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宏也頷首示意,“各位都是古玩界的精英,在下不才,權當拋磚引玉吧,大家不妨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麻子說:“承影劍顧老師講得精彩,但是今天請各位鑒寶師來的目的,還是這個所謂的‘青銅盨’,我倒是想起史學界的一個傳說,和各位說的不一樣,論起這物件,說來話就長了,我就長話短說,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荊大家都知道吧,建武十五年被封為山陽公;建武十七年,進爵為山陽王。劉秀死後,劉莊即位,即漢明帝。劉荊冒充大鴻臚郭況,寫信給東海王劉疆,勸其舉兵以取天下。劉疆收到信後立即將送信人押送到京城洛陽,交給明帝查辦。明帝很快查清了真相,但明帝念及劉荊和自己是同母兄弟,因而,沒有立即捉拿劉荊問罪,而是加強了對他的監控,從此,劉荊的一舉一動都在明帝的掌控中。劉荊看明帝沒動他,還以為可以幹得更大一點呢。永平十年羌人造反,劉荊就想跟著同時發難,結果還沒動手,明帝就把他改封為廣陵王。可是劉荊仍不思悔改,到封地後又私下裏問相士:‘我長得像先帝,先帝30歲當皇帝,我今年也30歲,可以起兵嗎?’相士心想:‘您要造反?對不起,我可不想陪著送死。’於是向郡國的官員打了小報告。明帝於是裁減了劉荊的衛隊、隨從,未過分追究此事。不久,劉荊又安排巫師運用巫術詛咒明帝,結果明帝馬上又知道了。劉荊終於明白,想造反是不可能的。絕望中自殺了。當時葬在揚州市邗江縣,後來有人發現了一座大型磚室墓,早年被盜過,墓裏還保留下銅雁足燈,在這盞燈上,刻有‘建武二十八年’的銘文,建武是中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年號,算出來就是公元52年,當時推斷,這是一座東漢早期的大墓。從墓葬的形製和隨葬品看,墓主人的地位顯赫,但是由於缺少實物證據,當時還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就把這座墓命名為‘甘泉山二號漢墓’。一年後,一位村民在挖土時,突然覺得眼前的泥土裏閃了一下金光。收工後一清洗才發現是一件金器,造型很奇特,上部是一隻龜,下部為方形,底部還刻有文字,村民認出是一枚印章。就把這枚小印章上交給了文物部門。這枚印章由純金鑄成,印麵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個字。結合雁足燈上的銘文,文物部門確定,墓主人是東漢時廣陵王劉荊。”


    顧宏說:“王總說的極是,隻是有點不沾題吧。”


    王麻子說:“你們甭急,我這就說道主題了,有一次,漢明帝做了個夢,夢裏看見有個金人,頭頂上有一道白光,繞著殿飛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第二天,他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傅毅所說的天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愔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蔡愔和秦景經過千山萬水,終於到達了天竺國。天竺人聽到中國派使者來求佛經,表示歡迎。天竺有兩個沙門,就是高級僧人,一個名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幫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就邀請他們到中國來。後來蔡愔、秦景帶著兩個沙門,用白馬馱著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經,經過西域,回到了洛陽。漢明帝並不懂佛經,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對送經前來的兩位沙門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麵按照天竺的式樣,造一座佛寺,把送經的白馬也供養在那兒,這座寺就叫白馬寺,在今洛陽市東。”


    “王總,你這話題也扯的太遠了吧,怎麽從銅鼓寶劍扯到了天竺去求佛經,再往後,就是唐僧西天取經了吧”,老邊一幹眾人嬉笑起來。


    “諸位,在下馬上就說到銅鼓上了”


    “這竺法蘭這次來中國,偷偷從神廟裏帶了一件寶貝,此物俗稱青銅盨,但是佛家別稱換魂蠱,據說這件寶貝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當時一團大火從天而降,在天竺落地的時候周圍幾十裏一片焦炭,寸草不生,當地人把它放在神廟,頂禮膜拜,據說放在剛去世的人頭頂上,能讓人換魂後起死回生,我說的剛去世指的是人的三魂七魄已出竅,道家謂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靈,三曰幽精。道家謂人有七魄,各有名目。第一魄名屍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按佛家說法,人死後三魂七魄都要尋找去處投胎轉世,找到的固然好,找不到合適的投身人家,隻能變成孤魂野鬼了。


    竺法蘭帶來的寶貝簡單來說,就是借屍換魂,動物或者人借用剛去世的人的身體換成自己的魂魄重生,這個過程有些煩雜,我也不是太懂,剛死去的人,起碼要停放三個時辰,等三魂七魄已出竅遠去,然後到子時,由大師傅點上送魂香,燒送魂幡,然後把公雞血灑在屍身外三米處,將換魂蠱放在屍身頭下,然後念動還魂咒語,用銀針取被換魂的人或動物的鮮血三滴,滴在屍身眉心,如果半個時辰鮮血能融入屍身眉心,這樣屍身很快就能還陽,用丹藥養護幾天,就能行走自如了,這樣即便活過來的人,由於換了魂魄,即便是同一個麵孔,也是另外一個人了”


    “那動物的血融進屍身,活過來的豈不是長著人臉的動物?”老邊說這活時一臉驚恐。


    “正是這樣,隻不過在下尚未見到過這樣的人臉獸心的動物,我麵前這個刻著人頭骷髏的銅鼓,正是在下說的換魂蠱,也就是行內人叫的青銅盨,如果邊總尙有疑問,不妨拿去找頭動物試試便知。”


