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為什麽要救呢?


    劉封從來沒有打算真的救援山陰,即便救,也隻是做做姿態。


    劉封過江以來的諸般舉措,步步為營,不就是為了驅虎吞狼嗎?


    揚州六郡之中,最難收拾的肯定是豫章郡,畢竟豫章幾乎是山巒迭起,峰巒如聚,大山連綿起伏,一座接著一座。


    更可怕的是,這些山上可都住著人,還是頻頻下山搶劫的山越、南蠻部落。


    而且豫章郡地大物博,想要征絞,困難很大,最好的方法還是折服加分化,然後拉攏漢化程度較高的熟蠻,打擊剿滅危險程度較高的生蠻。


    除去豫章以外,就當屬會稽郡了。


    會稽郡除了後世浙江北部這一片地區外,其他地方也是和豫章沒有區別。


    但比豫章更為糟糕的是,這裏的豪族極其難對付,甚至比中原地區還要早的進入了門閥階段。


    不論是會稽周家、虞家、賀家,焦家,都已經高度門閥化了,不但壟斷了做官的上升通道,同時還有大片的田產,最重要的是,養著不小的部曲。


    尤其是最後一點,這是中原士族無法做到的。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情況,與揚州的地理環境分不開,山越、南蠻雖然被漢人趕進了大山之中,可對方卻在大山中生存了下來。


    如此一來,攻守頓時易型了,別人能夠下山搶你,可你想進山圍剿,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被山越引入絕境中坑殺。


    因此,會稽、丹陽這些地方的大小豪族都養著不小的私人武力,就是為了提防山越、南蠻下山搶劫。


    這一點,在中原可是行不通的。


    即便如四世三公的老袁家,也不敢養上幾千人的部曲,但在會稽、豫章、丹陽,幾乎是司空見慣了。


    就以會稽周家為例,陽城之戰中,周家三兄弟的兩萬多軍隊,主要就是三個部分組成的。


    其一是周喁帶來的七千豫州軍,這是周昕被袁紹表舉為豫州刺史後,豫州本地支持他的豪強士族們湊出來的本土軍。


    其二就是當時擔任丹陽太守的周昕,為弟弟站台所帶來的九千丹陽兵。


    最後六千人,就是周昂從會稽帶來,幫自己弟弟打仗的周家私兵。


    這一次為了支持王朗,周家又湊了大幾千的部曲出來,可見會稽豪強的武備之盛。


    就拿賀齊本人來說,他數年之前曾經出任剡縣長,眾所周知,縣長是六百石,轄內戶口並不滿萬。


    賀齊在任內處死了一個以行俠之名,為非作歹的縣吏斯從。


    斯家是剡縣的大族之一,當即發動反叛,小小的一個縣邑豪族,竟然立時就能糾集起了一千多人進攻縣城。


    這斯家還僅僅隻是一個戶口不滿萬的縣邑中的一個普通豪族,可見會稽士族豪強私人武力之盛,已經到了何種地步。


    這要是放在中原,早被朝廷給剿滅了,但在會稽,卻成了司空見慣的景象,甚至士族不豪強化都存活不下去。


    這就是會稽獨有的特殊生態環境。


    因此,在劉封的眼裏,會稽的豪強士族即便能接納,也得好好打壓一下,要是能夠借著別人之手除掉一批,那可就再好不過了。


    劉封想動手的心思已經積蓄了很久了,而最好的工具無疑就是孫策孫伯符了。


    孫策的性格暴烈剛強,有時還十分衝動,容易上頭。


    隻要自己在後麵逼一逼他,孫策會幹什麽事情實在是太好揣摩了。


    難道會稽的士族豪強們還能變了性,拿出自己的家底交給孫策不成?


    說句不客氣的話,別看吳郡是江東士族的精華所在,可論起難纏,吳郡拍馬也趕不上會稽和豫章。


    尤其是會稽,孫權稱帝的時候都還有人造反呢,而吳郡早已經老實的跟條狗一樣了。


    畢竟吳郡士人手裏武備不盛,陸遜(陸議以後統一改稱陸遜。)和朱桓也都是在投靠了孫權之後,才被扶起來的江東本地軍閥。


    甚至孫權最初的時候,都看不上陸遜和朱桓,隻是為了用他們來摻沙子,平衡淮泗派武力罷了。


    隻是孫權的運氣是相當的不錯,陸遜和朱桓都有很高的軍事能力。


    劉封上前先將跪倒在地的賀齊攙扶了起來,輕拍對方右臂道:“公苗有所不知,我大軍如今困在吳縣之下,吳縣乃吳郡郡治,又是春秋吳國的首都,自秦漢以來,一直都是江東最為重要的城市,會稽郡的郡治。”


    “此城甚堅也。”


    劉封歎息道:“吾雖有把握攻下此城,然山陰能夠堅持?”


