當年雖然喜歡聽書,但還不夠說書匠的資格。
我和猴子前前後後猜了幾十種職業,都被老應否定了。
最後,我和猴子實在是猜不出來了,老應這才緩緩說道:“守陵人!”
啥玩意兒?!
守陵人?!
我和猴子吃驚的看著老應,橫看豎看,左看右看,都沒看出老應哪點像是一個守陵人。
守陵人,顧名思義,看守陵墓的人。
而老應接下來說的更讓我們震驚,應家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他們守護的並不是普通陵墓,而是——皇陵!
位於京城昌平區境內的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裏先後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老應家鎮守的,便是這明十三陵。
老應說,自從應家成為守陵人開始,這麽多年,他們從來沒有搬離過十三陵,一直都居住在十三陵附近,為的就是能夠日日夜夜守護十三陵。
我和猴子聽了以後都很感動,一個家族,為了一個信仰,一份承諾,竟然能夠前赴後繼數百年,這份忠誠難以想象。
我問老應:“你經常在潘家園轉悠,對鬼市也這麽熟悉,肯定也逛過鬼市吧?”
老應點點頭,說:“其實真正懂行的人,專門逛鬼市,因為鬼市裏麵,經常能淘到一些見不得光的東西,有的是梁上君子盜來的,有的是土夫子掘出來的,東西上麵都帶著泥腥味兒呢。當然,淘這些寶貝,除了眼力勁以外,還得有足夠的膽子,否則,分分鍾都可能掉腦袋!
實不相瞞,以前呀,我也經常逛鬼市,收獲不少,淘到過幾件皇家的東西,不過都沒舍得賣,一直放在家裏珍藏著,不為掙錢,隻是一種愛好罷了。
後來發生過一件事情,我便很少逛鬼市,甚至不逛鬼市了!”
我和猴子都來了興趣,於是追著老應問他當年碰上了什麽事情?
這件事情肯定對老應影響重大,所以才使得老應退出了鬼市。
老應喝了口茶說:“撞鬼了!”
聽到老應提到“鬼”字,我和猴子興趣更濃,趕緊斟上茶,聽老應講了講他當年在鬼市上撞鬼的事情。
那是一年冬天,北方的冬天很冷,外麵還飄著雪。
按照慣例,老應半夜便起了床,裹上襖子出了門。
天氣雖然冷,但也擋不住老應火熱急迫的心。
這麽多年,不管風吹日曬,老應總會準時準點的出現在鬼市上,足不停歇的逛到天光大亮,鬼市打烊,這才喝上一碗豆汁兒,吃兩個熱氣騰騰的肉包子,坐車回家。
世界上的人千千萬,各人有各人的愛好,老應的愛好就是淘寶,搞收藏,,用他的話說,每到鬼市開門的時候,如果不去逛一逛,那感覺就像毒癮犯了似的,渾身難受,心裏仿佛有隻貓爪子,一直在撓啊撓的。
對於老應這個說法,我和猴子還是比較有體會的。
我和猴子的愛好算不上高雅,兩人都喜歡好一口酒,每到那個點的時候,如果不喝上兩杯,就會覺得這一天少了點什麽,渾身都不自在。
那天,老應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鬼市,等著鬼市開門。
那麽多年,鬼市一直沿襲了以前的傳統,市場裏並不開燈,到處都是黑燈瞎火的。
古董攤上,點著風燈或者蠟燭照明,把一個個攤子映照得淒淒惶惶,有種說不出的詭異氣氛。
而逛鬼市的人,有人提著那種老式的煤油燈,有人提著古色古香的八角風燈,還有人更加複古,提著燈籠,裏麵映照出昏暗的燭光。
前來逛鬼市的人同樣很多,人影穿梭,又沒什麽人說話,感覺還真像一群孤魂野鬼在遊蕩。
老應攏了攏衣領,往掌心裏嗬了口氣,搓著手,挨個攤子看過去。
這時候,就聽見後麵幽幽傳來一個聲音:“大兄弟,到我這裏看看,我這有好東西!”
老應聞聲轉過頭,就看見朦朧的黑暗中,站著一個人。
老應拎著八角風燈湊上去,但見麵前站著一個三四十歲的中年男人,穿著灰衣灰褲,打扮的很樸素。模樣很普通,隻是那一臉的絡腮胡很是打眼,讓他看上去頗有幾分蒼老的意味。
絡腮胡的攤子很小,而且攤子上隻有一件東西,一個約莫兩寸高的青花瓷瓶。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老應經常逛鬼市,但是對這個絡腮胡並沒有任何印象。
絡腮胡的胡子這麽出眾,如果以前來過,老應肯定有印象的。
老應很肯定之前沒有見過這個絡腮胡,所以這個絡腮胡,今天很可能是第一次出攤。
而且其他攤子上,琳琅滿目擺了很多東西,絡腮胡的攤子上隻有一個青花瓷瓶,說明絡腮胡也不是想長期擺攤,可能是手頭比較緊,所以想著把家裏這個青花瓷瓶拿出來變賣了,換點銀子回去。
當然,也不排除這個青花瓷瓶來路不明,絡腮胡沒有好的出貨渠道,所以想著在鬼市上偷偷摸摸將其出手。
他說應這個姓氏,有兩個出處。
第一,應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之後。
周武王克商後,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為應侯,建立應國。應侯的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氏。
第二,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蒙古族中也有應氏。
猴子就問老應以前是做什麽的,老應笑眯眯的說:“你們猜猜看呢!”
