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如初仔細地揣摩著腦海中那個模糊映像,語氣也有些不確定,道:「隻是感覺罷了,總覺得這是未竟之言,後麵或許還有別的話……」她說著,抬頭望過來,問道:「是他沒說了,還是你沒說完?」
聞言,唐懷瑜哈哈一笑,道:「竟然有人能猜出三哥的意思,即便是隻有一二分,三嫂嫂也是十分厲害了,可惜三哥如今不在。」
他說罷,腳步停下,神色認真地對蕭如初道:「待了來日,你自然會知道了。」
蕭如初不解:「知道什麽?」
唐懷瑜一笑:「三哥未說完的那半句話。」
唐懷瑜將蕭如初送到明清苑宅門口,這才轉身往前邊繼續去了,蕭如初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廊柱後邊,隨侍的玉綴小聲道:「這四少爺為人倒是個不錯的,原來他與姑爺是同胞兄弟,難怪了……」
蕭如初道:「難怪什麽?」
玉綴搖搖頭,道:「難怪他對明清苑態度這樣親切和氣。」
「親切?」蕭如初疑惑,一麵往院子裏走。
玉綴小步跟著,低聲與她道:「想來小姐不知道,奴婢也是聽那些丫鬟仆婦們私下裏說的,四少爺在府中是個厲害的人物,脾氣大,性子又不受拘束,輕易沒有人敢招惹他的,生怕被他盯上了,不論當著誰,頭一句說不給臉,下一句臉皮子都能給你揭下來,即便是老爺跟前也敢鬧騰,沒人壓得住他,他一發難,便是闔府上下都不得安寧。」
她說著,又道:「從前他惹惱了老爺,把他給訓了一頓,關到祠堂裏邊幾天,您猜怎麽著?」
蕭如初好奇道:「怎麽著了?」
玉綴輕掩著唇笑了出來:「他在祠堂裏邊好吃好喝,白天吊著嗓子念戲文,晚上還能在供桌上睡覺,祖宗靈位都給擠到旁邊去了,蒲團當枕頭,帷幕當被子,沒冷著沒凍著,舒坦得緊呢!」
蕭如初訝異道:「還有這等事情?」
「可不是麽?」玉綴小聲笑道:「後來不知叫誰知道了,給告到老爺那裏去,把老爺給氣著了,二話不說,帶著家丁小廝們就往祠堂去,誰成想,還沒走到祠堂跟前,便見著裏頭濃煙滾滾,眼看著走水了,這個時候哪兒還顧得上教訓,趕緊扔了棍子荊條去救火。」
「祠堂被那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四少爺倒是好好兒的,什麽事也沒有,老爺問起來,他隻說夜裏做了夢,夢見祖宗太爺爺在罵一個不肖子孫,罵得興起便扔燭台,待他醒過來,祠堂已經著火了,老爺便追問,罵的是誰,四少爺還笑,直道不敢說,怕說了要挨打,誰知老爺聽了,竟然不問了,這事兒便算是過去了,祠堂現如今已經重新修過,隻是除了年底祭祀,再不準四少爺單獨去祠堂。」
玉綴還笑道:「這事兒府裏的老人們都知道,奴婢也是上回聽她們說四少爺路過,個個繞著道兒走,便多問了一嘴,她們才說與奴婢聽的。」
話畢,兩人進了院子,玉露與疏桐等人正在收拾,見他們說笑著進來,玉露遂笑嘻嘻問道:「與小姐說什麽呢這樣高興?」
玉綴掩嘴笑答:「聽了個趣事兒,說給小姐聽,匠人們都回去了?」
玉露脆生生地道:「是呢,眼瞅著天色一暗,他們便都散了,東跨院派來的管事也回去了。」
因正房的門窗都刷了熟桐油,所以院子裏都飄著一股子氣味,雖然不算難聞,隻是蕭如初的嗅覺較常人要更為靈敏,所以站了一會便有些受不住,回身進了東廂。
東廂的書桌上還擱著她調弄好的香餅,經紅泥小爐一烘,幽幽的香氣便散發出來,將鼻端間繚繞不去的熟桐油味兒驅散開了。
蕭如初將香餅分成幾份,用香盒細心存放起來,喚來玉綴,將其中一份交給她,道:「取來葵葉一起,焚熏三日即可。」
玉綴應下便出去了,蕭如初將香盒收好,放在書案上,瞥見書架上放得齊整的書籍,左右無事,便查看起來,與她想得不一樣的是,這書架上的書雖然多,條目卻雜,像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這一類的書倒是少,更多得則是像雜記、演義外史等等雜書,倘若是私塾裏的先生瞧見了,隻怕要搖頭大歎此間主人的不務正業了。
蕭如初多瞧了幾眼,甚至連民間的話本都有,從古至今,一應俱全,她心中訝異之餘,不由對這從未見過麵的夫君生出幾分好奇來,在唐懷瑜和疏桐的口中,說起這人來,大致印象都是斯文有禮,文質彬彬,待人謙和,蕭如初心中便覺得此人大約是個文弱書生的形象,做什麽事情都是一本正經的,就怕他張口來幾句之乎者也了。
