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儒家學說傳承到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學派內部也不可避免的開始產生不同的觀點,或者說是分歧。
——以魯儒為代表的極端保守派認為,祖師孔夫子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需要嚴格遵守、極力效仿的金科玉律!
儒家子弟不單要遵守、效仿,而且還得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並為之自豪。
非但儒生們自己不能質疑,當有外人,即非儒家子弟者質疑這一切的時候,還要站出來維護孔聖,為先賢正名。
正所謂:物極必反。
任何事做到極致,往往都會因為沾上‘極端’二字而變了味道。
故而,在魯儒為代表的極端保守派,與秦亡漢興之際愈發強勢,在儒家內部掌握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的同時,‘異端’也開始隨之顯現。
最開始,是以叔孫通為代表的‘新儒’,主張‘與時變化’。
在叔孫通這一派的儒生看來,世間萬物,其實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自然,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故步自封。
對於魯儒一派的極端保守主義,叔孫通堅決秉持批判態度,並以身作則,為天下儒生上演了一出‘如何發展出適合劉漢天下的新儒家’的好戲。
隻可惜,叔孫通人微言輕,勢單力薄;
叔孫通在時,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在背後撐腰,以叔孫通為代表的‘新儒’一派,也曾一度在儒家內部,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奶便是娘嘛!
人家天子劉邦,見著魯儒就氣不打一處來,又是把人踹臭水溝裏,又是在人帽子裏撒尿,還動不動來一句‘高陽酒徒’之類的陰陽怪氣磕磣人。
遍觀天下,也就叔孫通那個異類,能以儒生的身份事侍天子左右。
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為了個人、學派,乃至於國家、民族的未來,儒家各派即便再怎麽不齒於叔孫通毫無原則、毫無底線的學術改造,也還是在不同程度上,為叔孫通這顆漢室權利決策層中心的儒家獨苗,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尊重。
但在叔孫通病故,‘新儒’一派失去領袖,又沒了太祖高皇帝作為靠山,甚至還出了一個看似好儒,實則沒有半點權柄的孝惠皇帝,原本展露出‘向新儒靠攏’之趨勢的儒家,內部再次亂成了一鍋粥。
——魯儒們還是老樣子,鼻孔朝天,心高氣傲,坐等皇帝老子來求他們,請他們教教自己‘怎麽做個好皇帝’。
分散於其他地方的各派,如齊儒、楚儒、趙儒等,則一邊不齒於魯儒的傲慢,一邊又拿不出自家像樣的核心思想綱領。
這樣的狀況一直維持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才隨著一個曠古奇才橫空出世,而出現了轉機。
——是從北平侯張蒼,被拜為博士的賈誼賈長沙,成為了儒家一致認同的新星!
雖然魯儒們還是一副‘坐等賈生前來求教’的傲慢態度,但其他各派係分支,卻基本都從那時開始,逐步朝著張蒼、賈誼為代表的‘春秋儒’方向靠攏。
而《春秋》,又是儒家經典當中,少有的不講大道理,不說空話大話,隻給你擺事實講依據,拿曆史當故事,以事教人的方式教你哲理的一部著作。
故而,這幾十年《春秋》研究下來,儒家整體的學術氛圍,也從早起的過度著重禮製,逐漸朝著現實主義的角度邁進。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
一本《春秋》,雖不足以道盡人世間的道理,卻也為太過側重理論、太過忽視現實的儒生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現實視角。
久而久之,年輕一代——尤其是顏異這一輩的年輕人,便逐漸發現問題所在了。
——按照孔夫子的教誨,我儒家所提倡的,本該是‘以禮治國’的宗周;
儒家本該提倡複井田、行分封,讓一切都回到八百年前,周天子統治華夏的模樣。
但很顯然,宗周已經滅亡了,逝者已逝,回不去了。
老劉家的天子也不是什麽傻缺,不可能因為儒家的勸說,就把整個華夏文明倒推回宗周。
實際上,別說是‘漢天子聽從儒生勸說’了;
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裏,出生於儒家——甚至哪怕是和儒家稍微有點關係的朝堂重臣,那也是屈指可數!
