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能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了。
從重生那天起,夏懷寧就想得清楚,這一世,他要盡力讓夏懷遠避開馬踏之殃,不再早早故去,這樣就無需楊家姑娘來衝喜。
夏懷遠就可以在家裏奉養母親。
他會在其它地方另置一處宅院,不再生活在家裏。逢年過節,他會捧上大把銀錢孝敬夏太太。
反正,隻要有銀子,夏太太就會開心。
而他,要好好守著楊萱,為她掙一份前程,看著她每天笑靨如花溫柔以對。
楊萱全然沒想到自己的下半輩子已經被夏懷寧惦記上了。
她正和楊芷查看大興田莊送來的賬目。
大興田莊隻有兩百畝,其中約莫四十畝山林地,沒法種糧食,便栽了桃李杏樹以及葡萄。
莊子上十五戶人家都依靠一百六十畝地過活。
辛氏是才女,但對於中饋庶務卻不甚精通,就沒有教給楊萱。
而前世楊萱嫁得匆忙,在賬目上更稀裏糊塗。根本不知道她平常吃的米多少錢一斤,菜多少錢一把,身上穿的衣裳多少錢一尺。
對於五穀雜糧也完全不認得。
還是到了大興以後,才慢慢分清了黍和稷,分清了粳米和江米,才知道大多農戶家裏吃不起粳米,都是用祿米攙著雜糧吃。
祿米本來就是陳糧,口味算不得好,還要再混上高粱或者菽子,就更難以下咽了。
想起往事,楊萱一時有些恍惚。
楊芷看她發呆,戳一下她臂彎,愁眉苦臉道:「萱萱你看明白沒有,反正我是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哪兒跟哪兒,幹脆咱們去問問母親吧?」
楊萱應聲好。
兩人便披上鬥篷捧著賬本去了正房院。
辛氏最近孕吐輕了許多,加之月份漸大,身形愈加豐腴,氣色也極好,臉頰透著健康的紅潤。
此時,她正翻著賬本跟秦嬤嬤核算過年的花費以及來往的年節禮。
得知兩人來意,辛氏笑道:「田莊的賬目我到現在仍糊塗著,都是秦嬤嬤幫忙看,正好請嬤嬤給講講。」
秦嬤嬤連呼不敢,一邊「劈裏啪啦」地扒拉著算盤珠子,等忙完手頭上的事情,拿過田莊的賬本,翻開頭一頁,告訴她們,「這是今年的花費,年初置辦農具,添置牲口、買種子,年中疏通水渠,共花費二百八十兩。」又翻開第二頁,「這是今年的收成,山上的忍冬花、天門冬等等草藥賣了七十八兩;樹上的桃子、杏子、葡萄等果木收入三十二兩,最後是稻米雜糧等等,收入七百五十六兩。」
接著翻開後麵幾頁,卻是更詳細的記錄。
例如小麥四十畝,得糧四十八石,按每石八百文,共得銀三十八兩另四百文。
帶殼稻穀百二十石,每石四百文,得銀四十八兩。
去殼稻穀二百石,每石六百文,得銀一百二十兩。
另外還有高粱、黃豆、綠豆等等,都逐項記得清清楚楚。
楊萱總算明白了,將賬本從頭到尾再仔細看一遍。
拋去花費和官府的稅收之外,大興的二百畝田莊約莫有三百六十兩的收益,其中四成是楊家的,大概是一百五十兩。剩餘的二百一十兩,十五戶人家按著各自出的勞力另行分派,平均每家十四兩。
這十四兩中還得把他們平常吃用的糧食刨去,再除去添置的衣物、日用品,以及偶爾請郎中瞧病。
一年忙碌下來,每家能攢下三四兩銀子已經不錯。
而在楊家,她每年單是月錢就有二十四兩銀子。
可見當佃戶實在不容易。
秦嬤嬤約莫看出她的心思,笑道:「咱家裏祖上老太爺良善,都是先把官府的稅和花費拋去之後再抽四成收益,別的人家毛算出來多少利,直接抽四成或者五成,其餘稅收花費都從剩下的銀錢裏扣,分到各人頭上,一年忙碌下來能得四五兩銀子已經不錯。還有的,不管年景如何,每畝地一律按著二百斤糧食算,遇上不好的年頭,白白出一年勞力不說,還得倒找給主家錢。」
楊芷不解,「怎麽會倒找銀錢呢?」
楊萱搶著回答,「要是遇到水災或者旱災,地裏莊稼都沒了,主家還是要照常抽利,豈不就是農戶從自己口袋裏貼補出去?」
秦嬤嬤連連點頭,「就是這個道理。這樣下來,第二年就買不起種子,又得跟主家賒賬,等到秋收,利滾利算下來,得來的銀子還不夠還債,這一年還是白幹。」」
楊萱想一想,哀求道:「娘,咱們以後還是這樣收租好了,不要跟別人學,你說一年忙碌下來反而還欠債,讓人怎麽過?」
辛氏微笑地看著她,「這是你曾高祖留下來的規矩,為的就是行善積德,已經傳了好幾代人,肯定不能隨便更改。」
楊萱點點頭,略略放下心來。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田莊上的佃戶才對楊萱非常尊敬又非常感激吧。
佃農們家裏都很清苦,輕易不沾肉星,自己家裏養的雞不舍得吃,卻每隔七八天就會宰一隻肥肥的大公雞送給楊萱。
男人們偶爾到山上獵到野兔或者山雞,也會清理幹淨送過去。
張家媳婦最擅長做野味,燉出來的兔子肉能把人的鼻子都香掉。
住在附近的小孩子禁不住饞,探頭探腦地在門口轉悠。
楊萱食量小,吃三四塊肉已經足夠,便讓張家媳婦切兩隻白蘿卜,濃濃地燉一鍋湯。開鍋後,將門口的小孩子叫進來,連肉帶湯每人盛一碗,讓他們坐在院子裏吃。
聽著他們歡聲笑語,楊萱也會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
不知她死了之後,是誰接管了田莊?