    賀齊臉色蒼白,山陰城裏的確還有八九千士卒,可這些士卒剛剛被孫策大敗過啊。


    況且這些士卒又不是什麽精銳,在固陵的時候,要不是孫策軍奈何不了會稽軍的水寨,拿不下固陵,早就大功告成了。


    孫策幾次過江,會稽軍都擋不住對方。


    後來會稽軍幹脆不守江岸了,放孫策軍上岸,自己就龜縮在固陵堅城中拖住孫策,然後調動水軍封鎖江麵,威脅孫策後路,逼迫孫策不得不退回江北。


    虞翻的這一招鮮,實在是吃遍天,坑的孫策幾乎吐血。


    要不是孫靜提供了查瀆古道,孫策還真挺難破了虞翻這一招的。


    賀齊非常清楚,山陰城很難守住,除非有外援。


    而最近的外援,無疑就是劉封了。


    “征南!王府君在山陰城中日夜期盼,山陰父老望征南之如望雲霓,眼下山陰危在旦夕,若無援軍,城池必破啊!”


    賀齊此時是真急瘋,他賀家可還都在山陰城裏呢。


    其實別說賀家了,就是周家、虞家也都如此。


    實在是因為固陵防線破的太快了,幾乎沒有給山陰什麽反應的時間。


    這些會稽豪族都是家大業大,別說產業了,光是細軟財帛以及糧食就根本來不及搬走。


    孫策僅比潰兵晚到一天,隻是這麽猶豫了一下,就全都給堵在了山陰城裏。


    其實真要跑的話,從城南的鏡若湖上走還是可行的,畢竟孫策沒水軍。


    可王朗、虞翻和周昕卻是下了決心要守城,把船隻都給收繳了,禁止任何人出城,違者以通敵論處,格殺勿論。


    王朗這個太守都以身作則了,其他士族豪強也不能公然唱反調,要不然還不如直接造反獻城了,那好處還更大些。


    會稽士族豪強是真看不上孫策,而且此刻都下了重注在王朗身上,和孫策已經結了大仇,現在反水,虧的太多了。


    尤其是劉封就在北邊,都已經拿下由拳了,隻要再撐一撐,再堅持一下,征南一旦南下,局勢就會好轉的。


    所以會稽士族豪強還是傾力支持王朗守城,同時派了賀齊走水路出城,找劉封求援,希望劉封能夠盡快南下。


    賀齊也算是拚了,又給劉封跪下了,還磕起頭來。


    那力氣簡直像是不要腦袋了似的,一聲聲厚重無比,隻是磕了三五下,額頭已經滲出了鮮血。


    劉封故意讓賀齊磕了幾個頭之後,做出驚惶的模樣止住對方。


    “公苗,你這是作何?”


    “征南,求求您發兵吧!”


    賀齊方正的臉上滿是淚水,額頭的鮮血流淌而下,混合著淚水,染的一臉血紅。


    “齊無用之人,上不能報王府君知遇之恩,下不能解父老鄉親之困。惟願效仿先賢申公哭秦庭,哭死在征南大帳之中。”


    不得不說,賀齊這番話相當感人,情緒也的確十分真摯。


    饒是劉封別有謀算,也為賀齊所感動。


    “公苗你先起來。”


    劉封拉了一拉,卻沒能拉動,賀齊是鐵了心跪在地上不肯起了。


    劉封的力氣雖大,但賀齊的力氣也不小,而且還發了死勁,劉封倉促一拉,自然是毫無成效。


    賀齊泣血道:“征南若是不允,齊唯有跪死於此。”


    劉封長歎一聲,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說道:“公苗,你若是長跪於此,我如何與你商量救援山陰之策?”


