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巴安之後,姥爹和李貴分道揚鑣。
李貴要盡快回貴州,姥爹則改道去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素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姥爹此次出來就是為了遊曆名山名水,自然不會放過峨眉山。但他來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有一個非常喜歡的詩人,名叫齊己。這位齊己在詩中多次提到峨眉山,非常希望親臨峨眉,對峨眉魂牽夢繞。
說到這個齊己,很多人不知道,但有一個人盡皆知的成語“一字之師”正是由他而來。
齊己俗姓胡,名得生,是湖南人。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得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穀,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一次,齊己寫了一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麽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穀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一首詩,你給我看看怎麽樣?”鄭穀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點,你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一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一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一聽,恭恭敬敬地向鄭穀拜了一拜,說:“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因為鄭穀隻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一字之師。
姥爹不但佩服齊己的詩寫得好,更佩服他的胸襟。姥爹在晚年的時候常提毛筆抄寫齊己的詩。如“詩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機坐可窺”“趣極僧迷旨,功深鬼不知”等深奧的詩句,由於姥爹的熏陶,外公和媽媽能橫流倒背。
據外公說,可惜齊己到頭來還是沒能登上峨眉山,在他晚年想要去峨眉山的時候,卻被一位王侯留住,沒能實現畢生所願。
姥爹到達峨眉山後非常興奮,將峨眉的著名景點和寺廟看了個遍。除此之外,姥爹遍訪高僧,與高僧徹夜長談,說禪論佛,天文地理,無所不至。
對於姥爹的這段經曆,我曾提出質疑。雖然我不太看武俠小說,但一度癡迷於武俠電影電視劇。在武俠世界裏,峨眉派都是尼姑,從來沒見過峨眉派還有男和尚。
後來我才知道,峨眉山是有和尚的,而且為數不少。
姥爹在峨眉山逗留了半月。
最後一晚,姥爹去了洗象池。那晚剛好是十五,月亮最圓,是欣賞洗象池最好的時機。姥爹站在洗象池旁邊,舉目四顧,雲收霧斂,蒼穹湛藍,萬山沉寂,秋風送爽。圓如碗碟的明月懸掛在潔淨無雲的碧空,英姿挺拔的冷杉樹林蕭蕭瑟瑟,低吟輕語。月光透過茂密墨綠的叢林,如同被篩子篩過一般,條條縷縷。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樓,沉浸在朦朧的月色裏,顯得莊嚴肅穆、淡雅恬靜。月光下,古刹酷似大象頭顱,藍天映襯,剪影清晰;大殿似額頭,兩側廂房似雙耳,半月台下的鑽天坡石階,又好似拖長的象鼻。
正當姥爹沉浸在良辰美景中時,吱吱唧唧的叫聲突然響起。
姥爹朝那破壞氛圍的聲源看去,隻見一隻靈猴在那裏朝他招手,仿佛叫他過去。
峨眉山上靈猴頗多,還不怕人,所以姥爹見怪不怪,沒有搭理它。
可那猴子不依不饒,居然走到姥爹麵前來,抓住姥爹的衣衫,將他往一條小道上拖拽,似乎要帶他去一個什麽地方。
如果在別的地方,姥爹自然會多一個心眼,免得被精怪幻象所騙。可峨眉山是佛教重地,估摸鬼靈精怪不敢在這裏放肆,於是,姥爹幹脆讓靈猴領路,跟著它走上了山間小道。
說來也怪,靈猴見他跟著走,便放開了衣衫,在前麵領路,援樹攀枝,蹦蹦跳跳,如一個未開竅的小孩一般。
姥爹心想,這峨眉山人能去的地方,他都去了,但靈猴作為向導的地方,不一定是人人都能去的。今晚跟著靈猴夜遊峨眉山,或許會有另一番常人不能見的稀奇景象吧?人出生時最具靈性,入世之後漸漸變得世俗汙濁,追名逐利,靈性越來越少。加上日食五穀雜糧,破壞身體的純淨,以至於眼鼻耳口聾蠹,更是不如出生之時。而動物畜生雖然出生時靈性遠不及人類,但心思單一,靈魂純淨,在生存過程中眼鼻耳口日益進化,靈敏之極,所以對某些事物的靈敏遠超常人。
再想想,佛堂常受香火熏陶的蜘蛛也能成佛,道觀常受人跪拜的香鼎也能驅邪避鬼,這峨眉山的靈猴說不定也有常人難以覺察的修行之道。因此,這靈猴要帶我去的地方是它們修行的世外桃源也未可知。
倘若能在靈猴的聖地染得半分仙氣靈氣,以後遇見弱郎大王或者凍死厲鬼,它們也不敢近我身?
