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誤把殿下當公公 卷一 作者:樂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同你還男女有別呢!你坐遠一點!」
劉琰:「……」
許京華生了會兒悶氣,卻無法否認,劉琰說的是實話。爹娘都不在了,連遺骨都要遷回京,她回去懷戎,不就成了風一吹就散、自此無依無靠的婆婆丁種子?
可是京城也並沒有她的家啊!
「我還是不一樣的。」劉琰突然開口。
許京華:「啊?」
「我們雖然也男女有別,但我們是親人,是會一直在一條路上的。」劉琰說得肯定無比。
「不敢高攀。」
心裏憋著的事,終於能說出來,許京華覺得輕鬆不少,而且劉琰沒拿異樣眼光看她,沒把這事當成多麽了不得的大事,這讓許京華更加放鬆,便玩笑道:「頂多是拐彎的遠親。」
「多走動就不遠了。」劉琰看一眼東山,「要不,我們回去吧?」
聽他語氣猶豫,許京華明知故問:「回哪?」
劉琰轉回頭看她,問:「你想回哪?」
「我哪也不想回。」
真是奇怪,越往北走,她心裏的懷戎卻離她越遠,好像怎麽也回不去了似的。
而京城,仍是那麽不遠不近的,無法讓她向往想念。
「我也不是很想回去,但有點……」劉琰頓了頓,略微低頭,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笑,「剛剛聽你吹那曲子,我有點想娘娘了。」
「呸呸呸!胡說什麽,這是思念亡人的曲子。」
「我那時不知道麽。」劉琰解釋,「隻聽出思念,就想起了娘娘。你說我們一直不回去,娘娘會不會氣得親自來抓我們?」
許京華撲哧一笑:「我發現你出門以後,變了很多嘛。」
「我變了麽?」
「嗯,以前跟個小大人似的,怎麽穩重老成怎麽來,恨不得在腦門寫上‘我最懂事’四個字。現在好多啦。」
劉琰:「……長輩麵前,誰都少不得裝一裝吧?你還不是一樣?以前你嘴可沒有這麽毒。」
許京華嘻嘻笑:「我不敢嘛,你可是……」她笑著給了劉琰一個「你應該明白」的眼神。
劉琰苦笑:「這麽說來,我們的原因是一樣的。我總想著,我是長子,又是在先帝教導下長大的,自然要比旁人都老成持重,才合乎身份、能當大任。」
「嗯,你們家那任是挺大的。」許京華說到這兒,想起齊王說過的話,「背負天下萬民,我隻是想想,都覺得累。」
「也不過是我自己瞎想吧,也許……根本就不是我來擔。」
這事兒許京華心裏也沒底,不知該怎麽勸,就說:「那也沒什麽,到時候你去懷戎找我,我教你牧馬放羊,過最自由自在的日子。」
「聽起來很不錯,那就這麽定了。」劉琰捧場。
「不過日子可能沒有京裏那麽舒服哦,你也看到了,天災說來就來,可不打招呼。」
「我真沒想到天災如此頻繁,在京時沒聽說哪裏遭災,而且……」劉琰壓低聲音,「這裏的鄉民,所受田地多不足數,有一多半被這院子的主人,以各種手段侵占了。」
「也不稀奇,這裏山高皇帝遠,縣官都很難管到。」
劉琰皺眉:「不止如此,朝廷改革賦役之製,已經兩年了,但我問了幾句,他們連聽都沒聽過,這裏離京城才多遠,已是這般,再遠一些的地方,更不可想象。」
「改革賦役?我也沒聽過啊,我們幽州什麽都沒改。」
劉琰聽見這句,眉頭放平,淡淡一笑:「幽州如今還是段家的幽州,動不得。」
許京華吃驚:「什麽意思?段家不是對朝廷很忠心嗎?」