太祖皇帝年間的禮官:奉常叔孫通算一個;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被拜為博士的賈誼算一個;
雖治《春秋》,卻也雜治天下各學的北平侯張蒼算半個;
披著儒皮入仕,不久後便露出雞腳,暴露自己‘法家出身’之學術成分的晁錯算半個。
沒了。
滿打滿算,自漢開國凡五十餘載,曆經太祖、孝惠、前少、後少、太宗、孝景,以及當今劉榮,漢家社稷已然傳了七世;
出現在漢家朝堂權力中心的儒家子弟,卻是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叔孫通為太祖皇帝所信重,也不過是個負責編撰禮製,以及祭祀事務的禮官;
賈誼賈長沙,天縱之才,卻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不說,更是在青史之上,留下‘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之哀歎。
——可惜文帝半夜召見賈誼,移膝貼近賈誼聽講,卻不是詢問百姓生機,而是問起鬼神之事。
這句詩,說的哪是漢文帝封建迷信,萬年昏聵?
分明說的是賈誼鬱鬱不得誌,好不容易得以麵聖,卻根本沒機會展露自己的才華!
原本打好腹稿,想要和太宗皇帝大談特談天下民生、蒼生黎庶,結果聊了大半個晚上,話題淨是些鬼怪之說……
叔孫通、賈誼二人,這都還算好的。
——前者起碼在漢家國祚方興之時,為儒家留下了‘儒生可以入仕’的珍貴先例,算是為儒家子弟留了一條出路。
賈誼也說不上不受重用,頂多算生不逢時,又或是運氣不好。
若非梁懷王劉揖意外墜馬,導致王太傅賈誼因‘看顧不周’而受牽連,漢家的曆史上,賈誼至少要獨自占一篇人物傳記。
真正氣人的,是張蒼,以及晁錯!
前者,是學儒家,卻又不隻學儒家的學術大拿。
說他是儒生,他不反駁;
可你讓他幫幫儒家,人家又根本不搭理你!
拿著先賢學問作為進身之階,卻半點不顧及同門情誼,實在是令人憤怒!
晁錯,那就更不用提了——儒皮法骨的發明者,以及第一位實踐者!
礙於秦亡之後,法家士子被秦所連累的道德汙點,自知不能以‘法家’的學術標簽入仕,晁錯竟毫不扭捏的披上了一層儒皮!
天知道當年,儒家上下得知太子儲君身邊,出了個儒家出生的太子家令、少傅時有多興奮——有多少人奔走相告,宴飲而慶;
等晁錯脫下馬甲,露出‘法家出身’的真實身份,儒家上下又是怎樣的失望、憤怒,同時卻又不可奈何……
與後世絕大多數人所料想的一樣:如今的儒家,還並非後來的‘儒教’;
作為一個學派,儒家並不具備墨家那樣嚴密、緊湊的組織結構。
儒家內部的聯絡,或者說是往來、勾連,都是以學派內部的‘老大哥’魯儒一脈,以及顏異這樣的先賢後人作為紐帶,再輔以其他人情往來綁定在一起的。
隻是在經過叔孫通、賈誼兩個失敗案例,以及張蒼、晁錯兩個叛徒之後,儒家內部越來越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漢興已有五十年,黃老學日薄西山,墨家早已不見蹤影,法家也顯然上不得台麵;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如此天賜良機,儒家卻連幾個躋身廟堂的高官都培養不出來,還談何‘重振榮光’?
於是,顏異才在這剛二十出頭的年紀察舉入仕,打響了儒家向官場,尤其是朝堂中央發起衝鋒的第一槍。
在儒家上下看來,顏異,幾乎肩負著儒家未來數十年興衰全部的希望!
顏異能混出個名堂出來,往後數十年,儒家子弟入仕,便算是‘朝中有人’,有了依靠;
儒家出個朝堂高官,儒家也能更容易的在民間,招收到高質量的生源,以培養出更多的精英,從而以顏異為中心,逐漸擴展出學派在朝堂權利中樞的勢力版圖。
還是那句話;
黃老日薄西山,法家有心無力!
如此天賜良機,能有這一次,已然是大幸!
若是錯過了,且不說有沒有下一次——便是有,屆時儒家會是個什麽樣子,甚至這天地間、這華夏還有沒有‘儒家’這一說,都還是未知。
這絕非危言聳聽!
