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占著元後母族的名號,上官家在京中的地位十分尷尬,一方麵上官家大不如從前,實力配不上名號,卻又因為那份舊情,無人敢輕易招惹。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上官家到底是風光過,上官府不管是在地段還是占地麵積,在京中都是首屈一指,難掩當年之威勢。隻是早年門庭若市、車馬如流,如今順著門縫看去卻是漆黑一片,若不是門前亮了兩盞昏暗的燈籠,恐怕誰也想象不到這就是上官家的宅邸。
此時,府中地下那堅若磐石的地牢裏,因為上官歸的到來,石壁上又多燃了幾根火把,照得裏麵亮如白晝。
墨色的大椅中,上官歸肩背筆挺地坐著,他手裏端著一盞茶,旁邊站這個一身勁裝的魁梧大漢。
對麵的牢房中,一個長相仙風道骨,可惜氣質舉動卻有些猥瑣的老者,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這老者姓袁,名鐵牛。
這名字剛問出來沒多久,對外他不叫這名,人稱袁天師。打的就是百年前聞名天下半人半仙算盡天下事袁天師親傳徒孫的名頭,實則經過一番嚴刑拷打,據袁鐵牛自己所招,他祖上不過是袁天師身邊的一個仆人。
提起這事,就要往前麵說說了。
這些年因為六皇子眼疾之事,上官家也算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幾乎能拿出的力量半數以上都灑了出去。誠如倩兒所言,從正途的尋醫問藥,到尋訪各路隱世神醫,再到種種怪力亂神,及至各類絕世藥方、靈藥,反正能想的辦法都想過了。
這袁鐵牛在蜀中大有名聲,不光精通相學風水,還在醫道上也頗有建樹,有小袁天師之稱。也是機會趕得湊巧,一個上官家的族人途徑蜀中,聽聞此人的名聲,便找來友人引見。袁鐵牛見引見之人非同一般人,便料想其身份不一般,不免在上官家的人麵前裝起大尾巴狼。
這是袁鐵牛招搖撞騙的一貫手段,不把人蒙住,他袁天師也不會有這麽大的名頭了。事情進行的極為順利,上官家的人將他奉為上賓,沒少與之送禮,等對方提出要請他入京一趟,袁鐵牛卻不免猶豫了。
可上官家出手極為大方,不光重金相許,還許諾一樣袁鐵牛十分想要的東西,這人貪欲作祟,就跟著來到長安。等人到了長安城,袁鐵牛見到事主,才發現惹到了不能惹的人。
上官家何許人也?乃是傳承數百年的大族,什麽妖魔鬼怪沒有見過,以袁鐵牛的手段,瞞得過一時,瞞不過一世。袁鐵牛被識破後,百般狡詐皆無用,麵臨將死的局麵,就在這危機關頭,他說了一句話,暫時保了他自己一命。
據他自己所言,這話是當年袁天師賜給他祖父用來保命的。他祖父生前乃是袁天師的仆人,侍候他多年,當年袁天師預言自己將死,高宗準許他回鄉。回鄉後,袁天師遣散眾徒,辭別家人,唯獨這位跟隨他多年的仆人未得一物。
袁天師思索再三,告訴了仆人了一句話,說多年後其子孫惹禍,恐將斷了他的香火,他賜一句讖語與他保命,可保香火不斷。
這句話被袁鐵牛的祖父牢記在心,臨死前傳給袁鐵牛的父親,而袁鐵牛的父親又傳給他。
可到了袁鐵牛這一代,袁家早已沒落,竟是連一般小戶都不如,袁鐵牛從小就是個潑皮,靠在街上招搖撞騙過日子,哪裏記得什麽讖語不讖語。會事隔幾十年依舊仍有印象,不過是這些年他靠著袁天師的名頭混飯吃,他從祖父、父親那裏聽來的一切關於袁天師的事跡,都是他招搖撞騙的砝碼,也是讓自己更像袁天師第多少代徒孫的工具。
原話他記不清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告訴那個要殺他的人,如果有朝一日有個奇怪的宮女去了他的身邊,一定要把她留下。
其實這話是什麽意思,連袁鐵牛自己都搞不明白,他甚至覺得這話就是他爹用來騙他的,或者他祖父跟他一樣,也是個拿袁天師名號招搖撞騙的神棍。可死到臨頭,總是想爭得一線生機,他也就死馬當活馬醫了。
當時聽到這話,上官家的人當場就愣住了。
無他,這話雖然沒頭沒腦,卻透出兩個訊息。
一是和宮裏有關係,二是知道要殺他的人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也是指著宮裏,正確的是指著六皇子。
可要知道當初為了保密,上官家並未坦述身份,而隨著袁鐵牛被識破,本來出麵的六皇子也並未出麵。既然如此,此人為何能說出和宮裏有關的信息?還知道要殺他的人是六皇子?