「忠心應當是有的,但私心也不少。兩年前,朝廷將各要地大州升格為府,分刺史之權,都督掌武備,知府掌文治,段文振便由幽州刺史改封幽州都督,朝廷另派文官任知府,你猜結果如何?」
許京華根本沒聽說過這事,便猜道:「八成不行吧?」
「何止是不行,幽州知府如今已經換了三任了。第一任去了,手下屬官都是幽州的官員,當他麵什麽都答應,回頭大小事宜還去報都督府。他去找段文振,段文振就說是下麵人一時忘了,把人叫來罵一頓,過後一如原樣。他親自出去體察民情,派親信看卷宗、勘核人口,說要實行新賦役法,消息剛放出去,就有人聚眾鬧事,衝進府衙將知府打成重傷。」
「……這事我好像聽過,那位知府是不是肋骨都給打斷了?」
「是啊。」劉琰一歎,「先帝隻得另派一位圓滑些的大臣去接任。段文振還喊冤呢,說第一任知府太心急,賦役改革何等大事,幽州又多牧民胡人,民風剽悍,必得徐徐圖之才行。」
「那第二任又為啥換了?」
「因為段文振忍不了臥榻之側、他人鼾睡。第二任知府圓滑,與幽州城仕紳權貴多有往來,難免涉及財物,沒幾個月,段文振就捉到把柄,告知府索賄受賄——就是貪財要錢。」
許京華大開眼界:「我都不知道大單於還這麽有手段。」
劉琰:「……」
被他一瞪,許京華醒悟過來,嘿嘿笑道:「習慣了。幽州人都覺得是因為段氏保一方太平,大夥才能在亂世中活下來,所以遇事都更向著段氏。」
劉琰歎口氣:「段氏確實有功,但如今段文振明顯把幽州當成自己屬地,不許朝廷插手半分,如此,與自立何異?且朝廷得按時給他封賞,加以安撫,他卻不向朝廷交多少賦稅,一味養下去,恐怕養虎遺患。」
「怪不得那時候白大叔對我們要交多少稅、服不服役,每丁分多少田、許不許買賣,都問得很細呢。」原來朝廷和段家已經鬧不和了。
劉琰道:「能順便打聽一些,總是好的。不過幽州情形倒也還好,畢竟段文振已經快五十歲了,又好酒好色,聽說身體大不如前。」
劉琰:「……」
許京華生了會兒悶氣,卻無法否認,劉琰說的是實話。爹娘都不在了,連遺骨都要遷回京,她回去懷戎,不就成了風一吹就散、自此無依無靠的婆婆丁種子?
可是京城也並沒有她的家啊!
「我還是不一樣的。」劉琰突然開口。
許京華:「啊?」
「我們雖然也男女有別,但我們是親人,是會一直在一條路上的。」劉琰說得肯定無比。
「不敢高攀。」
心裏憋著的事,終於能說出來,許京華覺得輕鬆不少,而且劉琰沒拿異樣眼光看她,沒把這事當成多麽了不得的大事,這讓許京華更加放鬆,便玩笑道:「頂多是拐彎的遠親。」
「多走動就不遠了。」劉琰看一眼東山,「要不,我們回去吧?」
聽他語氣猶豫,許京華明知故問:「回哪?」
劉琰轉回頭看她,問:「你想回哪?」
「我哪也不想回。」
真是奇怪,越往北走,她心裏的懷戎卻離她越遠,好像怎麽也回不去了似的。
而京城,仍是那麽不遠不近的,無法讓她向往想念。
「我也不是很想回去,但有點……」劉琰頓了頓,略微低頭,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笑,「剛剛聽你吹那曲子,我有點想娘娘了。」
「呸呸呸!胡說什麽,這是思念亡人的曲子。」
「我那時不知道麽。」劉琰解釋,「隻聽出思念,就想起了娘娘。你說我們一直不回去,娘娘會不會氣得親自來抓我們?」
許京華撲哧一笑:「我發現你出門以後,變了很多嘛。」
「我變了麽?」
「嗯,以前跟個小大人似的,怎麽穩重老成怎麽來,恨不得在腦門寫上‘我最懂事’四個字。現在好多啦。」
