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兩天工夫,漢中書院的入學考試試卷就都判出來了。
漢中書院的老師都是府、縣儒學教官,白日裏都在學廟任教,離著漢中府衙又不遠,趁工作餘暇便判好卷子,遞到宋大人手裏。
一共一百來學生,擱小學裏都湊不滿一個年級的人數,也就甭分太多班了。宋時簡單粗暴地按著文章成績將人分了三班,援引《大學》開篇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分別安排了“明德”“親民”“至善”三個班次。
成績最差的進“明德”班,先跟著老師們念書明德為主;“親民”班取成中等的,一邊學習一邊實踐,親近人民群眾,做懂科技、有素質、有大工業化理念的新民;至善班則以培養像他這樣有大局觀,勤政愛民,以推動大鄭生產力發展,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奔小康的實務派官員為目標。
總之先把成績單掛出去,分班通知和課程表寄到學生家裏,準備開學吧。
宋時取出早已印好的分班通知書和課表,叫個書辦來替他填名字,填好後便用白紙疊的信封一裝,寄往各家家長手中。
沒錯,他們做老師的對學生負責,哪有考試成績不通知家長的道理?讓家長親眼看到學生的進步,或者及時知道他在校不用心學習,及時管教,這都是他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他親自吩咐人將通知書遞往各家,由府學林教授擔當司業,組織學生上課,順便收上來開學那天宋大人留的作業——一篇讚揚將士保家衛國功績的小論。
才一千字,比起春秋兩試的要求低多了,對這些以科舉入仕為目標的學生來說算不得什麽。
他翻了翻學生的文章,倒都是用心寫的,有以“親親仁民”為切入點,憐惜百姓生活不易被迫參軍的;有的以達虜禍亂邊關為主,論朝廷為何須要征兵;有的從古今興衰變化入手,論軍事與國家興亡……
一個個旁征博引,恣意揮灑,論文字數遠超過他要求的一千字,不辜負他那天在操場上請青石關士兵當場陳情造出的氣氛。
就有些寫得平平的,也看得出是出於學生本人的文才不夠,而非故意敷衍,很讓他這位校長滿意。
回頭再讓教官按著他號召軍民魚水一家、參軍光榮、保家衛國的主旨修改一番,即可挑出佳作集結成冊,在本府文人之間流傳。
可以當作宋三元主辦的漢中學院宣傳冊送出去,借他自己名聲,用這些文章潛移默化地引導書生們拋棄鄙薄士兵的風俗。
反正批改作文這事不用他自己動手,他就寫了個指導意見,尋府學教授兼漢中書院司業林靜齋過來,交待他主持府縣兩級儒學會議,按著他的意見組織教官修改文章。
如今已正式開學了,學生雖不要上課,老師卻是一天天拿著工資的,不多幹點對得起他跟桓淩兩位全國前十的進士、前·青年中樞官員賣身換來的建學資金嗎?
林司業深明大義地說:“此事便交予下官,大人隻管放心等著改好的文章便是。”
宋時點點頭道:“就用朱筆在原卷批改,改好之後再謄寫到稿紙上,本官要拿這些文章印書。”
須知宋大人之前印的不是講學大會、就是自身傳奇經曆,在翰林為儲相時還教過庶吉士,為親王印過書……宋氏書如今在一般讀書人當中已傳得神乎其神,一本假冒的宋氏臘版書都能賣出前朝皮紙書的價錢。前些日子他親手刻印的入學通知書等物,外頭書畫店裏也叫到了十數兩銀子一頁,堪比書畫大家的價錢了。
他們這些教官(修改)的文章竟能蒙宋三元、宋府尊親手印來,這是何等榮耀?
