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諭既下,這場彈劾便須到此為止,這場朝會也至此結束了。天子神色莫測,扔下這一殿君臣轉回後宮,周王領著滿殿臣子恭送聖上離開,而後也各自離殿,仍舊回部院辦差。
殿中人路過宋、桓二人和宋閣老時,總不免把目光悄悄兒地往他們身上轉一轉,出到殿外,步下禦階,到千步廊無人看管的地方,便繃不住架子議論起來:
那鴛鴦尺信是寄鴛鴦情的尺子,鸚鵡曲定是傳情之作!
桓閣老不肯叫孫兒與徒孫相戀,不與宋三元傳遞情書,他就造了那把鴛鴦尺暗寄願白頭與共之意,端的是心思慧黠,情深意厚。
更了不得的是,他竟敢把傳遞私情的曲子傳得滿京都是!
桓僉憲也不負情深,肯為了他不娶妻生子,還頂撞了祖父,以致被驅逐出家門,趕去福建——若非他爹媽生了個好女兒,選為王妃,他怕是這輩子都回不了京了!
這兩人遠走福建,也有點千裏私奔的意思,隱約有些像《宋狀元義婚雙鴛侶》裏麵的趙公子和李笙君……
那本雜劇好像就是他家鄉裏排的,難不成那雜劇還是真有其事?宋編修和桓僉憲真曾因憐惜劇中兩人生平遭際與他二人相似,特地成全那趙李二人?
桓僉憲當日正是因看戲查出了兵部選人不當之弊,他說的那出戲會不會正是有他與宋狀元在其中的……
不管是《宋狀元義婚雙鴛侶》,還是前頭的《白毛仙姑傳》,戲裏可都有他們出場哪!
《白毛仙姑傳》就曾得宋狀元親手刻版,印了二百餘本書送人,這本《宋狀元義婚雙鴛侶》難道他真不曾知情麽?
一部《雙鴛侶》,一套“鴛鴦尺”,分明是相對相當的名字,他們之前竟沒想到,被這兩人生生瞞了過去!若非今日桓家被風憲彈劾,宋編修一定要力救情郎,隻怕再瞞幾年他們也想不到啊!
眾臣紛紛議論著走過千步廊,殿外站班的臣子雖然聽不見殿內說話,但從殿內出來的人將議論帶出來,他們在路上也能聽一耳朵。
通政司經曆宋大人也在這些能聽見議論的人當中。
他早上才與兒子和桓淩一道進的宮,怎地一場朝會之後,他親兒子和昨天剛進了家門的便宜兒子就成了斷袖?還斷得滿朝皆知?
那鴛鴦尺不就是他們家造房子、打家具都用的遊標卡尺麽,何時成了兩人傳情的信物?
他越聽越走不動路,恨不得立刻看見兒子,問問這是怎麽回事。幾位站班時與他一處的同僚見他在路上站住,臉皮抽動,袖子微顫,都怕他犯了什麽病,連忙扶住他,勸道:“宋兄放心,我等聽著諸位大人議論,陛下並未聽信一麵之詞,令郎與桓家都不曾入罪。”
……誰說他是為了桓家的事著急,他是為了他兒子!
昨天桓淩還跟他說,要給時官兒說一門好親;怎麽今天他自己就成了時官兒的親事?
他細細回憶著前一晚桓淩的說法,漸漸撥開桓淩那副誠摯皮相帶來的迷霧——
“家世不弱於桓家”,他自己家的家世可不是不弱於自家!
“人品絕佳”,他倒也說得上俊秀都雅,再者自家豈有說自家人材品貌不好的?
“文采才學不弱於他”,這除非他自己江郎才盡,自然也是無錯。
他還要一手包辦婚事,不叫他們家操心!當時他還想著是桓淩熱心,要幫著他家籌備料理聘娶之事;如今想想,這分明就是說他們桓家要準備婚禮娶他的兒子不是?
《世說新語》中分明寫著,溫嶠騙娶表妹時就是這種含混說法,他當時怎麽就沒想到!
他這兒子也是不爭氣的,昨晚分明就看穿了桓淩的心思,還捂著他的嘴不許他提親,又是結拜兄弟斷了他的念頭,怎麽今日一上朝堂就改口承認與他有情了?