短短百十年前的戰國之時,整個華夏文明思想界,基本都是被兩個分庭抗禮的學派瓜分殆盡的!
——凡天下之學,非楊即墨!
這裏的楊,指的是楊朱;
墨,自然是墨家。
彼時,全天下的文人、學士,每一百個人裏,都能有四十八、九個楊朱門徒,以及同等數量的墨家子弟。
餘下三二名額,才輪得到彼時還稚嫩無比的儒、法、農、名、黃老、陰陽、等諸子百家餘下各家去爭奪。
再看現在,不過百年光景,楊朱何在?
墨學何在?
答案是:提倡‘楊朱唯我,不以物累’之極端自私自利注意的楊朱學,在曆史的長河中迅速泯滅,並被列為了整個華夏文明公認的‘禁學’。
有傳聞,項羽當年火燒秦鹹陽宮之後,蕭相國在石渠閣的廢墟中,整理出了一卷《楊朱》殘卷;
據說這卷殘卷,最終落到了太祖劉邦手中,並被劉邦暗地裏奉為老劉家一脈單穿的帝王指南。
從劉邦,以及老劉家後來的曆代皇帝的表現來看,這種說法還真未必就是空穴來風。
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很顯然:除了孝惠皇帝之外,每一位漢天子,都對那卷《楊朱》殘卷頗有心得。
——包括太祖劉邦;
包括呂太後;
甚至包括那位血氣方剛,能在七歲的年紀,喊出‘吾未壯,壯則為變’的前少帝劉恭,都未必不曾瞻仰到那卷《楊朱》殘卷中,所提倡的極端利己主義。
單從老劉家的曆代天子,至今都不曾有一人透露,甚至是不曾膽敢透露那卷殘卷的存在,便不難發現華夏文明主流輿論,對楊朱學的感官如何。
——那就不是人該學的玩意兒!
——通篇說的都是畜生話!
與之相反,提倡極致利他主義的墨學,卻也同樣沒能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雖然沒有像楊朱那般,徹徹底底斷了傳承,甚至還被列為潛規則下的‘禁學’,但距離失傳,也相差無多了。
楊朱、墨家的興衰,無疑帶給了儒家很多思考。
而最終得出的結論當中,最直擊要害的一項便是:學說這個東西,隻要失去掌權者——尤其是帝王的支持,那他的衰敗、消失,不過須臾之間!
楊朱利己,帝王擔心‘楊朱即在,民風不存’,於是楊朱消亡;
墨家利他,帝王又擔心墨家過於先進的思想,會動搖封建王權的統治根基,於是墨家也迅速消失在了天地間。
要想避免這樣的後果,不步楊朱、墨,以及諸子百家中,絕大多數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的學說之後塵,儒家必須要保證自己的思想,得到華夏最高掌權者:天子的支持。
但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終極目標。
要想達成這個目標,朝堂上不說是‘舉目皆儒’,也得保證儒家陣營能站穩腳跟,不至於被其他陣營排擠的生存不下去。
有了足夠的數量堆積,並匯聚成足夠分量的話語權,儒家才有可能得到那麽一兩次機會,達成儒家與華夏皇權的深度綁定——至少是深度依附。
這個行動的開端,便是顏異。
作為這一史詩級任務的第一枚棋子,顏異當然也明白:如今,漢室總體環境和儒家學說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屁股’。
老劉家的屁股,從太祖劉邦那會兒開始,就始終放在底層黔首、自耕小農一方;
而儒家的屁股,從這個學說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坐在地主豪強、學閥富戶一方。
聽劉榮說起商人,或者說是廣義上的富人,即非權卻貴者,顏異本能的就感到一陣害臊。
但第二反應,顏異想的卻是如何平衡老劉家,與儒家‘屁股不一致’這一致命矛盾和分歧,把二者綁上同一條戰船。
——鹽鐵壟斷?
——真這麽搞?
顏異不認為劉榮能辦成。
至少不應該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傷害那些‘躬耕之家’的利益。
但顏異聰明的點就在於:即便有了這個認知,顏異依舊能跳出思維局限,把注意力引向更開闊的視角。
拋開劉榮能不能辦成、該不該辦不說;
如果辦成了,會是怎樣?
什麽人,會覺得這件事該辦?
這件事,能為劉榮、為漢家帶來怎樣的裨益?
