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之事,說是要和五弟:江都王劉非商議,但實際上,劉榮心裏非常清楚——這件事,與其說是‘商議’,倒不如說是命令。


    若劉榮下定決心,將江都國,以及原吳國版圖在內的沿海地區設為製鹽區,再把原吳國境內的青銅冶煉區劃為鋼鐵生產區,那江都王劉非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真就是一個跪地叩首,恭聞審訊的下屬。


    如果積極一點,幫劉榮把事情都處理好,或許還能從中分潤些湯湯水水。


    至不濟,也能憑借鹽、鐵產業所貢獻出的就業崗位,逐漸改善江都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收入,從而間接使江都國的財富、經濟趨好。


    若不配合~


    且不說江都王劉非,根本沒有不配合劉榮的理由;


    就算有,劉榮也根本不會為此感到頭疼。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江都王,劉榮可有的是!


    哪個弟弟聽話,就把哪個弟弟移封去江都,負責協調鹽鐵產業,對劉榮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打定了主意,劉榮接下來要做的第一步,自然是召集朝中,於此事相關的大臣們,借著‘商議’的名義,把自己的政治意圖表露出來。


    當然了;


    既然是商議,那肯定也要深入探討一下具體的方案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礙、需要統籌的問題之類。


    考慮到這些方麵,劉榮將這場商討會的規模,控製在了十個人以內。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當朝丞相:桃侯劉舍。


    一方麵,鹽鐵之事牽連甚廣,作為外朝之首的丞相,是劉榮最先要明確思想、統一思想,達成統一戰線的。


    另外一方麵,則是劉舍這個丞相稍微有點特殊。


    倒不是因為劉舍比起過往數十年,漢家的曆代丞相更‘沒有原則’,更願意無條件遵從漢天子的意誌;


    而是因為劉舍這個丞相,不同於過往任何一位先任內史治關中,後任亞相做替補,最後才擔任丞相職務的人。


    ——劉舍這個丞相,是從少府升上來的。


    鹽鐵之事,往大了說是國朝大政,但往小了說,或者說是往現實角度去說,其實就是一門生意。


    充其量,也就是一筆需要國家出手的大宗產品生意。


    既然是生意,尤其還是以創造利潤,改善國家財政狀況、充實少府內帑腰包的生意,那自然免不得要少府去主要負責。


    而現在的少府,是坊間享有盛譽的‘萬石君’:石奮。


    石奮這個人,在漢室政壇最出名的,除了一門五個二千石,曾被先帝私下稱為‘萬石君’,便是這一門五個二千石高官,自石奮以下,無一不是循規蹈矩的庸人。


    說他們是庸人,或許有些不公平。


    畢竟自有漢以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便一直是漢家自上而下堅決貫徹的國策。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一點點爬上高位,官居二千石者,就會不可避免的被環境所影響。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大環境趨於激進時,爬上來的官員幾乎不可能是保守派;


    反之,當大環境趨於保守、以穩為要時,激進派也不大可能躋身廟堂之高。


    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裏,在漢室‘無為而治’的政治大環境下,湧現出了無數像石奮這樣,沒有半點主觀能動性可言,純靠執行上峰指示,把官做的越來越大的‘庸人’。


    從最初,蕭規曹隨,規勸孝惠皇帝不要做任何改變,完全保留太祖皇帝、蕭相國所製定的政策,一切如故便是成功的漢相曹參;


    到後來,對呂太後的種種不合理規劃予取予求,一會兒被擺成s形,一會兒被擺成m形的漢相陳平、太尉周勃。


    再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憑借數十年如一日的恭順,一路從太祖高皇帝時的小吏,爬到二千石之高位的萬石君石奮家族。


    以至於到了先帝年間,出了一個純靠道德高尚做官,並最終官至九卿的塞侯直不疑……


    隻能說,時勢造英雄。


    什麽樣的時勢,就會造出什麽樣的‘英雄’。


    國朝新立,篳路藍縷,便會湧現出一群才華卓絕的猛人,也就是後人口中的開國元勳;