他離開府衙時,走路都是帶風的,花不多工夫便在府縣儒學繞了一圈,將這好消息帶給所有同僚。
精修精改,爭取改出幾篇拿出去能顯示他們漢中府文人才學的佳作,印在宋大人的書裏也不叫人背後挑剔。
他們辛辛苦苦地往古雅裏修文,力求配得上宋大人的品味,而快要被他們捧上神壇的宋時卻翻著幾百年後後人寫的白話論文,研究如何把這堆詰屈聱牙的文章翻譯成百姓能聽懂的戲劇。
搞征兵宣傳嘛,當然不能隻往每家每戶門口貼一張傳單,文藝工作得安排起來。
如今已到七月半,水稻分蘖都結束了,開始拔節結穗,再過兩個來月便該收稻。豐收之後搞個三下鄉工作,一邊推廣科學種田,一邊□□國愛軍宣傳工作,到明年、後年再有邊城戍軍要征兵的,說不得就有良家子肯主動參軍,保家衛國呢?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要激勵百姓投軍,一要描寫出敵人的狠毒可恨,二可寫出當兵的光榮。如今這年頭是講究不起“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也不會有官兵一體的思想,後世那些主旋律電影電視都不好抄……
隻能從傳統文學藝術裏汲取經驗了。
是做《花木蘭》好呢,還是《楊家將》好呢,還是《說嶽》好呢?
花木蘭和嶽飛都是曆史名人,花木蘭是女子孝悌忠君的典範,以一曲號稱“雜言之贍,極於木蘭”的《木蘭辭》在文人當中享有盛名;嶽飛則是一個時代的傳奇,能供入武廟的人物,光漢中城裏就有兩座嶽王廟,知名度和美譽度橫掃各階層。
但楊家將勝在人物眾多,有男有女……而且他還記著幾段《楊家將》的唱段。
他翻著當初為了排《宋狀元義婚雙鴛侶》特地買來的戲曲論文,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排一本《說嶽全傳》剪輯版。
隻排嶽飛投軍到大敗金兀術的部分,不排後麵被害風波亭那一段了。
正好嶽飛精忠報國,嶽家軍軍紀嚴明,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紀律,百姓對嶽家軍也充滿愛戴之情,可以代入一下他比較熟悉的抗戰片,宣傳軍民魚水情。
《說嶽全傳》他上中學就看過,學曆史學到宋高宗南渡一段時還站在桌子上給同學們講過——
中二期的黑曆史先不提,反正他對這本書一直印象深刻。穿越過來之後,朝廷和民間也都十分尊崇嶽飛,各處都有嶽鄂王廟,勾欄瓦舍裏也流傳著嶽王的話本、雜劇、小唱、諸宮調散曲之類。
隻是也都是零碎故事,就像早期民間傳唱的水滸、三國、西遊故事一樣,還沒被正式整理成長篇。
他自己就能寫個底本,再尋人度曲填詞,排出雜劇來,冬閑時就能組織人下鄉了。
在樂籍的藝人也要繳稅、要受官府征召,在官府辦的節慶典禮和宴會上侍酒。他這三下鄉活動也隻是將這些人的值役地點換到瓦舍之外、鄉間地頭,再多給些賞銀,這些藝人自然也沒什麽不可的。
他在福建不就這麽搞起來過嗎?
宋時挽起袖子,叫人買了市麵上所有嶽飛小說、話本,對比《宋史·嶽飛傳》捋時間線,按著經典抗日劇的節奏開始寫《精忠嶽飛》文稿。
他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名官員,更是坐擁一所官民結合書院的祭酒。
院裏的學生已寫了小論文論述軍人軍事的重要性,而府縣學教官們正在精修精校,努力貼合宣傳目標。除他們之外,還有在蒙學部勤工儉學的廩生、增生,都是他從府縣儒學的生員中選出的精英,有不少詩文雙修,還擅長填詞度曲的。
其中家境差些的,更在給他打工之前就都幹過賣文為生的勾當,叫來編劇又硬氣又好用。
他們還沒步入工業革命,就提前體會到了資本赤衤果裸的剝削。
宋校長第一次召開優秀教職工會議,就是要他們集思廣益,編出一本嶽王戲,提升民間擁軍愛國風氣:“就要在戲中傳遞出‘有生之年責當盡,寸土怎能夠屬於他人’的忠君報國精神。”
雖說這是京劇穆桂英的唱詞,可英雄氣概胸襟自古以來都是相通的。
他的大綱已經打好了,隻差改編,希望各位才子積極報名,為九邊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連周王殿下都以皇長子之尊親巡九邊,為邊關將領解決糧草問題;桓僉憲亦是兩度入軍營,將邊關之患、軍士之苦揭露到聖前;他們這些朝廷未來的棟梁曷不能貢獻出自己的才思筆墨,為改變當今鄙薄軍人的風氣,為準備朝廷征兵大事稍盡綿薄之力?