而顏異在其中,又能做些什麽……
——以魯儒為代表的極端保守派認為,祖師孔夫子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需要嚴格遵守、極力效仿的金科玉律!
儒家子弟不單要遵守、效仿,而且還得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並為之自豪。
非但儒生們自己不能質疑,當有外人,即非儒家子弟者質疑這一切的時候,還要站出來維護孔聖,為先賢正名。
正所謂:物極必反。
任何事做到極致,往往都會因為沾上‘極端’二字而變了味道。
故而,在魯儒為代表的極端保守派,與秦亡漢興之際愈發強勢,在儒家內部掌握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的同時,‘異端’也開始隨之顯現。
最開始,是以叔孫通為代表的‘新儒’,主張‘與時變化’。
在叔孫通這一派的儒生看來,世間萬物,其實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自然,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故步自封。
對於魯儒一派的極端保守主義,叔孫通堅決秉持批判態度,並以身作則,為天下儒生上演了一出‘如何發展出適合劉漢天下的新儒家’的好戲。
隻可惜,叔孫通人微言輕,勢單力薄;
叔孫通在時,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在背後撐腰,以叔孫通為代表的‘新儒’一派,也曾一度在儒家內部,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奶便是娘嘛!
人家天子劉邦,見著魯儒就氣不打一處來,又是把人踹臭水溝裏,又是在人帽子裏撒尿,還動不動來一句‘高陽酒徒’之類的陰陽怪氣磕磣人。
遍觀天下,也就叔孫通那個異類,能以儒生的身份事侍天子左右。
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為了個人、學派,乃至於國家、民族的未來,儒家各派即便再怎麽不齒於叔孫通毫無原則、毫無底線的學術改造,也還是在不同程度上,為叔孫通這顆漢室權利決策層中心的儒家獨苗,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尊重。
但在叔孫通病故,‘新儒’一派失去領袖,又沒了太祖高皇帝作為靠山,甚至還出了一個看似好儒,實則沒有半點權柄的孝惠皇帝,原本展露出‘向新儒靠攏’之趨勢的儒家,內部再次亂成了一鍋粥。
——魯儒們還是老樣子,鼻孔朝天,心高氣傲,坐等皇帝老子來求他們,請他們教教自己‘怎麽做個好皇帝’。
分散於其他地方的各派,如齊儒、楚儒、趙儒等,則一邊不齒於魯儒的傲慢,一邊又拿不出自家像樣的核心思想綱領。
這樣的狀況一直維持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才隨著一個曠古奇才橫空出世,而出現了轉機。
——是從北平侯張蒼,被拜為博士的賈誼賈長沙,成為了儒家一致認同的新星!
雖然魯儒們還是一副‘坐等賈生前來求教’的傲慢態度,但其他各派係分支,卻基本都從那時開始,逐步朝著張蒼、賈誼為代表的‘春秋儒’方向靠攏。
而《春秋》,又是儒家經典當中,少有的不講大道理,不說空話大話,隻給你擺事實講依據,拿曆史當故事,以事教人的方式教你哲理的一部著作。
故而,這幾十年《春秋》研究下來,儒家整體的學術氛圍,也從早起的過度著重禮製,逐漸朝著現實主義的角度邁進。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
一本《春秋》,雖不足以道盡人世間的道理,卻也為太過側重理論、太過忽視現實的儒生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現實視角。
久而久之,年輕一代——尤其是顏異這一輩的年輕人,便逐漸發現問題所在了。
——按照孔夫子的教誨,我儒家所提倡的,本該是‘以禮治國’的宗周;
儒家本該提倡複井田、行分封,讓一切都回到八百年前,周天子統治華夏的模樣。
但很顯然,宗周已經滅亡了,逝者已逝,回不去了。
老劉家的天子也不是什麽傻缺,不可能因為儒家的勸說,就把整個華夏文明倒推回宗周。
實際上,別說是‘漢天子聽從儒生勸說’了;
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裏,出生於儒家——甚至哪怕是和儒家稍微有點關係的朝堂重臣,那也是屈指可數!
