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二叔搓了搓手,很有些憨厚道:「大哥,那田地是賣給了長房嫡支那邊,他們並沒虧待我們,價錢都給的公道。至於大哥你以前給寄的銀兩,爹娘未過世時需要供奉爹娘,爹娘過身之後也要供恩林讀書,你知道這讀書就是燒銀子的,其實那些銀子也僅僅是夠用罷了。」
「大哥,這次我們過來京城是不打算再回去了,所以留著那麽些田地也沒用。當年我們留在鎮上,是因為爹娘不肯跟著你們到京中來,我們要留下來侍奉他們,現如今他們都去了,恩林也已經中了秀才。可如今家裏遭了災,連吃飯都成問題,還談何讓恩林繼續讀書?」
「大哥,我們自己是怎麽樣都沒所謂的,但恩林讀書有天賦,我們想著不能埋沒了他,見你信上說你們在京城一切都好,庭哥兒還去了書院讀書,便下了這個決心,前來投靠你們,為的也就是恩林和嬌姐兒,想著看能不能給他們博個好一點的前程。」
「大哥您也知道,這也是當年父親和母親臨終前的遺願,父親和母親說了,我們是為了他們守在老家中才耽誤了恩林和嬌姐兒的前程,現如今他們去了,我們也已在鄉下給他們守了三年的孝,這才賣了田地入京,也不算是不孝了。」
這話說得憨厚樸實,但卻也軟中帶刺,真論起來,那一直都在京中「享福」置爹娘於不顧的蘭老爹和孟氏,就是大不孝了。
蘭二叔這樣一說,蘭老爹便也歎了口氣,再不能吭聲了。
對自己爹娘和兄弟,他心中的確是很愧疚的。
蘭妱當晚就留宿在了家中,白日裏因為二叔二嬸一家也在,有些話不好說,到了晚上蘭妱才和母親孟氏還有大嫂平氏一起說話。
蘭妱拿了一遝銀票出來遞給了孟氏,道:「阿娘,大嫂,這些年我替寶相寺緣際閣抄寫經書,這些是我得的報酬,原先我住在蘭家,也不敢隨意拿出來,現如今我已經嫁去了鄭府,阿娘您就讓阿爹和大哥或是在城裏買個鋪子,或是在寶相寺山腳買個鋪子或莊子,這樣也好過再幫蘭家打理這個莊子,受其限製。」
緣際閣是寶相寺自己經營的鋪子,裏麵的物件都是經過寺內僅存的東字輩大師或方丈大師開過光的,因此價格很是不便宜,甚至有的不僅價格不菲,還非有緣人不賣。
蘭妱寫的一手好簪花小楷,因緣際會,和經營緣際閣的遠一師傅認識了,那時便仗著年紀小舔著臉求了遠一師傅,替他們抄寫經書,再經方丈大師開光,由緣際閣出售,其實她取得的報酬不過是其中十之一二罷了。
孟氏和平氏詫異地接過蘭妱手中的銀票,每張都是一百兩,數一數竟然有整整十張,兩人都嚇了一跳。
蘭妱看著自己娘親和大嫂又驚又疑的目光,笑道,「阿娘,大嫂,你們不必緊張,你們都知道緣際閣的東西不僅賣得貴而且還是隻有有緣人可以得,其實我這幾年抄寫的經書也不多,拿回的報酬也不過隻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罷了。在那裏,一部經書若是被有眼緣之人相中,便已經可以賣到好幾百兩銀子了。」
蘭妱說的輕鬆,旁人聽了或許會驚羨,但孟氏卻聽得心酸。
女兒小小年紀就能幹懂事,處處深思熟慮,誰還是天生什麽都會的?