猴子說:“我猜你是個曆史老師!”
老應說:“不是!”
猴子又讓我猜,我想了想說:“不會是老京城的說書匠吧?”
老應打了哈哈,說他當年雖然喜歡聽書,但還不夠說書匠的資格。
我和猴子前前後後猜了幾十種職業,都被老應否定了。
最後,我和猴子實在是猜不出來了,老應這才緩緩說道:“守陵人!”
啥玩意兒?!
守陵人?!
我和猴子吃驚的看著老應,橫看豎看,左看右看,都沒看出老應哪點像是一個守陵人。
守陵人,顧名思義,看守陵墓的人。
而老應接下來說的更讓我們震驚,應家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他們守護的並不是普通陵墓,而是——皇陵!
位於京城昌平區境內的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裏先後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老應家鎮守的,便是這明十三陵。
老應說,自從應家成為守陵人開始,這麽多年,他們從來沒有搬離過十三陵,一直都居住在十三陵附近,為的就是能夠日日夜夜守護十三陵。
我和猴子聽了以後都很感動,一個家族,為了一個信仰,一份承諾,竟然能夠前赴後繼數百年,這份忠誠難以想象。
我問老應:“你經常在潘家園轉悠,對鬼市也這麽熟悉,肯定也逛過鬼市吧?”
老應點點頭,說:“其實真正懂行的人,專門逛鬼市,因為鬼市裏麵,經常能淘到一些見不得光的東西,有的是梁上君子盜來的,有的是土夫子掘出來的,東西上麵都帶著泥腥味兒呢。當然,淘這些寶貝,除了眼力勁以外,還得有足夠的膽子,否則,分分鍾都可能掉腦袋!
實不相瞞,以前呀,我也經常逛鬼市,收獲不少,淘到過幾件皇家的東西,不過都沒舍得賣,一直放在家裏珍藏著,不為掙錢,隻是一種愛好罷了。
後來發生過一件事情,我便很少逛鬼市,甚至不逛鬼市了!”
我和猴子都來了興趣,於是追著老應問他當年碰上了什麽事情?
這件事情肯定對老應影響重大,所以才使得老應退出了鬼市。
老應喝了口茶說:“撞鬼了!”
聽到老應提到“鬼”字,我和猴子興趣更濃,趕緊斟上茶,聽老應講了講他當年在鬼市上撞鬼的事情。
那是一年冬天,北方的冬天很冷,外麵還飄著雪。
按照慣例,老應半夜便起了床,裹上襖子出了門。
天氣雖然冷,但也擋不住老應火熱急迫的心。
這麽多年,不管風吹日曬,老應總會準時準點的出現在鬼市上,足不停歇的逛到天光大亮,鬼市打烊,這才喝上一碗豆汁兒,吃兩個熱氣騰騰的肉包子,坐車回家。
世界上的人千千萬,各人有各人的愛好,老應的愛好就是淘寶,搞收藏,,用他的話說,每到鬼市開門的時候,如果不去逛一逛,那感覺就像毒癮犯了似的,渾身難受,心裏仿佛有隻貓爪子,一直在撓啊撓的。
對於老應這個說法,我和猴子還是比較有體會的。
我和猴子的愛好算不上高雅,兩人都喜歡好一口酒,每到那個點的時候,如果不喝上兩杯,就會覺得這一天少了點什麽,渾身都不自在。
那天,老應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鬼市,等著鬼市開門。
那麽多年,鬼市一直沿襲了以前的傳統,市場裏並不開燈,到處都是黑燈瞎火的。
古董攤上,點著風燈或者蠟燭照明,把一個個攤子映照得淒淒惶惶,有種說不出的詭異氣氛。
而逛鬼市的人,有人提著那種老式的煤油燈,有人提著古色古香的八角風燈,還有人更加複古,提著燈籠,裏麵映照出昏暗的燭光。
前來逛鬼市的人同樣很多,人影穿梭,又沒什麽人說話,感覺還真像一群孤魂野鬼在遊蕩。
老應攏了攏衣領,往掌心裏嗬了口氣,搓著手,挨個攤子看過去。
這時候,就聽見後麵幽幽傳來一個聲音:“大兄弟,到我這裏看看,我這有好東西!”
老應聞聲轉過頭,就看見朦朧的黑暗中,站著一個人。
老應拎著八角風燈湊上去,但見麵前站著一個三四十歲的中年男人,穿著灰衣灰褲,打扮的很樸素。模樣很普通,隻是那一臉的絡腮胡很是打眼,讓他看上去頗有幾分蒼老的意味。
絡腮胡的攤子很小,而且攤子上隻有一件東西,一個約莫兩寸高的青花瓷瓶。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老應經常逛鬼市,但是對這個絡腮胡並沒有任何印象。
絡腮胡的胡子這麽出眾,如果以前來過,老應肯定有印象的。
老應很肯定之前沒有見過這個絡腮胡,所以這個絡腮胡,今天很可能是第一次出攤。
而且其他攤子上,琳琅滿目擺了很多東西,絡腮胡的攤子上隻有一個青花瓷瓶,說明絡腮胡也不是想長期擺攤,可能是手頭比較緊,所以想著把家裏這個青花瓷瓶拿出來變賣了,換點銀子回去。
當然,也不排除這個青花瓷瓶來路不明,絡腮胡沒有好的出貨渠道,所以想著在鬼市上偷偷摸摸將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