可是如今看著這書架上的書,可見此人的興趣也是頗為廣泛的,蕭如初這樣想著,便覺得此人在心中剛剛清晰了一些的形象,又開始模糊起來。
愛看閑書的書生?總覺得說不出的別扭,蕭如初琢磨了一會,便丟開了,如今他回不回來還是兩說,日後再說罷。
她轉身欲走,眼角卻瞥見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身形稍頓,蕭如初訝異地停下腳步,盯著那書脊上的字看了幾眼,忍不住伸手抽了出來。
隻見古樸的書麵上寫著幾個簪花小楷:雅香誌。
竟是一本有關於製香的雜書,蕭如初有些驚訝地打開來,許是很久沒有人翻過了,那書幹巴巴地粘在一處,又兼這幾日下雨,受了點潮氣,幾乎要翻不動。
蕭如初略略看了幾頁,書中說了許多關於製香的要點,旁邊還以蠅頭小楷詳細地寫著注解和建議,甚至有許多地方是連她都沒有聽說過的,心中不由生出幾分欣喜和遺憾來,兩廂摻雜在了一起,一時間真是五味雜陳。
欣喜於竟然有人與她一樣,對製香同樣感興趣,且那人還是自己未見麵的夫君,而遺憾則是更不必說了。
屋子裏光線漸漸暗下來,書上的字也有些看不清楚了,蕭如初便打開了雕花窗,倚在窗邊又看了好幾頁,直到玉綴舉起燭台來,喚她去用膳,這才念念不舍地把那書放下了。
蕭如初是從五歲開始,便接觸了製香,她的母親蕭林氏,乃是一名秀才的獨女,製香的手藝要從蕭如初的外祖母那一脈說起。
傳聞林家祖上也是世代製香的,製出來的香專供皇室宮裏使用,後因戰亂的緣由,便斷了幾代,子孫們後來雖然又借著祖輩們傳下的典籍,勉強學了一些,隻是到底沒有學到精髓,又因為當時局勢不好,連口都糊不了,便又放下了,如此斷斷續續,一直傳到蕭林氏這裏,已經算是凋零了。
蕭林氏嫁入蕭府,給蕭明遠做了小妾,因身子不好,便時常遭蕭明遠冷落,鬱鬱寡歡,生下蕭如初之後便大病一場,傷了根底,後蕭如初長大了些,蕭林氏也不見好,又沒幾年,便重病不起,撒手人寰了。
彼時蕭如初才八歲,蕭林氏去了以後,嫡母不待見,親父也不如何重視,蕭如初便在蕭林氏那小院子裏一個人住,帶著兩個比她還年幼的小丫頭。
聞言,唐懷瑜哈哈一笑,道:「竟然有人能猜出三哥的意思,即便是隻有一二分,三嫂嫂也是十分厲害了,可惜三哥如今不在。」
他說罷,腳步停下,神色認真地對蕭如初道:「待了來日,你自然會知道了。」
蕭如初不解:「知道什麽?」
唐懷瑜一笑:「三哥未說完的那半句話。」
唐懷瑜將蕭如初送到明清苑宅門口,這才轉身往前邊繼續去了,蕭如初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廊柱後邊,隨侍的玉綴小聲道:「這四少爺為人倒是個不錯的,原來他與姑爺是同胞兄弟,難怪了……」
蕭如初道:「難怪什麽?」
玉綴搖搖頭,道:「難怪他對明清苑態度這樣親切和氣。」
「親切?」蕭如初疑惑,一麵往院子裏走。
玉綴小步跟著,低聲與她道:「想來小姐不知道,奴婢也是聽那些丫鬟仆婦們私下裏說的,四少爺在府中是個厲害的人物,脾氣大,性子又不受拘束,輕易沒有人敢招惹他的,生怕被他盯上了,不論當著誰,頭一句說不給臉,下一句臉皮子都能給你揭下來,即便是老爺跟前也敢鬧騰,沒人壓得住他,他一發難,便是闔府上下都不得安寧。」
她說著,又道:「從前他惹惱了老爺,把他給訓了一頓,關到祠堂裏邊幾天,您猜怎麽著?」
蕭如初好奇道:「怎麽著了?」
玉綴輕掩著唇笑了出來:「他在祠堂裏邊好吃好喝,白天吊著嗓子念戲文,晚上還能在供桌上睡覺,祖宗靈位都給擠到旁邊去了,蒲團當枕頭,帷幕當被子,沒冷著沒凍著,舒坦得緊呢!」
蕭如初訝異道:「還有這等事情?」
「可不是麽?」玉綴小聲笑道:「後來不知叫誰知道了,給告到老爺那裏去,把老爺給氣著了,二話不說,帶著家丁小廝們就往祠堂去,誰成想,還沒走到祠堂跟前,便見著裏頭濃煙滾滾,眼看著走水了,這個時候哪兒還顧得上教訓,趕緊扔了棍子荊條去救火。」