如此寧靜的夜晚已經讓人無限遐想,加上這隻通人性的靈猴在眼前騰上躍下,姥爹的思緒也一時控製不住,胡思亂想。
山路越走越難走,可靈猴的速度越來越快。姥爹漸漸感覺體力不支,腳步遲緩。
“等等我!”姥爹抓住路旁的樹枝勉強支撐身體,對著前麵領路的靈猴喊道。姥爹心想,它既然學人一樣朝我招手,又拉扯我的衣服,應該也聽得懂人的語言。
可那靈猴手腳並用,行走如飛,不作絲毫停留。
姥爹隻好咬牙追上。恁他有堪比貓腳的功夫,可怎麽跑得過靈猴?靈猴跟他拉開的距離越來越遠。
不知跑了多久,那靈猴一個轉彎,消失不見。
姥爹追到靈猴消失的地方,左看右看,再無靈猴的蹤影。
姥爹在原地等候了許久,也不見靈猴回來。
莫非這靈猴隻是逗我玩而已?姥爹不解。
所幸這個新鮮地方的風景也不錯,姥爹便忘了靈猴,隨意走動,邊走邊看風景。不經意間,姥爹抬頭一看,隻見方才還圓圓滿滿的明月現在隻有了半邊。姥爹以為是樹枝遮擋,往前走了幾步。可是月亮仍然是半月。此時天空無雲,不可能是另外半邊被雲遮住。
在來峨眉山之後,姥爹聽老僧說峨眉山有陰間陽間之說。在峨眉山的半山腰有一陰陽界,下麵稱之為陽間,上麵稱之為陰間。如果人站在陰間聽見雷聲轟鳴,卻見不到一滴雨水。可此刻陽間卻是風雨大作。
老僧隻提了陰陽之說,卻不曾提及圓月半月之分。
難道峨眉早有這種奇景,隻是老僧忘記跟我說了?也或許這種奇景隻有靈猴知道,常人哪怕在峨眉山住了一輩子都無法發覺?姥爹看著天空的半月,疑慮重重。
不知不覺間,姥爹走到了一個洞旁邊。藤蘿倒植,下臨絕壁。洞口呈“人”字形,高約四米。洞內漆黑一片,略微陰森。
吱吱……
靈猴的聲音居然從洞裏傳了出來。
姥爹一驚,莫非靈猴是要我進洞去?於是,姥爹摸黑進了洞。
進洞之後,眼睛漸漸適應,借著外麵射進來的月光能勉強看清洞壁。洞內有一石床,像是誰曾在這裏居住過。
可靈猴的聲音來自更深處。
姥爹走過石床,往更深處走去。他心想,反正有月光映照,待會兒循著有光的方向走回來就是了,應該不至於迷路。
誰知往裏走了一段之後,姥爹聽見靈猴的聲音來自更深的地方。於是姥爹繼續往前。走了兩三裏,洞越來越小,僅容一個人彎腰行走。走到姥爹認為身體無法再縮小的時候,洞複又大了起來,越來越寬。
如此走了不知多久,姥爹忽然聽到了流水的聲音,叮叮咚咚,好不悅耳。姥爹低頭一看,腳邊居然有一條小流水,應該是地下暗河滲出來的。
繼續往前走,不但洞越來越寬,水流也越來越大,最後竟然變成了一條小河。河水嘩嘩作響。河邊有白森森的沙,有五顏六色的鵝卵石,還有偶爾可見的閃著磷光的野獸骷髏。光線越來越足,仿佛前麵還有一個更大的洞口,那裏有更多的月光照射進來。
再往前,白森森的沙不見了,河邊長了許多青苔綠草;五顏六色的餓卵石不見了,河邊有供人休息的小石凳;閃著磷光的野獸骷髏不見了,居然聽到了猴子吱吱唧唧的喧鬧聲。這時聽到的不再是一隻猴子的叫聲,而是許許多多猴子此起彼伏的叫聲。
再看兩邊的洞壁,已經消失不見。此處大得看不到邊際。
難道我走出來了嗎?姥爹心中疑惑。
此時想要原路返回已經太遠,姥爹幹脆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希望碰到一個人了問問這是哪裏,怎麽回去。
又走了兩裏多路,姥爹終於看見了一個小亭子,亭子裏有一老僧正提筆寫字。那老僧胡須銀白但臉冒紅光,穿一身樸素的僧衣,腳踏粗布僧靴。
李貴要盡快回貴州,姥爹則改道去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素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姥爹此次出來就是為了遊曆名山名水,自然不會放過峨眉山。但他來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有一個非常喜歡的詩人,名叫齊己。這位齊己在詩中多次提到峨眉山,非常希望親臨峨眉,對峨眉魂牽夢繞。
說到這個齊己,很多人不知道,但有一個人盡皆知的成語“一字之師”正是由他而來。