會不會苛待莊上農戶?
張家媳婦連著生了三個閨女,做夢都想要個兒子,她死前張家媳婦又懷了胎,也不知第四胎生得到底是男是女?
楊萱決定,等有機會一定再去田莊住幾天,看看前世的那些人過得怎麽樣。
日子過得飛快,小年那天結結實實地下了一場大雪,不等殘雪完全化淨,啟泰十八年的最後一天到來了。
楊修文帶楊桐去祠堂祭祖,向祖先們匯報這一年的所作所為。
辛氏擬定了午飯和年夜飯的菜式,交給廚房準備。
楊芷則跟著素紋學習怎樣剪窗花。
前世,楊萱寡居在家,很久沒有這樣熱鬧地過年了。她一會兒跑去廚房看看菜式準備得如何,一會兒看看窗花剪出來多少,一會兒又到門口看婆子們貼春聯。
東竄西跳的,倒是真正像個期盼過年的九歲小丫頭了。
大年初一,那盆一品紅應景地開了花。
花朵兒不算大,茶盅口一般,可勝在顏色純正,極豔麗的大紅色,不帶半點雜質,在綠臘般光潤的枝葉襯托下,尤顯喜慶華貴。
辛氏非常高興,不迭聲地道:「大吉大利啊,真是好兆頭,今年定然有喜事。」
楊萱「吃吃」地笑,「那當然,家裏添丁就是最大的喜事。」
楊修文便瞧著辛氏笑。
辛氏產期在二月中,已經診出來是男孩。
範先生說出脈相那天,楊修文歡喜得喝了一小壇春天裏釀的梨花白,又借著酒勁兒一連取了好幾個名字。
從重生那天起,夏懷寧就想得清楚,這一世,他要盡力讓夏懷遠避開馬踏之殃,不再早早故去,這樣就無需楊家姑娘來衝喜。
夏懷遠就可以在家裏奉養母親。
他會在其它地方另置一處宅院,不再生活在家裏。逢年過節,他會捧上大把銀錢孝敬夏太太。
反正,隻要有銀子,夏太太就會開心。
而他,要好好守著楊萱,為她掙一份前程,看著她每天笑靨如花溫柔以對。
楊萱全然沒想到自己的下半輩子已經被夏懷寧惦記上了。
她正和楊芷查看大興田莊送來的賬目。
大興田莊隻有兩百畝,其中約莫四十畝山林地,沒法種糧食,便栽了桃李杏樹以及葡萄。
莊子上十五戶人家都依靠一百六十畝地過活。
辛氏是才女,但對於中饋庶務卻不甚精通,就沒有教給楊萱。
而前世楊萱嫁得匆忙,在賬目上更稀裏糊塗。根本不知道她平常吃的米多少錢一斤,菜多少錢一把,身上穿的衣裳多少錢一尺。
對於五穀雜糧也完全不認得。
還是到了大興以後,才慢慢分清了黍和稷,分清了粳米和江米,才知道大多農戶家裏吃不起粳米,都是用祿米攙著雜糧吃。
祿米本來就是陳糧,口味算不得好,還要再混上高粱或者菽子,就更難以下咽了。
想起往事,楊萱一時有些恍惚。
楊芷看她發呆,戳一下她臂彎,愁眉苦臉道:「萱萱你看明白沒有,反正我是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哪兒跟哪兒,幹脆咱們去問問母親吧?」
楊萱應聲好。
兩人便披上鬥篷捧著賬本去了正房院。
辛氏最近孕吐輕了許多,加之月份漸大,身形愈加豐腴,氣色也極好,臉頰透著健康的紅潤。
此時,她正翻著賬本跟秦嬤嬤核算過年的花費以及來往的年節禮。
得知兩人來意,辛氏笑道:「田莊的賬目我到現在仍糊塗著,都是秦嬤嬤幫忙看,正好請嬤嬤給講講。」
秦嬤嬤連呼不敢,一邊「劈裏啪啦」地扒拉著算盤珠子,等忙完手頭上的事情,拿過田莊的賬本,翻開頭一頁,告訴她們,「這是今年的花費,年初置辦農具,添置牲口、買種子,年中疏通水渠,共花費二百八十兩。」又翻開第二頁,「這是今年的收成,山上的忍冬花、天門冬等等草藥賣了七十八兩;樹上的桃子、杏子、葡萄等果木收入三十二兩,最後是稻米雜糧等等,收入七百五十六兩。」
接著翻開後麵幾頁,卻是更詳細的記錄。
例如小麥四十畝,得糧四十八石,按每石八百文,共得銀三十八兩另四百文。
帶殼稻穀百二十石,每石四百文,得銀四十八兩。
去殼稻穀二百石,每石六百文,得銀一百二十兩。
另外還有高粱、黃豆、綠豆等等,都逐項記得清清楚楚。
楊萱總算明白了,將賬本從頭到尾再仔細看一遍。
