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道:溥勳向猿先生單獨講述了,自己昏迷中所經曆的一切。
溥勳也算是揮淚斬斷了前塵,準備著向猿先生再學一些實用的道術,回到中原故土,去為那裏水深火熱的人們盡一份綿薄之力。
說實在的,這和他的貴族血統毫無關係,除了民族情結之外,這也是一個道士,特別是馭龍宗道士的責任。
這可不是自溥勳開始的,道士們的傳統,就總是選擇天下太平的時候隱居山林修仙,而一到亂世就要下山鋤強扶弱匡扶正義呢?
道教所修的是個隨心自在,用溥勳的話說就是“機緣這東西,不可說,莫強求,隨心而已!”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逍遙道。何為逍遙道?也就是就是隨心隨性,最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之後拋棄肉身,飛升成仙。
而修仙,無外乎就追求兩種結果,一個是長生不老,而另一個就是得道成仙。但是根據曆史上的諸多史料我們其實可以看出道長們的修仙之路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並沒有那麽太平。在古代,一個道士的修仙之路是否平穩還跟世道有關。
道士們盛世可以在山中安穩的修道,但一到亂世就一定要下山。
亂世下山濟世,道家認為這是一個修道之人該做的。在道士們看來,修仙雖然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是修行之人其實也是活在這紅塵之中。隻要還在紅塵中一日,家國天下就是不能放下的責任。所以他們認為自己是有責任幫助芸芸眾生的。
道家認為,亂世下山濟世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修道之人的一種修道方法。所以我們能在史料當中看到道士下山鋤強扶弱。筆者也認為,作為我們本土的宗教,道教是十分有責任感的一個宗教。鋤強扶弱,降妖捉怪,而且還教導人們不要凡是勉強為之!不要有違天道!
有人說,這凡人成仙,不就是有違天道嗎?這不就是強求機緣嗎?其實不然,凡是成仙的道士,都不是為了成仙而修行的!
所以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往往將自己稱為修真者而不是修仙,修的是修身養性,感悟自然,清者自清,靜者自靜的境界,而不是修成正果,長生不老,羽化升仙。
猿先生和溥勳一致選擇了大西島,那個荒廢了的世外桃源。
姑娘們住在島的另一邊兒,盡量不去打擾他們,兩個人,不,準確的說應該是一頭猿猴,一個人毫無保留的切磋著,各自將自己所掌握的道術合盤掏出來,交給對方!
時間雖然有限,但是兩個人接受起來卻很快!這就像是練武功,兩個已經有著深厚基本功根底的高手,再去學習其他的拳術或者腿法,都會非常的快!
兩個人的交流可謂全麵貫通,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全包容,沒有任何死角,包括使得內心清虛寧靜“心齋”、靜坐忘身的“坐忘”、遵循中道,運行督脈“緣督”、導行肢體,以通經絡的“導引”、吸進清炁,而呼出濁氣“吐納”、靜中用炁聽呼吸,以凝神合道的“聽息”、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的“踵息”、收心求靜以守之的“守靜”、內聚精神,不使外遊的“存想”、守其一,以處其和的“守一”、不食人間煙火的“辟穀”、諸藥以代於穀的“服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的“房中”、調動體內真炁,以通經脈的“行炁”、如胎兒般以肚臍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層次丹道的胎息,指與天地同其呼吸的“胎息”、用爐鼎等器具,燒煉金石草木,煉成神丹,以為修煉之用的“外丹”、以人身三寶精、燕、神作為藥物,在體內修煉成丹的“內丹”等等,凡事道家的功法,無不是一一對比交流!
她們交流的內容博大精深的完整體係,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既已光輝於遠古,亦必照耀於未來!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個人都是受益匪淺!就相當於各自接受了一個高層次研修交流班。
俗話說:千裏搭涼棚,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經過了三個月的同吃同住,兩個人身上的本事,都幾乎傾囊相贈!猿先生將鷹哨送給了溥勳,而且還親自挑選了一頭聰明靈力的幼鷹,交由溥勳馴養!三個月的時間,一人一鷹幾乎已經是情同手足了!誰也離不開誰了!這巨鷹還小,如同一隻金雕,能夠隨時跟隨溥勳!在今後的日子之中,這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角了!咱們後文書中再提!
溥勳和姑娘們將猿先生送上巨鷹,看著他們遠去的身影,心裏卻是有些難分難解!該有些淒楚和悵惘,而溥勳卻微笑著!因為他知道:“機緣這東西,不可說,莫強求!”
張九奴和他的島民們,依然住在那個島上,但是有些戀舊的人,都還是在溥勳和猿先生結束了修煉後,搬回了島上!
溥勳和姑娘們商量已畢,既然這妖人一步步將他們吸引而來,一路蹉跎,也算是機緣所致,自是不必後悔!
現在海上的事,依然了結了!但是溥勳還在心心念念這自己的授業老恩師,瞎老道!回去,去往終南山尋師便成了心頭的最大心願!再有,國破山河碎!溥勳自然是惦念著自己的故國!雖然皇族的身份已經被他人棄之敝履,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還是原意去為抗戰出一份力量,雖然這份力量微小的很,並不能起到什麽大作用,但是,他原意作為四萬萬同胞之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城鎮鄉村多護住一些靈獸,多鏟除一些鬼怪!從某種程度上,報答自己的祖國,報答自己的同胞吧!
他們決定回去,仍以尋師為目的,一路行去!隨遇而安,像西行途中的師徒四人,斬妖除魔,做一回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抓妖驅鬼的遊俠道人!開始了一段扮豬吃老虎,快意恩仇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很快會有驚喜的!
