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新十款天條內容很簡短,卻是構成《聖經》後半部《真約新書》的核心,而《真約新書》的篇幅占了這整部《聖經》的四分之三,其中大量的內容是後人寫的注釋。乍看上去,這十條規定一點都不高大上,很難配得上“天條”這麽神聖的稱呼。


    但在這裏,沒人會這麽想,它的每一句話都是神聖莊嚴的。如果結合這個世界的曆史和實際情況來看,才會發現這其中的每一條規定都是那麽睿智且必要,它就是為了解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實際問題而出現的。


    天國中的孩童也是要接受教育的,而且最終要經過考核,以評定學績優劣,就像外麵學校中的考試。新十款天條為什麽要那麽規定,就是每年必考的內容


    比如第一條,禁止燒製紅磚,建築所用隻能是青磚,這又是什麽道理?


    紅磚和青磚所使用的材料一樣,區別不僅是顏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加工工藝以及特性不同。小時候老家山村裏也有燒磚窯的,據丁齊所知,紅磚的工藝比較簡單,使用開口窯燒製並自然冷卻。黏土中的鐵元素經過充分氧化為三氧化二鐵,所以磚塊呈紅色,磚體呈細微的多孔結構。


    燒製青磚的工藝更複雜,使用的是封頂水冷窯,燒製末期要封窯隔絕空氣並從窯頂向裏麵淋水,在窯內形成水蒸汽,好似在降溫過程中將磚塊蒸熟。在這種情況下粘土中的鐵元素沒有完全氧化,三氧化二鐵會還原為氧化亞鐵,磚塊呈青灰色。


    這裏的人並不知道這些知識,但他們清楚青磚的特性,比紅磚更結實、更致密,不僅能夠保溫透氣,而且更抗環境和歲月的腐蝕。用青磚和紅磚建造同樣的建築,青磚建築要經久耐用得多。


    當然了,生產青磚的窯體複雜,難以大規模製作,但是這個世界很小,也不需要搞那種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黑夜限製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就算沒有黑夜的限製,這個世界也是有限的。製磚所需的粘土和燃料都是珍貴的資源,往往都是以破壞可耕作土地與可利用植被為代價的,所以燒製青磚當然更好。


    因為有這一款天條的存在,天國中如今的原住民從來就沒見過紅磚。但典籍中記載了紅磚與青磚的燒製方法,並講解了以及它們的特性有何不同。那麽同一款天條中關於惜護陶器的規定,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須知製陶燒陶,都要消耗黏土和燃料,為了達到所需的高溫,很多時候還要先加工木炭。


    在典籍的注解中還有具體的細節規定,比如成人故意損毀陶器當受鞭刑,而幼兒無意損毀陶器可免罰,但其父母應在神祠中當眾接受訓斥。


    新十款天條中的第七條也很特別,竟然對一種東西特意做出了強調:“惜護科鬥,蛙可食不可販。”


    所謂科鬥就是青蛙和蟾蜍的幼蟲,如今也寫做蝌蚪。在坐轎子來的路上,丁齊等人就聽見蛙聲成片,今天吃飯時還吃到青蛙了。他們在山中有水的地方見到過青蛙,但蛙鳴聲沒有平原上那麽密集,平原天地間青蛙很多,走在路上都不時能看見青蛙跳下水坑。


    這裏並沒有外麵的化工產業,也就沒有常見的農藥和化肥。傳統農家肥是重要的肥料,有些樹木的葉子搗碎發酵或者燒成灰也可以當做肥料或能除蟲,但田地防治蟲害主要還是依賴生態,所以青蛙非常重要。


    蝌蚪需要惜護,不可以傷害,而青蛙是可以食用的,當地居民偶爾抓兩隻做菜可以,但不能抓了之後拿到集市上去販賣。注解中還有細節規定,捕捉青蛙自食必須是即食,不得醃製作成肉幹之類長期保存。