這個命令確實是六皇子所下,因為他最討厭被人耍,再加上當時正值他毒發,就是隨口說了句拖出去剁了喂狗。
更巧的是消息被遞到宮懌手中,恰恰是倩兒有孕,布局打算離宮之時。
而能稱之為奇怪的宮女,也就隻有那麽一個人了。
估計連袁鐵牛沒想到,不過是一句話,竟會切中這麽敏感的幾個點,所以他非但沒有脫身,反而被當做奸細用刑了。
用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問出,他和那個宮女到底什麽關係。
見此,袁鐵牛也不是傻子,更是信誓旦旦著重描述了當年這句讖語的出處,為此還進行各種言語烘托,以證明此事玄之又玄,他沒有說謊。
事實上袁鐵牛也確實沒說謊,不過此人生性狡詐,嘴裏沒一句實話,讓人無法信任。其實袁鐵牛要是早知道事情會是這樣,他絕不會亂說話,更不會來長安,可惜現在想死都死不了。
「小的用小的祖宗發誓,小的絕無虛言,這話真是袁天師當年傳給小的祖父,用來保香火不斷的讖語。」
上官歸知道他沒有說謊,因為去查袁鐵牛的人已經回來了。
袁鐵牛的祖上確實是袁天師身邊的仆人,而當年袁天師臨死之前,曾賜了每個徒弟一句讖語,內容不可考,知道的人也很少,但確實有其事。而袁天師死後,袁鐵牛的祖父便去了妻子的原籍蜀地。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上官家到底是風光過,上官府不管是在地段還是占地麵積,在京中都是首屈一指,難掩當年之威勢。隻是早年門庭若市、車馬如流,如今順著門縫看去卻是漆黑一片,若不是門前亮了兩盞昏暗的燈籠,恐怕誰也想象不到這就是上官家的宅邸。
此時,府中地下那堅若磐石的地牢裏,因為上官歸的到來,石壁上又多燃了幾根火把,照得裏麵亮如白晝。
墨色的大椅中,上官歸肩背筆挺地坐著,他手裏端著一盞茶,旁邊站這個一身勁裝的魁梧大漢。
對麵的牢房中,一個長相仙風道骨,可惜氣質舉動卻有些猥瑣的老者,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這老者姓袁,名鐵牛。
這名字剛問出來沒多久,對外他不叫這名,人稱袁天師。打的就是百年前聞名天下半人半仙算盡天下事袁天師親傳徒孫的名頭,實則經過一番嚴刑拷打,據袁鐵牛自己所招,他祖上不過是袁天師身邊的一個仆人。
提起這事,就要往前麵說說了。
這些年因為六皇子眼疾之事,上官家也算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幾乎能拿出的力量半數以上都灑了出去。誠如倩兒所言,從正途的尋醫問藥,到尋訪各路隱世神醫,再到種種怪力亂神,及至各類絕世藥方、靈藥,反正能想的辦法都想過了。
這袁鐵牛在蜀中大有名聲,不光精通相學風水,還在醫道上也頗有建樹,有小袁天師之稱。也是機會趕得湊巧,一個上官家的族人途徑蜀中,聽聞此人的名聲,便找來友人引見。袁鐵牛見引見之人非同一般人,便料想其身份不一般,不免在上官家的人麵前裝起大尾巴狼。
這是袁鐵牛招搖撞騙的一貫手段,不把人蒙住,他袁天師也不會有這麽大的名頭了。事情進行的極為順利,上官家的人將他奉為上賓,沒少與之送禮,等對方提出要請他入京一趟,袁鐵牛卻不免猶豫了。
可上官家出手極為大方,不光重金相許,還許諾一樣袁鐵牛十分想要的東西,這人貪欲作祟,就跟著來到長安。等人到了長安城,袁鐵牛見到事主,才發現惹到了不能惹的人。