宋大人這回可是動了真怒,別人都是朝南麵大鄭門走去,要回衙門辦公,他卻逆著人群朝裏走,一路上自然更聽見了無數風言風語:什麽桓閣老棒打鴛鴦,宋狀元當廷救夫;什麽桓僉憲撰曲求凰,宋編修傳唱天下……
到他見著桓宋兩人與桓閣老一前一後地從長階上下來時,一腔怒氣已經蓄至頂點,上去抓住兒子,咬牙說道:“你跟我過來。”
桓淩便要上前解釋,他祖父卻重重冷哼了一聲,宋時一手攔著桓淩,一麵對父親說:“爹別在天子堂前鬧起來,這可是大罪。待會兒我跟桓師兄到院裏請假,爹也回司裏請個假,咱們到家再商量。”
桓閣老臉皮跳了跳,欲阻攔孫兒平白請假,卻不料他孫子比宋時還狠,直接便說:“此事是我的不是,伯父要打要罵隨意,隻是宮中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回了家再慢慢計較。”
你要回誰家?哪個是你家?
他也想跟宋大人一般拽住自家孩子,可惜他孫子已經入贅了宋家,心都野了,身子更管不住,追著宋時父子大步往前走。桓閣老的年紀雖然沒比宋大人長上多少歲,但因一直做著京官,出入都要養著威重之姿,不及宋大人做了許久親民官的能走能跑,不幾步便被落在了後頭。
宋大人頭也不回地拉著宋時,在周遭官員或隱晦或不那麽隱晦的目光中走過千步廊。桓淩辭別祖父,就在後麵落了一步,不遠不近地跟著,到門口宋家的轎夫來接,宋大人催著轎子趕回通政司,到了衙門便即請假。
司裏也傳開了早朝上那場彈劾。他上司正是桓閣老的親兒子,桓淩的親伯父,比宋老爹還不想見人呢,當即就給他批了假。
連他自己也想請個假回家避風頭。
宋大人請了假,便直接到翰林院門口接人,見宋時出來,連馬都不教他騎,扯進轎子裏邊走邊教訓:“你爹娘養了你十幾年,那桓淩才跟你住了幾年?你跟著他一塊兒糊弄你爹娘?”
他二十幾年也不曾說過兒子一句重話,碰過他一根指頭,這回卻是氣得啪啪地拍著大腿,狠狠地罵他:“……當初跟他家姑娘訂親,就為著桓先生對你有教養之恩,桓家門第又高,咱們家就打算了讓你上京,在他們桓家成親;如今換了個男兒,怎麽還是你入贅他家?我養兒子就是為了給桓家養的麽?!”
他這話說得不講道理,宋時必須要反對一下:“怎麽是我入贅他家?爹我還是不是你親兒子,你怎麽不想想是他入贅、他嫁到咱們呢?”
宋大人重重冷哼一聲,說道:“我往殿前走這一路上都聽人說,你在殿上親口說了,他對你有‘求凰之思’,這豈不是掂著把你娶回桓家?”
什麽?他在朝上說的是“求凰”之思?他想說的應該是“窺宋”之思啊!
明明宋玉跟他同姓,鄰女登牆窺宋玉的故事也更符合小師兄對他情根深種,私心愛慕的現在實……
都怨宋玉不爭氣!
名氣被司馬相如吊打!
害他在朝堂上一時失口引錯了典故!
宋時心裏埋怨著祖宗,口中跟他爹解釋:“沒有的事,昨天他都拜了咱家祖宗,肯定是他嫁進咱們宋家。”
他爹恨恨地說:“你果然跟他早就有了私情,昨日他要提前,你捂住他的嘴不許說,定是已經知道了他要說他自己,還替他瞞著你爹娘。”
兒大不中留了!早知道當初在福建給他隨便訂一家親事,也比娶個男人回來強!
他一路數落著宋時,回到家卻見桓淩已經到了他家裏,赤著膊、背後綁著荊條,正在內院庭前負荊請罪。
他家兩個兒子挽著袖子、紮煞著手,手裏也提著荊條,卻不敢下手,正不知怎麽收場。他的老妻也站在門前,看著底下的桓淩和兒子們,見他們兩人進門,頓時眼前一亮,扶著紀姨娘的手下了台階,直奔向他——
見麵便罵:“都是你這老東西把我乖乖的兒子帶到福建,害他染上南風,你賠我的兒媳婦來!”
宋大人忙往後躲了兩步,憤然道:“這是他自己不學好,怎麽怨我!我還帶了宋平、宋康和廚子去福建呢,也沒見哪個好了南風!”
