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脩都能壓住邴原,可見他的才能和名聲有多好了。
不過這件事情最後還是沒能成功,倒不是王脩讓給了邴原,而是因為戰亂導致了推舉孝廉的事情被中斷,就此耽擱了。
劉備聽了很是心動,卻表示懷疑道:“王叔治之名,為父也早有所聞,隻是他與孔北海如此交好,此時又擔任膠東縣令,為父如何請得動他?”
“此事雖難,卻有一法可以嚐試。”
劉封說出了自己的計劃:“孔北海曾照顧過太史子義的母親,對太史慈有恩,太史慈為人重義,又孝順老母。孔北海若是幫忙美言,定有好處。”
“是儀此人,並不受孔北海重視,且目前應在郡中擔任小官,隻要父親開口,相信孔北海必定願意將他轉讓給父親。”
“父親可修書一封給孔北海,請他幫您遊說下太史慈和是儀,可大增事成之可能。”
“唯有王脩,此人不但才幹出眾,勇於任事,而且政績斐然,為孔北海排憂解難,是他很難舍棄的左膀右臂。”
“此事易爾,為父稍後就修書一封。”
劉備從諫如流的點頭應允,可隨後還是不滿足的追問起來:“那王脩王叔治,封兒你有辦法讓孔北海放人嗎?”
劉封出主意道:“孩兒曾經聽聞,孔北海左右有心腹二人,一人名為王子法,另一人名為劉孔慈,皆是雄辯之士。”
“隻是此二人與王脩並不和睦,對於孔北海禮重王脩多有嫉恨。”
劉封露出一個不懷好意的笑容:“父親若是備下重禮,托請此二人幫忙遊說孔北海,相信此二人會助父親得償所願。”
聽聞此言,劉備並沒有喜出望外,反而愁眉緊鎖。
“封兒,為父有一言要教你。”
劉備直起身體,諄諄教子道:“為父沒有什麽大的能力,也沒有賢明的聲譽,但我行事,素來以仁義為重。”
“人生如滄海行舟,期間或許會遇到許多小利,但取小利而忘大義,此為因小失大也。”
“孔北海能安居北海,王叔治功不可沒,你我父子仰慕其德行和才幹,想要征辟於他並不為過,可如何能與小人勾結,中傷誣陷賢者呢?”
劉封知道劉備是誤會了,不過他相信劉備的這一番話,卻是發自肺腑的。
很多人在後世詬病劉備其實是個偽君子。
可實際上,劉備如果真是個偽君子,那他就不會被天下英雄所重了。
劉備在平原,孔融求援第一個想到的人是他。
劉備在徐州,陶謙不惜贈與重兵挽留他不要回青州,最後雖然有陳登、糜竺的緣故,但確實並沒有史料記載陶謙讓徐州乃是虛構,或是偽造陶謙遺命。
劉備在許昌,曹操對他是尊崇有加,不但拜他為豫州牧,更升遷至左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劉備在鄴城,袁紹以國賓之禮相待,讓自己的親兒子袁譚以師徒之禮侍奉劉備。
劉備在荊州,劉表將他當成骨肉同胞,到最後也生出托孤出讓荊州的心思。
劉備如果是一個偽君子,這麽多英雄豪傑,難道眼睛都是瞎的?
劉備臨死之前,對劉禪說自己德薄,極其愧疚搶了劉璋的基業,這應該是他的真心話。
劉備這一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盡力遵循仁義二字,以仁厚為人處世,想要裝,是不可能裝的了的。
這隻能是他真心信奉仁義,才能堅持的下來。
劉備現在雖然高興劉封智計百出,但也擔心劉封會過於重視計策,而誤入歧途,失了大道。
所以才會諄諄教誨,對劉封一片嗬護之心,溢於言表。
“父親所言甚是,孩兒必定銘記於心。”
劉封知道劉備是誤會了,不過他沒有先行辯解,而是順從的應了下來,隨後才解釋道:“父親,我之本意,乃是請動王、劉二位勸說孔北海多做準備,交結父親,引為外援。”
“況且王、劉二人雖然嫉恨王叔治,可也並非小人,做不出陰私鬼祟之事,況孔北海明朝秋毫,若是他們包藏禍心,孔北海如何會被瞞過?”