她將銀票推回給了蘭妱,道:「阿妱,這些年我們自己也儲了些錢,你在鄭府,也需要銀子傍身,這些錢你還是自己留著。家裏的事情你不必擔心,我和你阿爹大哥會安排好的。」
蘭妱笑道:「阿娘,您還不知道我嘛,我怎麽會不給自己先打算好?我身邊已經留了好幾百兩急用的了,我平日裏在後宅,這些放在我那裏也是沒用。」
平氏看看蘭妱,又看看自己的婆母,她深知自己這個小姑素來是最有成算的,遂勸婆母道:「母親,依兒媳看,我們暫時把這銀子收下,但我們也不能白拿妹妹的銀錢。」
「其實關於鋪子的事,我和相公也一直在琢磨這事,以前是不好操作,現在妹妹說了,倒的確是個好主意。我那裏也已經備了些銀錢,妹妹的這些錢,我看不若就當其中一部分是我和相公找妹妹借的,寫了借據給妹妹,待他日鋪子賺了錢,再還給妹妹,而另一部分,就當是妹妹入了我們鋪子的股份,每年給妹妹分紅,這樣如何?」
孟氏麵色猶豫,蘭妱聽言倒是笑了笑,道:「這個主意也不錯,就這樣吧。」
又問道,「大嫂,你們之前既然考慮過這事,可有考慮過是要開家什麽樣的鋪子?」
平氏點頭,道:「我聽相公說,以前家中有一間祖傳的筆墨鋪子,公爹和相公都有製作筆墨的手藝,隻是當年祖父傷了腿腳需要銀兩醫治,父親不得已才賣了鋪子,此事父親雖然從來不說,但卻一直都是他的心事。我們商議著,不如就還是開個筆墨鋪子,這樣不僅能了了父親的心事,也算是重操舊業,不是一無所知,不知從何下手。」
這事蘭妱隱約都還有些記憶,她記得她小時候他們家家境還是不錯的,不僅算得上衣食無憂,還能請得起一兩個下人。就是在她跟著嫡支來京城前的那一年,家中發生了很多的變故。
也正是因於此,當年嫡支給她祖父請了大夫醫治好了腿腳,迫於恩情和宗族壓力,嫡支要帶走她,就算她爹娘心中並不情願,卻還是答應了的最根本緣由。
蘭妱收回記憶,點了點頭,笑道:「這個主意好,這樣阿爹這些年私下裏做的那些玩意兒都可以拿去賣了。其實要我看,你們不若就在寶相寺山腳的煙來鎮買個鋪麵,那裏是去寶相寺和清河書院的必經之地,很多來往香客和書院學生都會去那裏遊逛,生意應該不會太差。而且這樣的話,離庭哥兒近些,平日也能多照應些。」
又道,「不過始終很多年沒再做過,開個墨坊牽涉的事情也比較多,我看最開始還是先賣些現成的筆墨紙硯,還可以讓大哥和阿弟抄些書來賣,然後慢慢的,自己再自製些特色的筆墨,賣個新鮮。」
蘭妱和平氏討論得興致勃勃,孟氏是知道自己丈夫多年心事的,聽見女兒和兒媳說得也頗有條理,心中又是感動又是欣慰,便也不再提銀兩之事,當年家中鋪子還是她幫忙一起管的,蘭妱和平氏問起她,她便就細細的把當年鋪子的情況,還有製墨的一些基本要求都跟兩人說了。幾人和樂融融的討論著,好不溫馨。
蘭妱在家中住了一晚,翌日用過午膳便打算回鄭府,孟氏雖不舍,可也知道這是規矩,蘭妱能在家中過上一夜就已經算是破例了。
蘭妱和家人說著敘別的話,蘭二嬸就帶著蘭嬌過來了。
蘭二嬸拉著蘭嬌給蘭妱跪下,道:「妱姐兒,昨日二嬸和你二叔商議了一夜,想著你二妹妹現在已經十六,也已經是到了出嫁的年紀,可是她一直都養在鄉下,不懂什麽規矩,二嬸想求你,能不能帶著你二妹妹一起去鄭家,好歹教養她一陣。」
「大哥,這次我們過來京城是不打算再回去了,所以留著那麽些田地也沒用。當年我們留在鎮上,是因為爹娘不肯跟著你們到京中來,我們要留下來侍奉他們,現如今他們都去了,恩林也已經中了秀才。可如今家裏遭了災,連吃飯都成問題,還談何讓恩林繼續讀書?」
「大哥,我們自己是怎麽樣都沒所謂的,但恩林讀書有天賦,我們想著不能埋沒了他,見你信上說你們在京城一切都好,庭哥兒還去了書院讀書,便下了這個決心,前來投靠你們,為的也就是恩林和嬌姐兒,想著看能不能給他們博個好一點的前程。」
「大哥您也知道,這也是當年父親和母親臨終前的遺願,父親和母親說了,我們是為了他們守在老家中才耽誤了恩林和嬌姐兒的前程,現如今他們去了,我們也已在鄉下給他們守了三年的孝,這才賣了田地入京,也不算是不孝了。」
這話說得憨厚樸實,但卻也軟中帶刺,真論起來,那一直都在京中「享福」置爹娘於不顧的蘭老爹和孟氏,就是大不孝了。
蘭二叔這樣一說,蘭老爹便也歎了口氣,再不能吭聲了。
對自己爹娘和兄弟,他心中的確是很愧疚的。
蘭妱當晚就留宿在了家中,白日裏因為二叔二嬸一家也在,有些話不好說,到了晚上蘭妱才和母親孟氏還有大嫂平氏一起說話。
蘭妱拿了一遝銀票出來遞給了孟氏,道:「阿娘,大嫂,這些年我替寶相寺緣際閣抄寫經書,這些是我得的報酬,原先我住在蘭家,也不敢隨意拿出來,現如今我已經嫁去了鄭府,阿娘您就讓阿爹和大哥或是在城裏買個鋪子,或是在寶相寺山腳買個鋪子或莊子,這樣也好過再幫蘭家打理這個莊子,受其限製。」
緣際閣是寶相寺自己經營的鋪子,裏麵的物件都是經過寺內僅存的東字輩大師或方丈大師開過光的,因此價格很是不便宜,甚至有的不僅價格不菲,還非有緣人不賣。
蘭妱寫的一手好簪花小楷,因緣際會,和經營緣際閣的遠一師傅認識了,那時便仗著年紀小舔著臉求了遠一師傅,替他們抄寫經書,再經方丈大師開光,由緣際閣出售,其實她取得的報酬不過是其中十之一二罷了。
孟氏和平氏詫異地接過蘭妱手中的銀票,每張都是一百兩,數一數竟然有整整十張,兩人都嚇了一跳。
蘭妱看著自己娘親和大嫂又驚又疑的目光,笑道,「阿娘,大嫂,你們不必緊張,你們都知道緣際閣的東西不僅賣得貴而且還是隻有有緣人可以得,其實我這幾年抄寫的經書也不多,拿回的報酬也不過隻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罷了。在那裏,一部經書若是被有眼緣之人相中,便已經可以賣到好幾百兩銀子了。」
蘭妱說的輕鬆,旁人聽了或許會驚羨,但孟氏卻聽得心酸。
女兒小小年紀就能幹懂事,處處深思熟慮,誰還是天生什麽都會的?