上官家何許人也?乃是傳承數百年的大族,什麽妖魔鬼怪沒有見過,以袁鐵牛的手段,瞞得過一時,瞞不過一世。袁鐵牛被識破後,百般狡詐皆無用,麵臨將死的局麵,就在這危機關頭,他說了一句話,暫時保了他自己一命。
據他自己所言,這話是當年袁天師賜給他祖父用來保命的。他祖父生前乃是袁天師的仆人,侍候他多年,當年袁天師預言自己將死,高宗準許他回鄉。回鄉後,袁天師遣散眾徒,辭別家人,唯獨這位跟隨他多年的仆人未得一物。
袁天師思索再三,告訴了仆人了一句話,說多年後其子孫惹禍,恐將斷了他的香火,他賜一句讖語與他保命,可保香火不斷。
這句話被袁鐵牛的祖父牢記在心,臨死前傳給袁鐵牛的父親,而袁鐵牛的父親又傳給他。
可到了袁鐵牛這一代,袁家早已沒落,竟是連一般小戶都不如,袁鐵牛從小就是個潑皮,靠在街上招搖撞騙過日子,哪裏記得什麽讖語不讖語。會事隔幾十年依舊仍有印象,不過是這些年他靠著袁天師的名頭混飯吃,他從祖父、父親那裏聽來的一切關於袁天師的事跡,都是他招搖撞騙的砝碼,也是讓自己更像袁天師第多少代徒孫的工具。
原話他記不清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告訴那個要殺他的人,如果有朝一日有個奇怪的宮女去了他的身邊,一定要把她留下。
其實這話是什麽意思,連袁鐵牛自己都搞不明白,他甚至覺得這話就是他爹用來騙他的,或者他祖父跟他一樣,也是個拿袁天師名號招搖撞騙的神棍。可死到臨頭,總是想爭得一線生機,他也就死馬當活馬醫了。
當時聽到這話,上官家的人當場就愣住了。
無他,這話雖然沒頭沒腦,卻透出兩個訊息。
一是和宮裏有關係,二是知道要殺他的人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也是指著宮裏,正確的是指著六皇子。
可要知道當初為了保密,上官家並未坦述身份,而隨著袁鐵牛被識破,本來出麵的六皇子也並未出麵。既然如此,此人為何能說出和宮裏有關的信息?還知道要殺他的人是六皇子?
這個命令確實是六皇子所下,因為他最討厭被人耍,再加上當時正值他毒發,就是隨口說了句拖出去剁了喂狗。
更巧的是消息被遞到宮懌手中,恰恰是倩兒有孕,布局打算離宮之時。
而能稱之為奇怪的宮女,也就隻有那麽一個人了。
估計連袁鐵牛沒想到,不過是一句話,竟會切中這麽敏感的幾個點,所以他非但沒有脫身,反而被當做奸細用刑了。
用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問出,他和那個宮女到底什麽關係。
見此,袁鐵牛也不是傻子,更是信誓旦旦著重描述了當年這句讖語的出處,為此還進行各種言語烘托,以證明此事玄之又玄,他沒有說謊。
事實上袁鐵牛也確實沒說謊,不過此人生性狡詐,嘴裏沒一句實話,讓人無法信任。其實袁鐵牛要是早知道事情會是這樣,他絕不會亂說話,更不會來長安,可惜現在想死都死不了。
「小的用小的祖宗發誓,小的絕無虛言,這話真是袁天師當年傳給小的祖父,用來保香火不斷的讖語。」
上官歸知道他沒有說謊,因為去查袁鐵牛的人已經回來了。
袁鐵牛的祖上確實是袁天師身邊的仆人,而當年袁天師臨死之前,曾賜了每個徒弟一句讖語,內容不可考,知道的人也很少,但確實有其事。而袁天師死後,袁鐵牛的祖父便去了妻子的原籍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