劉琰:「……長輩麵前,誰都少不得裝一裝吧?你還不是一樣?以前你嘴可沒有這麽毒。」
許京華嘻嘻笑:「我不敢嘛,你可是……」她笑著給了劉琰一個「你應該明白」的眼神。
劉琰苦笑:「這麽說來,我們的原因是一樣的。我總想著,我是長子,又是在先帝教導下長大的,自然要比旁人都老成持重,才合乎身份、能當大任。」
「嗯,你們家那任是挺大的。」許京華說到這兒,想起齊王說過的話,「背負天下萬民,我隻是想想,都覺得累。」
「也不過是我自己瞎想吧,也許……根本就不是我來擔。」
這事兒許京華心裏也沒底,不知該怎麽勸,就說:「那也沒什麽,到時候你去懷戎找我,我教你牧馬放羊,過最自由自在的日子。」
「聽起來很不錯,那就這麽定了。」劉琰捧場。
「不過日子可能沒有京裏那麽舒服哦,你也看到了,天災說來就來,可不打招呼。」
「我真沒想到天災如此頻繁,在京時沒聽說哪裏遭災,而且……」劉琰壓低聲音,「這裏的鄉民,所受田地多不足數,有一多半被這院子的主人,以各種手段侵占了。」
「也不稀奇,這裏山高皇帝遠,縣官都很難管到。」
劉琰皺眉:「不止如此,朝廷改革賦役之製,已經兩年了,但我問了幾句,他們連聽都沒聽過,這裏離京城才多遠,已是這般,再遠一些的地方,更不可想象。」
「改革賦役?我也沒聽過啊,我們幽州什麽都沒改。」
劉琰聽見這句,眉頭放平,淡淡一笑:「幽州如今還是段家的幽州,動不得。」
許京華吃驚:「什麽意思?段家不是對朝廷很忠心嗎?」
「忠心應當是有的,但私心也不少。兩年前,朝廷將各要地大州升格為府,分刺史之權,都督掌武備,知府掌文治,段文振便由幽州刺史改封幽州都督,朝廷另派文官任知府,你猜結果如何?」
許京華根本沒聽說過這事,便猜道:「八成不行吧?」
「何止是不行,幽州知府如今已經換了三任了。第一任去了,手下屬官都是幽州的官員,當他麵什麽都答應,回頭大小事宜還去報都督府。他去找段文振,段文振就說是下麵人一時忘了,把人叫來罵一頓,過後一如原樣。他親自出去體察民情,派親信看卷宗、勘核人口,說要實行新賦役法,消息剛放出去,就有人聚眾鬧事,衝進府衙將知府打成重傷。」
「……這事我好像聽過,那位知府是不是肋骨都給打斷了?」
「是啊。」劉琰一歎,「先帝隻得另派一位圓滑些的大臣去接任。段文振還喊冤呢,說第一任知府太心急,賦役改革何等大事,幽州又多牧民胡人,民風剽悍,必得徐徐圖之才行。」
「那第二任又為啥換了?」
「因為段文振忍不了臥榻之側、他人鼾睡。第二任知府圓滑,與幽州城仕紳權貴多有往來,難免涉及財物,沒幾個月,段文振就捉到把柄,告知府索賄受賄——就是貪財要錢。」
許京華大開眼界:「我都不知道大單於還這麽有手段。」
劉琰:「……」
被他一瞪,許京華醒悟過來,嘿嘿笑道:「習慣了。幽州人都覺得是因為段氏保一方太平,大夥才能在亂世中活下來,所以遇事都更向著段氏。」
劉琰歎口氣:「段氏確實有功,但如今段文振明顯把幽州當成自己屬地,不許朝廷插手半分,如此,與自立何異?且朝廷得按時給他封賞,加以安撫,他卻不向朝廷交多少賦稅,一味養下去,恐怕養虎遺患。」
「怪不得那時候白大叔對我們要交多少稅、服不服役,每丁分多少田、許不許買賣,都問得很細呢。」原來朝廷和段家已經鬧不和了。
劉琰道:「能順便打聽一些,總是好的。不過幽州情形倒也還好,畢竟段文振已經快五十歲了,又好酒好色,聽說身體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