參與寫稿的,如果寫出來的院本效果好,他也會按字數支付稿費,不讓眾人白寫。
在宋大人精神物質雙重獎勵之下,散會後便有幾個廩生積極跑到祭酒辦公室自薦,願為宋大人寫新院本。
願意先寫出本子讓大人審,若寫得不好,分文不取!
宋大人做甲方時從沒趕上過這麽主動的乙方,當小領導時也不曾見過這麽踏實肯幹的員工,頓時被他們的工作態度感動,握著眾人的手說:“寫文章也好、填套曲也罷,哪個不是極費心思的事,本府豈有叫你們白白寫一場的道理?”
還是大家坐下來開會,搞頭腦風暴,定好大綱、細綱、人物性格和填詞風格,每個人分一套套曲,寫好後再開會磨合,從頭到尾保持一致的好。
為了保證這本戲的質量,他可以抽出散衙後的時間給大家開會。
反正如今桓淩不在,周王都走了,他下班之後再不能去周王府蹭吃蹭住。原本充實的夜晚一下子變得空落落的,多做些事來分心也是好的。
等周王一行從遼東回來,他的三下鄉工程也該做完了。過些年見著成效,從陝西到九邊重鎮安穩下來,周王也就可以定居漢中,桓小師兄也不用總跟著出差了,他們兩口子也好安安生生地過幾年。
作者有話要說:大家新年好,感謝大家的評論和投雷,新年看到這麽多祝福和關心真是很開心,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發紅包吧,順便請個假,明天真的更新不了了
漢中書院的老師都是府、縣儒學教官,白日裏都在學廟任教,離著漢中府衙又不遠,趁工作餘暇便判好卷子,遞到宋大人手裏。
一共一百來學生,擱小學裏都湊不滿一個年級的人數,也就甭分太多班了。宋時簡單粗暴地按著文章成績將人分了三班,援引《大學》開篇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分別安排了“明德”“親民”“至善”三個班次。
成績最差的進“明德”班,先跟著老師們念書明德為主;“親民”班取成中等的,一邊學習一邊實踐,親近人民群眾,做懂科技、有素質、有大工業化理念的新民;至善班則以培養像他這樣有大局觀,勤政愛民,以推動大鄭生產力發展,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奔小康的實務派官員為目標。
總之先把成績單掛出去,分班通知和課程表寄到學生家裏,準備開學吧。
宋時取出早已印好的分班通知書和課表,叫個書辦來替他填名字,填好後便用白紙疊的信封一裝,寄往各家家長手中。
沒錯,他們做老師的對學生負責,哪有考試成績不通知家長的道理?讓家長親眼看到學生的進步,或者及時知道他在校不用心學習,及時管教,這都是他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他親自吩咐人將通知書遞往各家,由府學林教授擔當司業,組織學生上課,順便收上來開學那天宋大人留的作業——一篇讚揚將士保家衛國功績的小論。
才一千字,比起春秋兩試的要求低多了,對這些以科舉入仕為目標的學生來說算不得什麽。
他翻了翻學生的文章,倒都是用心寫的,有以“親親仁民”為切入點,憐惜百姓生活不易被迫參軍的;有的以達虜禍亂邊關為主,論朝廷為何須要征兵;有的從古今興衰變化入手,論軍事與國家興亡……
一個個旁征博引,恣意揮灑,論文字數遠超過他要求的一千字,不辜負他那天在操場上請青石關士兵當場陳情造出的氣氛。
就有些寫得平平的,也看得出是出於學生本人的文才不夠,而非故意敷衍,很讓他這位校長滿意。
回頭再讓教官按著他號召軍民魚水一家、參軍光榮、保家衛國的主旨修改一番,即可挑出佳作集結成冊,在本府文人之間流傳。
可以當作宋三元主辦的漢中學院宣傳冊送出去,借他自己名聲,用這些文章潛移默化地引導書生們拋棄鄙薄士兵的風俗。
反正批改作文這事不用他自己動手,他就寫了個指導意見,尋府學教授兼漢中書院司業林靜齋過來,交待他主持府縣兩級儒學會議,按著他的意見組織教官修改文章。
如今已正式開學了,學生雖不要上課,老師卻是一天天拿著工資的,不多幹點對得起他跟桓淩兩位全國前十的進士、前·青年中樞官員賣身換來的建學資金嗎?
