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想過這事兒不太好搞,至少竇老太後這一關沒這麽好過。


    但老太後接下來的反應,依舊比劉榮先前最悲觀的預估,都還要更糟糕一些。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還需要我這瞎眼老婆子,再一點一點教給皇帝嗎?”


    隻此一句,劉榮便立刻意識的事態的嚴重性,神色也頓時嚴肅了起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原義大致是說背信棄義、舍本逐末的君主,會讓整個國家被世界所拋棄。


    但劉榮很清楚,竇老太後說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後世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根兒都沒了,樹,又如何立得住?


    又如何活得下去……


    “皇帝想要做什麽,我明白。”


    “但皇帝是否忘記了?”


    “——太宗孝文皇帝,終歸是太祖高皇帝,以及呂太後的庶子。”


    “即便生母另有其人,太宗孝文皇帝,也終會要喚呂太後一聲:嫡母。”


    “皇帝,不是沒有“嫡母”的人。”


    “而太宗皇帝的嫡母,可不像是皇帝的“嫡母”那般,能被我漢家的皇帝三言兩語之間,就能輕易廢黜的……”


    又是一番直言不諱的警戒,當即惹得劉榮麵色又僵硬了三分。甚至就連一旁的栗太後,望向劉榮的目光也隱隱帶上些許擔憂。


    這幾年的太後生涯,也總歸是讓栗太後學到了點東西。


    雖然還是不大能理解為什麽,但栗太後至少也已經搞清楚:故孝景薄皇後,如今的薄太妃,對兒子劉榮到底意味著什麽。


    都不用說旁的,就一點。


    ——劉榮來長樂宮,拜會竇老太後和栗太後,遵循的是太祖劉邦五日一朝太上皇的先例,即每五日前來拜會一次,同兩位太後說說話。


    除此之外,便隻有像今日這般,被竇老太後強行召來責問時,劉榮才會出現在長信殿。


    而桂宮的薄太妃那裏,劉榮除了每五日一次的照常拜會外,還要每個月至少一次的額外拜會。


    栗太後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是一個從不“無的放矢”的人。


    尤其是在坐上皇位之後,皇帝兒子的一舉一動,幾乎都有著相當硬挺的必要性。


    再加上從家人——從母族外戚口中聞知的情況,栗太後才終於明白:皇帝兒子往桂宮走的那麽勤,甚至是比走長樂宮都更勤一些,究其原因,便不在乎那句:現薄太妃,乃當今劉榮嫡母。


    雖然早在孝景皇帝之時,薄太妃就被廢黜皇後之位,但這並不意味著皇庶子劉榮,就可以真的不將其當嫡母看待。


    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當今劉榮對待桂宮、對待薄太妃的態度。


    所以哪怕是裝,劉榮也必須裝出一副至純至孝的樣子,來給天下人看、來直言不諱的告訴天下人:朕雖庶出,但朕絕不會因此而顛覆綱常人倫。


    嫡庶之別、尊卑之序,絕不會因朕是庶出,而出現一絲一毫的變化。


    嫡長子繼承製,嫡母當家作主,仍舊是當今漢室的主旋律!


    最開始知道這些——知道皇帝兒子或真或假間,將那薄太妃看的比自己還重,栗太後固然也曾有些許不舒服。


    畢竟~


    咳咳,畢竟是栗太後嘛……


    但後來,劉榮用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便成功說服了自己的母親。


    ——劉榮做了皇帝,所以才需要在天下人麵前做作樣子,把薄太妃當自己的嫡母來對待;


    但先帝老爺子十餘子,即便除去栗太後所生的哥兒仨,也還是有十來個人。


    這兄弟幾個,可不需要在天下人麵前做樣子,也不需要對薄太妃恭謹有加。


    而他們的嫡母,恰恰是如今的栗太後,將來史書之上的:孝景栗皇後。


    於是,栗太後的態度當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從原先滿腹牢騷,對嫡庶之別頗有微詞,當即轉變為對自己“先帝諸子嫡母”之身份的沾沾自喜。


    後來諸王來朝,也讓栗太後切實體驗了一把嫡母太後的待遇,並明白了嫡母二字,在如今漢家究竟意味著什麽。


    所以栗太後很清楚:對於皇帝兒子而言,哪怕是先帝廢皇後,也同樣是需要恭敬有加、厚待奉養的嫡母。


    廢後尚且如此;


    孝景薄皇後尚且如此;


    更何況是不曾被廢,且“有大功於社稷”的高呂太後呢?