齊己俗姓胡,名得生,是湖南人。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得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穀,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一次,齊己寫了一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麽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穀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一首詩,你給我看看怎麽樣?”鄭穀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點,你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一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一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一聽,恭恭敬敬地向鄭穀拜了一拜,說:“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因為鄭穀隻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一字之師。
姥爹不但佩服齊己的詩寫得好,更佩服他的胸襟。姥爹在晚年的時候常提毛筆抄寫齊己的詩。如“詩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機坐可窺”“趣極僧迷旨,功深鬼不知”等深奧的詩句,由於姥爹的熏陶,外公和媽媽能橫流倒背。
據外公說,可惜齊己到頭來還是沒能登上峨眉山,在他晚年想要去峨眉山的時候,卻被一位王侯留住,沒能實現畢生所願。
姥爹到達峨眉山後非常興奮,將峨眉的著名景點和寺廟看了個遍。除此之外,姥爹遍訪高僧,與高僧徹夜長談,說禪論佛,天文地理,無所不至。
對於姥爹的這段經曆,我曾提出質疑。雖然我不太看武俠小說,但一度癡迷於武俠電影電視劇。在武俠世界裏,峨眉派都是尼姑,從來沒見過峨眉派還有男和尚。
後來我才知道,峨眉山是有和尚的,而且為數不少。
姥爹在峨眉山逗留了半月。
最後一晚,姥爹去了洗象池。那晚剛好是十五,月亮最圓,是欣賞洗象池最好的時機。姥爹站在洗象池旁邊,舉目四顧,雲收霧斂,蒼穹湛藍,萬山沉寂,秋風送爽。圓如碗碟的明月懸掛在潔淨無雲的碧空,英姿挺拔的冷杉樹林蕭蕭瑟瑟,低吟輕語。月光透過茂密墨綠的叢林,如同被篩子篩過一般,條條縷縷。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樓,沉浸在朦朧的月色裏,顯得莊嚴肅穆、淡雅恬靜。月光下,古刹酷似大象頭顱,藍天映襯,剪影清晰;大殿似額頭,兩側廂房似雙耳,半月台下的鑽天坡石階,又好似拖長的象鼻。
正當姥爹沉浸在良辰美景中時,吱吱唧唧的叫聲突然響起。
姥爹朝那破壞氛圍的聲源看去,隻見一隻靈猴在那裏朝他招手,仿佛叫他過去。
峨眉山上靈猴頗多,還不怕人,所以姥爹見怪不怪,沒有搭理它。
可那猴子不依不饒,居然走到姥爹麵前來,抓住姥爹的衣衫,將他往一條小道上拖拽,似乎要帶他去一個什麽地方。
如果在別的地方,姥爹自然會多一個心眼,免得被精怪幻象所騙。可峨眉山是佛教重地,估摸鬼靈精怪不敢在這裏放肆,於是,姥爹幹脆讓靈猴領路,跟著它走上了山間小道。
說來也怪,靈猴見他跟著走,便放開了衣衫,在前麵領路,援樹攀枝,蹦蹦跳跳,如一個未開竅的小孩一般。
姥爹心想,這峨眉山人能去的地方,他都去了,但靈猴作為向導的地方,不一定是人人都能去的。今晚跟著靈猴夜遊峨眉山,或許會有另一番常人不能見的稀奇景象吧?人出生時最具靈性,入世之後漸漸變得世俗汙濁,追名逐利,靈性越來越少。加上日食五穀雜糧,破壞身體的純淨,以至於眼鼻耳口聾蠹,更是不如出生之時。而動物畜生雖然出生時靈性遠不及人類,但心思單一,靈魂純淨,在生存過程中眼鼻耳口日益進化,靈敏之極,所以對某些事物的靈敏遠超常人。
再想想,佛堂常受香火熏陶的蜘蛛也能成佛,道觀常受人跪拜的香鼎也能驅邪避鬼,這峨眉山的靈猴說不定也有常人難以覺察的修行之道。因此,這靈猴要帶我去的地方是它們修行的世外桃源也未可知。
倘若能在靈猴的聖地染得半分仙氣靈氣,以後遇見弱郎大王或者凍死厲鬼,它們也不敢近我身?