林司業深明大義地說:“此事便交予下官,大人隻管放心等著改好的文章便是。”
宋時點點頭道:“就用朱筆在原卷批改,改好之後再謄寫到稿紙上,本官要拿這些文章印書。”
須知宋大人之前印的不是講學大會、就是自身傳奇經曆,在翰林為儲相時還教過庶吉士,為親王印過書……宋氏書如今在一般讀書人當中已傳得神乎其神,一本假冒的宋氏臘版書都能賣出前朝皮紙書的價錢。前些日子他親手刻印的入學通知書等物,外頭書畫店裏也叫到了十數兩銀子一頁,堪比書畫大家的價錢了。
他們這些教官(修改)的文章竟能蒙宋三元、宋府尊親手印來,這是何等榮耀?
他離開府衙時,走路都是帶風的,花不多工夫便在府縣儒學繞了一圈,將這好消息帶給所有同僚。
精修精改,爭取改出幾篇拿出去能顯示他們漢中府文人才學的佳作,印在宋大人的書裏也不叫人背後挑剔。
他們辛辛苦苦地往古雅裏修文,力求配得上宋大人的品味,而快要被他們捧上神壇的宋時卻翻著幾百年後後人寫的白話論文,研究如何把這堆詰屈聱牙的文章翻譯成百姓能聽懂的戲劇。
搞征兵宣傳嘛,當然不能隻往每家每戶門口貼一張傳單,文藝工作得安排起來。
如今已到七月半,水稻分蘖都結束了,開始拔節結穗,再過兩個來月便該收稻。豐收之後搞個三下鄉工作,一邊推廣科學種田,一邊□□國愛軍宣傳工作,到明年、後年再有邊城戍軍要征兵的,說不得就有良家子肯主動參軍,保家衛國呢?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要激勵百姓投軍,一要描寫出敵人的狠毒可恨,二可寫出當兵的光榮。如今這年頭是講究不起“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也不會有官兵一體的思想,後世那些主旋律電影電視都不好抄……
隻能從傳統文學藝術裏汲取經驗了。
是做《花木蘭》好呢,還是《楊家將》好呢,還是《說嶽》好呢?
花木蘭和嶽飛都是曆史名人,花木蘭是女子孝悌忠君的典範,以一曲號稱“雜言之贍,極於木蘭”的《木蘭辭》在文人當中享有盛名;嶽飛則是一個時代的傳奇,能供入武廟的人物,光漢中城裏就有兩座嶽王廟,知名度和美譽度橫掃各階層。
但楊家將勝在人物眾多,有男有女……而且他還記著幾段《楊家將》的唱段。
他翻著當初為了排《宋狀元義婚雙鴛侶》特地買來的戲曲論文,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排一本《說嶽全傳》剪輯版。
隻排嶽飛投軍到大敗金兀術的部分,不排後麵被害風波亭那一段了。
正好嶽飛精忠報國,嶽家軍軍紀嚴明,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紀律,百姓對嶽家軍也充滿愛戴之情,可以代入一下他比較熟悉的抗戰片,宣傳軍民魚水情。
《說嶽全傳》他上中學就看過,學曆史學到宋高宗南渡一段時還站在桌子上給同學們講過——
中二期的黑曆史先不提,反正他對這本書一直印象深刻。穿越過來之後,朝廷和民間也都十分尊崇嶽飛,各處都有嶽鄂王廟,勾欄瓦舍裏也流傳著嶽王的話本、雜劇、小唱、諸宮調散曲之類。
隻是也都是零碎故事,就像早期民間傳唱的水滸、三國、西遊故事一樣,還沒被正式整理成長篇。
他自己就能寫個底本,再尋人度曲填詞,排出雜劇來,冬閑時就能組織人下鄉了。
在樂籍的藝人也要繳稅、要受官府征召,在官府辦的節慶典禮和宴會上侍酒。他這三下鄉活動也隻是將這些人的值役地點換到瓦舍之外、鄉間地頭,再多給些賞銀,這些藝人自然也沒什麽不可的。
他在福建不就這麽搞起來過嗎?