    劉榮對待早就被廢皇位的薄太妃,尚且要如此這般;


    更何況是作為開國皇帝正妻、太宗皇帝嫡母,當今劉榮曾祖母的高呂太後呢……


    “近些年,皇帝的路,走的太順了。”


    漫長的沉默間,在劉榮略顯凝重、栗太後滿是擔憂的目光注視下,竇老太後終是深吸一口氣;


    雖雙目幾近徹底失命,但即便是那昏暗無光、渙散無焦的雙眸,也好似恨不能把劉榮的靈魂看穿、看透。


    待劉榮欲言又止的抬起頭,便見老太後輕輕捶打著雙腿,嘴上不忘繼續說道:“太祖高皇帝放浪一生,終得以在四十七歲的年紀做了漢王,五十二歲立漢國祚。”


    “孝惠皇帝為儲八載,又未冠而即立,又做了五年的“諾諾”天子。”


    “太宗孝文皇帝,五歲封王,六歲喪父就藩,在代國吃了足足十五年的苦,方,僥幸得立,為漢縣官。”


    “便是先孝景皇帝,也是自八歲獲得敕封,而後做了足足二十三年的太子儲君;”


    “終得一朝位即九五,不過六歲,便宮車晏駕……”


    每說出一句,竇來太後的語調便會沉重一份。


    到最後,說到自己的皇帝兒子時,老太後那雙渾濁無光的雙眸,也隨即湧上層層水霧。


    不知過了多久,老太後才顫著音吸一口氣,望向劉榮的目光,卻也徹底歸於死一般的平靜。


    “皇帝,太順了。”


    “獲立為儲,太子監國,即立掌權,與戰匈奴……”


    “——皇帝走的太順,以至於都忘記了失敗的滋味;”


    “忘記了失敗,對皇帝而言意味著什麽,又需要付出多麽慘痛的代價……”


    說到此處,竇老太後明顯想要列舉幾個鮮明案例。


    但最終,考慮到那幾個案例都太過血腥,老太後隻得作罷。


    卻也隨即將話鋒一轉:“凡帝王者,多有相忍為國,而念頭不得通達。”


    “為祖宗基業,為宗廟、社稷,皇帝所遭受的委屈,向來是世人所無法想象的。”


    “但這些委屈,恰恰又能證明皇帝的擔當。”


    “願意為宗廟、社稷受委屈,才是一個帝王真正應該學會的事。”


    “乃至於這種委屈受得越多,這個皇帝,才越成功……”


    嘴上說著,老太後手上也終於有了動作——拉過栗太後的手,示意其為自己捶捶腿;


    待栗太後愣了好一會兒,才如夢方醒般忙活起來,老太後才繼續開口道:“世人皆說,太祖高皇帝自幼紈絝,一生碌碌無為,終得以開國家、建社稷,不過是氣運使然,僥幸得成。”


    “卻鮮有人知:太祖皇帝之英明神武,縱稍有遜色於項籍,亦不逞多讓。”


    “——非太祖皇帝不夠英明神武,德配坐擁天下;”


    “而是我漢家,需要一個碌碌無為、一無是處的太祖高皇帝,僅僅隻是得天庇佑,賜予君權,以治天下也……”


    聽聞此言,饒是心情不太美麗,劉榮卻也還是認可的點了點頭。


    太祖高皇帝劉邦,究竟是走了狗屎運,還是真的有做皇帝、開國家的能力,在後世或許是眾說紛紜。


    但在如今漢室,至少在太後、天子這一級別,有一個共識就是:無論事實如何,太祖劉邦,都必須被塑造成一個走了狗屎運的流氓形象。


    為什麽?


    因為“英明神武”這個評價,是可以出現在很多人身上的。


    比如項羽;


    比如韓信;


    乃至於彭越、英布,以及每一個自認為“武藝高強”“胸懷韜略”的天下人。


    換而言之,如果劉邦做皇帝憑的是英明神武,那這天底下,有資格成為第二個劉邦的人,不說如過江之鯽,也起碼是遍地都是。


    唯獨君權神授!