    賀齊一聽,不可置信的抬頭望向劉封。


    劉封卻是心中惋惜,我心腹謀士俱不在此,否則哪裏需要我來做這紅臉。


    “征南之恩,齊永世不忘!”


    賀齊再度叩首起來,口中大呼:“齊雖草芥之才,但也知恩義,從今往後,征南若有吩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何至於此。”


    劉封歎息一聲,站在遠處受了賀齊的禮後,將對方再度拉了起來。


    這一次,賀齊很順從的站了起來。


    “公苗,且隨我來。”


    劉封當即轉身,帶著賀齊來到了桌案前:“吳縣城下,有我三萬餘眾,然吳縣乃是堅城,最少也得留下兩萬,方能困住城中徐琨所部。”


    “由拳雖為周將軍所下,然烏程之眾,不堪重用,僅有二周、於麋所部萬人可用。”


    劉封先介紹了一下情況,所言不虛,聽的賀齊連連點頭。


    隨後,賀齊將希冀的目光投在劉封身上。


    後者略一沉吟,決斷道:“我意以公瑾為先鋒,先行南下,隨後從大營之中,抽調趙叔父所部,再輔以樊能所部,星夜南下,追趕公瑾,希望能於錢塘江岸匯合,協力解山陰之圍。”


    賀齊一聽,眼睛通紅,他出仕相當早,十幾歲就當了郡吏,二十多歲就出任了代理縣長,此後更是升遷為兩地縣長。


    會稽民風彪悍,特殊的情況使得士族豪強和山越武備極盛,所以也使得造反成了家常便飯。


    賀齊在這三任縣長生涯中,就平叛過三次。


    所以他本人的軍事素養也是頗為不錯的,自然看出了劉封調整的不容易,其中還冒了很大的風險。


    譬如由拳守軍中的精銳盡數出動,一旦戰敗了,由拳城裏的烏合之眾如何守得住城池?


    即便是劉封本部處,原本打吳縣也是十拿九穩,可現在調走了一萬精銳,還得圍死了吳縣,不讓徐琨所部有機會棄城南下,這難度無疑激增數倍。


    本來有周瑜守在由拳,就算讓徐琨南逃了,也隻是逃走了而已。


    可周瑜、趙雲南下了,徐琨再成功南逃,那周瑜、趙雲可就反過來陷入了孫策軍的前後夾擊之中了。


    因此,賀齊已經相當滿意了,如果這樣還救不到山陰,那怎麽也責怪不到劉封的頭上了。


    於是,賀齊當即三度跪倒,心甘情願,恭恭敬敬的給劉封叩首。


    “征南之恩,齊粉身碎骨,也難報萬一!”


    劉封看見賀齊再無異議,當即擊鼓召將。


    隨後,帶著賀齊接見眾將的劉封,直接把情況簡單敘述了一遍,隨後沒有征求諸將的意見,而是乾綱獨斷,直接下達命令,安排了任務。


    趙雲、樊能當即出列領命。


    同時,原本的計劃也大為改變,不再等待城中的反饋,命令賈逵所部轉到吳縣城南下寨,保護趙雲、樊能所部的後路。


    眾將當即領命,賀齊跪求道:“齊心係山陰,五內俱焚,懇請征南應允齊一同南下。”


    劉封當即應允道:“可!”