劉備聽了劉封的解釋,仔細想想,也覺得合理。
這時候的劉備對孔融,還是帶著嚴重的濾色眼鏡的,相當推崇對方。
兩人又沒深入結交過,隻是隔空互吹了一波,劉備又恰好救了對方一次。
孔融也很給麵子,並沒有因為劉備邊疆武人的身份就看不起他,還狠狠的吹捧了劉備一番,讓劉備的聲望大漲了一波。
因此,在劉備的眼裏,孔融這麽一個大名士,那能力肯定不會差到哪裏去啊。
於是他就相信了劉封的解釋,隻是叮囑對方這類計策,能少用還是少用的好。
聽到劉備說少用,而不是不用,劉封就懂了。
自家老爹這不還是很眼饞王叔治,深怕自己就這麽放棄了不是?
無奈,劉封隻能在心裏安慰自己,算了,替自己老爹背鍋不算背鍋,這鍋我扛了。
兩人又商量了一下細節,以及寫給孔融的書信內容。
議畢之後,劉備當場寫信。
寫完之後,招來近侍選定禮物,然後安排元從甲士護送使者,前往青州。
劉封接著說到:“還有兩人,也需要父親親自征辟,最好再請陳群先生寫一封書信,幫忙招攬。”
陳群雖然極力反對劉備接任徐州,但在劉備入主徐州之後,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繼續待在劉備的麾下。
直到呂布偷襲下邳得手,劉備回來還對陳群訴苦,悔恨昔日沒有聽長文之言。
此時,陳群已經是呂布的俘虜,之後也被迫投降呂布了。
呂布被曹操所滅之後,陳群與其父陳紀自然也就順勢投降曹操,被帶回許昌,與劉備再無君臣的名分。
現在不一樣了,陳群還在徐州,還在劉備麾下,隻要劉備繼續站住腳,甚至還能依靠潁川陳家向豫州發展。
相信陳家會相當樂意的,當初劉備在豫州時,就被陳紀、陳群父子看好,進行投資了。
可見陳家父子對劉備是比較滿意的。
“需要長文修書一封嗎?”
劉備猜測道:“那你這次要推薦的,想必應該是潁川明士?”
“正是!”
劉封推薦道:“這二人都是潁川人士,一人名為荀攸,字公達,乃是荀家嫡係子弟。袁紹身邊的謀主荀諶,曹操身邊的謀主荀彧,這二人皆是荀攸叔父。”
不過這件事情最後還是沒能成功,倒不是王脩讓給了邴原,而是因為戰亂導致了推舉孝廉的事情被中斷,就此耽擱了。
劉備聽了很是心動,卻表示懷疑道:“王叔治之名,為父也早有所聞,隻是他與孔北海如此交好,此時又擔任膠東縣令,為父如何請得動他?”
“此事雖難,卻有一法可以嚐試。”
劉封說出了自己的計劃:“孔北海曾照顧過太史子義的母親,對太史慈有恩,太史慈為人重義,又孝順老母。孔北海若是幫忙美言,定有好處。”
“是儀此人,並不受孔北海重視,且目前應在郡中擔任小官,隻要父親開口,相信孔北海必定願意將他轉讓給父親。”
“父親可修書一封給孔北海,請他幫您遊說下太史慈和是儀,可大增事成之可能。”
“唯有王脩,此人不但才幹出眾,勇於任事,而且政績斐然,為孔北海排憂解難,是他很難舍棄的左膀右臂。”
“此事易爾,為父稍後就修書一封。”
劉備從諫如流的點頭應允,可隨後還是不滿足的追問起來:“那王脩王叔治,封兒你有辦法讓孔北海放人嗎?”
劉封出主意道:“孩兒曾經聽聞,孔北海左右有心腹二人,一人名為王子法,另一人名為劉孔慈,皆是雄辯之士。”
“隻是此二人與王脩並不和睦,對於孔北海禮重王脩多有嫉恨。”
劉封露出一個不懷好意的笑容:“父親若是備下重禮,托請此二人幫忙遊說孔北海,相信此二人會助父親得償所願。”
聽聞此言,劉備並沒有喜出望外,反而愁眉緊鎖。
“封兒,為父有一言要教你。”
劉備直起身體,諄諄教子道:“為父沒有什麽大的能力,也沒有賢明的聲譽,但我行事,素來以仁義為重。”
“人生如滄海行舟,期間或許會遇到許多小利,但取小利而忘大義,此為因小失大也。”
“孔北海能安居北海,王叔治功不可沒,你我父子仰慕其德行和才幹,想要征辟於他並不為過,可如何能與小人勾結,中傷誣陷賢者呢?”