他這兩個兒子沒決斷,老妻又不講理,分明該打那拐騙他兒子的人,怎麽就朝他下手了!
宋時也怕二老真打起來,一麵護著他爹,一麵攔著他娘,百忙中還得安慰開始掉淚的姨娘,實在顧不過來,隻得叫桓淩:“你說句話啊!這不是為了禦史彈劾你家,咱們為證明清白,不得已才在廷前說出這事兒來的嗎?罪魁禍首是那蕭禦史,鬧得咱們自己人打起來是怎麽說的!”
桓淩聽到他“為證清白”四字,還以為他要在朝堂上承認兩人有情隻是權宜之計,其實他仍是不好南風,不覺心口微窒,怕他說出對自己無情的話。卻不料宋時到了這不關生死的時刻,當著全家親人麵前,也還不肯咽回說出的話,把他當作“自己人”。
他把這三個字仔細回味幾遍,妥帖地收到心底,而後解下了背上荊條,將扯下的那邊衣襟重穿上,又斯斯文文地上來勸架。
“此事的確是我的不好,是我家祖父行事有差,叫人抓住把柄,欲置我們祖孫於死地。時官兒為救我才當堂說出那些話,連累他名聲受損,娘不要怨怪爹,也不要怪時官兒,若要責罰隻管責罰我吧。”
……他管誰叫爹娘?
老太太如今也不拿他當客待了,拿出教訓丈夫孩兒的精神,指著他道:“你且等著,還沒輪到你說話呢!”
宋大哥也跟著怒斥:“昨晚咱們一家子看著他跟時官兒拜的天、拜的祖宗!我竟沒想到他們兩個人早有私情,更沒想到他們能在朝堂上、當著聖上的麵……”
二哥宋昀則拿荊條指著宋時,望空揮了兩記,恨鐵不成鋼地說:“養你這麽大,不指望你生十個八個兒子開枝散葉,也不能跟個男人走了,讓我們宋家無人啊!”
桓淩負荊請罪,坦然等著受杖時,他哥哥們打不下手;如今隔著人八丈遠,打不著了,才放心地將那荊條掄得山響,一派要著這對野鴛鴦著實打死的氣勢。
宋時看桓淩一副忍辱負重任由打罵的模樣,爹娘哥哥們又怒氣難消,連嫂子們都嚇得躲在房門後不敢出來,隻得親自解釋:“桓師兄今日遭人彈劾,正是因為在邊關查到兵部任用非人、邊關將領貪腐怯戰的實據,那些背有關係的權勢之家要害他。我怎麽能眼看著他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功臣,被小人所害?我當然得替他作證,隻不過是作證時引錯了典故。”
嗯?什麽典故錯了?
他娘和哥哥們還以為他真能說出兩人隻是兄弟朋友的交情,他爹卻知道那典故也跟鳳求凰沒什麽區別,隻不過是一嫁一娶……
他兒子娶個男媳婦回來,也不是什麽美談啊!
他陰沉著臉聽宋時把朝堂上的事說了一遍,有不足處桓淩又有補充,並說:“今日桓家被彈劾之事我祖父已然知道背後推手,必會處置得妥當,不教連累爹娘和兄嫂們……和時官兒。”
宋大人也不怕他連累,剛硬地說:“我一個通政司經曆怕什麽,大不了告老致仕,在家含飴弄孫,以待天年就是!”
他還當什麽官!去什麽通政司!難不成明日同見了桓參議,還要叫一聲“親家”麽!
宋時是深知他爹愛當官的,生怕他激情辭職,回到家又因空虛無聊得上什麽老年病,連忙扶著他爹,又挽住他娘,小聲安慰:“爹娘看開些,反正是桓師兄進了咱們家祠堂,又不是我進他家祠堂,咱們宋家又不吃虧。”
說罷實話,又提高聲音擺明重要性:“這事是當著皇上的麵說的,今日說了明日又反悔,皇上與百官看在眼裏,會不會猜測我是為了包庇桓家做偽證?到時候不光桓家要受禦史糾察,咱們家也要受牽連,所以必須將此事坐實!”
就隻當了娶了個高壯些的,官場混得比他還好的媳婦罷。反正看臉、看文采、看溫柔小意,樣樣也不比張次輔打算介紹給他的差。還是個閣老親孫——不是符正合他爹挑兒媳婦的條件嗎?