(本章完)
溥勳也算是揮淚斬斷了前塵,準備著向猿先生再學一些實用的道術,回到中原故土,去為那裏水深火熱的人們盡一份綿薄之力。
說實在的,這和他的貴族血統毫無關係,除了民族情結之外,這也是一個道士,特別是馭龍宗道士的責任。
這可不是自溥勳開始的,道士們的傳統,就總是選擇天下太平的時候隱居山林修仙,而一到亂世就要下山鋤強扶弱匡扶正義呢?
道教所修的是個隨心自在,用溥勳的話說就是“機緣這東西,不可說,莫強求,隨心而已!”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逍遙道。何為逍遙道?也就是就是隨心隨性,最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之後拋棄肉身,飛升成仙。
而修仙,無外乎就追求兩種結果,一個是長生不老,而另一個就是得道成仙。但是根據曆史上的諸多史料我們其實可以看出道長們的修仙之路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並沒有那麽太平。在古代,一個道士的修仙之路是否平穩還跟世道有關。
道士們盛世可以在山中安穩的修道,但一到亂世就一定要下山。
亂世下山濟世,道家認為這是一個修道之人該做的。在道士們看來,修仙雖然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是修行之人其實也是活在這紅塵之中。隻要還在紅塵中一日,家國天下就是不能放下的責任。所以他們認為自己是有責任幫助芸芸眾生的。
道家認為,亂世下山濟世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修道之人的一種修道方法。所以我們能在史料當中看到道士下山鋤強扶弱。筆者也認為,作為我們本土的宗教,道教是十分有責任感的一個宗教。鋤強扶弱,降妖捉怪,而且還教導人們不要凡是勉強為之!不要有違天道!
有人說,這凡人成仙,不就是有違天道嗎?這不就是強求機緣嗎?其實不然,凡是成仙的道士,都不是為了成仙而修行的!
所以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往往將自己稱為修真者而不是修仙,修的是修身養性,感悟自然,清者自清,靜者自靜的境界,而不是修成正果,長生不老,羽化升仙。
猿先生和溥勳一致選擇了大西島,那個荒廢了的世外桃源。
姑娘們住在島的另一邊兒,盡量不去打擾他們,兩個人,不,準確的說應該是一頭猿猴,一個人毫無保留的切磋著,各自將自己所掌握的道術合盤掏出來,交給對方!
時間雖然有限,但是兩個人接受起來卻很快!這就像是練武功,兩個已經有著深厚基本功根底的高手,再去學習其他的拳術或者腿法,都會非常的快!
兩個人的交流可謂全麵貫通,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全包容,沒有任何死角,包括使得內心清虛寧靜“心齋”、靜坐忘身的“坐忘”、遵循中道,運行督脈“緣督”、導行肢體,以通經絡的“導引”、吸進清炁,而呼出濁氣“吐納”、靜中用炁聽呼吸,以凝神合道的“聽息”、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的“踵息”、收心求靜以守之的“守靜”、內聚精神,不使外遊的“存想”、守其一,以處其和的“守一”、不食人間煙火的“辟穀”、諸藥以代於穀的“服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的“房中”、調動體內真炁,以通經脈的“行炁”、如胎兒般以肚臍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層次丹道的胎息,指與天地同其呼吸的“胎息”、用爐鼎等器具,燒煉金石草木,煉成神丹,以為修煉之用的“外丹”、以人身三寶精、燕、神作為藥物,在體內修煉成丹的“內丹”等等,凡事道家的功法,無不是一一對比交流!
她們交流的內容博大精深的完整體係,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既已光輝於遠古,亦必照耀於未來!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個人都是受益匪淺!就相當於各自接受了一個高層次研修交流班。
俗話說:千裏搭涼棚,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經過了三個月的同吃同住,兩個人身上的本事,都幾乎傾囊相贈!猿先生將鷹哨送給了溥勳,而且還親自挑選了一頭聰明靈力的幼鷹,交由溥勳馴養!三個月的時間,一人一鷹幾乎已經是情同手足了!誰也離不開誰了!這巨鷹還小,如同一隻金雕,能夠隨時跟隨溥勳!在今後的日子之中,這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角了!咱們後文書中再提!
溥勳和姑娘們將猿先生送上巨鷹,看著他們遠去的身影,心裏卻是有些難分難解!該有些淒楚和悵惘,而溥勳卻微笑著!因為他知道:“機緣這東西,不可說,莫強求!”
張九奴和他的島民們,依然住在那個島上,但是有些戀舊的人,都還是在溥勳和猿先生結束了修煉後,搬回了島上!
溥勳和姑娘們商量已畢,既然這妖人一步步將他們吸引而來,一路蹉跎,也算是機緣所致,自是不必後悔!
現在海上的事,依然了結了!但是溥勳還在心心念念這自己的授業老恩師,瞎老道!回去,去往終南山尋師便成了心頭的最大心願!再有,國破山河碎!溥勳自然是惦念著自己的故國!雖然皇族的身份已經被他人棄之敝履,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還是原意去為抗戰出一份力量,雖然這份力量微小的很,並不能起到什麽大作用,但是,他原意作為四萬萬同胞之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城鎮鄉村多護住一些靈獸,多鏟除一些鬼怪!從某種程度上,報答自己的祖國,報答自己的同胞吧!
他們決定回去,仍以尋師為目的,一路行去!隨遇而安,像西行途中的師徒四人,斬妖除魔,做一回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抓妖驅鬼的遊俠道人!開始了一段扮豬吃老虎,快意恩仇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很快會有驚喜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