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被堵得語塞,林氏氣得臉色發白。餘光瞥見了角落裏竊語的錢氏和三房楊氏,她臉霎時由白轉紅,端莊秀麗的一張臉窘得猙獰。
今兒的臉是丟大了,她捏緊帕子的手微顫,實在想不出回懟的話,她隻能已無禮、藐視長輩的理由來指責她。可唇剛張開,一個「你」字還沒道出來,便聞清曉又道:
「您是世子的嫡母,更是一家主母,日後免不了和您學持家之道。為婦者,恭順和睦是最重要的,也是女德之首,所以我敬您是應該的,禮數不可差,不然讓外人瞧了去還道侯府婆媳不和,徒給人家添了笑料。家和萬事興,沒有什麽比侯府安寧更緊要了。」
老侯爺聞言不禁掃了清曉一眼。這話是對了他的脾氣,這些年府裏經了好些變故便沒消停過。他崇道圖的不也就是個清靜麽。
人已經響徹雲霄地娶來了,可能再送回去嗎。即便送回去,憑這個孫兒對她的心意,他不會再另想它轍嗎?這步棋,江峴已經贏了。
罷了罷了,便讓這一波止住,莫要再起浪了。
眼見著老侯爺的眉頭越攏越深,林氏滿腹怨言不敢再提。不過胸口的憋悶的氣可沒那麽容易消。阮清曉這是打自己一巴掌再扣個高帽,手不能還便罷了,連這頂高帽子也不能摘。
她耐著怨怒,臉色烏青,緊咬著牙擠出了幾個字:「你懂得便好。」於是,伸出千斤重的手,接過了清曉再次恭敬遞過的茶,朝著唇邊一貼,燙手似的扔回了小幾上,再不看她一眼了。
這便算喝了。
林氏接了茶,下麵的人就好辦了。清曉隨著江峴拜過大伯,大伯母。
大伯是靖安侯庶出長子,在順天府任府丞,為人刻板謹慎,從他不苟言笑的表情中便瞧得出。不過大伯母錢氏卻恰恰相反,體態豐盈,一雙桃花眼彎眯瞧誰都含三分笑,話未出口先挑眉,帶了些世俗氣。據說她是商戶女,不過與同樣出身卻氣質斐然的舅母蔣氏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瞧這新媳婦長得這個俊,嘖嘖,我算是開了眼了,半個京城怕也尋不出這麽標致的姑娘來。不怪我們世子鍾情,我看了都打心眼裏喜歡。」錢氏誇得眉飛色舞,才不在乎林氏的表情,見她臉色愈黯,換了副鄭重其事的模樣左右打量新人,口中嘖嘖稱奇。「配,太般配了。真是天造地設。那話怎說來著……叫,珠什麽來著!」
錢氏推了推身邊的丈夫江琚,江琚不願理她,她便一直不肯罷休,他隻得無奈道:「珠聯璧合!」
「對,珠聯璧合!瞧我這記性。」她掩口歡笑道。
對麵,林氏冷哼一聲。她這位大嫂,還真是不知該如何巴結好了。「珠聯璧合」,掛在嘴邊的詞,她會想不起來?這是在拉著她家夫君唱曲和調呢!
「可不嘛。我瞧著嫂嫂也喜歡。」錢氏身後,大房二小姐彎眉笑道。和清曉四目相對,笑意更濃,感歎道:「怎就瞧著比大嫂還要親呢!」
大房大少爺是她嫡兄,同父同母,而江峴不過是二房庶出,所以這話乍一聽真有點扯,不過無所謂,受用就行。眼見清曉莞爾回笑,林氏真是瞧不下去這一家子的世俗了。
大伯母給了新人紅包,趁清曉去接的時候一把拉住了她的手,將自己手腕上的一隻通透的墨綠翡翠鐲子順勢褪到了她的手腕上。動作迅速,一氣嗬成,這回連清曉也不禁尷尬了
這技能若是學會了,還會有送不出去的禮。
不過技能好學,心思難摸。清曉看得出來,大伯母錢氏也不是個簡單的。
三房反應相對比較平和。庶出的三叔江是有名的放蕩浪子,舉人出身,連個正八經的官職都沒有,整理日走馬跑鷹。
而他夫人楊氏,是太醫院六品院判家的庶女,她娘不過是個通房丫頭,到如今也沒提個姨娘,可想而知她在家裏的地位。常年被排擠,便養成她怯懦軟弱的性子。
按理說侯府三爺,娶個尋常官宦的嫡出小姐也是綽綽有餘的,可他名聲在外,哪個敢嫁。即便嫁了,哪個又管得著他,吃得了這氣。便也隻有努力逃脫自家的楊氏肯嫁。
隻可惜,從龍潭入虎穴,懦弱依舊,便又添了個怨婦的名聲。
楊氏不會說什麽,也不敢說。她和錢氏不同,丈夫揮霍無度,自家又沒私產,全指著中公過活。世子爺不能得罪,林氏她更不敢得罪。唯是訕訕一笑,瑟瑟縮縮地將紅包遞給了新婦。