唯一缺點就是他是個男的,不過這點反正也不當吃不當看的,對別人沒什麽影響,他自己不嫌就得了。
殿中人路過宋、桓二人和宋閣老時,總不免把目光悄悄兒地往他們身上轉一轉,出到殿外,步下禦階,到千步廊無人看管的地方,便繃不住架子議論起來:
那鴛鴦尺信是寄鴛鴦情的尺子,鸚鵡曲定是傳情之作!
桓閣老不肯叫孫兒與徒孫相戀,不與宋三元傳遞情書,他就造了那把鴛鴦尺暗寄願白頭與共之意,端的是心思慧黠,情深意厚。
更了不得的是,他竟敢把傳遞私情的曲子傳得滿京都是!
桓僉憲也不負情深,肯為了他不娶妻生子,還頂撞了祖父,以致被驅逐出家門,趕去福建——若非他爹媽生了個好女兒,選為王妃,他怕是這輩子都回不了京了!
這兩人遠走福建,也有點千裏私奔的意思,隱約有些像《宋狀元義婚雙鴛侶》裏麵的趙公子和李笙君……
那本雜劇好像就是他家鄉裏排的,難不成那雜劇還是真有其事?宋編修和桓僉憲真曾因憐惜劇中兩人生平遭際與他二人相似,特地成全那趙李二人?
桓僉憲當日正是因看戲查出了兵部選人不當之弊,他說的那出戲會不會正是有他與宋狀元在其中的……
不管是《宋狀元義婚雙鴛侶》,還是前頭的《白毛仙姑傳》,戲裏可都有他們出場哪!
《白毛仙姑傳》就曾得宋狀元親手刻版,印了二百餘本書送人,這本《宋狀元義婚雙鴛侶》難道他真不曾知情麽?
一部《雙鴛侶》,一套“鴛鴦尺”,分明是相對相當的名字,他們之前竟沒想到,被這兩人生生瞞了過去!若非今日桓家被風憲彈劾,宋編修一定要力救情郎,隻怕再瞞幾年他們也想不到啊!
眾臣紛紛議論著走過千步廊,殿外站班的臣子雖然聽不見殿內說話,但從殿內出來的人將議論帶出來,他們在路上也能聽一耳朵。
通政司經曆宋大人也在這些能聽見議論的人當中。
他早上才與兒子和桓淩一道進的宮,怎地一場朝會之後,他親兒子和昨天剛進了家門的便宜兒子就成了斷袖?還斷得滿朝皆知?
那鴛鴦尺不就是他們家造房子、打家具都用的遊標卡尺麽,何時成了兩人傳情的信物?
他越聽越走不動路,恨不得立刻看見兒子,問問這是怎麽回事。幾位站班時與他一處的同僚見他在路上站住,臉皮抽動,袖子微顫,都怕他犯了什麽病,連忙扶住他,勸道:“宋兄放心,我等聽著諸位大人議論,陛下並未聽信一麵之詞,令郎與桓家都不曾入罪。”
……誰說他是為了桓家的事著急,他是為了他兒子!
昨天桓淩還跟他說,要給時官兒說一門好親;怎麽今天他自己就成了時官兒的親事?
他細細回憶著前一晚桓淩的說法,漸漸撥開桓淩那副誠摯皮相帶來的迷霧——
“家世不弱於桓家”,他自己家的家世可不是不弱於自家!
“人品絕佳”,他倒也說得上俊秀都雅,再者自家豈有說自家人材品貌不好的?
“文采才學不弱於他”,這除非他自己江郎才盡,自然也是無錯。
他還要一手包辦婚事,不叫他們家操心!當時他還想著是桓淩熱心,要幫著他家籌備料理聘娶之事;如今想想,這分明就是說他們桓家要準備婚禮娶他的兒子不是?
《世說新語》中分明寫著,溫嶠騙娶表妹時就是這種含混說法,他當時怎麽就沒想到!
他這兒子也是不爭氣的,昨晚分明就看穿了桓淩的心思,還捂著他的嘴不許他提親,又是結拜兄弟斷了他的念頭,怎麽今日一上朝堂就改口承認與他有情了?
