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長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完之後,便對我說:“小先生,事情就是這樣子的,你找的那三個倭國人,肯定就是捏泥娃娃的那三個人。”
我點了點頭,我也相信那就是我要找的人,於是就對老村長說:“村長,其實那三個人,也把上一個叫牛山村的村子給害得不輕。”
“啊?他們還害了牛山村?”
大家都是一驚,然後就說:“幸虧我們村有這個孔明廟,要不然估計我們也早被那害死了。”
我點點頭,打量了一眼這座廟。
隻見廟裏頭有一尊神像,羽扇綸巾,手捋長須,一看就是諸葛亮。
聽他們說,小鬼不敢來這座廟,想必是這座廟顯靈了。
據說,孔明和劉伯溫是同一個人,所以同是神機妙算,但這世上隻有孔明廟,不見劉伯溫的廟。
說到這裏,其實還有一個關於劉伯溫的故事。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本是窮苦出身,沒有讀過書,做和尚時就著佛經認了幾個字。早年在沙場上征戰,這點微末文化的作用也隻是傳傳軍令,後來做了皇帝閑暇無聊時竟喜歡上了吟詩作對,以他的水平也隻能自娛自樂,但他貴為天子,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恭維奉承,久而久之,朱元璋竟得意忘形,認為自己真的才高八鬥,常常作些詩詞讓大臣們傳閱,但當年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卻不賣他的賬,當眾說他的詩是餓犬亂吠,朱元璋雖然表麵上一幅寬容大度的樣子,但內心卻老大不樂意。
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帶群臣到應天府外的長江邊遊玩。
盛春時節,百花吐豔,群鳥爭鳴,遠處蒼茫鍾山似猛虎威威端坐,眼前長江如巨龍滔滔東下,江岸邊的燕子磯若鋼鑄銅澆一般屹立,任風吹浪打巋然不動。
朱元璋詩興大發,脫口吟出一句:“燕子磯兮一秤砣。”
但就這麽一句,下麵想不起了,若在宮中,身邊的宮女太監們早就逢迎成堆,可是今天身邊的人全是沙場名將,大家轟然一陣嘲笑聲,徐達直截了當地說:“狗屁不通,狗屁不通!”
朱元璋甚是尷尬,有心吟出好的句子來顯顯自己的文采,但一句也想不出,紅著臉對著燕子磯發楞。
劉伯溫走上前說:“把燕子磯比作秤砣,其實這是挺好的一句詩,聽我續下去。”他清清嗓子大聲吟道:“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做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吟罷,大家連聲稱讚說:“好詩,好的氣勢,燕子磯做秤砣。長虹做杆,彎月為鉤,來稱我江山,氣度不凡,劉伯溫真是能點石成金,把一句爛詩吟成一首好的絕句。”
談笑之餘,誰也沒有注意到朱元璋眼睛裏閃過一絲殺機。
後來朱元璋設巧計,謊稱修蓋慶功樓為大臣們慶功,暗中埋下炸藥,所有功臣們在轟然一聲巨響中灰飛煙滅,他這個狠毒的決心就是在劉伯溫吟詩的一刹那下的。諸臣的嘲笑尚在其次,關鍵是劉伯溫那一句“稱我江山有幾多”把江山稱作自己的,讓他感到威脅。
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劉伯溫並沒有葬身在他的巧計中,成了唯一的漏網之魚。這位向來料事如神的軍師,在他吟出詩的一刹那就後悔了,朱元璋的慶功樓一動土,他就料到這是個鳥盡弓藏的圈套,那日慶功宴上,他進去打個招呼就悄然退出。回到府中,脫去官服,換上道袍,迅速離開了奉天府。等朱元璋知道事實,他早已無了影蹤。
劉伯溫的逃脫讓朱元璋連續失眠了好幾個晚上,他害怕劉伯溫用他那神機妙算的辦法來報複。為此,他多次微服私訪,目的就是要查出劉伯溫的下落。
有一次,朱元璋到山東微服私訪,在山道上遇雨,匆忙躲到一顆樹下,正苦於久下不停,對麵過來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手中還撐著一把傘,邊走邊望四下裏看,似乎在尋找誰,見到朱元璋後特別高興,跑到他麵前,把傘給他說:“老先生請了。”
朱元璋以為自己身份敗露,問:“你認識我?”青年說:“不認識,但我知道有人在這裏遇雨,特來送傘。”
朱元璋更加奇怪,問:“你怎麽知道?”