她如此可不都是因為怕,還有是窘迫,因拮據而窘。當初以為娶的是阮清芷,林氏好不歡心,楊氏為了討二嫂歡心,把自己的嫁妝頭麵都拿出來給新人做賀禮了。這會兒不要說如錢氏,準備厚厚的紅包還能送隻價值連城的鐲子,她手上戴著的玉鐲還是前年中秋回娘家,嫡出大姐給她的。
要問為什麽給她?可不是因為姐妹情深,是因為鐲子生了裂紋,不稀罕了。
堂堂侯府三夫人,拮據如此,也是讓人嘖舌啊。
婚事匆忙,大少爺攜妻子在保定府任職,一時走不開便沒回;而大小姐嫁給平西侯庶出小兒子,隨夫去了雲南,更是回不來。眼下隻剩下大房的四少爺,和三房的四小姐,便再無他人。
除了上不了台麵的姨娘庶女,該見的清曉都見過了。
眾人一起用過膳,便各回各院了。
江峴和祖父母拜別,帶清曉繞園林回去了。說是要消食,但清曉明白,他是怕自己遇到林氏想起方才的事糟心。
二人漫步在園林,方才堂上還矜貴清傲的小姑娘,這會「淺薄」的本性暴露無疑,西瞧瞧東望望,像個沒見過世麵的小婦人。惹得江峴跟在她身後不住搖頭。
細數清曉穿來也不過一年,她哪見過這麽大的府邸,如此精美的園林。到底是講究人家,為仿江南韻味,恨不能把一草一木都挪來了。前世園林她也沒少走,不過北方能出現如此至臻的,少見。
光是那片假山,便是太湖石混著安徽的宣石堆砌而成的。奇秀玲瓏,丘壑婉轉,山前如懷抱環靜池,山後有登道可盤旋而上,山頂置亭,取名為「初靜亭」。亭側置兩口大缸,缸低有管引水注假山之上,添濕增潤,使假山青苔遍布,韻味天成。
清曉的注意力都被山石吸引去了。她撫著石壁,拾級而上,轉進登道想要去山頂的亭子望望。可邁出的腳一個不注意滑在青苔上,身子猛然前撲,就在摔倒的那一刹一隻大手將她攔腰拉了回來,她後背猛然撞在江峴的緊實的胸膛,不疼,可有點猝不及防。
今兒的臉是丟大了,她捏緊帕子的手微顫,實在想不出回懟的話,她隻能已無禮、藐視長輩的理由來指責她。可唇剛張開,一個「你」字還沒道出來,便聞清曉又道:
「您是世子的嫡母,更是一家主母,日後免不了和您學持家之道。為婦者,恭順和睦是最重要的,也是女德之首,所以我敬您是應該的,禮數不可差,不然讓外人瞧了去還道侯府婆媳不和,徒給人家添了笑料。家和萬事興,沒有什麽比侯府安寧更緊要了。」
老侯爺聞言不禁掃了清曉一眼。這話是對了他的脾氣,這些年府裏經了好些變故便沒消停過。他崇道圖的不也就是個清靜麽。
人已經響徹雲霄地娶來了,可能再送回去嗎。即便送回去,憑這個孫兒對她的心意,他不會再另想它轍嗎?這步棋,江峴已經贏了。
罷了罷了,便讓這一波止住,莫要再起浪了。
眼見著老侯爺的眉頭越攏越深,林氏滿腹怨言不敢再提。不過胸口的憋悶的氣可沒那麽容易消。阮清曉這是打自己一巴掌再扣個高帽,手不能還便罷了,連這頂高帽子也不能摘。
她耐著怨怒,臉色烏青,緊咬著牙擠出了幾個字:「你懂得便好。」於是,伸出千斤重的手,接過了清曉再次恭敬遞過的茶,朝著唇邊一貼,燙手似的扔回了小幾上,再不看她一眼了。
這便算喝了。
林氏接了茶,下麵的人就好辦了。清曉隨著江峴拜過大伯,大伯母。
大伯是靖安侯庶出長子,在順天府任府丞,為人刻板謹慎,從他不苟言笑的表情中便瞧得出。不過大伯母錢氏卻恰恰相反,體態豐盈,一雙桃花眼彎眯瞧誰都含三分笑,話未出口先挑眉,帶了些世俗氣。據說她是商戶女,不過與同樣出身卻氣質斐然的舅母蔣氏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瞧這新媳婦長得這個俊,嘖嘖,我算是開了眼了,半個京城怕也尋不出這麽標致的姑娘來。不怪我們世子鍾情,我看了都打心眼裏喜歡。」錢氏誇得眉飛色舞,才不在乎林氏的表情,見她臉色愈黯,換了副鄭重其事的模樣左右打量新人,口中嘖嘖稱奇。「配,太般配了。真是天造地設。那話怎說來著……叫,珠什麽來著!」
錢氏推了推身邊的丈夫江琚,江琚不願理她,她便一直不肯罷休,他隻得無奈道:「珠聯璧合!」
「對,珠聯璧合!瞧我這記性。」她掩口歡笑道。
對麵,林氏冷哼一聲。她這位大嫂,還真是不知該如何巴結好了。「珠聯璧合」,掛在嘴邊的詞,她會想不起來?這是在拉著她家夫君唱曲和調呢!