    新十款天條中的第三條,規定天國年產銅不得超百斤、產錫不得超五十斤。可見這個地主也是有金屬出產的,而且銅和錫還可以配比出各種青銅合金。為什麽將產量限製得這麽嚴格?須知大規模的冶金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環境資源,在這裏是不可能持久的。


    僅僅是燃料這一項,就需要大量的木炭,短時間內就可能把能砍的樹都砍光了。而且假如勞動力都去開礦冶金了,幾千人全去了礦山恐怕都不太夠,耽誤了其他的生產就會威脅到所有人的生存。


    這裏沒有鋼鐵,隻出產兩種金屬,銅和錫,當初進來的太平軍中應該也有匠人,而且找到了礦石。如今銅、錫以及青銅製品皆產自北大營,也就是譚涵川到達的那個地方,那裏有一個村社專門就是搞冶金的。


    在這裏,所有的金屬器物哪怕毀壞了也不能隨意丟棄,都要交還營庫,統一再送到北大營去重新冶煉。如今北大營新出產銅與錫的年規模加起來也隻有幾十斤,大量時間都是在冶煉回收的舊金屬。


    盡管損毀金屬器物可以回收,但在使用過程中畢竟會有腐蝕、消耗,每年新出產的金屬又不多,所以銅器、錫器、青銅器在這裏非常珍貴。《聖經》的注解中做了嚴格的規定,除了必須回收利用之外,還禁止用以製作賞玩之物。


    所謂賞玩之物,就是放在那裏玩賞,平時卻用不到的東西。這裏用的加工最多的金屬器物是青銅,主要用來鑄造刀具、炊具以及各種砍伐與建築用具,小件的還有漁網上的墜子等。更有意思的是,這裏的黃金很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不少。


    黃金並不是當地出產,而是從遠古時代一直留下來的。根據當地的曆史推測,想當年那幾萬太平軍撤入這裏的時候,應攜帶了大量的黃金製品。萬年前他們帶到這裏的刀槍等鋼鐵製品早已朽蝕無存,但化學性質極其穩定、萬年不朽的黃金卻保存了下來。


    黃金在這裏主要用作流通貨幣,鑄造成差不多五分硬幣大小,但份量可比外麵的五分錢鋼蹦重多了。一枚金幣可以在集市上買到一隻雞。金幣也是由北大營統一鑄造的,包括當地所使用的裝飾性金器。


    北大營的特產就是金屬器物,同時也負責整個天國的冶金工藝,因為那一帶有金屬礦,堪稱整個天國的重工業中心,雖然這裏所謂的重工業也僅僅是手工業。


    冼皓所到達的西大營,特產是油和紙,還有各種竹木製工藝品,堪稱天國中的輕工業中心了。因為那裏平原田地比較少,周圍是大量的丘陵山地,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隻能因地製宜發展出這些產業。


    當地人食用的油主要有三種,葵花籽油、西瓜籽油與南瓜籽油,以葵花籽油產量最高。其實每個大營都產油,但北大營最多,常用來與其他大營交易別的物資。至於竹紙和桑皮紙,隻有西大營出產,這是天國中默認的分工。


    朱山閑所到達的南大營,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物產,就是鹽。因為那一帶有鹽井,也不知是什麽時候被什麽人發現的,上古時代還因此發生過戰亂爭奪。除了鹽之外,他們還盛產花椒、桂皮、辛草根等各種調味品,多是在緩坡上人工種植的。


    這裏沒有辣椒,這個世界沒有原生物種,萬年前應該也沒有人把種子帶進來。但後人卻發現了一種草,葉子可以炒菜,根須則可以當調料入味,口感辛辣,如今已人工種植數千年了,培育出的品種非常優秀。


    至於丁齊所到達的東大營,則堪稱整個天國的魚米之鄉。所謂魚當然是指水產了,這一帶的湖泊水塘麵積加起來比耕田還大。米指的卻不是大米,而是另外四種東西:藕粉、蓮子幹、菱角米和雞頭米。