她將銀票推回給了蘭妱,道:「阿妱,這些年我們自己也儲了些錢,你在鄭府,也需要銀子傍身,這些錢你還是自己留著。家裏的事情你不必擔心,我和你阿爹大哥會安排好的。」
蘭妱笑道:「阿娘,您還不知道我嘛,我怎麽會不給自己先打算好?我身邊已經留了好幾百兩急用的了,我平日裏在後宅,這些放在我那裏也是沒用。」
平氏看看蘭妱,又看看自己的婆母,她深知自己這個小姑素來是最有成算的,遂勸婆母道:「母親,依兒媳看,我們暫時把這銀子收下,但我們也不能白拿妹妹的銀錢。」
「其實關於鋪子的事,我和相公也一直在琢磨這事,以前是不好操作,現在妹妹說了,倒的確是個好主意。我那裏也已經備了些銀錢,妹妹的這些錢,我看不若就當其中一部分是我和相公找妹妹借的,寫了借據給妹妹,待他日鋪子賺了錢,再還給妹妹,而另一部分,就當是妹妹入了我們鋪子的股份,每年給妹妹分紅,這樣如何?」
孟氏麵色猶豫,蘭妱聽言倒是笑了笑,道:「這個主意也不錯,就這樣吧。」
又問道,「大嫂,你們之前既然考慮過這事,可有考慮過是要開家什麽樣的鋪子?」
平氏點頭,道:「我聽相公說,以前家中有一間祖傳的筆墨鋪子,公爹和相公都有製作筆墨的手藝,隻是當年祖父傷了腿腳需要銀兩醫治,父親不得已才賣了鋪子,此事父親雖然從來不說,但卻一直都是他的心事。我們商議著,不如就還是開個筆墨鋪子,這樣不僅能了了父親的心事,也算是重操舊業,不是一無所知,不知從何下手。」
這事蘭妱隱約都還有些記憶,她記得她小時候他們家家境還是不錯的,不僅算得上衣食無憂,還能請得起一兩個下人。就是在她跟著嫡支來京城前的那一年,家中發生了很多的變故。
也正是因於此,當年嫡支給她祖父請了大夫醫治好了腿腳,迫於恩情和宗族壓力,嫡支要帶走她,就算她爹娘心中並不情願,卻還是答應了的最根本緣由。
蘭妱收回記憶,點了點頭,笑道:「這個主意好,這樣阿爹這些年私下裏做的那些玩意兒都可以拿去賣了。其實要我看,你們不若就在寶相寺山腳的煙來鎮買個鋪麵,那裏是去寶相寺和清河書院的必經之地,很多來往香客和書院學生都會去那裏遊逛,生意應該不會太差。而且這樣的話,離庭哥兒近些,平日也能多照應些。」
又道,「不過始終很多年沒再做過,開個墨坊牽涉的事情也比較多,我看最開始還是先賣些現成的筆墨紙硯,還可以讓大哥和阿弟抄些書來賣,然後慢慢的,自己再自製些特色的筆墨,賣個新鮮。」
蘭妱和平氏討論得興致勃勃,孟氏是知道自己丈夫多年心事的,聽見女兒和兒媳說得也頗有條理,心中又是感動又是欣慰,便也不再提銀兩之事,當年家中鋪子還是她幫忙一起管的,蘭妱和平氏問起她,她便就細細的把當年鋪子的情況,還有製墨的一些基本要求都跟兩人說了。幾人和樂融融的討論著,好不溫馨。
蘭妱在家中住了一晚,翌日用過午膳便打算回鄭府,孟氏雖不舍,可也知道這是規矩,蘭妱能在家中過上一夜就已經算是破例了。
蘭妱和家人說著敘別的話,蘭二嬸就帶著蘭嬌過來了。
蘭二嬸拉著蘭嬌給蘭妱跪下,道:「妱姐兒,昨日二嬸和你二叔商議了一夜,想著你二妹妹現在已經十六,也已經是到了出嫁的年紀,可是她一直都養在鄉下,不懂什麽規矩,二嬸想求你,能不能帶著你二妹妹一起去鄭家,好歹教養她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