「可不嘛。我瞧著嫂嫂也喜歡。」錢氏身後,大房二小姐彎眉笑道。和清曉四目相對,笑意更濃,感歎道:「怎就瞧著比大嫂還要親呢!」
大房大少爺是她嫡兄,同父同母,而江峴不過是二房庶出,所以這話乍一聽真有點扯,不過無所謂,受用就行。眼見清曉莞爾回笑,林氏真是瞧不下去這一家子的世俗了。
大伯母給了新人紅包,趁清曉去接的時候一把拉住了她的手,將自己手腕上的一隻通透的墨綠翡翠鐲子順勢褪到了她的手腕上。動作迅速,一氣嗬成,這回連清曉也不禁尷尬了
這技能若是學會了,還會有送不出去的禮。
不過技能好學,心思難摸。清曉看得出來,大伯母錢氏也不是個簡單的。
三房反應相對比較平和。庶出的三叔江是有名的放蕩浪子,舉人出身,連個正八經的官職都沒有,整理日走馬跑鷹。
而他夫人楊氏,是太醫院六品院判家的庶女,她娘不過是個通房丫頭,到如今也沒提個姨娘,可想而知她在家裏的地位。常年被排擠,便養成她怯懦軟弱的性子。
按理說侯府三爺,娶個尋常官宦的嫡出小姐也是綽綽有餘的,可他名聲在外,哪個敢嫁。即便嫁了,哪個又管得著他,吃得了這氣。便也隻有努力逃脫自家的楊氏肯嫁。
隻可惜,從龍潭入虎穴,懦弱依舊,便又添了個怨婦的名聲。
楊氏不會說什麽,也不敢說。她和錢氏不同,丈夫揮霍無度,自家又沒私產,全指著中公過活。世子爺不能得罪,林氏她更不敢得罪。唯是訕訕一笑,瑟瑟縮縮地將紅包遞給了新婦。
她如此可不都是因為怕,還有是窘迫,因拮據而窘。當初以為娶的是阮清芷,林氏好不歡心,楊氏為了討二嫂歡心,把自己的嫁妝頭麵都拿出來給新人做賀禮了。這會兒不要說如錢氏,準備厚厚的紅包還能送隻價值連城的鐲子,她手上戴著的玉鐲還是前年中秋回娘家,嫡出大姐給她的。
要問為什麽給她?可不是因為姐妹情深,是因為鐲子生了裂紋,不稀罕了。
堂堂侯府三夫人,拮據如此,也是讓人嘖舌啊。
婚事匆忙,大少爺攜妻子在保定府任職,一時走不開便沒回;而大小姐嫁給平西侯庶出小兒子,隨夫去了雲南,更是回不來。眼下隻剩下大房的四少爺,和三房的四小姐,便再無他人。
除了上不了台麵的姨娘庶女,該見的清曉都見過了。
眾人一起用過膳,便各回各院了。
江峴和祖父母拜別,帶清曉繞園林回去了。說是要消食,但清曉明白,他是怕自己遇到林氏想起方才的事糟心。
二人漫步在園林,方才堂上還矜貴清傲的小姑娘,這會「淺薄」的本性暴露無疑,西瞧瞧東望望,像個沒見過世麵的小婦人。惹得江峴跟在她身後不住搖頭。
細數清曉穿來也不過一年,她哪見過這麽大的府邸,如此精美的園林。到底是講究人家,為仿江南韻味,恨不能把一草一木都挪來了。前世園林她也沒少走,不過北方能出現如此至臻的,少見。
光是那片假山,便是太湖石混著安徽的宣石堆砌而成的。奇秀玲瓏,丘壑婉轉,山前如懷抱環靜池,山後有登道可盤旋而上,山頂置亭,取名為「初靜亭」。亭側置兩口大缸,缸低有管引水注假山之上,添濕增潤,使假山青苔遍布,韻味天成。
清曉的注意力都被山石吸引去了。她撫著石壁,拾級而上,轉進登道想要去山頂的亭子望望。可邁出的腳一個不注意滑在青苔上,身子猛然前撲,就在摔倒的那一刹一隻大手將她攔腰拉了回來,她後背猛然撞在江峴的緊實的胸膛,不疼,可有點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