    天下承平,國泰民安,則會冒出一位位‘治世能臣’,即名臣、明相。


    官僚腐敗,王朝暗弱,自也會萌生出一批野心勃勃之輩,想要從腐朽的王朝身上咬下一口肉,好壯大自身,並最終改天換日,繼續一個新的輪回。


    而過往這五十多年,漢室整體的政治大環境,便促生了一批又一批石奮這樣謹守本分,完全可以貫徹‘無為而治’之綱要,卻也因此,不具備任何‘做事’能力的官員。


    這樣的官員,說不上好或壞。


    至少在過去幾十年,這些官員成為了漢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之大政最堅實有力,同時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執行者。


    但到了劉榮這一朝,漢家整體的政治大環境,明顯是要出現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無為而治,到此為止;


    ——休養生息,大功告成。


    接下來要做的,不再是‘無為而治’式的低調發展、積蓄力量,而是大力發展,大步邁進,迅速強大自身。


    如今的漢室,也不再需要休養生息,而是已經結束了休養生息這一進程,即將邁入下一個王朝階段:厚積薄發,君臨天下!


    這樣的轉變,自然也需要官僚群體的整體畫風,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隻是這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又或是劉榮一紙詔書所能促成。


    就拿石奮這個人舉例——石奮本人,已經是‘病入膏肓’,極具‘舊時代’特色,根本不可能改造的老派官員;


    拜石奮所賜,石氏二代子弟四人,也無一例外都是小一號的石奮。


    所以,要想讓石氏一族,出一個讓劉榮能用著順手的新生代、新思想的官員,至少要等石奮故去,石氏二代子弟淡退出朝堂,且下一代子弟能不受父祖影響,成長為符合時代發展、符合大環境新生態的樣子。


    劉榮顯然等不了那麽久;


    所以石氏一族,在劉榮在位這一朝,將迎來不可避免的衰敗。


    要想重新崛起,重新躋身朝堂,那就要看石氏三代、四代子弟,能否趁著父祖還能為自己提供些許政治資源的時間點,湧現出幾個像樣點的能臣幹吏。


    若是不能,那到了五代,石氏恐怕就會衰落到即便有青年才俊湧現,也無力為其保駕護航,將其托上朝堂的程度。


    說回正題。


    劉榮要著手布局鹽鐵,少府內帑是重中之重,少府卿就是怎麽都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人物。


    偏偏如今的少府卿,是唯唯諾諾,隻知道執行,卻根本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萬石君石奮。


    所以,在鹽鐵之事當中,與少府相關的議題,劉榮大概率要同老少府,如今的丞相劉舍商議。


    ——比起石奮,即便是已經卸任少府數年,劉舍也依舊是劉榮更為偏向的‘少府問題專家’。


    劉舍這個劉榮心中的‘榮譽少府’到場,正牌少府石奮自然也無法缺席。


    就算石奮無法領回劉榮的意圖,也至少要讓石奮知道,朝堂接下來要做什麽事,免得到時候具體操作起來,石奮這個少府反倒跟不上節奏。


    除了丞相劉舍和少府石奮,剩下的人,也基本都是如今朝堂之上,最令人矚目的重臣。


    ——亞相禦史大夫竇嬰,一方麵是代表東宮竇老太後出席,一方麵,也是以亞相的身份,參與這場規格極高的政治商討會,為日後擔任丞相積累政治經驗。


    內史韓安國,作為坊間百姓口中的‘關中的丞相’,自然也出現在了這場商討會當中。


    至此,漢家三公九卿、共十一人(太尉閑置)當中,最舉足輕重的四人:丞相,禦史大夫,內史,少府,已是悉數到場。


    剩下的七位——典客、宗正、太仆、大理(廷尉)、衛尉、郎中令、奉常,則於此事沒什麽關係,劉榮便沒叫。


    反倒是幾個年輕人,竟也被劉榮以‘旁聽’的名義,召入了這場級別奇高的會議當中。


    ——謁者仆射汲黯!


    ——大理下屬刑獄司監令張湯!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以及,才剛得以察舉入仕,擔任郎官的‘先賢’顏回之後:顏異。


    很顯然,劉榮是想通過這一場更偏經濟範疇的政治會議,來給這三位朝堂新星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但在其餘四位公卿重臣眼中,劉榮這個安排,確實有些別樣的味道了……


    “陛下這是……”


    “已經定下了鹽、鐵之事的主事者?”