宋時挽起袖子,叫人買了市麵上所有嶽飛小說、話本,對比《宋史·嶽飛傳》捋時間線,按著經典抗日劇的節奏開始寫《精忠嶽飛》文稿。
他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名官員,更是坐擁一所官民結合書院的祭酒。
院裏的學生已寫了小論文論述軍人軍事的重要性,而府縣學教官們正在精修精校,努力貼合宣傳目標。除他們之外,還有在蒙學部勤工儉學的廩生、增生,都是他從府縣儒學的生員中選出的精英,有不少詩文雙修,還擅長填詞度曲的。
其中家境差些的,更在給他打工之前就都幹過賣文為生的勾當,叫來編劇又硬氣又好用。
他們還沒步入工業革命,就提前體會到了資本赤衤果裸的剝削。
宋校長第一次召開優秀教職工會議,就是要他們集思廣益,編出一本嶽王戲,提升民間擁軍愛國風氣:“就要在戲中傳遞出‘有生之年責當盡,寸土怎能夠屬於他人’的忠君報國精神。”
雖說這是京劇穆桂英的唱詞,可英雄氣概胸襟自古以來都是相通的。
他的大綱已經打好了,隻差改編,希望各位才子積極報名,為九邊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連周王殿下都以皇長子之尊親巡九邊,為邊關將領解決糧草問題;桓僉憲亦是兩度入軍營,將邊關之患、軍士之苦揭露到聖前;他們這些朝廷未來的棟梁曷不能貢獻出自己的才思筆墨,為改變當今鄙薄軍人的風氣,為準備朝廷征兵大事稍盡綿薄之力?
參與寫稿的,如果寫出來的院本效果好,他也會按字數支付稿費,不讓眾人白寫。
在宋大人精神物質雙重獎勵之下,散會後便有幾個廩生積極跑到祭酒辦公室自薦,願為宋大人寫新院本。
願意先寫出本子讓大人審,若寫得不好,分文不取!
宋大人做甲方時從沒趕上過這麽主動的乙方,當小領導時也不曾見過這麽踏實肯幹的員工,頓時被他們的工作態度感動,握著眾人的手說:“寫文章也好、填套曲也罷,哪個不是極費心思的事,本府豈有叫你們白白寫一場的道理?”
還是大家坐下來開會,搞頭腦風暴,定好大綱、細綱、人物性格和填詞風格,每個人分一套套曲,寫好後再開會磨合,從頭到尾保持一致的好。
為了保證這本戲的質量,他可以抽出散衙後的時間給大家開會。
反正如今桓淩不在,周王都走了,他下班之後再不能去周王府蹭吃蹭住。原本充實的夜晚一下子變得空落落的,多做些事來分心也是好的。
等周王一行從遼東回來,他的三下鄉工程也該做完了。過些年見著成效,從陝西到九邊重鎮安穩下來,周王也就可以定居漢中,桓小師兄也不用總跟著出差了,他們兩口子也好安安生生地過幾年。
作者有話要說:大家新年好,感謝大家的評論和投雷,新年看到這麽多祝福和關心真是很開心,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發紅包吧,順便請個假,明天真的更新不了了