劉封知道劉備是誤會了,不過他相信劉備的這一番話,卻是發自肺腑的。
很多人在後世詬病劉備其實是個偽君子。
可實際上,劉備如果真是個偽君子,那他就不會被天下英雄所重了。
劉備在平原,孔融求援第一個想到的人是他。
劉備在徐州,陶謙不惜贈與重兵挽留他不要回青州,最後雖然有陳登、糜竺的緣故,但確實並沒有史料記載陶謙讓徐州乃是虛構,或是偽造陶謙遺命。
劉備在許昌,曹操對他是尊崇有加,不但拜他為豫州牧,更升遷至左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劉備在鄴城,袁紹以國賓之禮相待,讓自己的親兒子袁譚以師徒之禮侍奉劉備。
劉備在荊州,劉表將他當成骨肉同胞,到最後也生出托孤出讓荊州的心思。
劉備如果是一個偽君子,這麽多英雄豪傑,難道眼睛都是瞎的?
劉備臨死之前,對劉禪說自己德薄,極其愧疚搶了劉璋的基業,這應該是他的真心話。
劉備這一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盡力遵循仁義二字,以仁厚為人處世,想要裝,是不可能裝的了的。
這隻能是他真心信奉仁義,才能堅持的下來。
劉備現在雖然高興劉封智計百出,但也擔心劉封會過於重視計策,而誤入歧途,失了大道。
所以才會諄諄教誨,對劉封一片嗬護之心,溢於言表。
“父親所言甚是,孩兒必定銘記於心。”
劉封知道劉備是誤會了,不過他沒有先行辯解,而是順從的應了下來,隨後才解釋道:“父親,我之本意,乃是請動王、劉二位勸說孔北海多做準備,交結父親,引為外援。”
“況且王、劉二人雖然嫉恨王叔治,可也並非小人,做不出陰私鬼祟之事,況孔北海明朝秋毫,若是他們包藏禍心,孔北海如何會被瞞過?”
劉備聽了劉封的解釋,仔細想想,也覺得合理。
這時候的劉備對孔融,還是帶著嚴重的濾色眼鏡的,相當推崇對方。
兩人又沒深入結交過,隻是隔空互吹了一波,劉備又恰好救了對方一次。
孔融也很給麵子,並沒有因為劉備邊疆武人的身份就看不起他,還狠狠的吹捧了劉備一番,讓劉備的聲望大漲了一波。
因此,在劉備的眼裏,孔融這麽一個大名士,那能力肯定不會差到哪裏去啊。
於是他就相信了劉封的解釋,隻是叮囑對方這類計策,能少用還是少用的好。
聽到劉備說少用,而不是不用,劉封就懂了。
自家老爹這不還是很眼饞王叔治,深怕自己就這麽放棄了不是?
無奈,劉封隻能在心裏安慰自己,算了,替自己老爹背鍋不算背鍋,這鍋我扛了。
兩人又商量了一下細節,以及寫給孔融的書信內容。
議畢之後,劉備當場寫信。
寫完之後,招來近侍選定禮物,然後安排元從甲士護送使者,前往青州。
劉封接著說到:“還有兩人,也需要父親親自征辟,最好再請陳群先生寫一封書信,幫忙招攬。”
陳群雖然極力反對劉備接任徐州,但在劉備入主徐州之後,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繼續待在劉備的麾下。
直到呂布偷襲下邳得手,劉備回來還對陳群訴苦,悔恨昔日沒有聽長文之言。
此時,陳群已經是呂布的俘虜,之後也被迫投降呂布了。
呂布被曹操所滅之後,陳群與其父陳紀自然也就順勢投降曹操,被帶回許昌,與劉備再無君臣的名分。
現在不一樣了,陳群還在徐州,還在劉備麾下,隻要劉備繼續站住腳,甚至還能依靠潁川陳家向豫州發展。
相信陳家會相當樂意的,當初劉備在豫州時,就被陳紀、陳群父子看好,進行投資了。
可見陳家父子對劉備是比較滿意的。
“需要長文修書一封嗎?”
劉備猜測道:“那你這次要推薦的,想必應該是潁川明士?”
“正是!”
劉封推薦道:“這二人都是潁川人士,一人名為荀攸,字公達,乃是荀家嫡係子弟。袁紹身邊的謀主荀諶,曹操身邊的謀主荀彧,這二人皆是荀攸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