青年笑著不答,說:“在下姓彭名有信,寒舍就在附近,到家裏換件衣服吧。”
朱元璋見他不肯說,也不便再問。跟他一路走去,果然行不多遠,就見一處茅屋,雖然簡陋,但不失為一避風擋雨的所在,在雨中站久了的朱元璋,一進去便大感溫馨。
彭有信拿出一套給他換上,竟出奇的合身,仿佛專門為他定做的一樣。彭有信臉上也略顯好奇,但並不言語,隨之又是劈柴做飯。朱元璋吃飽穿暖後,一天的勞累使他困意頓生,倒頭便睡。
次日清晨,天空放晴。朱元璋醒來就看見一道彩虹橫跨天際,不由隨口吟出兩句詩:“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係天腰。”他經過幾年的學習詩作大有進展,然而依舊才力不足,吟出這兩句,下麵不知如何了。
彭有信在一旁道:“我想起兩句,不知可不可以?”
朱元璋道:“隻管說。”
彭有信道:“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係天腰。隻因玉皇鑾輿出,萬裏長空架彩橋。”
朱元璋大吃一驚,因為這兩句詩不但接的好,而且暗示出他朱元璋是皇帝,問:“你怎麽知道?”
彭有信卻一臉茫然問:“知道什麽呀?”
朱元璋心中稍安,認為彭有信不過就詩論詩沒有別的意思。當著兩就詩使朱元璋對彭有信更有好感。回到宮中,他立即派人找到彭有信,單獨召見,彭有信對這位當初的淋雨先生既是當今天子大感意外,慌慌張張說出一件事。
原來這彭有信也是個讀書人,但腦筋太死,不會做八股文,考了幾年連個秀才也沒考上。但為人心地善良,一日村裏來個老道,這個道士既不畫符也不捉妖,隻說有個官位相送,誰能管他半年飯,即把此功名相送,鄉民皆以為他是個瘋子,半頓飯也不給。
彭有信看他可憐就答應管他半年飯,但於送功名之事半點也沒放在心上。不料半年之後,道士臨走前給他一個一大一小兩個錦囊和一套衣服,囑咐他到某年月日打開大的錦囊,裏麵有他如何得官得辦法,那套衣服將來是來換官服的,也要務必保存好。至於小的錦囊妥善保存,將來一定有用。
彭有信將信將疑保存下來,到時打開一看,上麵告訴他準備蓑衣鬥笠雨傘去找一個人……後麵的事就是朱元璋所遇到得了,朱元璋把錦囊拿過來看看,方才知道包括那句詩也是錦囊所述,他知這個道士必是劉伯溫,心中不由一陣害怕,原來自己每一步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轉念一想,他定無害己之心,否則早下手了。
心念至此,不由如釋重負,愉快的封彭有信為山東布政使,忽然記起那個小錦囊,令彭有信交上來,打開一看,隻見寫道:“謝萬歲封彭有信為山東布政使,臣雲遊四海為陛下擇棟梁才。”朱元璋看後一笑,從此再也沒有過微服私訪。
洪武末年,朱元璋年歲已高,常常記起當年出生入死的將士們,反思自己所作所為,心中常常生愧。他把彭有信找來,問他有沒有見過那個道士。彭有信說有人在四川見過他,他正往一個破敗的孔明廟上壘磚,別人問他幹什麽,他說給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孔明廟,並在旁邊為劉伯溫建廟。在修孔明的過程中,一個官員見廟前石碑從蜀漢至今曆經風雨,字跡已模糊難辯,欲挪走重換,一搬之下,意外發現石碑中空,內藏羊皮畫卷,畫上人羽扇綸巾,儼然正是當年的諸葛亮。
呈到已經病倒床上的朱元璋麵前,他竟驚坐而起,因為畫上的人,雖是蜀漢服飾,但音容笑貌卻同劉伯溫無二。
至此他才明白為什麽劉伯溫把修孔明稱作給自己蓋家,原來這兩位曠世奇才竟是同一人。於是下令停修劉伯溫廟,單修孔明廟即可。
所以到現在孔明廟並不罕見,而劉伯溫廟卻從來沒有。
想到這孔明廟這麽靈驗,連小鬼都不敢近前,於是我就對村長說:“你們就在這廟裏呆著,千萬不要出去,我下去村裏會一會那個小鬼。”
我點了點頭,我也相信那就是我要找的人,於是就對老村長說:“村長,其實那三個人,也把上一個叫牛山村的村子給害得不輕。”
“啊?他們還害了牛山村?”