「祠堂被那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四少爺倒是好好兒的,什麽事也沒有,老爺問起來,他隻說夜裏做了夢,夢見祖宗太爺爺在罵一個不肖子孫,罵得興起便扔燭台,待他醒過來,祠堂已經著火了,老爺便追問,罵的是誰,四少爺還笑,直道不敢說,怕說了要挨打,誰知老爺聽了,竟然不問了,這事兒便算是過去了,祠堂現如今已經重新修過,隻是除了年底祭祀,再不準四少爺單獨去祠堂。」
玉綴還笑道:「這事兒府裏的老人們都知道,奴婢也是上回聽她們說四少爺路過,個個繞著道兒走,便多問了一嘴,她們才說與奴婢聽的。」
話畢,兩人進了院子,玉露與疏桐等人正在收拾,見他們說笑著進來,玉露遂笑嘻嘻問道:「與小姐說什麽呢這樣高興?」
玉綴掩嘴笑答:「聽了個趣事兒,說給小姐聽,匠人們都回去了?」
玉露脆生生地道:「是呢,眼瞅著天色一暗,他們便都散了,東跨院派來的管事也回去了。」
因正房的門窗都刷了熟桐油,所以院子裏都飄著一股子氣味,雖然不算難聞,隻是蕭如初的嗅覺較常人要更為靈敏,所以站了一會便有些受不住,回身進了東廂。
東廂的書桌上還擱著她調弄好的香餅,經紅泥小爐一烘,幽幽的香氣便散發出來,將鼻端間繚繞不去的熟桐油味兒驅散開了。
蕭如初將香餅分成幾份,用香盒細心存放起來,喚來玉綴,將其中一份交給她,道:「取來葵葉一起,焚熏三日即可。」
玉綴應下便出去了,蕭如初將香盒收好,放在書案上,瞥見書架上放得齊整的書籍,左右無事,便查看起來,與她想得不一樣的是,這書架上的書雖然多,條目卻雜,像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這一類的書倒是少,更多得則是像雜記、演義外史等等雜書,倘若是私塾裏的先生瞧見了,隻怕要搖頭大歎此間主人的不務正業了。
蕭如初多瞧了幾眼,甚至連民間的話本都有,從古至今,一應俱全,她心中訝異之餘,不由對這從未見過麵的夫君生出幾分好奇來,在唐懷瑜和疏桐的口中,說起這人來,大致印象都是斯文有禮,文質彬彬,待人謙和,蕭如初心中便覺得此人大約是個文弱書生的形象,做什麽事情都是一本正經的,就怕他張口來幾句之乎者也了。
可是如今看著這書架上的書,可見此人的興趣也是頗為廣泛的,蕭如初這樣想著,便覺得此人在心中剛剛清晰了一些的形象,又開始模糊起來。
愛看閑書的書生?總覺得說不出的別扭,蕭如初琢磨了一會,便丟開了,如今他回不回來還是兩說,日後再說罷。
她轉身欲走,眼角卻瞥見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身形稍頓,蕭如初訝異地停下腳步,盯著那書脊上的字看了幾眼,忍不住伸手抽了出來。
隻見古樸的書麵上寫著幾個簪花小楷:雅香誌。
竟是一本有關於製香的雜書,蕭如初有些驚訝地打開來,許是很久沒有人翻過了,那書幹巴巴地粘在一處,又兼這幾日下雨,受了點潮氣,幾乎要翻不動。
蕭如初略略看了幾頁,書中說了許多關於製香的要點,旁邊還以蠅頭小楷詳細地寫著注解和建議,甚至有許多地方是連她都沒有聽說過的,心中不由生出幾分欣喜和遺憾來,兩廂摻雜在了一起,一時間真是五味雜陳。
欣喜於竟然有人與她一樣,對製香同樣感興趣,且那人還是自己未見麵的夫君,而遺憾則是更不必說了。
屋子裏光線漸漸暗下來,書上的字也有些看不清楚了,蕭如初便打開了雕花窗,倚在窗邊又看了好幾頁,直到玉綴舉起燭台來,喚她去用膳,這才念念不舍地把那書放下了。
蕭如初是從五歲開始,便接觸了製香,她的母親蕭林氏,乃是一名秀才的獨女,製香的手藝要從蕭如初的外祖母那一脈說起。
傳聞林家祖上也是世代製香的,製出來的香專供皇室宮裏使用,後因戰亂的緣由,便斷了幾代,子孫們後來雖然又借著祖輩們傳下的典籍,勉強學了一些,隻是到底沒有學到精髓,又因為當時局勢不好,連口都糊不了,便又放下了,如此斷斷續續,一直傳到蕭林氏這裏,已經算是凋零了。
蕭林氏嫁入蕭府,給蕭明遠做了小妾,因身子不好,便時常遭蕭明遠冷落,鬱鬱寡歡,生下蕭如初之後便大病一場,傷了根底,後蕭如初長大了些,蕭林氏也不見好,又沒幾年,便重病不起,撒手人寰了。
彼時蕭如初才八歲,蕭林氏去了以後,嫡母不待見,親父也不如何重視,蕭如初便在蕭林氏那小院子裏一個人住,帶著兩個比她還年幼的小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