如此寧靜的夜晚已經讓人無限遐想,加上這隻通人性的靈猴在眼前騰上躍下,姥爹的思緒也一時控製不住,胡思亂想。
山路越走越難走,可靈猴的速度越來越快。姥爹漸漸感覺體力不支,腳步遲緩。
“等等我!”姥爹抓住路旁的樹枝勉強支撐身體,對著前麵領路的靈猴喊道。姥爹心想,它既然學人一樣朝我招手,又拉扯我的衣服,應該也聽得懂人的語言。
可那靈猴手腳並用,行走如飛,不作絲毫停留。
姥爹隻好咬牙追上。恁他有堪比貓腳的功夫,可怎麽跑得過靈猴?靈猴跟他拉開的距離越來越遠。
不知跑了多久,那靈猴一個轉彎,消失不見。
姥爹追到靈猴消失的地方,左看右看,再無靈猴的蹤影。
姥爹在原地等候了許久,也不見靈猴回來。
莫非這靈猴隻是逗我玩而已?姥爹不解。
所幸這個新鮮地方的風景也不錯,姥爹便忘了靈猴,隨意走動,邊走邊看風景。不經意間,姥爹抬頭一看,隻見方才還圓圓滿滿的明月現在隻有了半邊。姥爹以為是樹枝遮擋,往前走了幾步。可是月亮仍然是半月。此時天空無雲,不可能是另外半邊被雲遮住。
在來峨眉山之後,姥爹聽老僧說峨眉山有陰間陽間之說。在峨眉山的半山腰有一陰陽界,下麵稱之為陽間,上麵稱之為陰間。如果人站在陰間聽見雷聲轟鳴,卻見不到一滴雨水。可此刻陽間卻是風雨大作。
老僧隻提了陰陽之說,卻不曾提及圓月半月之分。
難道峨眉早有這種奇景,隻是老僧忘記跟我說了?也或許這種奇景隻有靈猴知道,常人哪怕在峨眉山住了一輩子都無法發覺?姥爹看著天空的半月,疑慮重重。
不知不覺間,姥爹走到了一個洞旁邊。藤蘿倒植,下臨絕壁。洞口呈“人”字形,高約四米。洞內漆黑一片,略微陰森。
吱吱……
靈猴的聲音居然從洞裏傳了出來。
姥爹一驚,莫非靈猴是要我進洞去?於是,姥爹摸黑進了洞。
進洞之後,眼睛漸漸適應,借著外麵射進來的月光能勉強看清洞壁。洞內有一石床,像是誰曾在這裏居住過。
可靈猴的聲音來自更深處。
姥爹走過石床,往更深處走去。他心想,反正有月光映照,待會兒循著有光的方向走回來就是了,應該不至於迷路。
誰知往裏走了一段之後,姥爹聽見靈猴的聲音來自更深的地方。於是姥爹繼續往前。走了兩三裏,洞越來越小,僅容一個人彎腰行走。走到姥爹認為身體無法再縮小的時候,洞複又大了起來,越來越寬。
如此走了不知多久,姥爹忽然聽到了流水的聲音,叮叮咚咚,好不悅耳。姥爹低頭一看,腳邊居然有一條小流水,應該是地下暗河滲出來的。
繼續往前走,不但洞越來越寬,水流也越來越大,最後竟然變成了一條小河。河水嘩嘩作響。河邊有白森森的沙,有五顏六色的鵝卵石,還有偶爾可見的閃著磷光的野獸骷髏。光線越來越足,仿佛前麵還有一個更大的洞口,那裏有更多的月光照射進來。
再往前,白森森的沙不見了,河邊長了許多青苔綠草;五顏六色的餓卵石不見了,河邊有供人休息的小石凳;閃著磷光的野獸骷髏不見了,居然聽到了猴子吱吱唧唧的喧鬧聲。這時聽到的不再是一隻猴子的叫聲,而是許許多多猴子此起彼伏的叫聲。
再看兩邊的洞壁,已經消失不見。此處大得看不到邊際。
難道我走出來了嗎?姥爹心中疑惑。
此時想要原路返回已經太遠,姥爹幹脆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希望碰到一個人了問問這是哪裏,怎麽回去。
又走了兩裏多路,姥爹終於看見了一個小亭子,亭子裏有一老僧正提筆寫字。那老僧胡須銀白但臉冒紅光,穿一身樸素的僧衣,腳踏粗布僧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