拋去花費和官府的稅收之外,大興的二百畝田莊約莫有三百六十兩的收益,其中四成是楊家的,大概是一百五十兩。剩餘的二百一十兩,十五戶人家按著各自出的勞力另行分派,平均每家十四兩。
這十四兩中還得把他們平常吃用的糧食刨去,再除去添置的衣物、日用品,以及偶爾請郎中瞧病。
一年忙碌下來,每家能攢下三四兩銀子已經不錯。
而在楊家,她每年單是月錢就有二十四兩銀子。
可見當佃戶實在不容易。
秦嬤嬤約莫看出她的心思,笑道:「咱家裏祖上老太爺良善,都是先把官府的稅和花費拋去之後再抽四成收益,別的人家毛算出來多少利,直接抽四成或者五成,其餘稅收花費都從剩下的銀錢裏扣,分到各人頭上,一年忙碌下來能得四五兩銀子已經不錯。還有的,不管年景如何,每畝地一律按著二百斤糧食算,遇上不好的年頭,白白出一年勞力不說,還得倒找給主家錢。」
楊芷不解,「怎麽會倒找銀錢呢?」
楊萱搶著回答,「要是遇到水災或者旱災,地裏莊稼都沒了,主家還是要照常抽利,豈不就是農戶從自己口袋裏貼補出去?」
秦嬤嬤連連點頭,「就是這個道理。這樣下來,第二年就買不起種子,又得跟主家賒賬,等到秋收,利滾利算下來,得來的銀子還不夠還債,這一年還是白幹。」」
楊萱想一想,哀求道:「娘,咱們以後還是這樣收租好了,不要跟別人學,你說一年忙碌下來反而還欠債,讓人怎麽過?」
辛氏微笑地看著她,「這是你曾高祖留下來的規矩,為的就是行善積德,已經傳了好幾代人,肯定不能隨便更改。」
楊萱點點頭,略略放下心來。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田莊上的佃戶才對楊萱非常尊敬又非常感激吧。
佃農們家裏都很清苦,輕易不沾肉星,自己家裏養的雞不舍得吃,卻每隔七八天就會宰一隻肥肥的大公雞送給楊萱。
男人們偶爾到山上獵到野兔或者山雞,也會清理幹淨送過去。
張家媳婦最擅長做野味,燉出來的兔子肉能把人的鼻子都香掉。
住在附近的小孩子禁不住饞,探頭探腦地在門口轉悠。
楊萱食量小,吃三四塊肉已經足夠,便讓張家媳婦切兩隻白蘿卜,濃濃地燉一鍋湯。開鍋後,將門口的小孩子叫進來,連肉帶湯每人盛一碗,讓他們坐在院子裏吃。
聽著他們歡聲笑語,楊萱也會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
不知她死了之後,是誰接管了田莊?
會不會苛待莊上農戶?
張家媳婦連著生了三個閨女,做夢都想要個兒子,她死前張家媳婦又懷了胎,也不知第四胎生得到底是男是女?
楊萱決定,等有機會一定再去田莊住幾天,看看前世的那些人過得怎麽樣。
日子過得飛快,小年那天結結實實地下了一場大雪,不等殘雪完全化淨,啟泰十八年的最後一天到來了。
楊修文帶楊桐去祠堂祭祖,向祖先們匯報這一年的所作所為。
辛氏擬定了午飯和年夜飯的菜式,交給廚房準備。
楊芷則跟著素紋學習怎樣剪窗花。
前世,楊萱寡居在家,很久沒有這樣熱鬧地過年了。她一會兒跑去廚房看看菜式準備得如何,一會兒看看窗花剪出來多少,一會兒又到門口看婆子們貼春聯。
東竄西跳的,倒是真正像個期盼過年的九歲小丫頭了。
大年初一,那盆一品紅應景地開了花。
花朵兒不算大,茶盅口一般,可勝在顏色純正,極豔麗的大紅色,不帶半點雜質,在綠臘般光潤的枝葉襯托下,尤顯喜慶華貴。
辛氏非常高興,不迭聲地道:「大吉大利啊,真是好兆頭,今年定然有喜事。」
楊萱「吃吃」地笑,「那當然,家裏添丁就是最大的喜事。」
楊修文便瞧著辛氏笑。
辛氏產期在二月中,已經診出來是男孩。
範先生說出脈相那天,楊修文歡喜得喝了一小壇春天裏釀的梨花白,又借著酒勁兒一連取了好幾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