    ********


    一日之後,由拳城中的周瑜就已經得到了消息。


    劉封命令由拳所部南下,救援山陰,但務必注意自身安全,以保全自身為重,同時可為後續大軍開路。


    至於劉封的小心思,自然不可能跟周瑜明說了。


    周瑜本身也是揚州豪強,雖然他大概率會讚同劉封的做法,但凡事都怕萬一,而且即便隱瞞,也不會對周瑜的行動造成任何負麵作用,那劉封又何必冒險呢。


    接到命令之後,周瑜不敢怠慢,當即整頓了兵馬,將由拳的防禦重任托付給了王晟,而他本人,則帶著周賓、於麋以及兩人麾下的士卒自南門而出,奔湧南下。


    有周瑜所部在前方開道,趙雲、樊能所部就能全速南下,日行甚至可達四五十裏。


    如此一來,在錢塘江邊,兩部就能匯合,兵力高達兩萬餘人,最少也能自保無虞。


    周瑜、趙雲此時並不知曉,還有一萬餘人的援軍也在趕來的路上了。


    太史慈此時已經抵達烏程,並且派人聯係吳縣和由拳。


    在收到太史慈的消息之後,劉封頓時大喜,讓太史慈直接南下,加入到南援軍中。


    太史慈所部的一萬餘士卒,此時有兩個去向。


    一是北上吳縣,填補趙雲、樊能離開後的空缺,如此一來,劉封軍的兵力又超過了徐琨的三倍,也就不用擔心對方偷偷溜出城去了。


    二是南下,增援趙雲、周瑜,厚實南下軍團的兵力,選擇這個方案的話,雖然吳縣這邊會緊張一些,但更有利於劉封的大計。


    得到補強的南下軍團兵力將會超過三萬,而且還都是老卒。


    就是單獨對上孫策也絲毫不落下風。


    孫策此時已經失去了經營兩年餘的吳郡地盤,想要維係大軍,隻能瘋狂壓榨新的地盤,如此一來,孫策就算自己想要留著會稽士族豪強,他手下的軍頭們也會逼著他下手的。


    因此,劉封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二條路,讓太史慈、徐晃所部火速南下。


    同時,還讓周泰、蔣欽兩部也一並南下,掩護大軍過錢塘江,而董襲、甘寧則依舊跟隨劉封本部行動,但暫未上岸,依舊呆在船上。


    ********


    餘杭城中的許昭此時嚇得冷汗淋漓,心中對高岱是感恩戴德。


    他之前還想要舉城投效劉封,可沒想到第三日一早,餘杭城外就來了大隊人馬,足足有萬人之多,全是孫家士卒。


    許昭要是沒聽高岱的話,現在可不就倒黴了嗎?


    他許昭誠然是餘杭第一大豪強,但他並不是餘杭唯一的豪強。


    餘杭城中可是有不少家族在朱治身上下了重注的,要不然朱治也拉不起幾千人的隊伍來。


    有這些家族在城中,許昭要是跳反了,連守城都困難。


    可他又不能把這些家族全給滅了,一來沒這個實力和時間,二來他也擔心會犯了眾怒,被餘杭所有豪族群起攻之。


    所以,高岱勸說許昭不要心急,等於是救了許昭一族的性命。


    孫策軍對於叛徒是如何心狠手辣的,許昭可是相當清楚的。


    南下的孫策軍自然正是吳景所部,為了行軍速度,吳景所部並沒有攜帶太多的糧食,所以希望能在餘杭補給一下。


    朱治他們過江的時候,帶走了一部分的糧食,可餘杭的糧食還是相當多,倉促之間是搬運不光的。


    因此,吳景所部來了之後,也很順利的補充了糧食。


    吳景聽說了前方孫策正在猛攻山陰,朱治、程普、黃蓋也已經趕去增援。此時餘杭、錢塘、富春三縣的兵力已經被抽的一幹二淨。


    但兩地剛剛秋收,還有大量的糧食,之前孫策軍在錢塘江北,除了吳縣運送來的糧食外,就是餘杭、錢塘、富春三縣就近提供的。


    可即便如此,也隻消耗了餘杭、錢塘、富春三分之一的糧食,還剩下許多。


    朱治他們趕著去增援孫策,拚死拿下山陰,糧食隻要夠吃,暫時也顧不上轉運了。


    可吳景現在卻有了想法。


    他麾下尚有九千餘士卒,山陰那邊再抽調三四千精銳過去也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那麽剩下的五六千士卒,就可以在錢塘、餘杭、富春三縣中征集青壯民夫,轉運糧食,最少也要過了錢塘江。


    以吳景的戰略眼光,很清楚等到征南軍追上來了,孫策軍隻能學著劉繇,倚靠錢塘江和固陵來堅守。


    所以糧食留在錢塘江北,簡直就是資敵。


    他此時多運送一石糧食到江北,就等於孫策軍多了一石,征南軍少了一石,還有轉運前線的損耗,裏外裏甚至可能多賺了三石糧食。


    吳景和孫輔、孫脩等麾下將領討論了之後,都覺得這是老成之舉,眾將一致讚同。


    吳景當即下令,分派孫輔前往富春,孫脩前往錢塘,吳景親自坐鎮餘杭,全力向錢塘江南岸轉運糧食,過江之後,可暫囤積於高遷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父劉玄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網文老大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網文老大爺並收藏我父劉玄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