宋大人這回可是動了真怒,別人都是朝南麵大鄭門走去,要回衙門辦公,他卻逆著人群朝裏走,一路上自然更聽見了無數風言風語:什麽桓閣老棒打鴛鴦,宋狀元當廷救夫;什麽桓僉憲撰曲求凰,宋編修傳唱天下……
到他見著桓宋兩人與桓閣老一前一後地從長階上下來時,一腔怒氣已經蓄至頂點,上去抓住兒子,咬牙說道:“你跟我過來。”
桓淩便要上前解釋,他祖父卻重重冷哼了一聲,宋時一手攔著桓淩,一麵對父親說:“爹別在天子堂前鬧起來,這可是大罪。待會兒我跟桓師兄到院裏請假,爹也回司裏請個假,咱們到家再商量。”
桓閣老臉皮跳了跳,欲阻攔孫兒平白請假,卻不料他孫子比宋時還狠,直接便說:“此事是我的不是,伯父要打要罵隨意,隻是宮中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回了家再慢慢計較。”
你要回誰家?哪個是你家?
他也想跟宋大人一般拽住自家孩子,可惜他孫子已經入贅了宋家,心都野了,身子更管不住,追著宋時父子大步往前走。桓閣老的年紀雖然沒比宋大人長上多少歲,但因一直做著京官,出入都要養著威重之姿,不及宋大人做了許久親民官的能走能跑,不幾步便被落在了後頭。
宋大人頭也不回地拉著宋時,在周遭官員或隱晦或不那麽隱晦的目光中走過千步廊。桓淩辭別祖父,就在後麵落了一步,不遠不近地跟著,到門口宋家的轎夫來接,宋大人催著轎子趕回通政司,到了衙門便即請假。
司裏也傳開了早朝上那場彈劾。他上司正是桓閣老的親兒子,桓淩的親伯父,比宋老爹還不想見人呢,當即就給他批了假。
連他自己也想請個假回家避風頭。
宋大人請了假,便直接到翰林院門口接人,見宋時出來,連馬都不教他騎,扯進轎子裏邊走邊教訓:“你爹娘養了你十幾年,那桓淩才跟你住了幾年?你跟著他一塊兒糊弄你爹娘?”
他二十幾年也不曾說過兒子一句重話,碰過他一根指頭,這回卻是氣得啪啪地拍著大腿,狠狠地罵他:“……當初跟他家姑娘訂親,就為著桓先生對你有教養之恩,桓家門第又高,咱們家就打算了讓你上京,在他們桓家成親;如今換了個男兒,怎麽還是你入贅他家?我養兒子就是為了給桓家養的麽?!”
他這話說得不講道理,宋時必須要反對一下:“怎麽是我入贅他家?爹我還是不是你親兒子,你怎麽不想想是他入贅、他嫁到咱們呢?”
宋大人重重冷哼一聲,說道:“我往殿前走這一路上都聽人說,你在殿上親口說了,他對你有‘求凰之思’,這豈不是掂著把你娶回桓家?”
什麽?他在朝上說的是“求凰”之思?他想說的應該是“窺宋”之思啊!
明明宋玉跟他同姓,鄰女登牆窺宋玉的故事也更符合小師兄對他情根深種,私心愛慕的現在實……
都怨宋玉不爭氣!
名氣被司馬相如吊打!
害他在朝堂上一時失口引錯了典故!
宋時心裏埋怨著祖宗,口中跟他爹解釋:“沒有的事,昨天他都拜了咱家祖宗,肯定是他嫁進咱們宋家。”
他爹恨恨地說:“你果然跟他早就有了私情,昨日他要提前,你捂住他的嘴不許說,定是已經知道了他要說他自己,還替他瞞著你爹娘。”
兒大不中留了!早知道當初在福建給他隨便訂一家親事,也比娶個男人回來強!
他一路數落著宋時,回到家卻見桓淩已經到了他家裏,赤著膊、背後綁著荊條,正在內院庭前負荊請罪。
他家兩個兒子挽著袖子、紮煞著手,手裏也提著荊條,卻不敢下手,正不知怎麽收場。他的老妻也站在門前,看著底下的桓淩和兒子們,見他們兩人進門,頓時眼前一亮,扶著紀姨娘的手下了台階,直奔向他——
見麵便罵:“都是你這老東西把我乖乖的兒子帶到福建,害他染上南風,你賠我的兒媳婦來!”
宋大人忙往後躲了兩步,憤然道:“這是他自己不學好,怎麽怨我!我還帶了宋平、宋康和廚子去福建呢,也沒見哪個好了南風!”
他這兩個兒子沒決斷,老妻又不講理,分明該打那拐騙他兒子的人,怎麽就朝他下手了!