    這個猜想一旦在腦海中出現,四人便愈發覺得自己沒猜錯。


    看看這三人!


    汲黯——官宦世家子弟,祖輩世代為官,對於官場上的彎彎繞,那都是能總結出一本祖訓的!


    再加上汲黯本人,又是走的‘道德君子’的為官路數,剛正不阿,原則性極強。


    即了解官場生態,即各種明裏暗裏的潛規則,同時又極具原則——妥妥的禦史胚子。


    張湯那就更明顯了,謎底直接就在謎麵上:大理(廷尉)新生代俊傑,律法人才!


    同時,張湯雖也算得上是官宦子弟,卻在父親過世後,經曆過一段家道中落的低穀,對於基層,尤其是地方鄉村的一切,都有著極為深刻的了解。


    律法人才,熟知基層——妥妥就是個判官,一抓一個準那種!


    最後的顏異,看上去沒什麽好說的,但和前麵兩個人放在一起,那就有些令人暗暗咂舌了。


    試想一下;


    在鹽鐵之事議定後,劉榮把這三個人派去了江都。


    既然是要針對鹽、鐵搞壟斷,那自然就會不可避免的,觸碰到原有的鹽商、鋼鐵商人的蛋糕。


    雖然個人安危不至於出問題,但明槍暗箭,終歸是少不了的。


    到那時,按照這三個人的配置——一個禦史胚子,一個判官閻王,一個先賢後人、學術大拿!


    真要有人跳出來搞事,汲黯奏折一寫,張湯把人一抓,該叛叛,該殺殺!


    臨了還有顏異這個顏回嫡傳後人站出來,安撫那些個學閥……


    “嘶~”


    “即下定如此決心,鹽鐵之事,隻怕陛下已是胸有成竹。”


    “便是阻礙再大,怕也沒人能阻止陛下了……”


    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是通過腦補得出這個結論,劉舍、竇嬰、韓安國、石奮四人暗下,也頓時生出了一股肅然。


    ——事情還沒定下,辦事兒的人,劉榮已經安排好了。


    甚至就連事兒怎麽辦,劉榮都已經專門找了相應特長的人,來組成最終的班子。


    既如此,那接下來的商議,就不存在‘鹽鐵官營要不要搞’這麽個議題了。


    剩下的問題,隻有怎麽搞、在哪搞、讓誰搞,以及什麽時候開始搞……


    “鹽、鐵之重,不遜於糧、布——皆乃關乎宗廟社稷,又係百姓民生計之大政。”


    “糧價鼎沸,朝堂當平抑糧價,與民飽食;布帛價高,朝堂亦當平價售布,與民暖衣。”


    “——鹽、鐵亦然。”


    “自先孝景皇帝三年,關中糧價鼎沸,後又朕以儲君之身,主持糧價平抑事,我漢家,便定下了糧吃不炒之百年大政。”


    “於是,少府官營糧米,將糧食這關乎宗廟、社稷安穩的命脈,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


    “至今過了五年,少府內帑官營糧米,或許還沒有展現出明確的成果。”


    “但糧食價格穩定、百姓民沒有因為糧價波動而苦不堪言,本身就是糧食官營最根本的初衷。”


    “而現在,朕要再對商人們下一次‘殺手’,讓少府把手,往鹽、鐵上伸一伸了。”


    “——和官營糧食一樣,還是少府內帑官營的路子,不限時、不限量的購入售出,以確保價格穩定。”


    “但和糧食稍有不同的是:鹽、鐵兩項,少府不單要做一個倒買倒賣的商販,同時也要做辛勤耕作的‘老農’。”


    “換言之,少府內帑要製鹽,要鍛鐵。”


    “並且要以價格低廉、質量上乘的鹽鐵,將鹽、鐵私商全部倒逼去其他行當,以達成對鹽、鐵的全麵壟斷。”


    “這件事的諸多難點,便是今日,朕欲與諸公商議的重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煌未央並收藏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