    東大營也有水稻田,出產稻米,還有小部分麥田,但糧食產量趕不上中大營。中大營是天國中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它的人口將將超過整個天國的五分之一,糧食產量卻占到整個天國的五分之二以上。


    中大營有五個村莊,其他四大營各有四個村莊,當地人稱之為“社”,整個天國共有二十一社。這些營和社的位置頒布很有講究,在每一營內部各個社彼此的位置,都在白天能夠往返之地。


    比如天亮後從某個村莊出發,正午之前能到達目的地,然後在那邊辦完事情,天黑後還能趕回來。


    東大營有東營庫社、東營一社、東營二社與東營三社這四個村莊,每個村莊的規模都不大。東營庫社有二百多人,共五十三戶人家,而其他三社的居民皆在一百八、九十人左右,不超過五十戶人家。


    這麽小的村莊規模,為什麽不幹脆都住在一塊兒呢?因為當地民眾的活動範圍必須要向外擴展,才能占據所有適合開墾的平原區域,開墾更多的田地、采集更多的資源。


    五個大營的位置是天然形成的,中間都有山地阻隔,交通不便難以聯通。從東、西、南北、每個大營的庫社,也就是神祠所在的村莊,到達中大營庫社所需的時間,腳程快的話差不多正好一個白天。天一亮就出發,路上別耽誤,差不多能在天黑前趕到,當天卻不可能回來。


    所以中大營也是整個天國的交通、交易與信息集散中心,每月一度的大市就在那裏。


    當地的黑夜是很可怕的,不僅伸手不見五指,而且在野外還有能遭遇夜龍襲擊。假如不幸被夜龍咬中了,很可能會染上“惡風”,藥石難治。所謂夜龍就是丁齊等人在山中遇到的那種白翼龍,樣子像臉盆大小的白色利齒蝙蝠,當地人則稱之為夜龍。


    白天在山中最危險、最凶猛的東西是山彪,在接近山區的地方偶爾能碰見。果然是彪,丁齊當初沒有認錯,或者當地的古人也是這麽認為的。


    東大營元帥呈上的《天國物誌》供有九冊,其中第一冊講的就是各大營的特產以及主要物產,對照《聖經》閱讀,可以幫助理解那新十款天條以及天國曆史。


    那麽這新十款天條究竟是誰頒布的?此人被稱為天國中萬年一出的聖人,也是此地的最後一位天兄,名叫陶昕。提到陶昕,就必須要了解天國的曆史。天國的曆史長達萬年,但重大事件所發生的年月日都很清晰的編年史,始於三千年前的陶昕時代。


    至於更久遠的時期,雖然有些事件的曆史年代尚可考證,但大部分曆史事件已難知確切年月,有些甚至已難辨真偽。整個天國的曆史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上古時期、遠古時期、中古時期與近古時期。


    上古時期是神話傳說時代,據說人類的祖先漂泊在凶險的戰亂流徙時空,是皇天上帝開辟了世界,指引人類安居。還有一種傳說,當初有數萬人來到這個世界,當所有人都走出崇山峻嶺到達可安居的平原時,剩下的隻有一萬來人。這在《天國史》中,被稱為萬民創世。


    萬民創世是官定說法,就是當年的陶昕天兄確認的。讀到這裏,丁齊也能猜測到萬年前的情形。數萬太平軍民到達這個方外世界,被分布到不同的地方,因為各種原因折損,比如在深山中餓死、受傷而亡、遭遇蟲獸襲擊、感染上了瘟疫。


    最後剩下的這一萬來人,應該都是精英了,至少免疫力特別強。他們到達平原集結起來,開墾田地建造房屋村寨,為後人的生存打下了基礎。這段曆史很長,留下的明確記載已經很少,大約到了七千年前,此地進入了上古時代,也就是五營爭霸時期。