宋時也怕二老真打起來,一麵護著他爹,一麵攔著他娘,百忙中還得安慰開始掉淚的姨娘,實在顧不過來,隻得叫桓淩:“你說句話啊!這不是為了禦史彈劾你家,咱們為證明清白,不得已才在廷前說出這事兒來的嗎?罪魁禍首是那蕭禦史,鬧得咱們自己人打起來是怎麽說的!”
桓淩聽到他“為證清白”四字,還以為他要在朝堂上承認兩人有情隻是權宜之計,其實他仍是不好南風,不覺心口微窒,怕他說出對自己無情的話。卻不料宋時到了這不關生死的時刻,當著全家親人麵前,也還不肯咽回說出的話,把他當作“自己人”。
他把這三個字仔細回味幾遍,妥帖地收到心底,而後解下了背上荊條,將扯下的那邊衣襟重穿上,又斯斯文文地上來勸架。
“此事的確是我的不好,是我家祖父行事有差,叫人抓住把柄,欲置我們祖孫於死地。時官兒為救我才當堂說出那些話,連累他名聲受損,娘不要怨怪爹,也不要怪時官兒,若要責罰隻管責罰我吧。”
……他管誰叫爹娘?
老太太如今也不拿他當客待了,拿出教訓丈夫孩兒的精神,指著他道:“你且等著,還沒輪到你說話呢!”
宋大哥也跟著怒斥:“昨晚咱們一家子看著他跟時官兒拜的天、拜的祖宗!我竟沒想到他們兩個人早有私情,更沒想到他們能在朝堂上、當著聖上的麵……”
二哥宋昀則拿荊條指著宋時,望空揮了兩記,恨鐵不成鋼地說:“養你這麽大,不指望你生十個八個兒子開枝散葉,也不能跟個男人走了,讓我們宋家無人啊!”
桓淩負荊請罪,坦然等著受杖時,他哥哥們打不下手;如今隔著人八丈遠,打不著了,才放心地將那荊條掄得山響,一派要著這對野鴛鴦著實打死的氣勢。
宋時看桓淩一副忍辱負重任由打罵的模樣,爹娘哥哥們又怒氣難消,連嫂子們都嚇得躲在房門後不敢出來,隻得親自解釋:“桓師兄今日遭人彈劾,正是因為在邊關查到兵部任用非人、邊關將領貪腐怯戰的實據,那些背有關係的權勢之家要害他。我怎麽能眼看著他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功臣,被小人所害?我當然得替他作證,隻不過是作證時引錯了典故。”
嗯?什麽典故錯了?
他娘和哥哥們還以為他真能說出兩人隻是兄弟朋友的交情,他爹卻知道那典故也跟鳳求凰沒什麽區別,隻不過是一嫁一娶……
他兒子娶個男媳婦回來,也不是什麽美談啊!
他陰沉著臉聽宋時把朝堂上的事說了一遍,有不足處桓淩又有補充,並說:“今日桓家被彈劾之事我祖父已然知道背後推手,必會處置得妥當,不教連累爹娘和兄嫂們……和時官兒。”
宋大人也不怕他連累,剛硬地說:“我一個通政司經曆怕什麽,大不了告老致仕,在家含飴弄孫,以待天年就是!”
他還當什麽官!去什麽通政司!難不成明日同見了桓參議,還要叫一聲“親家”麽!
宋時是深知他爹愛當官的,生怕他激情辭職,回到家又因空虛無聊得上什麽老年病,連忙扶著他爹,又挽住他娘,小聲安慰:“爹娘看開些,反正是桓師兄進了咱們家祠堂,又不是我進他家祠堂,咱們宋家又不吃虧。”
說罷實話,又提高聲音擺明重要性:“這事是當著皇上的麵說的,今日說了明日又反悔,皇上與百官看在眼裏,會不會猜測我是為了包庇桓家做偽證?到時候不光桓家要受禦史糾察,咱們家也要受牽連,所以必須將此事坐實!”
就隻當了娶了個高壯些的,官場混得比他還好的媳婦罷。反正看臉、看文采、看溫柔小意,樣樣也不比張次輔打算介紹給他的差。還是個閣老親孫——不是符正合他爹挑兒媳婦的條件嗎?
唯一缺點就是他是個男的,不過這點反正也不當吃不當看的,對別人沒什麽影響,他自己不嫌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