    唯獨“狗屎運”,尤其是落在一個無能之人身上的狗屎運,才能讓太祖劉邦,具備不可複製性。


    所以,太祖劉邦必須是碌碌無為,渾渾噩噩,連飯都吃不飽,最終卻得意開國立祚的氣運之子。


    至於項羽、韓信之流,則隻能成為氣運之子的陪襯。


    ——你看看你看看!


    ——強如項羽、韓信,也終究敵不過受天道庇護的氣運之子!


    ——更何況是必定不如項羽、韓信的我們?


    於是,自有漢以來,漢家的政治宣傳工作,就出現了一個極為反常,乃至堪稱抽象的景象。


    所有人都在黑劉邦!


    包括漢室官方,乃至於天子本人,都在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為劉邦打造“百無一用,唯獨狗運逆天”的奇葩形象。


    反倒是項羽、韓信在內的一眾反派,在官方引導下,被輿論捧得越來越高。


    什麽項羽一怒,鬼神懼怖啊~


    什麽韓信用兵,宛如天助之類——主打一個怎麽離譜怎麽來、怎麽誇張怎麽來。


    究其根本,不過是漢室官方——尤其是老劉家,需要讓天下人具備這樣一個認知;


    韓信很牛逼;


    項羽更牛逼。


    牛逼到整個人類曆史上,別說再出第二個他們這樣的人了——就連他們這種水平的“神”,都很難再出第二個!


    而這樣絕豔青史的人物,被劉邦輕而易舉的打敗了。


    那這是否能說明太祖劉邦,是更有能力、更風華絕代的人物呢?


    不~不不不不不不不;


    狗運!


    一切都是狗運!


    太祖劉邦,那就是個豐沛地界的流氓頭子,四十好幾了都娶不上媳婦,都還要老爹為自己惹的禍擦屁股。


    這麽一個廢物,能贏過項羽、韓信那樣的人物,不是狗運又是啥?


    不是氣運又是啥?


    所以說啊~


    別覺得自己有點能力,有點長處,就能嚐試著去逐鹿天下~


    真正有資格做皇位的,無不都是受天道庇護的氣運之子~


    那氣運強大到就連劉邦這樣的廢物,都能被硬抬到比項羽、韓信都還要更高的位置~


    所以,非但沒有劉邦的狗運,甚至也沒有項羽、韓信的能力的各位,還是早早歇了吧……


    劉榮知道這套宣傳體係,並非後世之君利用太祖劉邦,而是要在太祖一朝,就已經開始推動了。


    也就是說,就連劉邦也覺得,漢家需要通過這樣的宣傳手段,來保證統治的穩定性。


    那劉邦委不委屈?


    想來,還是有點委屈的。


    一個開國皇帝,一個六十二歲都還在南征北戰,禦駕親征的次數比妻妾數量還多的開國之君,出於政治需要,而被塑造成一個廢物至極的氣運之子,怎麽可能一點委屈都沒有?


    但正如老太後方才所言:這種委屈,封建帝王受得越多,就越能證明其擔當。


    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委屈受的多不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評判一個帝王的側麵佐證。


    言歸正傳。


    老太後這番話,是想要表達什麽意思,劉榮當然明白。


    ——相忍為國。


    為國家,為宗廟、社稷受點委屈,沒什麽大不了;


    反倒是仗著年輕氣盛,去觸碰呂太後那樣的史詩級禁忌,非但會燙壞劉榮的手,甚至還可能會讓原本安定的漢家,再次陷入未知的動蕩。


    但對此,劉榮也有話要說。


    ——當麵,太祖皇帝為何要那般自黑,而不是把這件事交給後世子孫?


    因為劉邦很清楚:除了自己,誰也黑不了他。


    尤其是他的子孫後代、後世之君,絕無可能“無傷辱祖”。


    所以,劉邦親自起了頭,這才有的後來,整個長安朝堂長期跟進,將其作為一個政治任務去做。


    眼下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呂太後的問題,其實早在太宗皇帝那會兒,就該得到解決!


    畢竟再怎麽說,太宗皇帝還僅僅隻是呂太後的庶子,而非先帝那樣的庶孫、劉榮這樣的重孫。


    眼下,已經到重孫輩了!


    再往下拖,後世之君輩分越來越低,呂太後的問題,處理難度也隻會越來越高。


    犧牲是門大學問。


    犧牲,需要大魄力。


    有些苦,無論早晚,總得有人吃;


    有些山芋,無論有多燙手,總得有人伸手拿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煌未央並收藏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