大家都是一驚,然後就說:“幸虧我們村有這個孔明廟,要不然估計我們也早被那害死了。”
我點點頭,打量了一眼這座廟。
隻見廟裏頭有一尊神像,羽扇綸巾,手捋長須,一看就是諸葛亮。
聽他們說,小鬼不敢來這座廟,想必是這座廟顯靈了。
據說,孔明和劉伯溫是同一個人,所以同是神機妙算,但這世上隻有孔明廟,不見劉伯溫的廟。
說到這裏,其實還有一個關於劉伯溫的故事。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本是窮苦出身,沒有讀過書,做和尚時就著佛經認了幾個字。早年在沙場上征戰,這點微末文化的作用也隻是傳傳軍令,後來做了皇帝閑暇無聊時竟喜歡上了吟詩作對,以他的水平也隻能自娛自樂,但他貴為天子,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恭維奉承,久而久之,朱元璋竟得意忘形,認為自己真的才高八鬥,常常作些詩詞讓大臣們傳閱,但當年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卻不賣他的賬,當眾說他的詩是餓犬亂吠,朱元璋雖然表麵上一幅寬容大度的樣子,但內心卻老大不樂意。
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帶群臣到應天府外的長江邊遊玩。
盛春時節,百花吐豔,群鳥爭鳴,遠處蒼茫鍾山似猛虎威威端坐,眼前長江如巨龍滔滔東下,江岸邊的燕子磯若鋼鑄銅澆一般屹立,任風吹浪打巋然不動。
朱元璋詩興大發,脫口吟出一句:“燕子磯兮一秤砣。”
但就這麽一句,下麵想不起了,若在宮中,身邊的宮女太監們早就逢迎成堆,可是今天身邊的人全是沙場名將,大家轟然一陣嘲笑聲,徐達直截了當地說:“狗屁不通,狗屁不通!”
朱元璋甚是尷尬,有心吟出好的句子來顯顯自己的文采,但一句也想不出,紅著臉對著燕子磯發楞。
劉伯溫走上前說:“把燕子磯比作秤砣,其實這是挺好的一句詩,聽我續下去。”他清清嗓子大聲吟道:“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做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吟罷,大家連聲稱讚說:“好詩,好的氣勢,燕子磯做秤砣。長虹做杆,彎月為鉤,來稱我江山,氣度不凡,劉伯溫真是能點石成金,把一句爛詩吟成一首好的絕句。”
談笑之餘,誰也沒有注意到朱元璋眼睛裏閃過一絲殺機。
後來朱元璋設巧計,謊稱修蓋慶功樓為大臣們慶功,暗中埋下炸藥,所有功臣們在轟然一聲巨響中灰飛煙滅,他這個狠毒的決心就是在劉伯溫吟詩的一刹那下的。諸臣的嘲笑尚在其次,關鍵是劉伯溫那一句“稱我江山有幾多”把江山稱作自己的,讓他感到威脅。
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劉伯溫並沒有葬身在他的巧計中,成了唯一的漏網之魚。這位向來料事如神的軍師,在他吟出詩的一刹那就後悔了,朱元璋的慶功樓一動土,他就料到這是個鳥盡弓藏的圈套,那日慶功宴上,他進去打個招呼就悄然退出。回到府中,脫去官服,換上道袍,迅速離開了奉天府。等朱元璋知道事實,他早已無了影蹤。
劉伯溫的逃脫讓朱元璋連續失眠了好幾個晚上,他害怕劉伯溫用他那神機妙算的辦法來報複。為此,他多次微服私訪,目的就是要查出劉伯溫的下落。
有一次,朱元璋到山東微服私訪,在山道上遇雨,匆忙躲到一顆樹下,正苦於久下不停,對麵過來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手中還撐著一把傘,邊走邊望四下裏看,似乎在尋找誰,見到朱元璋後特別高興,跑到他麵前,把傘給他說:“老先生請了。”
朱元璋以為自己身份敗露,問:“你認識我?”青年說:“不認識,但我知道有人在這裏遇雨,特來送傘。”
朱元璋更加奇怪,問:“你怎麽知道?”