    老邊把頭搖的像貨郎鼓,“我不換,要換別人換去”


    “不換也一樣,反正你這人是人麵獸心”,不知道誰起哄,眾人驚羨之餘,一種哄堂大笑。


    王麻子繼續說:“竺法蘭拿來佛家這樣的寶貝,不可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隔牆有耳,很快這件事就被一個人知道了,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劉荊的兒子劉元壽。


    劉元壽別無甚愛好,卻偏偏喜歡研究中國古代詭異奇書:什麽《奇門遁甲》、什麽《上下策》、《血咒》、《絕命書》、《茅山秘術》、《鬼穀子法術秘籍》、《推背圖》。還有《太弦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宅經》《葬經》《太乙金鏡式經》《六壬神定經》《遁甲符應經》《麻衣神相》《柳莊相法》等等,多了去了,而且對中國苗族蠱術很有研究”


    “我老爹就生在湖南湘西的十萬大山苗寨裏,頭疼鬧熱,都要找巫醫,巫醫開一些苗藥,然後用巫術驅邪除鬼,很平常,但是驅鬼的場麵,非常嚇人,雞血塗麵,頭頂白紙高帽,如果和誰有了家仇,那些恐怖的巫法,更是非比尋常,比如枯竹打鬼,門頭懸鏡,斬雞頭,紮草人,非常多,我村的巫道,可畫符鎮屍,走陰遁體,離魂幽冥;還能摘葉成劍,撚露貫虹,剪草為馬,撒豆成兵。這些我都見過,可不是唬人的。”


    蠱是一種人工施以特殊方法,與湘西趕屍術、中國南洋降頭術並稱為東南亞三大巫術。蠱的種類大致分為十三種:螭蠱、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三屍蠱。


    苗族、傈傈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尤為擅長,譬如壯族蛇蠱的製作方法:選擇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鼠、蝴蝶、蜥蜴、蠍子、蜈蚣、毒蜂、馬蜂、藍蛇、白花蛇、青蛇、吹風蛇、金環蛇等許多有毒動物,明張介賓的《景嶽全書》則說,僅取3種毒物便足夠:“世傳廣粵深山之人於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蛤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俟一物獨存者則以為蠱,又謂之挑生蠱。”,均放在一個陶罐內,讓它們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後一個活的為止,


    把最後剩下的這個活動物悶死,曬幹,外加毒菌、曼陀羅花等植物及自己的頭發,研成粉末,製成蠱藥。如果最後剩下來的活動物是蛇,就叫蛇蠱,以此類推,有蝴蝶蠱、鼠蠱、蜂蠱、蠍子蠱、蜈蚣蠱、蜥蜴蠱等。把這些蠱藥粉貯存在一個大碗裏,平時放置在飼養者的床頭底下,飼養者也須於農曆每個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靜後,在床頭點一支香插在大碗裏(或用一個盛米的竹筒插香在裏麵),然後麵對蠱碗叩頭作拜,且微閉雙目,口念咒語:告訴你聽呀阿公,雙膝下跪向你拜,恭敬之心時時有,他日有難請相助。如是,反複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誤,以示誠心。蠱成之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施蠱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優點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詛咒有很多種方式,主要有:巫蠱,召邪。詛咒用的巫蠱有很多種,比如苗疆的毒蠱或蟲蠱。有些地方流行的巫蠱娃娃是一種以人偶的形式進行詛咒的方式。在古代中東有一種方式,與苗疆巫蠱有些類似,在小罐裏養著招來的邪靈,並用自己的鮮血進行飼養,在需要的時候,罐裏的邪靈會以主人希望的形態出現,執行主人交付的任務。召邪主要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召喚含有怨氣的孤魂野鬼,使用他們的怨氣得到力量,並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願望。


    疳蠱,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製法是在端午時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發,曬幹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之後放於飲食中就可毒害人。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都是以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但是換魂蠱卻與上麵說的種種蠱害絕然不同,它能通過咒語,把人或者動物的魂靈意識轉換到別人身上。”


    顧宏問:“有沒有被這什麽換魂蠱換過的人或者是換過的動物嗎?”


    王麻子說:“我沒見過,但被施過換魂蠱的人或者動物據說不少,據傳,廣陵王劉荊自己勒逼不久,就被他兒子劉元壽偷偷換了一個地方,然後用換魂蠱把劉荊的三魂七魄攝入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侍衛頭顱中,找了一個地方偷偷藏了起來,然後出了一個假殯,就是我們現在發現的甘泉山二號漢墓。”


    顧宏問:“那麽說,隻要有換魂蠱,劉荊就能永遠活下去?”


    王麻子說:“我隻能說,傳說劉荊並沒有死,而是一直活著,有人說活在海底的村落裏,有人說活在深山洞腹裏,山叫活人墓,海是廣陵海。”


    卓陽說:“生死肉白骨,長生不老,那這換魂蠱豈不是無價之寶。不過這件寶貝的出處,據我所知,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就是來自邙山裏麵,被人盜取到了天竺,後來被某位得道高僧施了魔咒,這才有了換魂一說。”


    顧宏說:“文物本來就是無價的,我們來也不過揭示此物的用途,不過,如果真的是王總說的換魂蠱,這換魂要念的咒語,是刻在銅鼎上,還是寫在帛書上,那我就不知道了,即便有人知道,恐怕天意難違,也不會輕易泄露。”


    王麻子悠然一笑,“憑我王某人這些年走南闖北,什麽樣的地我沒去過?不客氣的說,三星堆我也不是沒進去過,我就不信找不到幾句咒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邙山詭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弓並收藏邙山詭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