    由於天然地勢的原因,人們的聚居地自然分成了五片,漸漸形成了五個大的部族。各個部分之間為了爭奪對整個天國的領導權,同時也是為了控製所有的物產,部族首領們開始發起戰爭。最倒黴的是中的部族,因為其他四個部族誰都會先打他們,然後再去進攻別的部族。


    所以五營爭奪實際上四營爭霸,隻是因為天國中的現代人習慣了五營這個稱呼,而在史書上被稱為中原之戰。如今中大營所在的位置,先後被不同的部族占領。


    最早挑起戰亂的是北方部族,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很貧瘠,物產並不豐富還需要用大量的特產到中原部族去交易糧食。北方部族發現了礦藏,開始冶煉製作青銅武器,開礦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他物產就更加匱乏了,於是便武裝起來去掠奪。


    北方部落首先占據了中原,然後再進攻其他三個部落,幾次被打退甚至連中原都丟了,然後再打回來……這場戰亂斷斷續續綿延了近千年。為什麽仗打得這麽磨嘰?因為當地的實際情況限製了戰爭規模以及持續的烈度。


    當地的黑夜影響行軍,更影響紮營。所以軍隊一般都是在清晨出發,日落前到達目的地開打,假如攻占不了村寨就得在黑夜裏紮營。而夜間紮營是非常危險的,必須點燃足夠的火堆,附近的樹都砍光了,後來就得從更遠的地方運來木料,這對進攻方非常不利。


    戰爭的結果造成了人口的銳減,到最後整個世界已經不足兩千人了,尤其以北方部族最慘,戰爭幾乎進行不下去了,道路以及村寨兩旁的樹幾乎都被砍光了。這是一段艱難的黑暗歲月。中原之戰到底在什麽情況下停止的,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那個年代毀壞的東西太多了。


    中原之戰結束後便進入了遠古時期,史稱王朝時期。西方部族的領袖號稱天兄下凡附體,向所有人頒布了上諭,他同意將鹽按人口提供給各部族,隻需交易所缺的物資,他還提議在中原建立大市,最終統一世界建立了第一代王朝。


    這個王朝延續了五百年,王位由那位天兄的子孫世襲。最終王朝的覆滅是因為天王沒有了子嗣,其他人趁勢爭位,結果又是一場戰亂。從此之後的王朝時代戰亂不斷,少隔數十年,多隔上百年,就有一場爭奪天王之位的戰亂出現。


    據史書記載,爭王成功者往往都是天兄下凡。有時候在同一個時代,冒出好幾個人天兄附體,那麽失敗者又該怎麽定義呢?世人自然給了一種解釋,那就是天兄曾經附體,但是後來皇天上帝不看好此人品行,天兄也就離開了。


    就連勝利者也認可這種說法,宣稱自己才是皇天上帝最後看好的那個人。


    王朝時代延續了兩千多年接近三千年,它終結於一位天兄之手,此人名叫陶真功。陶真功也是天兄下凡附體,推翻了當時的天王,但他卻沒有登上天王大位,而是以天兄的名義發布了上諭,宣布天國不再有天王,這是皇天上帝的意誌。


    天國中如今的五大營製度,就是陶真功製定的,一直延續到現在。陶真功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改變了天國,不僅因為他是天兄、擁有足夠的權威,還因為他活得足夠長。據史書記載,他活了一百七十二歲。


    其實天國這個稱呼,也是陶真功定下的,他借用了上古神話中的說法,當然也對外宣布這是皇天上帝的旨意。從陶真功正式創立天國開始,天國就進入了中古時代,中古時代持續的時間很短,大約隻有三百年。


    這三百年,是天國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它經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差一點到達了人類滅絕的邊緣。如果不是天國中最後一位天兄陶昕的出現,人類恐怕就會真的滅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方外:消失的八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公子勝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公子勝治並收藏方外:消失的八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