太祖皇帝年間的禮官:奉常叔孫通算一個;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被拜為博士的賈誼算一個;
雖治《春秋》,卻也雜治天下各學的北平侯張蒼算半個;
披著儒皮入仕,不久後便露出雞腳,暴露自己‘法家出身’之學術成分的晁錯算半個。
沒了。
滿打滿算,自漢開國凡五十餘載,曆經太祖、孝惠、前少、後少、太宗、孝景,以及當今劉榮,漢家社稷已然傳了七世;
出現在漢家朝堂權力中心的儒家子弟,卻是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叔孫通為太祖皇帝所信重,也不過是個負責編撰禮製,以及祭祀事務的禮官;
賈誼賈長沙,天縱之才,卻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不說,更是在青史之上,留下‘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之哀歎。
——可惜文帝半夜召見賈誼,移膝貼近賈誼聽講,卻不是詢問百姓生機,而是問起鬼神之事。
這句詩,說的哪是漢文帝封建迷信,萬年昏聵?
分明說的是賈誼鬱鬱不得誌,好不容易得以麵聖,卻根本沒機會展露自己的才華!
原本打好腹稿,想要和太宗皇帝大談特談天下民生、蒼生黎庶,結果聊了大半個晚上,話題淨是些鬼怪之說……
叔孫通、賈誼二人,這都還算好的。
——前者起碼在漢家國祚方興之時,為儒家留下了‘儒生可以入仕’的珍貴先例,算是為儒家子弟留了一條出路。
賈誼也說不上不受重用,頂多算生不逢時,又或是運氣不好。
若非梁懷王劉揖意外墜馬,導致王太傅賈誼因‘看顧不周’而受牽連,漢家的曆史上,賈誼至少要獨自占一篇人物傳記。
真正氣人的,是張蒼,以及晁錯!
前者,是學儒家,卻又不隻學儒家的學術大拿。
說他是儒生,他不反駁;
可你讓他幫幫儒家,人家又根本不搭理你!
拿著先賢學問作為進身之階,卻半點不顧及同門情誼,實在是令人憤怒!
晁錯,那就更不用提了——儒皮法骨的發明者,以及第一位實踐者!
礙於秦亡之後,法家士子被秦所連累的道德汙點,自知不能以‘法家’的學術標簽入仕,晁錯竟毫不扭捏的披上了一層儒皮!
天知道當年,儒家上下得知太子儲君身邊,出了個儒家出生的太子家令、少傅時有多興奮——有多少人奔走相告,宴飲而慶;
等晁錯脫下馬甲,露出‘法家出身’的真實身份,儒家上下又是怎樣的失望、憤怒,同時卻又不可奈何……
與後世絕大多數人所料想的一樣:如今的儒家,還並非後來的‘儒教’;
作為一個學派,儒家並不具備墨家那樣嚴密、緊湊的組織結構。
儒家內部的聯絡,或者說是往來、勾連,都是以學派內部的‘老大哥’魯儒一脈,以及顏異這樣的先賢後人作為紐帶,再輔以其他人情往來綁定在一起的。
隻是在經過叔孫通、賈誼兩個失敗案例,以及張蒼、晁錯兩個叛徒之後,儒家內部越來越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漢興已有五十年,黃老學日薄西山,墨家早已不見蹤影,法家也顯然上不得台麵;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如此天賜良機,儒家卻連幾個躋身廟堂的高官都培養不出來,還談何‘重振榮光’?
於是,顏異才在這剛二十出頭的年紀察舉入仕,打響了儒家向官場,尤其是朝堂中央發起衝鋒的第一槍。
在儒家上下看來,顏異,幾乎肩負著儒家未來數十年興衰全部的希望!
顏異能混出個名堂出來,往後數十年,儒家子弟入仕,便算是‘朝中有人’,有了依靠;
儒家出個朝堂高官,儒家也能更容易的在民間,招收到高質量的生源,以培養出更多的精英,從而以顏異為中心,逐漸擴展出學派在朝堂權利中樞的勢力版圖。
還是那句話;
黃老日薄西山,法家有心無力!
如此天賜良機,能有這一次,已然是大幸!
若是錯過了,且不說有沒有下一次——便是有,屆時儒家會是個什麽樣子,甚至這天地間、這華夏還有沒有‘儒家’這一說,都還是未知。
這絕非危言聳聽!
短短百十年前的戰國之時,整個華夏文明思想界,基本都是被兩個分庭抗禮的學派瓜分殆盡的!