青年笑著不答,說:“在下姓彭名有信,寒舍就在附近,到家裏換件衣服吧。”
朱元璋見他不肯說,也不便再問。跟他一路走去,果然行不多遠,就見一處茅屋,雖然簡陋,但不失為一避風擋雨的所在,在雨中站久了的朱元璋,一進去便大感溫馨。
彭有信拿出一套給他換上,竟出奇的合身,仿佛專門為他定做的一樣。彭有信臉上也略顯好奇,但並不言語,隨之又是劈柴做飯。朱元璋吃飽穿暖後,一天的勞累使他困意頓生,倒頭便睡。
次日清晨,天空放晴。朱元璋醒來就看見一道彩虹橫跨天際,不由隨口吟出兩句詩:“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係天腰。”他經過幾年的學習詩作大有進展,然而依舊才力不足,吟出這兩句,下麵不知如何了。
彭有信在一旁道:“我想起兩句,不知可不可以?”
朱元璋道:“隻管說。”
彭有信道:“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係天腰。隻因玉皇鑾輿出,萬裏長空架彩橋。”
朱元璋大吃一驚,因為這兩句詩不但接的好,而且暗示出他朱元璋是皇帝,問:“你怎麽知道?”
彭有信卻一臉茫然問:“知道什麽呀?”
朱元璋心中稍安,認為彭有信不過就詩論詩沒有別的意思。當著兩就詩使朱元璋對彭有信更有好感。回到宮中,他立即派人找到彭有信,單獨召見,彭有信對這位當初的淋雨先生既是當今天子大感意外,慌慌張張說出一件事。
原來這彭有信也是個讀書人,但腦筋太死,不會做八股文,考了幾年連個秀才也沒考上。但為人心地善良,一日村裏來個老道,這個道士既不畫符也不捉妖,隻說有個官位相送,誰能管他半年飯,即把此功名相送,鄉民皆以為他是個瘋子,半頓飯也不給。
彭有信看他可憐就答應管他半年飯,但於送功名之事半點也沒放在心上。不料半年之後,道士臨走前給他一個一大一小兩個錦囊和一套衣服,囑咐他到某年月日打開大的錦囊,裏麵有他如何得官得辦法,那套衣服將來是來換官服的,也要務必保存好。至於小的錦囊妥善保存,將來一定有用。
彭有信將信將疑保存下來,到時打開一看,上麵告訴他準備蓑衣鬥笠雨傘去找一個人……後麵的事就是朱元璋所遇到得了,朱元璋把錦囊拿過來看看,方才知道包括那句詩也是錦囊所述,他知這個道士必是劉伯溫,心中不由一陣害怕,原來自己每一步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轉念一想,他定無害己之心,否則早下手了。
心念至此,不由如釋重負,愉快的封彭有信為山東布政使,忽然記起那個小錦囊,令彭有信交上來,打開一看,隻見寫道:“謝萬歲封彭有信為山東布政使,臣雲遊四海為陛下擇棟梁才。”朱元璋看後一笑,從此再也沒有過微服私訪。
洪武末年,朱元璋年歲已高,常常記起當年出生入死的將士們,反思自己所作所為,心中常常生愧。他把彭有信找來,問他有沒有見過那個道士。彭有信說有人在四川見過他,他正往一個破敗的孔明廟上壘磚,別人問他幹什麽,他說給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孔明廟,並在旁邊為劉伯溫建廟。在修孔明的過程中,一個官員見廟前石碑從蜀漢至今曆經風雨,字跡已模糊難辯,欲挪走重換,一搬之下,意外發現石碑中空,內藏羊皮畫卷,畫上人羽扇綸巾,儼然正是當年的諸葛亮。
呈到已經病倒床上的朱元璋麵前,他竟驚坐而起,因為畫上的人,雖是蜀漢服飾,但音容笑貌卻同劉伯溫無二。
至此他才明白為什麽劉伯溫把修孔明稱作給自己蓋家,原來這兩位曠世奇才竟是同一人。於是下令停修劉伯溫廟,單修孔明廟即可。
所以到現在孔明廟並不罕見,而劉伯溫廟卻從來沒有。
想到這孔明廟這麽靈驗,連小鬼都不敢近前,於是我就對村長說:“你們就在這廟裏呆著,千萬不要出去,我下去村裏會一會那個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