——凡天下之學,非楊即墨!
這裏的楊,指的是楊朱;
墨,自然是墨家。
彼時,全天下的文人、學士,每一百個人裏,都能有四十八、九個楊朱門徒,以及同等數量的墨家子弟。
餘下三二名額,才輪得到彼時還稚嫩無比的儒、法、農、名、黃老、陰陽、等諸子百家餘下各家去爭奪。
再看現在,不過百年光景,楊朱何在?
墨學何在?
答案是:提倡‘楊朱唯我,不以物累’之極端自私自利注意的楊朱學,在曆史的長河中迅速泯滅,並被列為了整個華夏文明公認的‘禁學’。
有傳聞,項羽當年火燒秦鹹陽宮之後,蕭相國在石渠閣的廢墟中,整理出了一卷《楊朱》殘卷;
據說這卷殘卷,最終落到了太祖劉邦手中,並被劉邦暗地裏奉為老劉家一脈單穿的帝王指南。
從劉邦,以及老劉家後來的曆代皇帝的表現來看,這種說法還真未必就是空穴來風。
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很顯然:除了孝惠皇帝之外,每一位漢天子,都對那卷《楊朱》殘卷頗有心得。
——包括太祖劉邦;
包括呂太後;
甚至包括那位血氣方剛,能在七歲的年紀,喊出‘吾未壯,壯則為變’的前少帝劉恭,都未必不曾瞻仰到那卷《楊朱》殘卷中,所提倡的極端利己主義。
單從老劉家的曆代天子,至今都不曾有一人透露,甚至是不曾膽敢透露那卷殘卷的存在,便不難發現華夏文明主流輿論,對楊朱學的感官如何。
——那就不是人該學的玩意兒!
——通篇說的都是畜生話!
與之相反,提倡極致利他主義的墨學,卻也同樣沒能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雖然沒有像楊朱那般,徹徹底底斷了傳承,甚至還被列為潛規則下的‘禁學’,但距離失傳,也相差無多了。
楊朱、墨家的興衰,無疑帶給了儒家很多思考。
而最終得出的結論當中,最直擊要害的一項便是:學說這個東西,隻要失去掌權者——尤其是帝王的支持,那他的衰敗、消失,不過須臾之間!
楊朱利己,帝王擔心‘楊朱即在,民風不存’,於是楊朱消亡;
墨家利他,帝王又擔心墨家過於先進的思想,會動搖封建王權的統治根基,於是墨家也迅速消失在了天地間。
要想避免這樣的後果,不步楊朱、墨,以及諸子百家中,絕大多數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的學說之後塵,儒家必須要保證自己的思想,得到華夏最高掌權者:天子的支持。
但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終極目標。
要想達成這個目標,朝堂上不說是‘舉目皆儒’,也得保證儒家陣營能站穩腳跟,不至於被其他陣營排擠的生存不下去。
有了足夠的數量堆積,並匯聚成足夠分量的話語權,儒家才有可能得到那麽一兩次機會,達成儒家與華夏皇權的深度綁定——至少是深度依附。
這個行動的開端,便是顏異。
作為這一史詩級任務的第一枚棋子,顏異當然也明白:如今,漢室總體環境和儒家學說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屁股’。
老劉家的屁股,從太祖劉邦那會兒開始,就始終放在底層黔首、自耕小農一方;
而儒家的屁股,從這個學說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坐在地主豪強、學閥富戶一方。
聽劉榮說起商人,或者說是廣義上的富人,即非權卻貴者,顏異本能的就感到一陣害臊。
但第二反應,顏異想的卻是如何平衡老劉家,與儒家‘屁股不一致’這一致命矛盾和分歧,把二者綁上同一條戰船。
——鹽鐵壟斷?
——真這麽搞?
顏異不認為劉榮能辦成。
至少不應該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傷害那些‘躬耕之家’的利益。
但顏異聰明的點就在於:即便有了這個認知,顏異依舊能跳出思維局限,把注意力引向更開闊的視角。
拋開劉榮能不能辦成、該不該辦不說;
如果辦成了,會是怎樣?
什麽人,會覺得這件事該辦?
這件事,能為劉榮、為漢家帶來怎樣的裨益?
而顏異在其中,又能做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